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孙大明 |
释义 | 安徽大学教授基本介绍孙大明,男,汉族,1932年10月出生,安徽宣州市人。1960年于安徽大学物理系毕业,1959~1961年间在天津南开大学物理学系电子物理专业主修阴极电子学与气体放电专业,1961年8月到安徽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任教,1978年调到安徽大学物理学系任教至今。现为安徽大学物理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省真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真空学会和中国物理学会会员,美国科学发展学会会员。 学术成就长期来,从事阴极物理、真空物理、薄膜物理、表面物理等教学与研究工作,尤其对超高真空技术、薄膜结构及其光学性能t表面与界面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1966年以前,主持过新型氧化物阴极抗毒性能和离子器件放电特性的研究;1979年到现在,主持和完成了轨旋泵的电离特性,国产 13X分子筛的吸附和出气性能,高反射率紫外光学薄膜的膜系和光学性能,正向磁控式冷阴极电离真空规律,气体放电等离子体参量测试仪等多项课题的研究,获得国家级研究成果一项,省部(委)级科技进步奖、优秀学术论文奖、优秀教学参考书奖等多项。其中轨旋泵的特性研究,首次提出了轨旋泵的最佳工作状态、最佳阳极工作电压区的见解,动摇了“抽速不变”的理论,使轨旋泵的电离性能得到充分利用,吸附抽气特性重新得到解释,颇具特色,具有新意,在国内领先。国产13X分子筛的吸附性能研究,首次发现了13X分子筛在不同温度下的出气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首次完成了13X分子筛经钙、锶、钡等阳离子交换后的吸附等温线和抽气特性,用红外光谱第一次观测到876cm-1附近有SiO2(OH)22-的吸收带,对13X分子筛的吸附性能提出了新见解,对其推广应用提供了可靠依据。在薄膜物理与技术方面,首次采用微波等离子体阳极氧化制备高反射率耐用紫外光学薄膜,使反射率达90%;用真空蒸发获得了银一铜薄膜的超晶格结构;用X光射线衍射技术对复合多晶薄膜进行正比分析,提供了膜层结构和膜层厚度的信息;设计研制的园筒型蒸发源,为大面积获得均匀膜层提供了计算模式和技术保证;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与关注。国际上一些知名学者来信索取论文、资料;中国物理文摘、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和工程索引、英国科学文摘(物理文摘)、日本科技文献速报(物理、应用物理)等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分别收录了上述成果的论文摘要或主题索引。在《中国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欧洲物理学报》《国际真空学报》《国际光学工程》等著名出版刊物上发表重要学术论文20篇;在省部(委)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合作出版著作二部。其主要业绩及科研成果被载入《中国当代自然科学人物总传》。 浙江大学副教授孙大明,男,山东诸城人。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系副教授。2005年于浙江大学取得工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2007年晋升副教授。2007年4月-2008年9月期间在德国吉森大学应用物理系访问。2011年3月获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 近五年来,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作为骨干参与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各1项,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人事部和浙江省留学归国人员资助项目各1项。2000年以来共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期刊论文4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10篇,所发表的论文中已被SCI、Ei收录30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2005年荣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二等奖奖励1项,中国制冷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奖励1项。参与的“无运动部件低温制冷法研究”获2005年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参与的“深低温回热制冷法研究”获2006年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总工孙大明,男,1971年生,汉族,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绿色和生态建筑研究中心总工、常务副主任 ,学会工程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绿色建筑和节能专业委员会委员,公建学组委员,中国绿建委评审专家委员会专家,重庆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家委员会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专家委员会委员等。2004年和2006年2度入选浦东新区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工作先进个人。1993年7月毕业于同济大学暖通专业,学士学位,现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总工程师。 孙大明长期充实建筑节能工程材料的研究、开发、设计和管理工作。先后负责和承担部、市级科研项目20多项,多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分析软件获得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分析软件获得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正在承担国家十一五课题“长江中上游水源热泵应用技术体系研究”和‘“绿色建筑示范和动态展示平台”,研究成果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65%研究与探讨》,《建筑区域外环境设计评价方法和工程应用》获得“2007年度第三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优秀论文奖。 积极从事各地建筑节能标准规范的编写和修编工作,参编和修编上海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浙江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湖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黑龙江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20多本规范。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成立于2003年9月19日。办公地点位于上海市卢湾区打浦路88号海丽大厦26楼。本院充分利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综合技术优势和上海的人才优势,结合上海乃至长三角经济区域的市场需要,发扬“团结、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为广大用户服务。 中国石化首批学术带头人孙大明,男,吉林长春人,1958年11月生,汉族,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77年就读长春地质学院并获得学士学位,后就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获得硕士、博士学位。2000年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孙大明对油气勘探领域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是东北石油局培养的地质、物探复合型学科带头人;被东北石油局评为科技标兵,被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首批评选为学术技术带头人。“八五”项目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九五”项目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八五”、“九五”成果解决了松南油气勘探的重大理论问题,突破了“背斜”论的束缚,创造性地运用“聚散动平衡”油气成藏新理论和利用地震综合参数的处理解释直接识别油气藏新技术,直接指导了松南孤家子大中型气田的发现。孙大明也荣获地矿部发现一等奖,并经地矿部推荐被评选为中国继续教育效益(十佳)典范。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石油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天然气工业》、《石油大学学报》、《吉林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过并在《中国地球物理年会》、《全国油气运移学术研讨会》等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上交流过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共10余篇。 摩托罗拉中国区首席代表孙大明先生於1986年加入摩托罗拉公司,目前担任摩托罗拉中国区首席代表。孙先生曾在美国、台湾地区、及中国大陆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客户管理、培训与谘询服务、策略合作夥伴关系管理等管理经验。孙先生过去曾在摩托罗拉公司美国芝加哥总部担任个人通讯事业部部门经理(1986~1993) ,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担任副总裁兼营运部总监(1993~1997) ,摩托罗拉台湾公司担任董事长兼总裁(1997~2005) 。在加入摩托罗拉公司之前,孙大明先生先後在美国圣保罗公司及增你智公司任职8年。孙大明先生在台湾取得工业工程学士学位,随後赴美国深造,并於1978年毕业於美国伊利诺伊州州立大学,获得工业工程硕士学位。 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组织一处处长孙大明,女,1957年3月出生,汉族,籍贯浙江宁波,全日制大专,中央党校大学,1974年5月参加工作,197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组织一处处长。拟任中共上海市委巡视组副组长、副局级巡视专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