词条 | 台风盖伊 |
释义 | 台风盖伊是1989年西太平洋第32号热带气旋。该台风于当年11月1日在泰国湾南部生成,11月10日在印度的西高止山脉地区消散,给泰国南部的春蓬府(Chumphon province)及印度东部地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简介台风盖伊极其特殊,它是至今唯一一个以台风级别风速(≥32.7米/秒)袭击泰国的台风。虽然它的生成地位于泰国湾,且台风的环流直径并不大,但是它登陆泰国后,越过马来半岛中部克拉地峡后又进入了印度洋,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同时影响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两个海域的台风之一。此外,在登陆印度前盖伊就已加强为强度级别最高的5级气旋性风暴(台风在进入北印度洋后依照规则须该名气旋风暴)。这几点使盖伊在台风历史上具有极不寻常的地位。 形成 :1989年11月1日 消散 :1989年11月10日 最高风速 :140km/h (75 kts)(10分钟平均风速) 296km/h (160 kts)(1分钟平均风速) {{{highest 3-min wins}}}(3分钟平均风速) {{{highest gusts}}} (瞬间最大阵风) {{{current winds}}} (现时风速) 最低气压:872 hPa 财产损失: 没有确切数据 死亡人数: 造成1,060人直接死亡 影响地区: 泰国、印度 发展过程11月1日,卫星图象显示一个新的风暴在泰国湾南部形成,其最初是一个高空为反气旋的强对流区,船只在那里探测到了1008毫巴的相对较高的海平面气压。之后由于季风低压槽的扰动持续加强和巩固,在当日21时,有关部门发出了热带气旋形成警报,并将其命名为“盖伊”。 由于适宜的水温和理想的地理环境条件,盖伊的环流结构迅速得到构建。卫星图象显示出了明显的加强迹象,同时由于气旋中心大气剧烈的上升作用,在泰国和马来西亚的东海岸出现了气压下降的情况。至11月2日18时,盖伊强度迅速增强的势头未有改变,到11月3日0时,盖伊的风速正式达到台风强度(≥32.7米/秒)。 盖伊持续加强,并且在11月4日6时第一次登陆前加强至100海里/时(51m/s)。在越过狭窄的克拉地峡时,由于和地面摩擦的缘故,台风强度稍微有所减弱,不过在它进入安达曼海后,强度又迅速恢复和增强。 盖伊以每小时10海里(19千米/小时)的速度朝西北偏北的方向穿过孟加拉湾,并再次加强至100海里/时的强度。由于受到高层气流流出的限制,直到11月7日,盖伊的强度都未有增强。然而在11月8日6时,它的强度骤然增强至130海里/时(67米/秒),下午6时盖伊正式升格为5级气旋。 不久之后,盖伊便在距离金奈以北220千米的地方登陆。幸运的是,它登陆的地方人口极少。人们最初猜测盖伊会穿过印度半岛,进入阿拉伯海,但是它选择了一条更偏北的路径穿越印度。由于盖伊的环流相对较小,它的能量迅速地在和地面摩擦的过程中消耗殆尽,最终在印度西部的西高止山地区消亡。 影响泰国湾当时停泊于泰国湾内的尤尼科石油公司(Unocal oil)的石油勘探船海鸟号(Seacrest)成为了风暴的第一个受害者。台风中心几乎径直越过了勘探船所在海域的上空,它所掀起的大浪将船打翻,海鸟号上有91名海员不幸遇难,仅有2人获救。 印度盖伊在印度的登陆地点比较偏僻,人口密度不是很高,尽管它毁损了超过2万间的房屋,但仅造成了69人死亡。 名称的使用尽管盖伊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但由于它造成的损失主要集中在印度,也就是北印度洋地区,因此盖伊并没有依照惯例从太平洋台风名字列表中被删除。在1989年之后的1992年西北太平洋上的第31号热带气旋也被命名为盖伊,而后者是自1979年超级台风泰培以来记录到的最强台风之一(与1997年两个超级台风艾云及钟茵同样的强度),它的最大风速达到了296千米每小时(约合82米/秒),中心气压仅有惊人的872毫巴。 纪录台风盖伊是自1962年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哈里特(Tropical Storm Harriet)后对马来半岛造成最大破坏的热带气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