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孙连坤 |
释义 | 简况孙连坤,1961年10月出生,教授,医学博士,现任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学术带头人。1985年7月从教至今,1994年留学日本,于2003年作为吉林大学特评特聘教授回国工作。 社会兼职1.吉林省生理学会理事 2.吉林省中西医学会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进修及留学1994.06 — 1994.08 日本独协医科大学 客员研究员 1994.09 — 1996.03 日本琉球大学医学部 研究生 1996.04 — 2000.03 日本琉球大学医学部 医学博士;Ph.D 2000.04 — 2002.03 日本琉球大学医学部 日本文部科学教官 2002.04 — 2002.10 日本基因芯片研究所 客员研究员 2002.08 — 2004.08 日本琉球大学医学部 客员研究员 教学情况2003 年回国以来一直承担七年制、五年制的教学任务。曾多次担任本科生教学组长和实验教学组长,主讲过全部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特别是用日语讲授了日语医学班的病理生理学内容,得到了专家及同学们的好评。同时参加了失血性休克、发热、脑缺血再灌注等发病机制和药物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培养了良好的科研思路和独立的科研能力。 参加了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工作,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贯彻新的教学模式,获得了吉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在2006年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教育研究会第六次学术大会上获优秀论文三等奖,获构建病理生理学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二等奖和第六次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三等奖等荣誉。2009年9月获得长春市师德标兵称号。指导硕士研究生 3 名(包括 1 名日本籍留学生),指导博士研究生 5 名。 科研活动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首次在世界上发现了维生素K族能够引起神经胶质瘤凋亡,并证明了维生素K2与K3是通过不同途径而引起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凋亡。率先在国际上报道了毒海蜇、巴布毒蛇和毒海葵分泌的毒素中存在导致神经胶质瘤细胞凋亡的物质,为有毒海洋动物引起神经病理生理学损伤机制提出新理论。 作为吉林大学特评特聘教授于 2003 年回国工作,学校给予了 50 万元的设备费购买了仪器设备,建立了标准实验室,主要从事内毒素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机制及神经胶质瘤侵袭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发病机理的研究。近五年来共承担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两项、一般纵向项目一项、横向课题两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SCI文章6篇。 研究方向: 一、内毒素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机制及中药的开发 二、神经胶质瘤侵袭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发病机理的研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