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孙慰祖 |
释义 | 孙慰祖(1953--- )别署可斋,上海人。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研究员,西泠印社副秘书长兼印学理论与社史研究室主任。 中文名:孙慰祖 别名:可斋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职业:博物馆研究员,书法家 代表作品:《孙慰祖印稿》、《孙慰祖印选》、《淳法上人别署印谱》 人物生平幼习书法篆刻得翁思洵、顾懋钧指授,继师韩天衡。又从马承源攻习玺印篆刻鉴定研究。 书法篆刻作品曾入选全国一、二、三、届篆刻艺术展、全国四、五届书法篆刻展、中国美术馆当代篆刻艺术邀请展 、当代篆刻艺术大展、当代著名篆刻家作品邀请展等。篆刻作品出版有《孙慰祖印稿》、《孙慰祖印选》、《淳法上人别署印谱》、《孙慰祖印谱》、《印中岁月―可斋忆事印记》。 先后担任上海首届篆刻大奖赛,上海市书法篆刻展、西泠印社国际书法篆刻展、西泠印社篆刻艺术评展、全澳书画联展评审委员。 已出版主要著作有《孙慰祖论印文稿》、《封泥:发现与研究》、《中国古代封泥》、《可斋论印新稿》、《可斋论印三集》、《印章》、《邓石如篆刻》、《陈鸿寿篆刻》、《两汉官印汇考》、《古封泥集成》、《唐宋元私印押记集存》、《中国篆刻全集·汉代卷》;合著有《印章艺术概说》、《秦汉金文汇编》、《印里印外》等;参与编撰著作主要有《中国玺印篆刻全集》、《篆刻大辞典》等 32部著作。 孙慰祖 主要出版物:(1988年-2010年,共计32册) 书 名 出版时间 出版社 备注 《孙慰祖印稿》 2000年 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品集 《孙慰祖印选》 2006年 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品集 《淳法上人别署印谱》 2007年 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品集 《印中岁月——可斋忆事印记》 2008年 吉林美术出版社 作品集 《孙慰祖印谱》 2008年 西泠印社出版社 作品集 《两汉官印汇考》 1993年 上海书画出版社、香港大业公司 著作 《印章》 1998年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著作 《孙慰祖论印文稿》 1999年 上海书店出版社 著作 《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大系——中国古代封泥》 2002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 著作 《封泥:发现与研究》 2002年 上海书店出版社 著作 《可斋论印新稿》 2003年 上海辞书出版社 著作 《可斋论印三集》 2007年 上海辞书出版社 著作 《历代玺印断代标准品图鉴》 2010年 吉林美术出版社 著作 《中国印章——历史与艺术》 2010年 外文出版社 著作 《古封泥集成》 1994年 上海书店出版社 编著 《中国篆刻全集 ·汉代卷》 2000年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编著 《邓石如篆刻》 2000年 上海书店出版社 编著 《唐宋元私印押记集存》 2001年 上海书店出版社 编著 《陈鸿寿篆刻》 2007年 上海书店出版社 编著 《印章艺术概说》 1988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合作 《古玉印精萃》 1989年 上海书店出版社 合作 《秦汉金文汇编》 1997年 上海书店出版社 合作 《印里印外》 2000年 台湾汶采有限公司 合作 《古玉印集存》 2002年 上海书店出版社 合作 《单晓天印选》 1989年 上海书店出版社 编 《黄士陵印谱》 1993年 上海书店出版社 编 《徐三庚印谱》 1993年 上海书店出版社 编 《梅花草堂白石印存》 2001年 上海书店出版社 编 《近现代名家篆刻》 2004年 上海辞书出版社 执行主编 《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印学卷1949-2008》 2010年 荣宝斋出版社 执行主编 《中国玺印篆刻全集》 1999年 上海书画出版社 编委 《中国篆刻大辞典》 2003年 上海辞书出版社 编委 社会评价孙慰祖:“我怎么把四十多年时光抛进了一个小天地” 印章中的万千气象,不仅在于她作为一门艺术所呈现的美感与气度。