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孙晓
释义
1 台湾武侠小说家

基本简介

孙晓 现年三十七岁,出生于台北市,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毕业,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公共政策硕士,现于企业界任职,2000年与以人合资创办“讲武堂” ,旨在出版最好的武侠小说和教授人们写武侠小说,并发表第一部长篇作品《英雄志》,现仍持续于武侠小说的创作与发表。

因英雄志而成名

网上盛传: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惟有英雄志!

孙晓的《英雄志》让武侠世界的色彩更加缤纷,带有一种深红近血的悲色,洒落在金庸的圆满与古龙的简白之外,为读者们带来一种完全不同的新体触--古典的性格,后现代的结构,充满荡气回肠的悲凉,堪称一部“男人的武侠”。

“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惟有英雄志”,造成新文学网站中的争辩冲突。本书一度不被归类为武侠小说,尽管武功打斗、两军对战的传统情节仍可时时窥见,但整部书的视野离开了武侠小说的标准传统,作者道出了一个既真实、又现实的江湖。门户之争、男女之间的恋情并非是作者关注的主题,人与大时代的冲突、感情的真挚与背叛、道德的反思与辩证才是《英雄志》的主旨。

孙晓谈武侠

《浅谈武侠的过去与未来------对当代武侠创作者的精神呼唤 》

我为什么写武侠?

当今古的张编辑告诉我,需要写一篇关于我自己的故事时,我居然发现自己不会写了,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作为一个作家,我们会先审视自己的内心,寻找自身关切的议题,于此同时,我们也会观察读者的兴趣,在两个集合里访查切入点,最终完成我们的论述。只是当我写了数百万言的故事后,却怎么也料想不到,书写自己的故事却原来是最艰难的。

有的作者会希望自己的人生如同故事一样精彩,所以才有人会选在广播电台里切腹自杀,不过并不是每一个作家都希望成为公众的焦点。我想,作者与公众之间的对话,就是作品本身。无论以什么形式发表,只要作品含有灵魂的质量,都能替作家说出他们的心里话。

然而,宣传还是要进行的,因此我选择了一个根本性的议题,一个作品绝不可能替我解释的题目,我为何要写武侠?

首先,我必须提出一个问题,反问所有阅读本篇文章的读者,请问,你有多久没读过武侠小说了?

你有多久没读过武侠小说了?

究竟有多久了?我们有多久没读过武侠小说了?应该很久了吧。若把问题更加窄化,请问,你有多久没读过金庸以外的武侠小说了?那么,这个答案可能更为可怕,因为绝大多数的人,在他一生当中,从没阅读过金庸以外的武侠小说。

金庸在武侠界的地位有多么强大呢?有一个说法,金古温粱,加上新一代名家黄易,以及台湾的诸大家(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萧逸……),从排名第二的古龙乃至于到最后一名的作家全数加总,他们的销售量还不及金庸的十分之一。

这句话并不夸张,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在台湾总计卖出过三百万套,营业额接近新台币四十亿,别忘了,金庸一共有十四部作品,除开倚天屠龙记以外,还有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天龙八部、鹿鼎记等等长篇巨著,保守估计,他的销售总额累积达到新台币一百五十亿以上。(换算为人民币四十亿)。这还不包含香港与大陆,以及其他改编形式的收益。

说完了伟大的武侠全盛时期,我们来看看武侠的近况,由于我自己没有做过市场调查,手上除了销售额以外,并没有其他统计资料可供佐证,因此我只能提供一篇报导,让读者明白香港武侠市场的现况。

这篇报导是近两年所作,文中提到香港武侠的凋零,作者不无感慨的指出,全港最盛的时刻,曾有数百名以上的专职作家,对比今日的萧条景况,当真不可同日而语。文中引述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某助理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新秀作家的水准明显下降,才是近年武侠小说热潮减退的最主要原因。”他指出,“由于金庸、梁羽生等的武侠小说创作成就已达巅峰,无论情节构思、创作技巧和写作风格,后人都难以超越,最多只能表面和简单地模仿。”

在这样的论调下,他做出了结论:“所以,在金、梁退出江湖后,武侠小说就一直陷入低谷,(中略)这是造成金庸的作品翻拍又翻拍(中略)的原因。”

