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孙力余 |
释义 | 概况: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孙力余同志因病于1990年11月10日11时15分逝世。终年82岁。 中文名: 孙力余 信仰: 共产主义 国籍: 中国 毕业学校: 东北大学 名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08.09.27 出生地: 河北省丰润县 逝世日期: 1990.11.10 生平事迹:孙力余(1908.9.27~1990.11.10) 同志(原名孙俊鹏、求实、秋石)1908年9月27日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至1934年先后在东北大学、北京大学读书,接受革命思想,投身救亡斗争。1934年至1936年在通县女子师范当教员,因宣传抗日、参加“一二.九”等进步活动,被校方解雇,但他毫不畏惧,更加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1936年9月孙力余同志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当地从事救亡和地下工作。1937年11月赴延安,入陕北公学院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孙力余同志历任陕北公学院分校第四区队队长,中央宣传部在职干部教育科科员,陕北公学师范部校务处副主任、副处长,延安中央医院副院长、党总支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历任黑龙江军区卫生部部长、政委,黑龙江省绥棱县县长、拜泉县县委书记,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代部长,东北局行政处处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一分部部长、党委书记,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机关党委书记,沈阳市副市长,国家计委技术合作局局长,国家建委秘书长兼办公室办公厅主任,国家经委委员兼地区局局长,华东协作区办公厅副主任,华东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区国防工办副主任,主任、党委书记,华东局计经委副主任,华东局经委主任,粉碎“四人帮”后,任上海市纪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上海市政协常委。1979年9月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1982年12月离休。 半个多世纪以来,孙力余同志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忠心耿耿,奋斗不息。他在延安时期,孜孜不倦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满腔热情地做好干部教育工作,他努力按照党的政策领导延安中央医院的整风,对“抢救运动”的“左”的做法进行了抵制。1945年,东北刚刚解放,他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参加绥棱、拜泉两县的领导工作,积极组织当地群众进行土改、剿匪、支前等工作,为巩固东北根据地,支援全国解放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抗美援朝中,他昼夜奋战,为开辟钢铁运输线做了大量工作。此后,他长期从事经济、计划和管理工作、努力钻研业务,熟悉和掌握经济工作的规律,经常深入实际调差研究,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工作中作出了成绩。十年动乱期间,孙力余同志受到林彪、“四人帮”反革命路线的迫害,但他始终相信党,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孙力余同志来到人民大学,主持学校领导工作。面对人民大学复校不久,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他和其他领导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员工,坚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发挥和调动广大知识份子的积极性、创造性。他主持学校工作期间,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教书育人,实事求是地解决办学各方面的困难,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迅速恢复和发展人民大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成绩。孙力余同志离休以后,始终关心学校建设,抱病参加党员重新登记,在重病期间仍十分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心人民大学的工作,充分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孙力余同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始终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党的原则,严守党的纪律,胸怀坦荡,顾全大局,光明磊落,严于律己。他平易近人,联系群众,严格教育子女,从不搞特殊化,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受到全校师生的爱戴和尊敬。孙力余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革命功绩将永垂青史。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质和优良作风将永远激励我们为党的事业而努力奋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