对于经年累月与印章耳鬓厮磨的学人来说,古印不啻于一台时光机,载着现代人去洞悉那个时代的社会治乱、政治兴替、经济强弱和文化盛衰。 就如孙慰祖新著《中国印章——历史与艺术》(中文版)中提到的:“人们习惯将中国印章视为一种艺术现象,而事实上,我认为它首先是深刻地参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制度之器。” 孙慰祖是一位时而探究古印,饱览历史世界中山水沟壑,时而走石飞刀,在方寸之间亲自演绎绮丽风光的学者和艺术家。他曾自况 “怪怪的两栖动物”。但作为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西泠印社副秘书长、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孙慰祖早已是国内外公认的印学学科带头人和著名的艺术家,一个典型的成功跨界者。 最初因为对书法篆刻“眷恋生出一份神圣的情结和为他贡献出绵薄的冲动”,孙慰祖从少年时代开始迈上了一条“寂静小路”。如今,回望过去,他在一件篆刻作品的边款中留下了“将四十多年时光抛进了一个小天地”的感慨。 只是,正是这个“小天地”,几十年间在像孙慰祖这样一批学者前赴后继地开拓下,逐渐丰厚而广阔起来:中国印章的艺术价值正为大众和媒体所认识,同时,其史料价值、流变规律也正以完整和清晰的面目呈现于世界文博界。 学人孙慰祖,勤奋、审慎而敏锐。牵引他在这条路上孜孜以求的是对历史的强烈好奇和对时代所给予的研究机会的负责。 学术上的每一步突破,都不可能是纯粹的偶然,背后必然包含着广泛的资料搜集、厚实的理论和方法论素养。在这个学术体系相对薄弱、资料相对匮乏的学科中,更是如此。自1985年进入上海博物馆从事印学史、古印鉴定的研究之后,孙慰祖以细谨的性格捕捉着点滴学术材料,在宏观的视野中作出思辨,用勤奋钻研充实着自己的理论功底。几十年的每一个突破背后包含的都是长期的专注和殚精竭虑的思索。 1996年,他独立担纲完成了国内外第一个中国玺印篆刻陈列——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印章馆”的展品体系和论述体系。填补了长期以来文物博物馆陈列中古代印章专题的空白。 2002年,通过对马王堆三号墓与一号墓所出封泥的综合考察,判断三号墓与一号墓主人死时存在两代“轪侯家丞”,又成功复原释读出三十年来无人破解的一枚“利豨”残封泥,由此确定三号墓的主人就是第二代轪侯,解决了发掘至今长期未断的考古学疑案; 通过收藏印迹的考证,对上海博物馆新收宋本《淳化阁帖》的年代确定、版本归属提供了拓本自证以外的可靠依据。 对存世唐宋辽金时期的私印进行全面资料汇集、文字考订和断代研究,为鉴别此期私印和进一步研究此期印史奠定了学术基础。 此外,孙慰祖又极具前瞻性地意识到封泥研究在当代条件下作为中国印学课题的重要性。十年的时间,他醉心于封泥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作成百年来最为完备的封泥资料总集——《古封泥集成》,也完成了古封泥研究最系统的专著——《封泥:发现与研究》、《中国古代封泥》。这些成果曾得到学界“中国古封泥学研究的奠基之作”的赞誉。 这些成果,从课题方向、研究方向和观点上都具有开拓性和首创性。这一系列课题的选择并不是偶然,而与孙慰祖在课题选择上“趋冷避热”的律条有关。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说到底,当这一领域科学的研究体系真正完备起来的时候,再来反观现阶段各方面探索者艰难的交替、酝酿、铺垫等一切努力,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成分才会被看得较为清晰。一切浮华和附丽将如潮水褪去。”可以看到,这样的选择与其说是个性使然,不如说是由孙慰祖所处的视角与位置所决定:站在学科发展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研究。“填空”是他走出这样一条研究足迹背后的深层逻辑。早日完备学术体系、夯实学科基础是他的最为本源也最为深切的愿望。不过,这些原本冷寂的地方又往往因为他的涉足而被带动起来,由冷趋热。比如封泥研究,比如唐宋元印章研究,等等,等等。 