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塔城村 |
释义 | 塔城村隶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市、区) 塔城镇(镇),地处 乡(镇)边,距乡(镇)政府所在地0.00 公里,到乡(镇)道路为 路,交通方便(不方便),距县(市、区) 公里。东邻 ,南邻 ,西邻,北邻 。辖 、 、等17 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 559 户,有乡村人口2619 人,其中农业人口2494 人,劳动力1555 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1090 人。 村情概况全村国土面积 129.24 平方公里,海拔 2,000.00 米,年平均气温 13.10 ℃,年降水量 1,000.70 毫米,适合种植 稻谷小麦玉米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2,637.86 亩,人均耕地 1.0 亩,林地 164,088.00 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343.7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705.00 元。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 种植业 为主。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637.86 亩(其中:田1,137.40 亩,地 1,500.46 亩),人均耕地 1.01 亩,主要种植 稻谷小麦玉米 等作物;拥有林地 164,088.00 亩,其中经济林果地0.00 亩,人均经济林果地 0.00 亩,主要种植 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 0.00 亩,其中养殖面积 0.00 亩;草地 1,277.68 亩;荒山荒地 0.00 亩,其他面积 25,857.66 亩。有 129.22 等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637.86 亩(其中:田1,137.40 亩,地 1,500.46 亩),人均耕地 1.01 亩,主要种植 稻谷小麦玉米 等作物;拥有林地 164,088.00 亩,其中经济林果地0.00 亩,人均经济林果地 0.00 亩,主要种植 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 0.00 亩,其中养殖面积 0.00 亩;草地 1,277.68 亩;荒山荒地 0.00 亩,其他面积 25,857.66 亩。有 129.22 等资源。 基础设施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通 是 、通 是 、通 (或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有(无)路灯。全村有 559 户通自来水,有 0 户饮用井水,有 0 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 %)。有559 户通电,有 448 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 448 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 %、 %和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 257 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 216 户(分别占总数的 %和 %)。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 路(或不通路);进村道路为 柏油、水泥 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未硬化)的路面 是 ;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 0.00 公里,距离集贸市场 0.00 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 23 辆,拖拉机 127 辆,摩托车 16 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 899.82 亩,有效灌溉率为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856.40 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0.34 亩。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 25 户;装有太阳能农户 62 户;建有小水窖 0 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0 户。全村有 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 个自然村已通电;有 个自然村已通路;有 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 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 个自然村已通路灯。有 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 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 3 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 119 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 437 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 0 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通 是 、通 是 、通 (或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有(无)路灯。全村有 559 户通自来水,有 0 户饮用井水,有 0 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 %)。有559 户通电,有 448 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 448 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 %、 %和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 257 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 216 户(分别占总数的 %和 %)。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 路(或不通路);进村道路为 柏油、水泥 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未硬化)的路面 是 ;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 0.00 公里,距离集贸市场 0.00 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 23 辆,拖拉机 127 辆,摩托车 16 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 899.82 亩,有效灌溉率为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856.40 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0.34 亩。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 25 户;装有太阳能农户 62 户;建有小水窖 0 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0 户。全村有 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 个自然村已通电;有 个自然村已通路;有 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 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 个自然村已通路灯。有 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 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 3 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 119 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 437 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 0 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通 是 、通 是 、通 (或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有(无)路灯。全村有 559 户通自来水,有 0 户饮用井水,有 0 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 %)。有559 户通电,有 448 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 448 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 %、 %和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 257 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 216 户(分别占总数的 %和 %)。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 路(或不通路);进村道路为 柏油、水泥 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未硬化)的路面 是 ;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 0.00 公里,距离集贸市场 0.00 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 23 辆,拖拉机 127 辆,摩托车 16 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 899.82 亩,有效灌溉率为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856.40 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0.34 亩。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 559 户,共乡村人口 2619 人,其中男性 1297 人,女性 1322 人。其中农业人口 2494 人,劳动力 1555 人。该村以××、××族为主(是××、××族混居地),其中 族 藏族族 人, 族 纳西族 人,其他民族 人。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0 人(人员名单附后),占人口总数的 %;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2102 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合率 %;享受低保 18 人(人员名单附后)。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 2305 平方米,有乡村医生 20 人,该村距离乡(镇)卫生院 0 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 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 1 个,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 个,人畜混居的农户 103 户,占农户总数的 %。 文化教育该村建有小学 5 所,校舍建筑面积 1,920.00 平方米,拥有教师 68 人,在校学生 人,距离 镇中学0.00 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105 人,其中小学生374 人,中学生731 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 个、图书室 1 个、业余文娱宣传队 0 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年被 评为 等等。 