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孙殿卿 |
释义 | 孙殿卿,字鸿儒,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我国石油地质的著名专家,对柴达木盆地的油气地质规律和找油勘查的突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国第四纪冰川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地质科学卓越的管理者。 中文名:孙殿卿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出生日期:1910年3月10日 逝世日期:2007年6月10日8时10分 职业:中科院院士、地质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信仰:中国共产党 主要成就:他曾获得中国地质学会赵亚曾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国家图书奖等多项奖 代表作品:《地质力学方法与实践》《全球构造体系纲要图》等 个人简介1910年3月10日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0-1983任地质力学所所长。 现任地质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期以来,主要从事地质力学和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的研究,是这两个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和传人。他运用构造体系理论研究、指导全球构造、矿产预测、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油气勘查等工作屡获突破。1956年在柴达木预测,首先钻出工业油源;早在60年代对全国油气的预测,大都得到证实。他的《构造体系及其应用》荣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50年被中国地质学会授予赵亚曾奖。1995年荣获中国地质行业最高荣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他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担任职务我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孙殿卿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6月10日8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孙殿卿先生曾任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计划处副处长、地质部计划司勘探计划室主任,地质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第四纪冰川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共地质力学研究所党委委员、副书记等职。 孙殿卿先生是中国民主同盟会盟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孙殿卿院士是我国地质事业大师级的著名科学家,是地质力学学科发展的旗手。 生平介绍综述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孙殿卿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6月10日8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孙殿卿先生曾任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计划处副处长,地质部计划司勘探计划室主任,地质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第四纪冰川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共地质力学研究所党委委员、副书记等职。孙殿卿先生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孙殿卿先生,字鸿儒,1910年3月10日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925年考入哈尔滨市立第三中学学习,1928年暑期到北京求学,先考入北京汇文中学高中理科学习,第二年暑期考入北京大学理学院预科,1930年9月正式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35年7月毕业,获学士学位。 早年经历孙殿卿先生早在中学时代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特别是他的班主任-李大钊的挚友王岑伯和语文老师楚图南介绍的《新青年》、《独秀文集》等宣扬“五四”精神的进步书刊,照亮了孙殿卿那颗年轻的心,决心为国家富强和民族的兴旺干一番事业。先生大学毕业后长期在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从事地质研究,并长期担任李四光的助手,直到李四光1971年逝世。解放前夕,1949年1月在前中央研究院地质所工作的许杰、赵金科、孙殿卿、张文佑、吴磊伯等人遵照李四光的意向,组成赵金科任主席,孙殿卿任副主席的护院委员会,抵制了国民党南京政府企图将前中央研究院迁往台湾的计划。南京解放后,他立即参加了前中央研究院军事管制委员会,担任工作组组长,协助人民政府和解放军管理地质研究所。 学术思想孙殿卿院士作为李四光的学生和助手,为地质力学的发展呕心沥血,不遗余力。从地质力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到地质力学方法的科学化与系统化,处处留下他闪光的学术思想。早在上世纪40年代,先生在李四光指导下,系统填绘了广西1/25万地质图,对区域不整合、构造格架、第四纪冰川遗迹等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和鉴别,成为我国区域地质调查的开拓者之一。在实际调查研究中,先生厘定了一系列山字型、“S”型和反“S”型等典型构造型式,进一步完善了构造体系理论,为我国区域构造分析和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找油勘查孙殿卿院士是我国石油地质的著名专家,对柴达木盆地的油气地质规律和找油勘查的突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从构造体系与油气分布规律提出我国油气地质勘查战略部署意见,总结了构造找油的详细步骤,继承并发扬了李四光的学术思想。早在建国初期,先生急国家急需,以先找油区,后找油田的指导思想,带领一批青年学子到祖国西北边陲荒漠的柴达木盆地进行以找油为主的石油地质调查研究,发现了水鸭子墩大油苗,确认了柴达木盆地具有生、储、盖的地层系统。发现、鉴定了一批具有运聚储油的构造系统,从而确定了柴达木盆地是一个很有远景的油区,一系列“S”型和反“S”型等构造型式,是寻找油气田的有利构造。