在这篇报导里,记者反应了很多武侠读者的心声,他们其实并没有放弃武侠,只是因为武侠界没有新一代的优秀作品产生,这才逼迫他们放弃了武侠阅读,故而不是他们抛弃了武侠,是武侠先抛弃了他们。因为武侠小说“无论情节构思、创作技巧和写作风格,后人都难以超越,最多只能表面和简单地模仿。”

实情真是如此吗?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在台湾销售了百万套,直逼“倚天屠龙记”的空前记录。这个故事是什么呢?我简单描述一下它的内容。

有个孤儿,他的双亲被一个神秘的坏人所害、死于在一个极端神秘的事件中。孤儿失去了父母,从此饱受欺凌、居无定所,受尽了世间冷眼,走投无路之下,找到了父亲当年学艺的门派,于是刻苦练武、发愤图强,他为报亲仇,一面细细调查父母当年的死因,一面努力练功,也好壮大自己……当然,这个孤儿天赋异禀,学东西往往过目不忘,比别人就是快上个几倍……

读到这里,倘使读者朋友曾读武侠万卷书,自当知晓这是什么样的公式。当然读者朋友心里必也思索着:【好熟悉的情节,莫非是柳残阳先生的哪部大作?抑或有人东施效颦,又来抄袭神雕侠侣的杨过了?】

答案是,这个故事压根儿不是武侠小说,而是大名鼎鼎、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

从哈利波特看武侠前景

哈利波特的父母被神秘坏人干掉,孤儿为父报仇,咬牙切齿、走遍天涯海角,最终来到【魔法学校】练功,预备成仙。这就是号称“自圣经以降,史上最畅销书籍”的故事骨干。

行文至此,不难想像读者们会生出一个疑问:“为何中英文学家的成长背景相差十万八千里,却会写出如此神似的故事?”莫非天下乌鸦一般黑,天下文章一大抄,原来十九世纪已经把小说写完了,剩下就是互相“借镜”了。然后,我们猜想出版人会得到这样一个深刻启发:“原来旧瓶装新酒也能畅销,是不是只要把杨过的蛤蟆功换成时光空间魔法,全真教改成霍华魔法学校,照样可以吸引眼球?”

以上全都是废话,我们只想弄明白,明明是相同骨干的故事:【孤儿为父报仇、寻寻宝、练练功、抱美女】,为何武侠小说以这样的故事作为骨干,会遭读者讥笑讽刺,冷笑谩骂,而【哈利波特】却会在华文读者中创下千万册以上的销售量?

是喜新厌旧的缘故么?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么?或者是流行的威力、网路的浪潮,这一窝蜂的热潮终于选上了【哈利波特】?

以上的问题有千百种答案,谁也说不准。然而不管答案是什么,都无法改变武侠小说凋零的事实。那么,身为一个武侠小说的创作者,我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为何类似的情节、相同的手法,放在哈利波特上可以造成热销,放在武侠小说上却会被人讪笑?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莫非真是武侠界后继无人?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从一个人身上谈起,这个人就是知名的文学大师,威廉.福克纳(William Folkner,1949年诺贝尔奖读主)为例子,这位福克纳与其他诺贝尔奖得主不同,他的突破并不是体裁性的突破,他专注的主题并非是耸动的、解构的、政治性的,如同性恋、种族歧视、反暴政、求民主这些学院派酷爱的体裁,他的突破是在于文学表现的视角,在“喧哗与骚动”中,读者发现了许多的第一人称章节,而这些第一人称的“我”,实则并非同一人,有的是白痴、有的是坏人,而他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这种视角的突破带来了剧烈的冲击,使文学借得到了一次革命性的发展。

读者看到此处,当油然而生一个慨然;“无怪那位教授先生会认为武侠小说会有瓶颈,比起文学界来说,它的创新早已停滞啦!”倘使您真这样想,您对武侠的冷漠以及凉薄,当真让人心寒,二十馀年前,名家温瑞安在台湾联合报发表的作品:“请你晚一点动手”,便实验了福克纳的变换视角手法,故事叙述两男争一女的爱情故事,文中不断切换三人的视角与思惟,使传统的故事得到全新的生命力。那么,这既然是二十馀年前的创作,又是这么崭新、突破的创作技法,为何他们还会说:“武侠小说……创作成就已达巅峰,无论情节构思、创作技巧和写作风格,后人都难以超越,最多只能表面和简单地模仿……”

