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孙本忠
释义

孙本忠(1897—1968),蚕学家,我国现代家蚕育种的奠基人之一。30年代末他培育出我国第一个黄皮蚕杂交固定新品种“中农29”,以后又选育出成对皮斑限性品种“镇3”、“镇4”等多种良种。他整理了华东地区家蚕品种、品系;提出了双杂交等良种繁育方法;主持制定了全国家蚕选种工作方案和蚕品种保育、选育、鉴定等工作细则,对指导全国开展家蚕选种工作和统一育种试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中文名:孙本忠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897年3月24日

性别:男

字:瓞绳

基本信息

孙本忠(1897—1968),江苏省吴江县人。民国科学家,主要专攻于家蚕研究,曾培育出家蚕新品种若干,是我国现代家蚕育种的重要奠基人。

个人简历

1897年3月24日 生于江苏省吴江县。

1921年 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科。

1921—1924年 任上海合众蚕桑改良会技术员。

1924—1926年 在法国蒙贝里农业专科学校蚕科学习。

1926—1928年 在法国里昂大学动物学系攻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928年 在江苏省农矿厅任蚕丝技正。

1929年 兼任江苏省立蚕桑试验场场长。

1930—1932年 任中央大学教授兼蚕桑系主任。

1932—1933年 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兼蚕桑系主任。

1933—1951年 任中央农业实验所(1950年改名为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技正兼蚕桑系主任。

1951—1968年 任华东蚕业研究所(1957年后改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研究员兼养蚕系(蚕种研究室)主任。

1963年 当选为中国蚕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1968年8月10日 逝世于上海。

教育经历

孙本忠,江苏省吴江县人。父亲在乡间教私塾为业。家乡张港位于太湖南岸,盛产稻米、生丝。童年随父母养蚕,而产生了兴趣。9岁开始上学,15岁小学毕业。是年父亲病故,家境衰落,赖长兄接济,读完苏州甲种农业学校。21岁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在该校读书全部公费。在校期间受“五四运动”影响,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要振兴国家,必须发展经济;要对国家有所贡献,非有专长不可。

1921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科,入上海合众蚕桑改良会,任技术员,从事蚕丝事业的改良工作。1924年得到母校农科主任邹秉文的资助赴法国深造。先入蒙贝里农业专学校蚕科学习二年。结业后考入里昂大学动物学系,研究蚕体生理。1928年通过《家蚕中肠细胞的细胞生理研究》的博士论文。该论文在分析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应用组织化学方法,动态地观察了中肠细胞的变化,指出中肠的表层细胞由圆筒形和杯状两种细胞所组成。前者有分泌和吸收作用,后者有分泌保护液保护中肠表层细胞的作用。这一成果,受到国内外昆虫学家的重视。

职业生涯(建国前)

1928年,孙本忠学成回国,任江苏省农矿厅蚕丝技正,负责全省蚕丝改良工作。1929年兼任江苏省立蚕桑试验场场长。因不善交际,短于行政工作能力,1930年由邹秉文(当时任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介绍入中央大学任教授兼蚕桑系主任。两年后,经梁希介绍,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兼蚕桑系主任。1933年,当时的浙江大学校长专横、压制和排挤有声望的农学院院长,以至被迫离职,引起公愤,大部分教职员工随后离职他去。孙本忠也同朱凤美等一起应国民政府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之聘去该所,孙任技正兼蚕桑系主任。这时他风华正茂,决心以改良蚕品种作为终身事业。于是,在南京孝陵卫开辟桑园,建造蚕室,购置设备,开展正规化的家蚕选种工作。

