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踏莎行·水际轻烟
释义

作品名称:踏莎行·水际轻烟

创作年代:南宋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者:刘将孙

作品原文

踏莎行·水际轻烟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

荷花芳草垂杨渡。

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

血染红笺,泪题锦句。西湖岂忆相思苦。只应幽梦解重来,梦中不识从何去

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

⊙○,○○○▲

荷花芳草垂杨渡。

⊙○○●○○▲

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

,○○●●○○▲

血染红笺,泪题锦句。

,●⊙●▲

西湖岂忆相思苦。

⊙⊙▲●⊙○⊙●○○

只应幽梦解重来,梦中不识从何去

⊙○⊙●○○,⊙⊙⊙●⊙○▲

前言:

刘将孙是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的儿子。这首小词作于宋亡之后,调下题作“闲游”,上阀写闲游中所见,下阕写闲游中所感,于迷惘中表达了故国之思。

作品赏析

词的起首三句,由远而近描绘了眼前景色。这样的写法基本上是排列名词,没有动词;让各种物象组成余味无穷的画面。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幽闲情致。

“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两句,如奇峰突起。境界骤变。词人方才的闲游似“云无心认出岫”,至此顿生枨触,优游之情马上化成一腔悲恨。

这一转变也是有条件的:其一是客观上“荷花芳草垂杨渡”这些景物具有与西湖相似的特征;其二是主观上词人有见过西湖的印象和怀念临安的思想。因此当他在闲游中睁开双眼时,面前仿佛呈现出西湖的迷蒙景色,胸中立即泛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愁情。

过片三句,是全篇感情的高潮。红笺以血染。锦句用泪题,全是伤心之语,可见愁恨之深。下面他不说自己日日夜夜在怀念故都临安,却以反诘的语气遥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词人正是通过这样的诘问表达了忆念故国之情。

结尾二句,前后呼应,感情又深入一层。前面说眼前景色恰是西湖,然又不是真正的西湖。可见西湖之遥远。并不纯粹由于地理上的间阻,同时也是由于政治上的限隔。那么怎样才能重到真正的西湖呢?词人唯有托诸梦境。

“只应幽梦解重来”是推想之辞,然亦反映了现实中重到西湖之不可能。接着“梦中不识从何去”一句,又推进一层,意谓西湖只有在梦中才能重到,可是即使到了梦中。他也不知从哪条路前去西湖。词人那种想见西湖,怕见西湖的矛盾心理,在现实生活中莫知所从的迷惘心情。十分含蓄地流露出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作者简介

刘将孙(1257~?),字尚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刘辰翁之子。卒年不详,约元成宗大德中前后在世。宋末以文名第进士,尝为延平(今福建南平)教官、临汀书院山长,学博而文畅,名重艺林。其词叙事婉曲,善言情。风格与其父相近。其父之学故当日有“小须”之目。将孙著有《养吾斋集》三十二卷,《四库全书总目》吴澄称他浩瀚演迤,自成一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2:4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