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孙宅巍 |
释义 | 简介孙宅巍,1940年10月出生,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现任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顾问。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民国史 主要研究成果独立完成或主编12部著作,合著16部。据美国图书检索资料显示,至1999年11月,共有其15部不同版本的著作,为美国、台湾137家图书馆收藏。发表主要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有28篇论文30次为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并有部分论著发表或被翻译发表于美国、法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地,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先后主持“八五”国家社科项目《南京大屠杀史》与“九五”江苏省社科项目《南京大屠杀与日军在江苏暴行研究》。先后7次赴台湾、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地出席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应邀去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日本宇都宫大学、立命馆大学等校作学术报告。其主要研究成果:政治方面,有《南京政府的覆亡》(与丁永隆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台湾巴比伦出版社1992年繁体字版;《民国大迁都》(与蒋顺兴共同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等。军事方面,有《南京保卫战史》,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金门作战失利述评》,《军事史林》1989年第2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军事》1989年第6期全文复印等。经济方面,有《江苏近代民族工业史》(第一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国民政府经济接收述略》,《民国档案》1989年第3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89年第11期、《经济史》1989年第10期同时全文复印等。文化方面,有《中央研究院的来龙去脉》,《民国档案》1997年第1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7年第4期全文复印;《抗战中的中央研究院》,《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第1期等。人物方面,有《蒋介石的宠将陈诚》,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台湾先智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出繁体字版;《蒋介石的十大战将》(主编),台湾先智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等。地方史方面,有《侵华日军在江苏的暴行》(与陈鹤锦共同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略论战后江苏国统区经济》,《学海》1992年第1期等。辞书方面,有《港澳大全》(副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中华民国史大辞典》(编委、参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等。社会方面,有《现代中国社会基层组织的历史变迁》(与韩海浪合作),《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0年第10期全文复印;《抗战胜利后江苏省国统区的社会状况》,《江苏地方志》1989年第2期等。 学术上的另一主要贡献,在于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公允地评价历史人物。他研究的民国史人物,包括孙中山、蒋介石、陈诚、陈仪、孙立人、吴国桢、唐生智等,除上述已列出书目外,有《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江苏爱国名人》,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版)、《陈诚别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关于陈仪准备起义和遇害的历史考察》(《学海》1990年第5、6合期)、《抗战中的孙立人将军》(《学海》1995年第1期)、《吴国桢传略》(《民国档案》1994年第1期)、《唐生智论纲》(《学海》1994年第2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4年第6期全文复印)等。 关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研究在学术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研究。2000年7月8日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在对其专访节目中,称其为“国内外公认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权威”。在这方面的主要学术专著有:《南京大屠杀》(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出日文版)和《1937南京悲歌》(台湾先智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南京大屠杀——事实及纪录》(与吴天威合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澄清历史-南京大屠杀研究与思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等,以及数十篇相关系列论文,如:《关于南京大屠杀尸体处理的研究》(《南京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1年第11期全文复印)、《试论南京大屠杀中的“安全区”》(《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2年第12期全文复印)、《南京大屠杀与南京军民的反抗》(《学海》1993年第2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3年第5期全文复印)、《论南京大屠杀的背景和范畴》(《民国档案》1995年第1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5年第5期全文复印)、《日本军国主义与南京大屠杀》(《江海学刊》1995年第6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6年第1期全文复印)、《关于南京大屠杀称谓、规模和地域的争议》(《民国春秋》1998年第6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9年第2期全文复印)、《论南京大屠杀的准备、实施和延伸》(《江海学刊》2000年第5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1年第2期全文复印)、《论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认定的历史演变》(《江海学刊》2001年第6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2年第4期全文复印)、《论南京大屠杀的早期传播》(《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4年第9期全文复印)等,建立了对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最新架构和体系,根据国内外最新资料,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观点。其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他最先运用尸体掩埋和处理的统计,来认定30万同胞惨遭屠杀的事实;理性地从基本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等三个方面去认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原因;独创地提出“屠杀与反抗同在,屈辱与光荣并存”这一对南京大屠杀的宏观认识。《南京大屠杀》一书出版后,受到国际、国内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包括美国、日本、香港在内的国内外20余种报刊为此发表了评介、推荐文章和出版消息,被誉为“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开拓之作”。其“绪论”中的部分内容,已被译成英文,编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主编的英文史学论文集,《南京1937:纪念与反思》(Nanking 1937: Memory and Healing)。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