答案很简单,我猜,该篇报导的记者,或者是被采访者,其实他们根本就不看武侠小说了,在这个网路世代中,他可能早已去打高尔夫、去看达文奇密码,去看Harry Potter,或上互联网漫游去了,总之他的休闲生活早已脱离了武侠阅读圈,他们对金庸带有一种怀旧式的情感,然而他们也用金庸这两个字,为自己的武侠阅读划上了句点。更可怕的是,他们还宣称武侠小说的创作已经死亡了。这不啻谋杀了武侠小说最后挣扎的机会,将之放逐到无边黑暗之中。

鸡生蛋、蛋生鸡,到底作者与读者之间是如何相遇的呢?是先有读者,还是先有作者?抑或是先有作者,还是先有读者?我们该如何追本溯源呢?直追到史记、三国演义的诞生么?无论如何,我们都找不出正确的答案,我们只知道武侠的读者已经散去,武侠的创作者也已凋零,成了一片荒漠。

金庸成就了武侠,也终结了武侠,当“金庸”二字成为拒绝武侠的理由时,不啻是金庸自己的悲哀,也是武侠文学的悲剧。

前无去路、后有追兵--武侠的生机何在

没有任何一个文种会死亡,只有市场先死亡,文种本身才会随之死亡。

柴可夫斯基的舞剧“天鹅湖”,初公演时惨澹一片,骂声四起,然而“天鹅湖”并没有导致俄罗斯舞剧的灭亡,因为观众并没有散去。也因为观众还存留着,“胡桃钳”、“睡美人”这些戏码才能不断公演,最后为“天鹅湖”做出了翻案。

无论现实的理由是什么,今日武侠面对的是一个极空虚的市场,有点像是华文阅读市场,任何世界知名出版公司都会摩拳擦掌,信誓旦旦,认为这是一个十三亿人外加海外八千万人的惊人单一文种市场,然而投入之后,却很快发觉自己的作品其实只能印刷两千本的悲惨事实。

很多人说,好的产品需要靠好的行销,说到这里,我们立刻联想到关于台湾农产品的争论。

每年夏天,台湾农民会陷入一种情绪的盲动之中,他们一方面期望老天爷做美,不要天灾、不要人祸,让田里长出美好的果实,然而当老天爷真的应允祈祷之后,却惊觉大批的果实跌到史上最悲惨的贱价,以致于全数喂给猪吃,或是任其腐烂、倾倒入海。

为了解决这种悲惨的两难情况,曾有一个知名的台湾学者提出一个观点,他认为问题不在生产,而是在于市场,台湾的农产品之所以会受制于环境,其实是因为农民不懂得包装,故而不知道如何增加自己的附加价值(Added Value),他认为经由一些产品外包装的美化,可以逐步开拓出一个忠诚的市场,透过品质的提升,终于能使台湾的农业发展成类似瑞士的精密工业(手表、刀艺),成为世界知名的产业。

这样的论点并没有错,任何产品都需要包装,使其“精致化”。文学作品如此,农产品也如此,试想一件美观耐用的女性大衣,在产地制造之后,出厂成本大约是人民币一百块,然而挂上某些品牌之后,却可能要人民币一万块,一百倍的增值空间,谁不趋之若鹜?

然而,提出这个论点的学者,却漏说了一件事。

法国的成衣品牌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不是因为技术优良的工厂,而是因为有顶尖设计师的存在,然而很少有人提及,这些设计师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因为他是所谓的“设计天才”、“时尚先知”,而是因为法国有数千种以上的时装杂志,这些杂志的总订阅量动辄超过一千万份,分类之细,让人叹为观止,这才打造出论坛顶端那几颗亮眼的宝石。

法国的服装杂志,可以轻易销售百万本,台湾的服装杂志,销售五万本成为大开香槟的理由。此事不难推想,设计师会选择哪一个论坛发表自己的作品?

