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台北总统府 |
释义 | 台北总统府位于台北市的博爱特区,在台湾日治时期启用时做为台湾总督府办公厅舍之用,建筑风格为巴洛克式建筑,于1919年完工以后,就一直是台湾的最高权力中心所在,此建筑也是“中华民国”内政部所指定的国定古迹。 介绍位于台北的中华民国总统府建筑,在台湾日治时期曾做为台湾总督府办公厅舍之用,于1919年完工以后,就一直是台湾的最高权力中心所在。此建筑也是中华民国内政部所指定的国定古迹。 地理位置本建物位于台北市中正区重庆南路与凯达格兰大道交叉口处,故地址常常被误以为是“凯达格兰大道一号”,但实际上是编为重庆南路一段122号,“凯达格兰大道一号”则是台北宾馆。本建物周围为重庆南路一段、宝庆路、博爱路、贵阳路一段所围绕,正对凯道,背对长沙街一段。近台北捷运红线(淡水线)台大医院车站。 历史沿革设计 日治时期的台湾总督府 总统府的建筑特色乙未战争尾声,在台政权大致稳固底定的日本人将临时总督府设在清代的布政使司衙门内,一直到第5任台湾总督佐久间左马太的时候,才有兴建永久性厅舍的计划。经过审慎规划后,总督府于1907年悬赏5万元日币公开征图,并限定参赛者资格为日本本土的建筑家。 该征图初选阶段,主办单位从多位参加竞图的日本建筑师当中选出一至七名:分别为铃木吉兵卫、长野宇平治、井冈安、森山松之助、松井清足、樱井小大郎及福井房一,每位均获得奖金壹仟元。 评审团包含辰野金吾、中村远太郎、冢本靖、金井等等知名建筑技师。本来嘱意采用初选首奖得主铃木吉兵卫的作品,不过经多日审慎考量,评审团发现铃木吉兵卫的首奖作品中的尖塔、陡屋顶、具两层老虎窗的红砖建筑样式,有抄袭海牙国际法庭嫌疑,因此于1909年公布的中选名单中,采用了第二名长野宇平治的作品,而其样式与当年正在建造中的东京站相当接近。 虽说如此,不过到最后定稿阶段,修改成现今高塔、壮阔庄严建筑模样的真正设计者,却是初选获得第四名的森山松之助。 建造修复 贰佰圆新台币上的总统府总督府于1912年6月1日正式开工,1915年6月主体大致完成并举行上栋典礼,经过几年施工后,终于在1919年3月告竣,总工程费达281万日圆。随后,这栋当时全台湾最高建筑物就一直是台湾总督统治台湾的明显雄伟地标。也因此,在二战期间,这栋建筑物成为美军轰炸台湾的主要目标物之一。虽然日本军方将总督府百般伪装及防范,最后还是在1945年战争末期的台北大空袭,遭到美军轰炸命中,并导致部分建筑物损失。战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将其建筑改名为“介寿馆”(总统府前的凯达格兰大道旧名亦称“介寿路”)并着手重修,直至1948年底才恢复旧观。此外,该馆常与蒋介石肖像搭配,成为新台币正反两面之图像。随着1950年中华民国首都迁往台北与总统蒋中正先生进驻之后,此建筑物就当然成为名义上的中华民国总统府。期间,1950年-1957年短暂期间内,中华民国总统府与行政院合署办公,另外,该建筑物的本来“介寿馆”门首衔牌直至2006年3月25日才由民进党政府正式取下,正式更换为“总统府”。 虽经整修,总统府建筑仍保持“文艺复兴巴洛克式”的庄严和简洁霸气。建筑物的中央塔、角塔、卫塔等大片立面的1:2:3:2:1的节奏和粗面砌筑基座与柱式主出入口,混合成了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 总统府的主人台湾绿厅(总统会客室)除了上述的1945年中到1948年底的修复期间之外,不管是名称是总督府,还是总统府,自1919年落成以来,现为总统府的这栋建筑都一直是台湾的最高权力中心。以下,是总统府的历届主人: 第7任台湾总督明石元二郎 (明石元二郎1918年6月就任,1919年10月“谢世卸任”,总计约有七个月进驻于此。) 第8任总督田健治郎 第9任总督内田嘉吉 第10任总督伊泽多喜男 第11任总督上山满之进 第12任总督川村竹治 第13任总督石冢英藏 第14任总督太田政弘 第15任总督南弘 第16任总督中川健藏 第17任总督小林跻造 第18任总督长谷川清 第19任总督安藤利吉 因美军轰炸导致毁损,安藤利吉迁至‘台北市役所’(今 行政院大厦)办公。战后,因原总督府厅舍尚在修复,台湾省长官公署所在也设于原来的台北市役所,也因此,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并未待过总统府。 1947年4月22日国府废公署另行成立省政府后,其‘台湾省主席’(首任主席为魏道明)办公所在仍旧留在上述地点。 陈诚长官 陈诚先生1949年8月15日时任中华民国东南军政长官,统辖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海南岛五地,他“办公室”所在的“介寿馆”就是现在的总统府。1950年,该建筑物曾有中华民国东南军政长官公署,中华民国行政院,中华民国总统府三署共同办公之事。 