养蚕选种

早在元代王祯的《农书》中已强调蚕品种选择的重要性,对蚕种繁育注意选茧和选蛾;在《务农新书》中也有“养蚕之法,蚕种为先”的论述;明末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间隔,茧色显著分为黄、白两个系统,不同茧色品种问杂交表现出复杂的遗传现象,又在二化性与一化性品种的杂交种观察到杂种优势的现象。迄至清代,江、浙、川、粤等我国主要蚕区已各自形成当地生态条件的蚕品种。我国近代家蚕育种工作,从1897年浙江杭州西湖蚕学馆开始,最初均用地方品种进行改良。1916年以后用集团选择法选出诸桂、新元、大元等地方品种,当时生产上繁育的蚕种都是纯种(又名“土种”)。20年代起,学习日本推广一代杂种的先进科学技术,我国开始繁育一代交杂种(又称“改良种”)。当时农村生产的改良种是一化性和二化性交杂种。一化性蚕品种有诸桂、洽桂、翰桂、化桂和西巧、西洽等;二化性品种有华5、华6、华7等品种。一代交杂种产茧量远比地方品种(土种)高。孙本忠早期的育种工作是从蚕品种资源调查入手,1933年他搜集到地方土种66个,国内外引进改良种33个。通过比较试验,选出优良土种1个,改良种9个。1934年又征得新土种104个,选出丝量较多的土种4个,引进国外蚕品种102个。1935年将选出的优良土种和改良种继续纯系选择,改进提高。据调查资料统计,当时的农家土种平均茧层量只有0.157克,茧层率只有12.8%,而从日本引进的改良种欧16×中14,茧层量为0.296克,茧层率则为18.4%,从而引起了他对改良种的兴趣。但是他发现,我国农家土种在强健性、丝的强力、伸度等品质指标上有特具的优良性。在研究整理农家土种过程中发现农家二化工种黄皮蚕抵抗力强。他一手抓本地种的选择改进,一手抓引进改良种的利用,这种研究方法后来被证明在培育体质强健、产量高、丝质优的夏秋蚕用品种是有效的。

科产结合

他除了在实验室亲自养蚕选种外,还非常关心祖国蚕丝业的发展,曾在电台广播了《中国蚕业复兴有望》的演讲,称“国人对蚕丝业之经营不知随时代之进展而改进,至今国际市场全被日、意生丝所占领。”他指出,我国有宜蚕宜桑的独厚条件,同时列举历年人造丝与天然丝同步增长的数据,指出世界对人造丝与生丝的消费是并行不悖的,一扫国内种种悲观情绪,论证我国蚕丝业的复兴确有希望。在我国蚕丝业奄奄一息的当时,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他注意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如发表了译著《欧洲蚕品种改良之研究》,详细介绍法国G.科塔尼(Cotagne)首创的家蚕单蛾育选择法。并通过他自己的选种工作,确立了纯系选种和蛾区选择、个体选择等育种方法,为我国家蚕系统育种方法奠定了基础。1937年,他发表论文《家蚕育种时试验技术之研究》,指出,国外蚕育种的论文偏重于遗传分析方面,而对如何提高蚕育种的效率,改进蚕品种试验技术,缺少研究。他采用生物统计原理,开展了蛾区试验时蚕箔定位、蚕茧抽样方法及选种规模的研究,指出蚕匾的按组随机排列法,不必经常调匾,也可以消除蚕室内因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环境误差。提出每蛾区种茧调查抽样以抽取雌雄各25颗茧,以及不同育种试验饲育蛾区规模的标准。

杂交育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中农所内迁,颠沛流离,先后借用湖南省长沙农校蚕室、四川丝业公司北碚制种场蚕室,南充蚕丝试验场、西充制种场等蚕室继续他的育种工作。这时他的育种工作有了发展。除继续开展土种试验外,已重视改良种如华6、洽桂等的利用,并从纯系选育发展到杂种鉴定技术的研究。他采用一亲杂交试验(现在通常称为顶交法),从众多的蚕品种中选拔出普通交配力优良的品种,然后经特殊交配力测定,选出最佳的杂交组合供生产应用。抗日战争期间,他的主要业绩是通过杂交育种方法,育成具有黄皮蚕特点的新品种“中农29号”。