没有论坛,就没有巨星,瑞士的工艺、法国的成衣,这些成就都如同冰山上面的那个角,冰山隐藏在海面下的庞大实体,足以让人震慑屏息。想在空虚的基础上打造宝石,那是荒唐之至的笑话。

没有任何一个产业会死亡,除非根部先死亡,植物本身才会随之死亡。

产业为什么死亡?理由可能有一千万种,然而过程只有一个,当投入的资金无法开始回收时,论坛渐渐被拆毁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选择退出,资金更少了,产品更差了,市场因而更小了,于是又有更多的参与者入不敷出,只能选择离开,于是资金又更少了,产品更劣质了,使得市场更加萎缩,直到死亡……

这种恶性循环的过程,其实不只在武侠小说上可以发现,在台湾的电影、甚至电视,都可以轻易见到这种过程的踪迹。那么,我们要怎么办呢?该如何找回那些武侠的老读者?

我想,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很多人以为武侠的振兴需要依赖老读者,事实上这种观点就是武侠长年低迷不振的关键原因。

长期以来,我们都忽略了一个可怕的事实,即使金庸本人再次复出,他也无法扭转乾坤,带动武侠走回舞台的最巅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处的时空已经变了。

当武侠成为一种回忆

当我还在念初中时,每天心里渴望一件事,礼拜六赶快到来,那样我就有香港无线台的武侠剧可以看了。

八零年代,娱乐品是匮乏的,每周一次眼巴巴的娱乐,就是那一点东西。二十年过去,我们身处于一个娱乐爆炸的新时代,每一个人都能轻易找到自己想要的娱乐,从网路上的成人影片到电玩,从纽约到巴里岛,从乡间到都市,我们缺乏的不是娱乐品,而是娱乐的时间。

那么,六百万的武侠书迷呢?难道他们真的不可能回来读武侠吗?

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的问题,我们必须从武侠迷的类种来分析。

当我们把武侠读者做一个精密的区分时,我们会惊讶的发现,目前的阅读人口中,忠实的读者(Heavy User)几无例外的都是学生,从初中到大学都有。超过二十二岁以上,却还自称在阅读武侠小说的人,只剩下两种,一种是真读者,他们还在接触武侠新作品,并且主动搜寻资讯,参与论坛,即使年纪一大把了,还是满口的“独孤九剑”、“九阳神功”,这样的人可称之为“拒绝长大的人”,另一种人则是毫无购买力、也无阅读兴趣的“老读者”,他们可以被归类为-----拒绝“承认”自己已经长大的人。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举一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读烂了所有金庸的作品,几乎倒背如流,由于司马翎、卧龙生的作品无法吸引他,因此他立志非金庸不看。然而他还是自称是个“武侠迷”。

这样的人非常之多,我们身边随时都可以找到几个,有趣的是,倘使金庸有朝一日再次提笔,他们真的会去阅读么?

我们可以看看金庸新版作品的成绩,在台湾市场里,即使有媒体不断的报导,加上万众瞩目的等候,然而,新版的上市并不如预期,非但未创下当年三百万套的销售成绩,事实的销售量恐怕连区区的三十万套都不到,对于这个事件的失败,老武侠迷不会认为是金庸的失败,也不会认为是武侠的失败,他们会振振有辞的解释自己为何会拒绝新版,因为他们不希望既有的完美被改变,改版根本是错的。

实情真是如此么?既然旧版是完美的作品,自称是“老武侠迷”的读者们,为何不赶紧去选购一套旧版的“倚天屠龙记”?要知道新版发行以后,旧版会越来越难买到啊!是因为家里还有一套么?不可能,要知道图书是会破损脱线的,更会因各种缘故而遗失,例如我八年前购买的倚天屠龙记,如今只剩下残破的一两部,其馀都已失散,既然老武侠迷如此崇拜金庸,为何不将之补足呢?

新版不买、旧版也不要,难道是因为网路散布、免费下载导致的惨剧吗?自称是“老武侠迷”的读者们,请问你们最近一次在电脑上读完金庸是什么时候?甚至可以这样问,你们上次全本读完自己下载印制的金庸全集,又是在什么时候?

