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孙氏宗祠
释义

晋安孙氏宗祠

孙氏宗祠坐落在晋安区鼓山镇远东村(旧为凤洋境),始建于明末清初,坐南朝北,面积663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为三进两天井,系砖木结构,硬山顶。二进为祭祀厅,后厅为神龛,三进辟为办公室和贮藏室。前右边有一棵绿阴蔽地的古榕,为市二级保护的名木古树,礼堂左还有一座古厝。

站在宗祠大门外,你就会被其壮观的外表所吸引:高高的国公帽状的青砖砌的防火墙,飞檐翘角,富有动感。正中间是石框大门,门上为刻有“孙氏宗祠”的花岗石石匾,两尊石狮雄踞门口,如忠诚的卫士,履行着职责。两边还有侧门,上方分别嵌有“入孝”“出悌”石匾,门边有四块凿有装饰线的墙裙。防火墙的上端还绘有吉祥图案的画,极具艺术性。正厅为“映雪堂”,木构架的梁托上有雕刻精细的龙、虎、莲花、人物等,造型逼真,至今保护完好。祠堂里还有许多寓意深远的对联,如大厅主柱联:“书传映雪富春家声远,垱经九转凤洋世泽长。”形象地描述了孙氏先祖来自浙江富春、先祖惠成公肩扛条石在凤洋(今远洋村)田野里前后转了九回后,确定了孙家田地的历史。如今,这块被称为“九肩垱的石头,被陈列在离这里不远的将军庙前(图二)。大门口的对联是:“孙武兵法十三篇”破楚兴吴平越国,韬略首创;中山革命四十载,和平奋斗救中国,民主先驱。”热情地讴歌了孙氏名人孙武、孙中山。此外,还有“山藏石鼓天开胜境毓人杰;祠坐凤洋江涌清波显地灵”、“兵家伟业荣先世,国父丰功耀后昆”、“族重五伦旌礼义,房分四德继诗书”等,无不蕴含着深刻的内含,读后令人感慨。

据村里的老人回忆,旧时宗祠面积更大,解放前这里曾办过私塾,解放后还办过幼儿园和初小。宗祠原来还有“进士”、“文魁”等牌匾多面,“文革”期间,与字画、族谱等一起被毁,十分可惜,如今只留下两块挂牌匾的木托。

历史上,孙氏宗祠曾多次维修,其中,清道光年间重修一次,民国初和解放初小修两次,2005年为防积水,曾将宗祠的地面填高。虽历经几百年的沧桑,但孙氏宗祠保护完好,文物保护意识强的远洋村人功不可没。

据载,远洋孙氏先祖是《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其子封为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龙门镇,这里是孙权的故里,称“富春孙”。后一支辗转迁徙入闽,开闽始祖孙敏公,为唐御史中丞,后被闽王王审知录用为御史。后代功名累朝不绝,如任周朝御史大夫的孙晓;任南宋谏院右正言的孙狩;孙钦、孙用、孙文锡数任御史,合称“兰台七御”;孙承谟为明万历进士,任嘉兴府崇德县知县,为官清廉,入祀名宦乡贤祠。

据村里的老人说,宋元间,他们的先祖在闽县、侯官县一带,明洪武年间,迁到三山后曹(今福州西湖公园附近),其中一支由省城光禄坊迁东门远洋,还有一支清初以就仓之故迁闽侯新岐。当时,还有部分族亲留在光禄坊。如今,远洋孙氏世系已繁衍15世。省政协委员、福州市政协常委、澳门福州三山(十邑)同乡会会长孙仁坤、全国侨联委员、省政协委员、福州市人大代表孙惠玉等,就是从远洋村走出来的孙氏后代。这些年来,远洋村孙氏后代一直在苦苦寻找光禄坊和闽侯新岐的孙氏后裔,希望能和他们取得联系,渴望能有他们的回应,共叙乡情。

东莞孙氏宗祠

孙氏宗祠位于广东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始建于明氏中叶,清同治初年,香山(中山市)左步头宗亲赞助增建了宗祠,方才使祠宇显得巍峨壮观,形状如踞一般,并于宗祠落成之日馈赠楹联,叙述孙氏世系源流,意赅言简,以教导后人不忘先祖恩德。楹联云:莘子姓于家乡,木有本,水有源,五代箕裘开莞岭;妥先灵于寝庙,宗念功,祖念德,三房俎豆贡香山。

1986年秋,欣逢孙中山先生诞生120周年,中山大学历史研究室联同东莞市政协、文化局等,在长安镇召开孙中山祖籍研讨座谈会,上沙村和旅港同乡会均应邀列席会议。与会者以大量史料,证实孙中山代系出自于上沙村。广东省电视台随同拍摄了纪实新闻:孙氏宗祠,上沙村新貌,后在电视荧屏上播映,成为一时之重大盛事。旅港乡亲躬逢胜会,籍此倡议,修缮宗祠,扩建学校。

1996年5月21日被长安镇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镇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门古镇孙氏宗祠