基层组织该村建有党支部 1 个,下设 11 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20 人,少数民族党员 111人,其中男党员 21 人、女党员 人。该村党支部 年被评为 先进基层党组织; 年被评为 先进集体等等。 村委会由 (支书、主任、副主任等)组成,下设 17 等 个村民小组。 该村建有团总支 0 个,团支部 1 个,共有团员 74 人。该村团总支 年被评为 先进基层团总支; 年被评为 先进集体等等。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6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 540 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 2,251.86 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 0.00 亩。已(无)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是 ,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议筹劳 2,470.00 元(劳均 2 元)。年末集体总收入 0.00 万元,有固定资产 0.00 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 0.00 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 a (自行管理,委托管理),定期开展(尚未开展)村务公开是 ,并成立了(尚未成立)民主理财小组否 ,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 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 。 新农村建设2006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规划,总投资 万元。内容包括生产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农民增收、乡风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存在主要问题和困难:1、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2、无集体经济组织、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发展思路及发展产业:努力培育旅游及民族文化产业、2、山区发展中药材种植及养殖坝区发展反季蔬菜。 云南省玉龙县塔城乡塔城村村情概况该行政村隶属玉龙县塔城乡,地处塔城乡边,村委会设在乡政府所在地,到乡政府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城149公里。辖上亨土、老村、务鲁、半学落、山青古、下爬、塔城、委托等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620户,有乡村人口2625人,其中农业人口2625人,劳动力177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270人。 全村国土面积54.6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130米,年平均气温23℃,年降水量96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芸豆、烤烟等农作物。有耕地面积5598亩,人均耕地2.2亩,林地64,562亩。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57.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8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烤烟、芸豆,饲养家畜为主。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5598亩(其中:水田1546亩,旱地4052亩),人均耕地2.2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芸豆、烤烟等作物;拥有林地30238亩,其中经济林果地8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3亩,主要种植核桃、青梅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2994亩;草地1500亩;荒山荒地1700亩;其他面积39862。 有大理石资源。 基础设施截止2007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无路灯。全村有154户通自来水,有193户饮用井水,有215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34.68%)。有620户通电,有95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57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15.3%和92.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42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00户(分别占总数的71%和48.4%)。 村委会到乡政府道路为柏油路路,进村道路为柏油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公里,无集贸市场。全村共拥有汽车9辆,农用运输车46辆,拖拉机288辆,摩托车108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204亩,有效灌溉率为39.4%,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58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22亩。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64户;装有太阳能农户67户;建有小水窖168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64户。全村有3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8个自然村已通电;有8个自然村已通路;有3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8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0个自然村已通路灯。有8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38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546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620户,共乡村人口2625人,其中男性1344人,女性1281人。其中农业人口2625人,劳动力1773人。该村以纳西、傈僳族为主,其中纳西族1732人,傈僳族254人,其他民族608人。 到2007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0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596人,参合率99%;享受低保80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委会卫生所和乡卫生院,村卫生所面积为22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5人,该村8个自然村平均距离乡卫生院6.5公里。该村建有公厕2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1个,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1个,人畜混居的农户198户,占农户总数的30%。 农村经济该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57.9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86.04万元,占总收入的79.96%;畜牧业收入100万元,占总收入的11.66%(其中,年内出栏肉3100 头,牛60头,肉羊400头,家禽5000只);渔业收入0万元,占总收入的0%;林业收入9.9万元,占总收入的1.15%;第二、三产业收入35.04万元,占总收入的4.08%;工资性收入27万元,占总收入的3.15%。农民人均纯收入228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烤烟、芸豆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7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81人(占劳动力的7%),在省内务工177人,到省外务工4人。 文化教育该村建有小学2所,为塔城小学和塔城完小,建有中学1所。塔城小学校舍建筑面积570平方米,拥有教师3名;塔城完小校舍建筑面积2462.5平方米,拥有教师15人。塔城中学校舍面积6756平方米,拥有教师28名。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410人,其中小学生312人,中学生98人。 全村建有文化站1各,文化活动室1个、图书室0个、业余文娱宣传队25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村务公开全村村务公开项目主要有全村村务公开项目主要有财务收支情况;优抚和救灾救济款物发放情况;上级党委、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情况;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 到2007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620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5598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0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劳14200个(人均8个)。有固定资产111.73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4.45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等方式公开财务。 人文地理历史上,塔城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和重镇之一。茶马古道既是一条经济走廊,又是一条文化走廊。它不仅促成了西南边疆的繁荣,它还在增进藏、纳、汉、白等民族间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促进民族的团结进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塔城多姿多彩、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多个民族共融、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地方,是丽江著名的“ 东巴圣地”和“歌舞之乡”。 新农村建设2006年在县委、政府联系挂钩领导及单位的指导帮助下,乡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老村一组面貌焕然一新。一是投入资金2.85万元,修建了3200平方米的卫生村道。二是投入资金8.1万元,实施人畜饮水工程,铺设了4320米钢管。三是投入资金0.2万元,修建了田间三面光170米。四是投入资金0.25万元,扩建了垃圾处理场。五是投入资金0.2万元,改造了一个公共厕所。六是投入资金0.5万元,对村民进行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投入资金1.5万元,重点扶持了乡政府所在地老村的两个种牛养殖户、三个大棚蔬菜种植户。七是投入资金1.4万元,成立了老村勒巴舞业余艺术表演队,为其配置必要的服装、道具。总之,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试点村的老村一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切实改善,烤烟、畜牧等主要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种养水平进一步提高,培育了大棚蔬菜等新兴产业,实现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为今后建设文化繁荣村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