面对现实吧,你……早就放弃了武侠。

当年躲在被窝里的青涩少年,如今都已经长大成人了,他们有的成家立业,有的踏遍关山万里,有的经历过落榜、事业失败,累积了无数的人生沧桑,这就是当年阅读金庸的那批孩子的写照。

这些自称是“武侠老读者”的人们,并不会认真的思索他们为何早已放弃了“武侠”,当出版人遇上他们,总以为自己挖到了宝,因为这些“老武侠迷”总是聚精会神的说起九阳神功、九阴真经,仿佛还沈浸在武侠的奇幻世界里无法自拔,然而,当出版人急忙端出一本“少年易筋经奇遇记”时,这些“老武侠迷”却消失无踪了。

“老武侠迷”永远不会承认一件事,他们已经长大了,就如同少女们沈浸在王子公主的浪漫爱情故事一样,老武侠迷也痴迷于张无忌练神功、韦小宝娶七个老婆等等情节,那么我们可否这样说,拿出这些“畅销元素”出来,就能把他们找回来吗?

错之极矣。

如同沈迷于王子公主爱情故事的少女们,她们因为太高兴而快乐地嫁人了,之后惨遭家暴、离婚、破产,沦落到酒店上班,可当你向她们提起白雪公主的童话幻想时,她们仍会绽放笑容,但是,当你要把这种东西推销给她们,让这些人掏腰包出来购买一本回家看的时候,她们的笑容依然不变,只是她们的玉手是否那般快乐地伸向钱包?我存疑。

现实世界的残酷与多变,早让武侠读者们脱离了迷幻梦境。因为,他们已经“长大”了,大到无法再幻想自己是张无忌、韦小宝,大到对那种泡泡美女、寻寻宝、搞奇遇的“成人童话”早就丧失了兴趣。他们不像是少年英雄张无忌,二十岁就已天下无敌,他们毋宁更像是朱元彰、常遇春。他们对世界的关心、对人类前途的忧虑、对国家社会民族种种变迁的思考,也不仅仅是武侠所能承载,他们早就走出去了,就像是已经长大的少女早已把注意力放在“Sex and City”这样的影集上,武侠的旧有读者早已从其他文种中得到启发,而这批早已长成的菁英,恰恰是武侠全盛时代的老读者!

武侠对于他们,只是一种回忆,缅怀青春的回忆。每当他们提到武侠,仍然眉飞色舞,不同的是,他们其实早就不看武侠了,那么,他们又为何老是自称自己是“老武侠迷”呢?答案很简单,他们长大了,却拒绝承认这个事实。

就像是睡觉要抱一个洋娃娃。因为童年是那样的美好。那是一种眷恋的心情。

让武侠振兴的方法

武侠终有复兴的一日,然而要怎么复兴呢?理由可能有一千万个,过程却也只有一个。那是一种循环。当资金前仆后继的投入,在传媒上、电视上、电影上展现新一代武侠的魅力时,市场的良性循环即将展开,越来越多的新读者投入阅读市场,越来越多的作者执笔尝试,慢慢会有百家争鸣的一日。

然而,在期待这种海市蜃楼的同时,我们还要提出一个警告,我们要以“骑士文学”为借镜。

曾经盛极一时的西方骑士文学,在赛万提思写下“唐吉柯德”后走向灭亡。千篇一律的勇者斗恶龙、英雄救美女的陈腔滥调,再也无法勾起读者的兴趣,只留下几个童话故事让儿童睡前来听,那么,当我们热切期待新一波武侠文学的盛世时,是否也要提醒自己,危机即将再次来临?

任何文种都一样,当哈利波特出版完毕之后,一旦又出现黑利波特、卡利波特、阿利波特,毫无疑问,销售量只会下滑,当任何人打开武侠小说,都反覆看到这样的故事:“少年英雄练功报仇、搞美女、玩亲亲、打坏人、当皇帝”,当这种公式带来一次又一次的畅销,逐年以降,反覆试验,却也无法避免边际效益递减,公式已经烂掉、甚至臭掉,当所有人打开武侠小说,都已经预期这样内容的同时,即使金庸再次动笔,也无法挽救武侠必然毁灭的趋势。

武侠是古典小说的一环,具有民族文学的特征。也是大众接触文学的重要管道,当拥有六百万读者的武侠文学尚且不能生存时,不啻也暗示了正统文学的危机。他们势必要给压缩到更寒酸的小众里,苟且偷生。因而我们这一代的武侠创作者,必须明白自己肩负的使命,我们是战场的前锋,绝不能失守,一旦我们失守了,大众对文字作品的兴趣只会更加的低迷。

怎么做才能找回“武侠老书迷”呢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该怎么做才能找回“武侠老书迷”呢?