孙权第二十六世孙孙劻名下分支的宗祠,称孙氏宗祠。初建与宋朝,后经历代扩建。最后一次扩建于乾隆五十六年,嘉庆三年庆典。余庆堂主体建筑宏伟宽广,两侧山墙变化丰富。主体建筑三进,正厅面阔三间二弄,前为天井,又前为门厅,左、中、右三扇大门,正中大门后为戏台,出入从左右边门,如遇显赫贵宾,则拆除戏台大门,大门是八字门廊,门上有门对,大门左右为石抱鼓,雕有鱼尾龙头花纹,民间称为“门档户对”,只有皇家子孙方可设置。廊檐前是清道光年间拔贡孙秉元立的旗杆,过道地左看即为孙氏宗祠八字外大门,有东西两辕门。正厅前天井东西为廊屋,廊屋上挂左钟右鼓。正厅后,隔走廊与东西小天井为荫堂,荫堂面阔三间,是列祖先牌位的地方,尊孙权祖父孙钟为首位,上有“无忝所生”匾额。

余庆堂是龙门孙氏家族庆典、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全镇重大事件的场所:一是祭祖纳主,每年春秋二祭;二是在商议宗族中重大事项;三是用于族庆活动时主要娱乐场所。

牛山孙氏宗祠

牛山孙氏宗祠坐落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牛山村。宗祠坐北朝南,三进两院,计有门楼、享堂、大殿、英烈堂、文史堂,均为砖木结构,古朴典雅,古色古香,庄重肃穆、楹柱间距、高低尺寸皆遵清代章制。

宗祠门前向南十米处立有影壁墙,墙为古铜色。影壁墙北有上马石、旗座遗存。影壁南为宗祠广场。广场南端为宗祠池塘。宗祠大门为三间门楼,门额书题“孙氏宗祠”,门两侧楹联上联:“春祀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下联:“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横联为“木本水源”。大门两侧有一对石狮拱卫。大门东侧有一口明代古井,水质甘甜,清澈透底。

走进宗祠大门即为前院,正中为享堂,飞檐斗拱,享堂正中悬匾额楷书“恪遵世德”,为乾隆四十三年甲科进士峄县县令张玉树题赠。享堂楹联题曰:“周宗盟异姓为后,我先君新邑于兹。”说明牛山孙氏为商周时期周宗室后裔,始祖孙泗迁来此地。宗祠前院东西两侧各置廊。东面碑廊由北向南第一座碑为牛山孙氏始祖碑。上题额:“源远流长。”碑联为:“始徙自曲沃历数百年族光代显;爰居据古鄫潘裔累兴本固枝荣。”由始祖碑向南依次为二、三、四、五世祖及五世一至六支祖碑。前院西侧碑廊由北向南依次是五世七支及各分支祖碑。靠碑廊南端为道光二十三年立的“建修祠堂记”碑,此碑记载了扩建宗祠的过程。

在孙氏宗祠前院东侧,有一座乾隆亲赐御碑。这座圣旨碑为乾隆三十六年所立。带有双龙戏珠的“圣旨”碑额,碑的周身布满了龙的图案。圣旨碑的内容为乾隆赐封孙振魁的父母为儒林郎、安人。这座圣旨碑的碑文由孔子第七十一代嫡孙衍圣公孔昭焕书写,且有乾隆皇帝的玉玺在碑的左上方,可见牛山孙氏当时的影响非同一般。

穿过享堂进入宗祠后院,正面为大殿,门匾额为“德垂奕禩”四 个楷书大字,意为高尚的品德流传光大。楹联上联为“彝训昭七支教南北族以孝悌慈两地箕裘百代;”下联为“明裎合九世序东西阶三爵贤齿一堂俎豆焕千秋。”大殿正中神龛供奉孙氏始祖、姜老太君及一至五世列祖列宗神位,两侧依次排列各支祖神位。龛上方高悬“先祖是皇”匾额,楹联上联为“由永乐迄今五百年故宅犹存,当仰恩显祖显考所垂矩矱”;下联为“自平阳迁峄十七世新祠始建,愿此后群昭群穆勿替蒸尝”。

孙氏宗祠内共有四株枝繁叶茂的银杏树,均为国家二级古树,为明弘治元年(1488年)建设祭祀草堂时所植,树龄距今已有500余年。宗祠后院两侧建有东、西配房,东配房为“英烈堂”,记载着为国牺牲的孙氏族人的生平事迹。西配房为“文史堂”,记载着牛山孙氏历史渊源及相关史料。

牛山孙氏宗祠是鲁南乃至苏北唯一保存比较完整、规模较大的古代建筑,它的建筑风格、形式、规模均遵从封建宗法章制,是研究宗法文化和宗祠建筑艺术极其宝贵的实物遗存。历经几百年沧桑洗礼,孙氏宗祠却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新中国成立后,孙氏宗祠曾被当作粮所、学校。文革中牛山村孙姓族人极力保护,使其免遭损坏。改革开放三十年,孙氏族人多次集资对宗祠进行维修,使之保存完好。二OO六年十二月,孙氏宗祠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OO七年六月十日,薛城区人民政府为此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市、区、镇领导出席并揭牌。鲁南、苏北地区孙氏宗亲数千人参加了这一庆典活动。二OO七年九月二十六日,枣庄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伟在薛城区委书记秦元祥、区长岳德川的陪同下视察了孙氏宗祠,对该祠的建设和保护提出了宝贵意见。枣庄市人大副主任孙景瑞曾多次为宗祠捐款并题写匾额。二OO八年秋,市政协副主席李华中视察孙氏宗祠,并为宗祠题词:“家和万事兴”。二OO九年春,孙氏宗祠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孙氏族人清明祭祖的到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