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石油地质勘探成果证明,孙殿卿先生等的见解是符合实际的、成功的。孙殿卿先生1960年发表了《从构造体系的观点探讨我国石油的普查和勘探远景》,指出了中国广大的疆域,特别是中国东部及濒临太平洋广大地区、中国西部地区的找油远景和方向,经过40余年的油气普查与勘探,基本上得到了验证。在科学的春天到来之际,孙殿卿先生又一马当先再论《从地质力学看我国石油资源远景》,进一步明确了地质力学的找油指导思想和找油步骤,分析了我国油区及油田构造基本特征,指出了我国中新生代油区和古生代沉积区的找油方向以及如何运用地质力学方法在所指出的找油区去找寻油田等,在指导我国油气勘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实践,他系统总结了在中国寻找油气的步骤和具有中国地质理论特色的方法。此外,对其它矿产的预测和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领域,也总结出一套比较系统的方法,在地质工作中起了重要指导作用。根据构造体系控制矿产分布规律的论点,预测了若干隐伏矿床的存在部位。 冰川理论孙殿卿院士是我国第四纪冰川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我国第四纪冰川的理论研究中的成就,得到同行的推崇,在国内外第四纪地质学界有很高的声望。他还长期担任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领导我国第四纪冰川理论研究与实践。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先生首先发现了广西西北地区及架桥岭东坡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六十年代同有关同志一起提出了许多第四纪冰川作用的确据,如北京西山隆恩寺冰溜面等。在李四光中国第四纪冰川四分方案基础上,他提出中国第四纪可划分为六个亚冰期,第四纪下限约在340万年左右的见解,并建议用冰川气候学的观点来划分第四纪地层。这些对深入研究第四纪以来中国自然环境的演变和人类栖息环境及开发第四纪资源等都具有重大作用。 系列专著在先生年逾80岁高龄、视力下降的状况下,仍精神振奋地带领一批地质工作者完成了李四光教授生前想做而未来得及做的事。他组织、领导了《地质力学方法与实践》的研究、总结,完成了七部高水平的系列专著 ( 包括一部修订本 ) 和《全球构造体系纲要图》,从而把地质力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成为地质力学发展的新的里程碑;他担任主编完成了李四光原著《中国地质学》扩编版的编著和出版,为弘扬李四光的学术思想和开创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2004年,他已年逾90,仍亲自指导《全球构造体系图》的编图工作,病重期间在病床上仍念念不忘此项工作。 获得荣誉由于孙殿卿院士在地质科学研究上的卓越贡献,1950年他获得中国地质学会赵亚曾奖,197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1995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2001年获得国家图书奖等多项奖励。 相关评价孙殿卿院士是我国地质科学卓越的管理者。先生在担任地质力学研究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领导期间,致力于我国地质工作大规模发展时期的地质科学研究的组织、协调工作,尤其是他长期担任地质力学所领导,协助李四光先生分担了有关地质力学的管理工作,继承李四光教授之事业,使地质力学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地质力学的研究及其成果被国际学术界所瞩目。1984年《地质力学概论》英文版的出版;1986年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地质力学讨论会”;1986-1990年开展了国际地质对比计划250项目;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组织“地质力学工程稳定性评价、矿田构造及矿产预测方面的应用”学科组报告与讨论,引起了国际地学界的广泛关注,大大扩展了地质力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先生十分重视中、青年地质科学工作者的培养教育。60年代先后主持了三期地质力学进修班,亲任班主任并授课,共培养出160余人,他们多已成为各个时期地质工作的骨干。此外, 他还带出一批博士后、博士和硕士,为地质教学、科研和生产单位培养出一批专业人才,其中有人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还和有关同志把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介绍给煤炭、冶金、水电等部门,对矿产普查、勘探和预测以及工程、环境等地质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孙殿卿院士非常重视实践,他经常告诫地质工作者尤其是年轻的地质工作者要多到野外去,要同石头打一辈子交道。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在先生80多岁高龄时还强忍病痛深入湖南杨梅山煤矿矿区和广西宜山等地进行野外地质考察。1985年亲自到河北迁西、遵化指导研究生野外实习并作野外地质考察。 孙殿卿院士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热爱祖国,热爱地质事业,忠实履行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光明磊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学风严谨,重视实践,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淡 泊名利,一生清廉。他毕生致力于地质力学研究,生前最大的遗愿就是发展和创新地质力学。在病危期间和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发展地质力学。他恳切希望有关领导和部门更加重视、支持、保护我国科学家自主创立的地质力学;谆谆嘱咐地质力学研究所同志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继承、发展、创新地质力学。 孙殿卿院士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他热爱的祖国和人民,把他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他热爱的地质事业,取得了不可泯灭的成就,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青山为证,大地为铭。 孙殿卿院士的逝世是我国地质事业的重大损失。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先生遗志,攀登科学高峰,为创新发展地质力学、为祖国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孙殿卿院士永垂不朽!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