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孙吴
释义

吴(229年-280年5月1日,史称孙吴或东吴)是中国三国时期由孙权建立的政权。在三国之中,水军最强,占据扬州 (古代)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孙权以其地古为吴国,而封为“吴王”,国号以此得名。所统治地区古称江东,因此又称为“东吴”,以皇室姓孙,又名“孙吴”。

词语解释

①即三国时期的吴国,东吴。三国时期的政权之一。以皇室姓孙,历史上也叫“孙吴”。

②县名。孙吴县:中国黑龙江省黑河市所辖的县。在黑龙江省北部、黑龙江中下游西岸、小兴安岭北坡。1937年由瑷珲县(今爱辉县)析置。森林资源丰富。

③春秋战国时期两位著名的兵法家孙武、吴起的合称。

三国时代孙吴政权

兴亡史

东汉灭亡后鼎足而立的魏、蜀、吴三国之一。孙权所建。都建业(今南京)。据有今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的广大地区。汉末黄巾起义时,孙坚随会稽朱儁到中原镇压黄巾,以后又转战于江南诸郡。董卓之乱时,孙坚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隶属于袁术,在淮南活动。孙坚死,子孙策统领部众,约于兴平元年(194)开始向江东发展 。他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驱逐暂驻曲阿的扬州刺史刘繇,逼降会稽太守王朗 。建安元年(196)献帝都许以后 ,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建安四年,孙策取得豫章郡地。建安五年孙策死,策弟孙权统众。建安十三年孙权由吴徙治京城(今江苏镇江)。筹划赤壁之战,势力达于荆州;十五年取得岭南 。建安十六年孙权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建安二十四年孙权破关羽,占有荆州全境 。黄武元年(222),孙权接受魏国封号,在武昌称吴王。后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限制了蜀国出峡发展的可能,夷陵之战结束后不久,蜀相诸葛亮遣邓芝出使吴国,吴蜀恢复同盟。

黄龙元年(229),孙权称帝,建都武昌,后迁建业(今江苏南京)。孙权尚存的困难,一是对付山越的不宁,一是在淮南巢湖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散布在东南州郡山区的山越人,阻险割据,甚至北联曹魏,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内地扩张。孙权与山越进行过多次战争,屡获胜利。孙吴统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于融合。嘉禾二年(233年),孙权封割据辽东的公孙渊为燕王,吴帝孙权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领兵一万多人,很多金银财宝,试图控制辽东,结果使者被公孙渊斩杀。同时数次攻打魏国,但皆无功。赤乌四年(241年),孙权的长子孙登死亡。次年孙权立孙和为太子,不久又封孙霸为鲁王,引发“二宫之争”,又称“南鲁党争”,朝中大臣亦分为两派。最终孙和被废,孙霸被赐死,名臣陆逊等十多名大臣亦在二宫之争中被逼死,最后幼子孙亮反而被立为太子。吴国经此事件,非但皇室遭刑,而且举国分歧,埋下内部斗争的祸根,逐渐开始衰败。252年四月,孙权驾崩,年七十一。孙亮即位,改元建兴。由诸葛恪、孙弘、孙峻等辅政。253年春,诸葛恪征淮南,惨败。诸葛恪被孙峻所杀,大权落入孙峻之手。

256年孙峻病死后,事付从弟偏将军孙綝。后孙綝废孙亮为会稽王,改立孙休为帝。不久孙綝又为孙休所杀。

元兴元年(264年),孙休病死。这时蜀汉刚亡,交趾又叛吴降魏,东吴国内形势不稳,欲立一个较年长的君主。左典军万彧向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推荐孙和的长子孙皓即位。孙皓即位之初曾一度施行仁政,下令抚恤国内人民,又开仓振贫,解决贫人的危机,又减省后宫宫女和放生宫内多余的珍禽异兽,一时被誉为令主,但由于东吴当时的国力在孙亮时就不佳了,难以有中兴,时运不佳,所以很快他便变了,不久其残暴一面就开始显露。民怨不绝。幸陆抗、陆凯等大臣的全力支撑才让吴国苟延残喘。

274年,陆抗病死。咸宁五年,晋武帝下令分六路大局伐吴。晋军势如破竹,晋将王浑、杜预、王濬和贾充等人相继击破吴将张悌、沈莹、孙震、张象、伍延、薛莹、沈莹、胡冲和孙歆等人,吴国防线快速崩溃。

太康元年,晋将杜预率领十万大军继续前次的攻势,孙皓紧急下令张悌率领七八千人抵御,杜预破了张悌大军,直逼建业,孙皓手下已无人为他卖命,自知大势已去,便等西晋大军攻来时,在石头城上宣布投降,至此,280年东吴灭亡,三国归西晋。