阎锡山 1949年12月7日,阎锡山正式宣布中华民国行政院于“介寿馆”办公。 蒋中正总统 1950年1月3日,蒋中正于台湾接管政事。同年3月1日正式‘复行视事’后即进驻总统府。他并于1951年于府前举行首届‘双十国庆阅兵’(1951年-1957年,1959年-1964年)。中华民国总统府与行政院共署办公。 李宗仁副总统并未来台。 总统府建筑现貌 倒扁活动期间的总统府严家淦总统 蒋经国总统 李登辉总统 陈水扁总统 马英九总统 各楼层简介一楼正大门 由于总统府的建筑是以一楼为基座,从正大门的回车道、 台阶入府便直上二楼。依礼仪,正大门仅供总统、 副总统及晋见的宾客进出,其余人员均不使用这道门。 总统府假日开放参观民众由正大门进入总统府。 二楼敞厅高十六点五米,厅内上方耸立约两米余高柱, 柱顶雕饰精凿细琢,气派明亮,美不胜收, 光可鉴人的花岗石地板,融合了精良建筑技术和艺术创作 ,是外宾进入总统府的重要通道。 在此Y字梯拾阶而上, 孙中山铜像与中华民国国徽高踞Y字梯的正中央, Y字梯是所有总统宾客的行经之路, 许多宾客都曾在楼梯前与总统合影留念。 敞厅原本是相当华丽、庄严的巴洛克风格装饰, 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摧残,不仅原先的华丽景象不复存在, 而且许多精致的装饰也逐渐松脱破坏,地坪楼板严重破坏, 1978年再度大整修成今日风貌。 三楼绿厅不仅是总统接待外宾的重要场所之一, 同时也是中华民国对外的文化、经济、 政治交流互动的袖珍舞台。设计概念以古迹为本, 将二十世纪初的建筑空间, 在二十一世纪浓缩升华成为融合了历史、古迹建筑、 工艺创作与艺术鉴赏价值, 并与能具体展现出新时代“文化、自然、人文与生命力缩影” 的新精神形象,让贵宾置身于其中, 体会文化的本质与蕴涵的盎然生机。 晴厅 晴厅,日治时期为总督办公室,战后改为总统会客室, 是总统接待外宾最主要的场所, 它在色调上采用明亮耀眼的蓝色, 在布置上也呈现兼具现代与抽象美感的艺术风格, 以凸显政府重视创意与积极营造国家新气象的希望。象征海洋的蓝色地毯, 搭配天花板上以“单桅戎克船”为设计概念的灯饰, 角落四方寓有指引方向与空间涵意的立灯,及上有台湾达悟族菱形织纹的窗帘, 象征两千三百万台湾人民都是站在一艘船上,有着相同命运的共同体, 迎接旭日东升,不畏艰险,奋勇向前,团结一致,追求美好未来与光明远景。虹厅 以“虹”为名的总统府宴会厅,意含着上天给这块土地,最永恒的美好承诺, 以及汇集人文思维与宏观艺术的空间。由于考虑宴会厅以宴会交谊为主, 整体色调之设计以红金色为主,以营造出稳重高尚、又不失欢愉气氛之特色, 而且彩虹之意象如同桥梁,是跨界两端联系沟通的象征; 且彩虹之七彩也象征多元并存、交流融合的意象。 “虹厅”除作为总统、副总统小型茶会餐宴使用外, 同时兼具小型记者会的场所,雅致的气氛常使宾主尽欢。 大礼堂 大礼堂在日据时期称为会议室,是重要事务会议举行的场所。 空间为长形的矩形大跨距空间,天花装修成一平缓的曲面, 天花面上有极精致华丽的通气孔,两侧各有两道门为出入口, 上方开半圆拱窗。原先设计有古典柱式支撑, 腰壁贴有大理石,壁面装修上方为壁布装饰, 其地地面则为深浅斜交的石板地坪铺面。 大礼堂是一个可容纳四百多人集会的场所,整体是巴洛克式建筑, 高八米的拱形屋顶,结构精巧,两旁开八个弧形的天窗, 会场四周衬饰着十二盏朴实典雅的壁灯,清晰、舒适的回音效果, 是国家的中枢庆典集会厅堂,也是音乐会、茶会、国宴、记者会等重要活动举办的地点。 四楼总统办公室 办公室内部 这里是总统处理公务、签署文件、思考与决策的地方, 面积约为24坪。 办公室陈设 办公室墙面及地毯均为色调柔和的浅色, 室内陈设简单。 办公桌上放有待批阅的公文、 文具、保温杯、以及每日报纸,左侧则置有一些常用书籍; 整洁的办公桌,办公桌正对面的墙上,悬挂着世界地图, 前方则有一组沙发和茶几,总统在这里和重要官员、 核心幕僚研讨重大决策。 北苑总统府中庭有二,即南、北庭苑,由于位于馆楼的中心区,整个庭园绿色,不仅提供了良好的视觉享受,而且对局部气候的改善,也有相当帮助。北苑以国花─梅花─的五花瓣为造型,中庭广场本身则用花岗石板做渐层同心圆排列,以凸显万民同心、心系国家的意念。外环则配置环形水池,观景平台与弧形座椅供员工休憩。 南苑总统府中庭有二,即南、北庭苑,由于位于馆楼的中心区,整个庭园绿色,不仅提供了良好的视觉享受,而且对局部气候的改善,亦有相当帮助。南苑以国徽的十二道光芒为图案,象征着国家欣欣向荣。 两苑的配置形状相互对称,且面积相等,庭苑中心都各有一棵台湾稀有的保育植物─台湾油杉─为精神指标,藉以彰显松柏长青之意念。 中央塔日治时期,总督府中央塔楼高六十米,可俯瞰整个台北市街, 堪称日治时期全台最高的建筑物。原先设计为六层, 但为了突显殖民者的权威,故将高度再提高至11层。 塔顶由下而上巧妙地由四面转为八面,并加以造型简洁的立体柱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