一直以来,我始终对找回那些自称“铁杆”的武侠老书迷兴趣缺缺。因为当金庸成为一种美好的人生回忆时,任何人都无法取代它,即使是金庸自己也无法做到,即使他再次提笔写了新作品,他也永远比不上旧的。

那么,金庸该怎么办呢?他的读者已经空洞化了,这群“铁杆书迷”看似忠诚无比,实则早已劫持了作者,逼得他动弹不得。那么,金庸该如何维持一个真正具有活力、具有成长性的读者群?

金庸能做的,是跳过那些已经长大的人们,开始寻找下一代的年轻人,让他们再次沈浸在杨过与小龙女的世界里,就像是华文世界里人人必经的文化洗礼,每一个华人青少年在成长期都必须经历过金庸,这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即使这样,想要在青少年里创造风潮,金庸的挑战也越来越艰钜,他的对手是哈利波特,是漫画、是卡通,是好莱坞电影,也因此,金庸作品也正在努力地改头换面,这就是金庸作品开始与网路游戏、漫画等等娱乐品结合的原因。

然而单靠这样的做法是不够的,即使是金庸出手也不够。这是一个民智已开的时代,也是一个娱乐品丰厚的年代,整体的阅读人口正在快速下降。年长的人们打高尔夫球,年轻的一代打电玩,他们宁可把钱花在攻略本上,如果我们误以为自己还可以透过童话故事里的情节来寻找出路,或利用“代入自己是主角”那样的公式里来面向新时代,武侠只会更快的灭亡。

玩亲亲、打怪兽,我们比不过网游电玩;搞新潮,练玄功,我们赢不过奇幻魔法。想依靠拥抱青少年来存活,这是很危险的赌注。

武侠最终生存不是靠网络游戏

武侠最终要能生存,依靠的不是网路游戏,也不是取悦青少年读者,更不能被自称是“老书迷”的读者所绑架,千万记住,那是最最可怕的毒药,只会腐蚀武侠的本质。过去二十年的历史告诉每一个人,武侠就是因此而灭亡。

武侠之所以是武侠,并不是因为“九阳神功”、“八荒六合唯我独尊功”,而是一种特殊的人文精神。这是一种思辨。新一代的读者并不希罕练功,他们可以在网路游戏里自己当主角,自己痛快练功,之所以还有人愿意阅读武侠,是因为他们并未被“公式”所绑架。唯独离开英雄泡美女,少侠练神功那样的童话公式,真正的人文关怀才会浮现字里行间。也只有这样,武侠小说才能在众多娱乐品的夹杀中找到立足之地,并以文学的姿态,屹立至下一个千禧年。

孙晓看武侠

真正的武侠

因为我的气不能被世界认同,所以,我才是侠客啊!我不相信上天主持的正义,我用我的刀、我的剑,履行我心中的“道”!直到死的那一刻为止,这,才是真武侠!

--孙晓

你写你的武侠小说,我们凭什么要看?我们又能得到什么?

在这个商业世界,每个人都退化成了“消费者”,惨遭利益游戏的荼毒。所有商人都在利用我们的弱点,只要我们变成他们的“上帝”,没人要我们当自己的主人。

我们触目所及,全是五色斑斓的诱惑。商品固然一应俱全,却没有一样事物指向我们自己的心。可是在我们的生命深处,还有一些自己的东西,与律法无关,与帝王无涉,帝力于我何有哉!

试问华夏男儿,谁又不曾做过“以武犯禁”的梦?

何谓“侠”?

金庸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然而,如若仅仅为国为民,一个雷锋就足够了,那浩瀚蓬勃的武侠世界又从何而来?

武侠掀起风潮,历数十年不衰,只为一样--我心欲狂!