包括《两汉官印汇考》、《孙慰祖论印文稿》、《可斋论印新稿》、《可斋论印三集》等两百余万文字的专著大致反映了孙慰祖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而《古封泥集成》、《唐宋元私印押记集存》、《黄士陵印谱》、《徐三庚印谱》、《邓石如篆刻》等资料整理汇编则是孙慰祖为学科研究体系的建立所作出的基础性工作。 新近出版的《中国印章——历史与艺术》是一本关于印章的通史性著作。从中也可以看到孙慰祖更为宏观的理论图式和学科视野。他采用新资料,使用新的论述框架。同时,演绎了印章的制度性发展和艺术风格的演变过程,探究其规律。更为难能可贵的,将古玺印与文人篆刻置入更宏大的社会历史范畴中加以论述,学术研究的触角延伸到古代东方与奈良、新罗古印,凸显了这一“制度之器”的史料价值。 这部《中国印章——历史与艺术》以中英文两个版本呈现。其中英文版在海外发行,将有关中国印章内涵与外延的知识延绵至海外。,美国著名东方艺术家、大都会博物馆主任屈志仁读后给外文出版社来信表达他的感叹:“现在终于有了一部论述中国印章艺术的发展历史及其美学的权威论著”。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松丸道雄则称她“是划时代的”著作。其实,作为国内外公认的印学权威,孙慰祖在国外流传的著述不止于此。在治学之余,大陆之外的高规格学术机构和学术会议也可见到他的足迹。 1999年,孙慰祖应东京国立博物馆邀请以“中国古代封泥研究”为题作大型学术报告。此后,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讲坛上,《隋唐官印体制的形成及主要表现》、《陈鸿寿行略与艺事考》、《封泥所见秦汉官制与郡县史料——兼论封泥分型之意义》、《新出玺印封泥的史料与考古学意义》《中国历代玺宝体制的嬗变》等论题先后被孙慰祖呈现在港台地区的学人和艺术爱好者面前。 作为学者的崇实与作为艺术家的浪漫在孙慰祖身上和睦共处,成就了一篇篇演绎历史,归纳规律的论文,也激荡出了刀笔之间的别样韵致。 孙慰祖与书法篆刻艺术于幼时结缘,五十多年来从未搁置。学艺之路漫长而崎岖,物质生活的匮乏、十年文革对个性与文化的禁锢和上山下乡都没有阻挡他对金石艺术的痴爱。无论是劳动之后的休闲,还是治学之后将自己丢入感性世界的游弋,篆刻对于孙慰祖是精神世界的寄托,一份割舍不断的情节。这个经历了半世沧桑的印人将关于世界观、人文情怀和人生智慧尽情付于印石;阅遍古印数万方的学者,很自然将先贤凝结的美学智慧倾注到自己的作品中。李刚田先生称赞孙慰祖的篆刻作品“醇古见清新”,具有一股“正大气象”,可谓恰如其分。 作为历史研究材料的印章和作为篆刻艺术载体的印章,占据了孙慰祖生命的两个侧面:7部学术专著、5本篆刻作品集、十多本资料汇编是这两个侧面的佐证,也是他视之为“生命依归”的最好注脚。同时,学人的理性、深刻、审慎与艺术家的感性、浪漫、激越交织出了一个丰满的灵魂。 散见于孙慰祖著述与印章边款的隽永小品,即是这颗灵魂在篆刻与学术论文之外的另一种吐露。这些文字记录心境,撷取感悟,附着于著述与印章,却又旁逸斜出地扩散到了人生、历史与社会。读来回味悠长,催人奋进,发人深省。充满思辨色彩的语言是作者情不自禁的抒怀,对于读者来说则可能是与篆刻家思想与审美的双重交汇。 孙慰祖的这些小品文字其实可以脱离他的篆刻而作为文学作品单独呈现。也由于此,当《印中岁月——可斋忆事印集》出版的时候,文学小品与篆刻艺术交互呈现的方式让这本集子的接纳圈子漫过书法篆刻爱好者,如同他的篆刻作品流传于南北中外一样“进入平常百姓家”。华东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新民晚报》为此书在《夜光杯》版连载一年,这也开创了大众媒体前所未有的记录。就像孙慰祖在这本印谱中所写到的“一个普通生命的悲欢冷暖也不是孤立的”,一代人在一个历史时期的感悟得到的不仅是同龄人的共鸣,还有在各个时期成长起来的人们的同情心与同理心。尤其是,这些感悟又实实在在地来源于在学术与艺术天地中躬身耕作的高傲灵魂。 即使有这样的成就,孙慰祖仍说自己是将四十多年光阴交付于一个小天地。他还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如果走出圈外反观,书法篆刻也好,印学也好,即使拥有一点心得一点新见,与这个千姿百态而又亿万斯年延续下去的人类精神世界相比,真是何足道哉!”这样的看法,来源于一份对无限广阔世界的认识与敬畏,一份超然于自己生活半径的清醒。 怀揣着仰望星空的遐想,潜心耕种在自己的一方天地,在学术与艺术之间来回跳跃。孙慰祖就是这样走过了大半生,现在回望,当初的小路也许已经焕发生机。但前方的路无疑不会太热闹,因为,重复自己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