吴国灭亡时,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宫五千余人。

经济

孙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今江苏常州、镇江、无锡一带)最大。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今江苏丹阳至镇 江)一段流经山间,不便通航,吴未得到修整。云阳以西开辟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但织造技术还不高,所以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黄龙二年(230)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台湾省,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国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诸国。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

文化

经济的发展,与外界交往的增加,促进了攻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陆绩、韦昭。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流传。

政治

东吴在政治上大体跟东汉相近,地方上仍实行行州郡制,中央方面也是同样。唯一不同者,则是东吴主要受江南本地豪族影响,单是在朝朝臣,有不少顾姓人士(如顾雍)、朱姓人士(如朱然)、陆姓人士(如陆逊)和张姓人士(如张温),就是后世称为吴四姓,这些世族都是汉朝时长居江南的望族。

军事制度

吴军以舟师为主,步兵次之。孙吴水军发达,在濡须口和西陵设有水军基地,在侯官(今福建闽侯)设有造船厂。其所造名为“长安”的战船,可载士兵千余人。其精锐军队有车下虎士、丹阳青巾军与交州义士等。孙吴还有设有山越兵、蛮兵、夷兵等少数民族部队。由于比较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孙吴除了有世兵制外,还有世袭领兵制。各将领所领军队算是其部曲,军队除了服从中央指挥参与战役,但还要为其将领提供其它耕种杂役等。在将领死后军队须继续听令将领之子或其弟等继承者。

外族

孙吴内部还有山越,其为据守江南山地各族人的总称。他们自给自足,且与曹魏联系,孙吴屡次征讨皆难以根除。234年诸葛恪使用坚壁清野的战术围山三年,降伏山越,并收编其精壮为军队。在岭南地区还有俚人,范围涵盖孙吴广州、交州及蜀汉益州南部。孙权也展开海上的发展,他派使臣朱应、康泰泛海到 夷洲(无法证明为现在的台湾,也有人说是日本)、亶洲补充人口、到辽东、朝鲜半岛、林邑(今越南南部)、扶南(今柬埔寨)和南洋群岛等地沟通联系,这些都扩大孙吴在海外的影响力。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吴都建业。

君主列表

姓名 庙号 谥号 字 在位时间 年号 陵墓

孙坚 始祖 武烈皇帝 文台 —— —— 高陵

孙策 —— 长沙桓王 伯符 —— —— ——

孙权 太祖 大皇帝 仲谋 229—252 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伸凤 蒋陵

孙亮 —— 会稽王 子明 252—258 建兴,五凤,太平 ——

孙休 —— 景皇帝 子烈 258—264 永安 宣陵

孙和 —— 文皇帝 子孝 —— —— 明陵

孙皓 —— 乌程侯 元宗 264—277 元兴,甘露,宝鼎,建衡,凤凰,天册,天玺,天纪 —— 注:孙权受曹魏册封为吴王后,于222年自立年号黄武,至229年方称帝建国。孙亮史称吴废帝。孙皓史称吴末帝。

孙吴论

吴起是中国古代已研究学术起家走上仕途,而最终在历史上大放光彩的人物中一个最典型的代表。

《汉书·艺文志》所著录为吴起四十八篇,但《武经七书》中的《吴子》则仅有六篇。二者在篇数上的差异实在太大,因此,可以断言今存的《吴子》即令不是伪书,最多也只是一部残书。《吴子》六篇我曾将其翻译成过白话文。其六篇各有主题,但彼此间几毫无连系。以体裁而言,它是一本谈话记录,记录者也许为幕僚或门人,但也可能为后人假托成书。所以,其价值实不如《孙子》甚远。不过尽管如此,其中还是有若干值得重视的战略观念不仅有其特殊意义,而且也足以与《孙子》相比较。甚至于可以说,有些观念不仅与《孙子》非常接近,而且更有超越的趋势。 吴起一生的事业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较翔实的记载。在这里还要说明的是,吴起的老师是曾申,曾申是曾参的儿子,曾参是孔子的徒弟。另外,曾申又是子夏的学生,子夏也是孔子的学生。曾申还有个老师叫左丘明,就是写左传的那个。吴起有个同学叫李克,也就是那个写法经的李俚,他是孟子的老师。孟子是根牟子的老师,后者是荀子的老师,荀子是韩非和李斯的老师。李俚也算商鞅的半个老师,不过后者是自学的,两人从未谋过面。

在我国传统兵学领域中,孙吴居于互相伯仲的地位,学者往往孙吴并称,但事实上,他们之间有很多差异,值得较深入分析。

孙子从未讨论战争的性质,也很少触及政治与军事的关系,吴起则在这两方面有其独特之见。也许可以说吴起是中国古代的若米尼,他的书与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第一章颇为相似:

吴子曰:凡兵之以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德恶(怨),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其名又有五。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禁暴救乱曰义,恃众以伐曰强,因怒兴师曰刚,弃礼贪利曰暴,国乱人疲,举事动众曰逆。五者之数,各有其道;义必以礼服,强必以谦服,则必以辞服,暴必以诈服,逆必以权服。

这是一篇简明扼要的“战争论”,首先分析战争的起因,其次为战争定名,分为五类并界定每类的性质。最后概述应付每类战争之道。此种战争性质的探讨,在古代实属难能可贵。

吴起重视政治与军事的关系,并认为对二者必须作总体性的考虑而不可有所偏重。他初见魏文侯时,即提出“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的总体战略观念。其书第一篇名“图国”,图国即谋国,所以可以证明其思想并非限于军事层面,而早已升到大战略层面。如何图国?他概括指出,“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 ,足以显示其所学出于儒家,像孔子一样,非常重视教育。他说:“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

亲民教民的目的为培养向心力,吴子称之为“和”,他指出:

有四不和: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人事。不敢信其私谋,必告于祖庙,启于元龟,参之天时,告乃后举。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与之临难则士以尽死为荣,退生为辱矣。

非常明显,吴子所谓“和”与孙子所谓“道”在目的和作用上完全一致。吴子虽主张“启于元龟,参之天时”,并非表示他迷信鬼神,而只是向人民表示政府对战争的态度十分慎重。

吴子的慎战不仅代表儒家的传统,而且与孙子如出一辙。他更指出胜利含有内在的危险,甚至于足以导致亡国的后果:

战胜易,守胜难。故曰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

此种警告在战国时代对于好战者而言,真好像晨钟暮鼓,足以发人深省。尤其是与孙子在“火攻”篇中所云,“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之语可以互相印证。

《吴子》第二篇名为“料敌”,也就是对敌情的研究判断。篇中有一基本观念最值得重视:“夫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 吴子所提出的“先戒”与孙子所提出的“先知”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欲求先戒,则必须先知。若不能知则又如何能戒。反而言之,先知的目的即为知所应戒,假使知而不戒,则即令能先知又有何用?

《吴子》第三篇名为“治兵”,其重点是“治”字。魏武侯问曰:“兵何以为胜?”起对曰:

以治为胜。又问曰,不在众寡?对曰: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

吴起是精兵主义者,在其书中曾一再强调素质的重要。如何始能提高部队的素质?他的答案是“教戒为先”。他认为数量并非决定因素,真正的决定因素为“治”,治的意义就是组织。他说:

所谓治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则不可当,退则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

基于以上的描述,可知吴起所想像的兵力能适应各种不同环境,有高度有效的控制,并且永保团结,不会溃散。孙子虽也重视素质和组织,但并不像吴子这样强调这两种因素。反之,孙子则始终认为数量优势为决定因素。因此,他们在治兵方面的观点至少是有程度上的差异。至于用兵方面,吴子也像孙子一样强调速决,其所言甚至于比孙子还更有力:

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房之下,使智者不及怒,受敌可也。故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这一段话真是千古名言,甚至于在《孙子》一书中也都找不到类似的话。

吴子第四篇为“论将”,其意见不仅可与孙子比较,而更能提供新的启示。吴子说:

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兼刚柔者,兵之事也。凡人论将,常观于勇,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耳。夫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未可也。故将之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约。理者治众如治寡,备者出门如见敌,果者临敌不怀生,戒者虽克如始战,约者法令省而不烦。

孙吴二子论将,观点大致相似,尤其是他们都不过分强调“勇”之重要。吴子更明确指出,“勇”只是几种必要因素中之一种而已。另一方面,吴子又列举五点,认为那是将之所慎。用现代语来说,理就是管理,备就是战备,果就是果敢,戒就是警戒,约就是简单。这是他所独创的一套原则,非常有系统而富有实用价值。若与孙子所云“智、信、仁、勇、严”相配合,则孙子所言为体,吴子所言为用。彼此互动,相得益彰,诚可谓将道之精华。

《吴子》现存者还有两篇,分别名为:“应变”和“励士”。其内容属于战术及训练等较低层次,在此也就不必赘述。综观现存的《吴子》,可以发现其主要思想与孙子实颇接近,甚至于还有若干创见和名言,不仅能够媲美孙子,而且还有过之无不及。但其究竟是一部残书,在结构和体系上也就自然不能与《孙子》比拟。吴起晚于孙子,其思想是否曾受孙子影响,在其书中找不到任何证据。不过,此种可能性的确存在,甚至于几率也颇高。

纵观吴起一生,他身怀不世之能,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在历史上留下耀人的足迹,他是幸运的。但其每到一地总逃不过小人暗算,最终在楚国推行变法不成而死于非命,又可谓是悲哀的。佛家人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我想:快乐也罢,痛苦也罢;都不过是一段过眼云烟。

王安石有词曰: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