即便贩夫走卒,只要手捧武侠卷帙,也能昂扬于天地,傲啸于江湖。在这个世界上,在人们的心里,有一把火,直欲焚遍九天,狂放无边。

人们从武侠中求的,便是自己生命的解脱,是枷锁的断裂,是生命的昂扬。而这一切,恰恰是大规模的商业流水线所无法带来的。

那些传播商品的流水线,总是肆无忌惮散播着谎言,拒绝血色真相的残忍。

由此观之,《英雄志》得以行世,实是一大异数。

操守--插向现实的一把刀

本书第一个英雄,是一名普通的捕头。只为替苦主伸冤,破一宗灭门血案,便不惜孤身对抗名门大派、武学宗师。这是故事。

这个人老实,本分得像一块木头,也曾像蜗牛一样沉迷与官场仕途,平庸而面目可憎。但到了真正的考验面前,依然一切都能舍得,只求心里的公道,死又算得了什么?这是性格。

而他却不仅是小说中的人物,直直逼视着我们心中的操守。

操守不在,苟全一张人皮,趋炎附势,颠倒黑白,看邪恶于身边横流却噤若寒蝉,不肯说一句公道话。

这样活着,要人皮又有何用?

圣贤心--孤身对抗世间黑白

你们都错了。

人间本是罪恶渊薮,纵使你们的太平盛世,也不过是罪恶的孳生地,与地狱有何两样?

人间本是迷局

人生而被奴役,终生不自由,人人皆枉披一张人皮。

人活着,不是为了被人利用,不是为了善恶不分,不是为了苟全性命。

人活着,本该以心灵同化天地正气,孤身行走自己的正道,不贪生,不惧死。不合心中正道,那便是错,纵使斧钺加身,也不能换我一句首肯。

然后,通天之路才能开启,这个梗直孤介的男子,为世间留下的,竟是一条成圣成贤的道,人心提升的道,生命回复本原的道,揭破谎言直面真相的道。

在纷纭浊世,也只有他,才是天地间的圣光。

这圣光古已有之,代代相传,不介入人间的利益争夺,只坚持着心灵在浊世也该走一条正道。

改朝换代不能解脱世人心里的罪恶,宗教信仰也从来就无力对抗王权。只有圣贤之心,才是人类精神回升的最后一线希望之光。

孙晓谈创作动机

对当代台湾社会现象的一些反想

最早写卢云,有来自对当代台湾社会现象的一些反想。

台湾是一个功利的社会,乱世文章不值钱,在这里本是一个铁律。

曾在北美与一个中国青年聊过,他提到中国的社会景况,也聊到过去的文革与知青下放,颇有些羡慕我身在台湾之意。

其实,在台湾,知青永远都是被下放的,知识不能保证什么,一碗饭?一份工作?或是一点自尊?在财富挂帅的面前,这些东西都不能保证什么。为了许许多多的理由,这里发生了多少乱世文章?利润至上,理想放两旁,这就是台湾或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我无意比较社会制度的优劣,我只是想,人生百年,大家到头来都是一死,在这趟旅程中,我想要为自己留下什么?财富与地位以外,我想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想选择什么样的“我”?这才是英雄志主要想谈的问题。

人在管理自己上永远都有困难

我是学政治的,人在管理自己上,永远都有困难,一个制度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贪婪对抗理性,小我对抗大我,制度不容易改造,也不可能完美,但是在过程中,却可以看到很多值得记述下来的事,那就是英雄志了。

贫穷是一种挑战

贫穷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折磨,从贫穷中熬出来的自尊,往往带着小家子气的自大,卢云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无法坦然面对顾小姐。

出身世家的人,有时会有天生的气度,这也不是偶然的。在我的书中,杨肃观便是这样的人。

英雄志人物卢云

只是卢云有一些属于他自己的特质,比方说高度理想的性格,这不是他的出身背景或教育思想所造成的,而是他天生的“仁爱”,卢云的一切行为主导在“悲悯”两个字,因为悲天悯人,所以会为纤夫所感伤,也会为伍定远拔刀相助,这一点,让他从贫困可怜中绽放光芒。

卢云非常自负,也很容易看不起人,这点写得很清楚,不管对江夏左从义,还是北京的中郎将石凭,他可是看着不顺眼,便会开口说的人,像这样的人,他能在官场上混,靠的便是贵人与敬重,如果皇帝因他的忠义而留他,他生存的机会自就高了点。

