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孙来斌
释义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理论教育研究。迄今,参加国家及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研究项目6项,与人合著学术著作及教材5部,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次)被重要论著转载、收录、引用。博士论文《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获武汉大学2002年首届优秀博士论文奖。现为武汉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承担的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硕士研究生)。

简介

孙来斌,1967年11月出生,湖北黄冈人。1991年、1999年、2002年先后获得法学学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2003-2005年,在武汉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晋升为副教授,200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5-2006年、2008-2009年,先后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纽约大学(NYU)做访问学者。现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系主任,兼为中共湖北省委讲师团特聘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参与多项国家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重大和重点课题研究,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经典著作研究项目“经典作家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和湖北省社科基金等多项课题研究。

出版个人学术独著2部、合著1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政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高校理论战线》、《国外理论动态》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机构以内参形式上报中央;近30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马克思主义文摘》以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个人研究成果5次获得省部级以上政府学术奖励。其中,独著《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先后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武汉大学优秀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湖北省政府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独著《“跨越论”与落后国家经济发展道路》(武汉大学学术丛书,2006),先后获武汉大学优秀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湖北省政府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宣讲报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荣获湖北省第三届“神农杯”优秀宣讲特别奖。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被评为武汉大学首届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09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发表论文(统计时间为2006年)

1.《关于和谐社会的学科对话》,载《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6期;

2.《马克思世界市场思想概论》,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4期;

3.《科学赶超: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当代中国经济赶超战略》,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7期;

4.《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5期(合作),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邓小平理论》2006年第9期转载;

5.《后发优势研究述评》,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第4期(合作);

6.《社会发展代价问题研究述评》,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哲学原理》2006年第9期转载(合作);

7.《“第一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述要》,载《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第5期(合作);

8.《“第一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综述》,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5期(合作);

9.《马克思晚年的发展思想及其当代意蕴》,载《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10.《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几个规律性问题》,载《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与实践》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版;

11.《〈以德治国论〉倡导——以德治促和谐》,载《中国教育报》(理论版)2006年5月30日;

12.《妙论抑或谬论:从苏联解体看考茨基的“早产论”》,载《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13.《依附论的历史演变及当代意蕴》,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4期;

14.《解析利益冲突,促进制度创新》,载《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5.《当代中国经济赶超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分析》,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10期(合作);

16.《回应时代要求,彰显学科特色》,载《湖北日报》理论版,2005年1月13日(合作);

17.《“灌输论”思想源流考察》,载《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4年第4期转载;

18.《“灌输论”是指导思想理论教育的科学理论》,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第3期;

19.《着力培养学术骨干,不断推进学科建设》,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4期(合作);

20.《列宁理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载《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政治与公共管理论丛;

21.《斯大林在思想理论教育问题上的贡献与失误》,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第4期;

22.《中国革命道路与“跨越”设想关系辩证》,载《江汉论坛》2004年第10期;

23.《马克思晚年设想的经济学意蕴》,载《经济评论》2004年第4期;

24.《马克思“跨越”设想提出的动因探析》,载《理论探索》2004年第4期(合作);

25.《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20年研究述评》,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2期;

26.《主线·灵魂·标志——“三个代表”何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的统称》,载《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1期(合作);

27.《研究小农意识,改造小农意识》,载《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8.《〈“两课”教学法研究〉评介》,载《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5期;

29.《“三个代表”: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创新》,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研究》论文集,崇文书局2003年版;

30.《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学科性质》,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年第8期;

31.《步入歧途:后斯大林时代苏联思想理论教育的蜕变》,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合作);

32.《“两课”教学法研究述评》,载《武汉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33.《如何看待现时代脑力劳动者的历史创造作用》,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34.《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列宁的有关思想和实践及其启示》,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教学法研究专刊;

35.《“跨越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载《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会主义论丛》2001年第8期转载;

36.《“对马克思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辨疑”之辨疑》,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6期;

37.《马克思是否提出“跨越”设想》,载《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政治科学论丛;

38.《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价值及其实现》,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年第7期;

39.《邓小平理论体系问题研讨综述》,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邓小平理论》2001年第4期转载;

40.《马克思非资本主义道路设想之管见》,载《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1期;

41.《“跨越”论驳议之驳议:与孟庆仁先生商榷》,载《理论学刊》2000年第5期;

42.《马恩的“跨越”设想与俄国民粹派的“村社社会主义”》(上),载《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2期(合作);

43.《马恩的“跨越”设想与俄国民粹派的“村社社会主义”》(下),载《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4期(合作);

44.《马克思没有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吗:与张明军同志商榷》,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45.《“跨越难题”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邓小平理论研究专刊;

46.《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比较研究概述》,载《学海》1999年第4期(合作);

4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知识经济》,载《社会科学动态》1999年第7期;

48.《“福利国家”与社会主义》,载《江汉论坛》1999年第10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第12期转载(合作);

49.《“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十年研究综述》,载《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第5期,第1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第12期转载;

50.《再论精神文明是生产力》,载《求索》1999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精神文明建设》1999年第7期转载;

51.《改革与人的现代化》,载《江汉论坛》1999年(合作);

52.《科学·技术·生产力》,载《中州学刊》1998年第3期;

53.《回归周年话香港》,载《国际展望》1998年第8期(合作);

54.《科学社会主义的命运与科学技术》,载《社会主义研究》199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科学技术哲学》、《社会主义研究》两专题1998年第9期分别转载;

55.《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研讨观点十年综述》,载《河南师大学报》1998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哲学原理》1999年第3期、《邓小平理论研究》1998年第12期分别转载;

56.《邓小平的人的现代化思想论略》,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

57.《略论加强反腐败制度建设》,载《社会主义研究》1997年;

58.《香港回归笔谈》,载《现代国际关系》1997年第6期(合作);

59.《论精神文明是生产力》,载《黄冈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

60.《论精神生产者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载《理论辅导员》1997年第2期;

61.《97’香港回归的国际影响》,载《国际展望》1997年第10期(合作)。

出版著作与教材(统计时间为2006年)

1.《“跨越论”与落后国家经济发展道路》,武汉大学学术丛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个人专著;

2.《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个人专著;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参编。

4.《从十四大到十六大: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参编;

5.《“两课”教学法研究》(第一版、修订版,全国研究生推荐使用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003年版,参著;

6.《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参编;

7.《新编马克思主义原理简明教程》,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主编;

8.《“两课”教学法实践探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副主编。

参与科研项目(统计时间为2006年)

1.“经典作家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基本观点研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要成员;

2.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主要成员;

3.教育部纵向项目“‘两课’教学法研究”,主要成员;

4.湖北省教育项目十五规划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现代化研究”,主要成员;

5.教育部重大课题“从十四大到十六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主要成员;

6.国家重点学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史研究”,主要成员;

7.博士后研究项目“‘跨越论’与落后国家经济发展道路”,主持人;

8.湖北省优秀中青年人才项目“邓小平理论与马恩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研究”,合作;

9.武汉大学211工程学科建设项目子项目“发展: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研究,主持人;

10.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马克思经济学逻辑体系构筑学说,西方‘范式’理论与中国转轨型政治经济学体系之研究”,主要成员;

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主要成员。

主要获奖情况(统计时间为2006年)

1.《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博士论文),2003年获武汉大学首届优秀博士论文奖,2003年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

2.《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著作),2005年获武汉大学第十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年获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湖北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3.《“跨越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论文),2004年获湖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会二等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0: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