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缩小膜壳绦虫病
释义

缩小膜壳绦虫病又称长膜壳绦虫,是鼠类常见的寄生虫。该虫偶然寄生于人体,引起缩小膜壳绦虫病。感染者大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微的神经和胃肠症状,如头痛、失眠、磨牙、恶心、腹胀和腹痛等。严重感染者可出现眩晕、贫血等。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积极消灭仓库害虫等中间宿主和作为保虫宿主的鼠类,杜绝传染源。治疗同微小膜壳绦虫。

疾病名称

缩小膜壳绦虫病

疾病分类

消化内科

疾病描述

缩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 (Rudolphi,1819)Blanchard,1891]又称长膜壳绦虫,属膜壳科、膜壳属由Olfters在1766年从南美洲的鼠体内首次检获,是鼠类常见的寄生虫。Grassi and Rovelli(1892)首先证明多种指翅目甲虫作为中间宿主。此后,Nicoll and Minchin(1911)在英国,Nickerson(1911)在美洲,Johoston(1913)在澳洲,Joyeux(1920)在法国以及本乡玄一(1925)在日本等地区正式各种鼠蚤、米虫等昆虫是中间宿主,该虫偶然寄生无人体,引起一缩小膜壳绦虫病。人体感染首先是由Rudolphi(1805)报告,后来Palmer(1824)又报告一个19个月大小的病例。Blanclard(1891)考证本虫时正式定名为Hymenolnpis dgminuta。

形态:成虫与微小膜壳绦虫基本相同,但较长大,大小为200-600mm×3.5-4.0mm,800-1000个节片,全部节片都是宽度大于长度头节呈球形,直径0.2-0.5mm,顶突凹人,不易伸缩,无小钩,吸盘4个,较小。生殖孔开口于链体一侧边缘的中央,大多位于同侧。成熟节片有睾丸3个偶有3个或多至4、5个者。孕节内的子宫呈袋状,边缘不整齐,充满虫卵。 虫卵圆形或类圆形,黄褐色,大小为60-79um×72-86um,卵壳较厚,胚膜两端无极丝,胚膜与卵壳之间充满透明的胶状物。内含一个六构蚴。

生活史:生活史微小膜壳绦虫相似,但发育必须经过昆虫中间宿主,中间宿主包括蚤类(如具带病蚤、印鼠客蚤)、甲虫、蟑螂、倍足类和鳞翅目昆虫等20余种,以大黄粉虫、谷蛾多见。

流行预防

微小膜壳绦虫呈世界性分布,在温带和热带地区较多见。美洲、大洋洲、非洲、欧洲、亚洲以及太平洋各岛屿都有报道。中国分布也很广泛,10岁以下儿童感染率较高。据1988-1992年全国人体寄生虫学分布调查结果,共查到感染者904例,全国平均感染率为0.061%,经加权处理,感染率为0.045(土0.005)%,估计中国感染人数51万,有北京、天津、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江苏、湖北、辽宁、吉林、青海、广东、新疆、西藏及台湾等17省(市、区)查到感染者,其中天津、河南、西藏、新疆等4个省(市、区)的感染率超过全国加权感染率,新疆的感染率为2.201%(乌鲁木齐为8.78%,伊宁为11.38%),最高;其次西藏,为1.495%。台湾省1977-1990年全省小学生调查21个县、市,除台北市、南投县未查外,其他19县、市除云林县都有感染者,感染率为0.13%-18.99%。由于微小膜壳绦虫生活史可以不需中间宿主,由虫卵直接感染人体,因此,该虫的流行主要与个人卫生习惯有关。虫卵自孕节散出后便具有感染性,在粪尿中能存活较长时间,但虫卵对干燥抵抗力较弱,在外环境中不久即丧失感染性。所以,虫卵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粪便或通过厕所、便盆的污染再经手到口而进入人体,特别在儿童聚集的场所更易互相传播。偶然误食了含有似囊尾蚴的昆虫也是流行的原因之一。

鼠体的微小膜壳绦虫与人体的微小膜壳绦虫在形态上极为相似,以往学者认为二者是不同的亚种或不同的生理系。但实验证实在改变宿主的情况下,人类和鼠类的微小膜壳绦虫可以改变其生理原型,相互转变。因此,鼠类在本病的流行上对人类来说起着保虫宿主的作用。

注意环境卫生,消灭鼠类;彻底治愈患者;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增加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驱虫治疗可用吡喹酮15-25mg一次顿服,治愈率达90%以上;亦可使用阿苯哒唑等。

致病诊断

该虫的致病作用主要是机械损伤和毒性作用。在虫体附着部位,肠粘膜发生充血、水肿甚至坏死,有的可形成溃疡。人体感染数量少时,一般无明显症状;感染严重者特别是儿童可出现胃肠道和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以及头痛、头晕、烦躁和失眠,甚至惊厥等。少数患者还可出现皮肤瘙痒和荨麻疹等过敏症状。但也有个别患者感染很重却无任何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血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粘度增加,同时也产生特异的IgM和IgG等。除寄生于肠道外,微小膜壳绦虫还可侵犯其他组织,如曾有在胸部的肿块中检获成虫以及寄生阴道的报道。近年的研究发现,宿主的免疫状态对该虫的感染和发育过程影响很大。由于使用类固醇激素治疗其他疾病时造成的免疫抑制,可引起似囊尾蚴的异常增生和播散。大多数重度感染者都曾有过使用免疫抑制剂的病史,所以在临床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前应先驱除该虫。从患者粪便中查到虫卵或孕节可确诊,水洗沉淀法或浮聚浓集法均可提高检出率。

症状体征

感染者无体内重复感染情况,寄生虫数一般较少,故大少无明显的临球症状。或仅有轻微的神经或胃肠症状,如头痛,失眠、磨牙、恶心、腹胀和腹痛等。严重感染者可出现眩晕、贫血等。

疾病病因

孕节或虫卵随终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被中间宿主吞食,在其消化道内孵出六钩蚴,然后穿过肠壁进入血。

病理生理

感染者无体内重复感染情况,寄生虫数一般较少,故大少无明显的临球症状。或仅有轻微的神经或胃肠症状,如头痛,失眠、磨牙、恶心、腹胀和腹痛等。严重感染者可出现眩晕、贫血等。

治疗方案

治疗同微小膜壳绦虫。

疾病预防

缩小膜壳绦虫主要寄生于鼠类,包括各种家鼠,田鼠等。缩小膜壳绦虫病的流行于具有广泛的中间宿主有重要关系,人主要是因误食了混在粮食中的昆虫而受到感染,因此,应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积极消灭仓库害虫等中间宿主和作为保虫宿主的鼠类,杜绝传染源。

安全提示

国外由Rudolpli于1805年首次报道人体感染,至今已300余例,病例分布于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地,国内人体病例报道日渐增多,至1995年综合国内文献统计达100余例,这些病例多为救发病例,分布在江苏湖北、广西、云南、镇江,湖南,台湾、广东、四川、上海山东、安徽、北京、福建,江西,河南,新疆,西藏、宁夏、辽宁、河北,贵州,陕西和海南等24个省(市、区)其中报道的病例数以江苏、河南最多,其次,为湖北广西等,据1988-1992年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结果,共查到全国感染人数15万,西藏0.116%最高;其海南0.088%台湾省1977-1990年全省小学生调查21个省、市除台北市和南投县未查外,其他19县、市都也感染者,感染率为0.13%-3.2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1:4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