英雄志人物秦仲海

英雄志探讨的人物类型很多,卢云的出场靶觉比较强烈,但故事发展到中段,秦仲海的光芒耀眼,恐怕会盖过卢云,从而成为与卢云相对应的另一种价值典范。

人物杨肃观、伍定远

杨肃观、伍定远两个角色的意义比较隐讳,必须到故事完全结束前,读者才比较能看出来他们在英雄志里扮演的真正身分。杨肃观是另一种典范,在他光鲜的外表下,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宛如斩断双腿仍能前进的孙膑,他是英雄志中最为可怕的人物,也是当代成功政治人物中最普遍的类型。不过,一定要等英雄志全书出完之后,大家才能同意或评论这一段文字。

其他人物角色

爸铁般的政客、充满热血的反贼、一身理想的知识份子、满心无奈的公务员,这是每个时代都会出现的人物,也是英雄志四个主角的身分。我用武侠来描写他们,也许会比较有“大众性”吧!

谢谢凝风,迷汤还是给我大碗喝,小弟更容易食得落饭。(笑)

2 山东军旅作家

基本简介

作家,剧作家。

1951年6月7日生于烟台,后随父迁至济南。在济南实验中学完成初中,1968年入伍参军,在炮兵第八师服役,历任士兵、班长、排长、指导员、干事、宣传股长、宣传科长等职,并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深造两年,完成大专学业。

1985年转业至济南山东群众艺术杂志担任主编,山东群众文化学会副秘书长。

现为中国第十届艺术节创作大型历史舞台剧《国之慧眼》,由山东柳子剧团演出。 同时,担任八集文化专题片《大道鲁商》撰稿。

军旅文学

《喜玛拉雅山的雪》山西北岳出版社出版。

《冰点下的对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东方的落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开国第一战》北京华龄出版社出版。

《铁军传奇》,北京文联出版社出版。

《邓小平和他的贴身警卫》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传奇》黄河出版社出版。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传奇》黄河出版社出版。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传奇》黄河出版社出版。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传奇》黄河出版社出版。

林林总总共计28部。

影视剧集

《真情》12集。在中央一套八套播出

《乡里乡亲住高楼》喜剧20集,在中央一套、四套、八套播出

《追日》2004年中央一套年底压轴大戏。

《浪子燕青》30集,各地有线台播出。

《靠山》26集,省卫视电视台播出。

《宣言》24集,中央八套2011年播出。

《大道鲁商》文化专题片8集,预计2012年央视播出。

广播剧集

《乡里乡亲住高楼》六集,获五个一工程奖。

《中国院士》获广电部一等奖。

(以上作品与陈志斌合作)

小说创作

长篇小说《彩练当空舞谁持》北京群众出版社出版。

中篇小说《五个进入戏剧角色的军官》(柳泉)杂志出版。

中篇小说《被亵渎的爱》(处女地)杂志出版

短篇小说《卖血人》(山东文学)出版

短篇小说《悔棋》(胶东文学),出版。

还有其它作品400余万字。

3 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

个人简历

1964年8月17日出生

1987年毕业于沈阳体育学院教育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经全国联考考入吉林大学行政管理学院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2001年晋升副教授。

2004年任教研室副主任,2006年主持教研室工作。

工作业绩

1987年毕业以来从事中国医科大学七年制、本科生、留学生教学工作。从1988年至今以来一直担任校男子排球队的教练工作,1996年(北京医大)、2000年(同济医大)2次带队获卫生部部属院校排球赛冠军,在近20年中10余次获省、市高校大学生排球赛冠、亚军的优异成绩。

科研工作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体质评价

主持全国省、市课题三项。2003年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启发艺术及运用研究》;了2006年主持辽宁省教育厅课题《昼夜节律改变对小鼠垂体—肾上腺轴激素水平的影响研究》 ;2002年主持国家十五学校体育卫生科研规划课题的子课题《辽宁省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2007年省体育科学学会课题《辽宁省与日本学龄期儿童身体形态指标的比较研究》获省体育学优秀奖。

从事工作以来发表科研论文20身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5余篇。参与编写体育教材3篇。

学术兼职

辽宁省体育科学学会会员

国家一级排球裁判

4 天水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孙晓,男,汉族,1962年10月生,江苏省扬州市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程度,工程师职称。1980年7月参加工作;1995年3月任市环境监理站副站长;1996年4月任环境保护局办公室副主任;1997年4月任环境保护局办公室主任;2000年12月任市政府办公室党组纪检组长;2006年12月任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