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台北大桥 |
释义 | 台北大桥是位于台湾北部河川淡水河之上的桥梁,连结台北市大同区与新北市三重区。该桥梁历经多次改建,最近一次改建在1991年10月动工,1996年7月16日通车。长481.6米,宽44米。 此桥架设于淡水河最狭之处。目前属于省道台1甲线其中一段 简介台北大桥是位于台湾北部河川淡水河之上的桥梁,连结台北市大同区与新北市三重区。该桥梁历经多次改建,最近一次改建在1991年10月动工,1996年7月16日通车。长481.6米,宽44米。 此桥架设于淡水河最狭之处。目前属于省道台1甲线其中一段。 历史1889年台北大桥的前身可追溯至清领时期,于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正式动工。 1889年(光绪十五年)8月,由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兴建完工,连结了三重埔(今三重区)与台北大稻埕埠头。原本设计为铁桥,碍于经费不足只好改为木桥。桥上铺设铁路轨道,两侧有人行道可通车马。北岸特设铁制旋开桥,可随时悬放便于船只通行。由于木桥桩柱经常受到水浸,所以需要定期维修。 1895年日本接收台湾,称该桥为淡水桥,并于1896年进行修缮。1897年(日明治三十年)8月初,台风侵袭台北导致淡水桥断裂。台湾总督府决定修改铁路路线,改经过板桥与树林后再南下。1899年(明治三十二年)旧铁道拆除,新铁道与淡水河铁桥兴建完成,正式结束三重埔的铁路历史。淡水桥在当时是大龙峒和大稻埕一带的重要转口港,并带动周边欠发达地区的繁荣。 1925年1920年(大正九年)4月3日举行重建木桥的开通仪式,而修复完成的木桥也仅供人车通行,并将淡水桥改名台北桥。1920年9月4日,淡水河暴涨造成桥梁受损。1921年(大正十年)2月,总督府决定放弃再兴建木桥,并着手重建适合现代车辆通行的铁桥。竣工后,于台湾时间1925年6月18日上午十时举行通车典礼,仍保留旧名台北桥。台北桥也成为台北八景之一的“铁桥夕照”所在地。1960年,台北桥锈蚀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决议拆除旧桥,重建一座新桥,并于1966年7月20日动工。 1969年至今1969年11月15日,台北桥改建完毕并通车,从铁桥改为水泥桥,为四线道路。当时要在台北大桥通行需要付过桥费,一直到1977年7月1日才停收,而桥上的收费亭则到90年代中期进行改建工程时才拆除。1987年,因受去年中兴大桥断桥事件影响,以及交通日渐负荷过重,台湾省公路局决议改建,计划将主桥原本的四线道改为的六线道,并于主桥两侧新建边桥(副桥),将来规画为机车专用道及人行道。自1991年10月动工,1996年6月中旬完工。于台湾时间1996年7月16日上午十时举行通车典礼,当天中午十二时正式通车,即今日所见的台北大桥。 周围交通目前台北捷运橘线以与台北大桥平行的方式从河床底下穿越淡水河。以下是大桥邻近的两个橘线车站: 台北桥车站(新北市三重区,兴建中) 大桥头车站(台北市大同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