1933年,他在杭州笕桥农家发现一种与普通白皮蚕不同的黄皮蚕土种。经饲育观察,茧层量仅0.15克,茧层率只有13.6%,但抗热力极强。乃选择当时的多丝量品种欧8号与其杂交,次代夏蚕遇40.5℃高温,其他品种蚕儿全部死亡,但该种仍有半数结茧。于是继续杂交改良,先后导入日110、中107等多丝量血缘,并竭力保持黄皮蚕抵抗力强的性质,前后经7年20代的选育,于1940年(民国29年)育成黄皮蚕种“中农29”。本种与改良种洽桂(白皮蚕)制成的一代杂种,比引进种华6×洽桂产丝量高出16—20%,并有减蚕率小、解舒优良的特点。但是,黄皮体色是隐性性状,与白皮蚕杂交后,一代杂种为白皮,遂根据孟德尔遗传原理,体色与斑纹显隐性规律,再将洽桂改为黄皮种,在1945年育成了第二代黄皮种3011。这样,中农29×3011号的一代杂种,饲育时完全具有黄皮蚕特性。该种先后发到江、浙、川、新等地农村少量推广。黄皮蚕品种的选育,可以说是他一生从事皮斑育种的开始。

此后,他又选育了几对家蚕实用新品种。他认为,新蚕品种选拔是最简易而又快速的育种法,指出,有的纯种性状表现很突出,但杂交后不一定是表现最好的。因为生产上使用的是一代杂种,故直接将现成品种,通过杂交组合的鉴定(包括顶交试验),选拔出普通交配力和特殊交配力最优良的杂交组合,可直接供生产应用。镇江1号×镇江2号就是运用这一方法选出的。选出后继续纯系改良,以后又经多年区域试验,在华东农村推广,发挥了增产作用,从而获得了农业部的奖励。

革新技术

1945年抗战胜利。1946年中农所迁回南京孝陵卫。1947年孙本忠继续开展双杂交试验。1948年在《中华农学会报》上发表了《家蚕双杂交试验》的论文,指出双杂交种的利用有利于提高蚕种繁育系数。1948年底作为中农所的嘉兴工作站,借中国蚕丝公司嘉兴蚕种场养蚕。1949年5月嘉兴解放。当时,中国科学社等4个学术团体在北京发起成立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聘他为委员。7月,赴北京出席筹备会议。周恩来在致词中阐述了政治与科学、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对他启发很大。同年,蚕桑系迁回南京。1950年2月,中农所改名为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

从1949年到1950年,孙本忠开展了褐圆斑纹限性种和普通斑纹限性种的杂交育种工作,即利用褐圆斑纹乌龙三眠白蚕与普通斑纹限性种中116杂种一代和新改良种华8、沄汗、沄文等杂交。当时他想,褐圆皮斑限性种育成后,农民可以在小蚕期弃去雌蚕,专养雄蚕,因为雄蚕茧的出丝率高,丝长长,丝质好,约可增产生丝10%。同时,皮斑限性种的育成,可以在蚕种制造过程中提高雌雄鉴别的正确性,提高鉴别效率,降低蚕种生产成本。从他的育种历史联系到他后来育成皮斑限性种“镇3”、“镇4”,限性卵(黑白卵)蚕品种的改良,以及药物添食改变雌雄蚕性比,以求多产雄蚕等试验,可以看出他不断革新杂交育种技术,从皮色育种(黄皮蚕)发展到斑纹育种(褐圆斑和普通斑),以后又进行卵色限性育种,最终目的是实现雄蚕饲育,这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经验介绍

他不断革新杂交育种技术和方法的主要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3点:

1.亲本选配上首创成对品种利用法。即选用的品种原来就具有较优良的配合力,杂交后仍能保持很好的配合力。

2.通过同限性斑纹原始品种中116杂交,转育成许多具有经济实用价值的斑纹限性新品种,并用回交改良法,不断改进新品种的经济性能。1963年前后在江浙农村进行双限性品种镇3改×镇4改的普及推广,比日本推广限性蚕品种早多年。

3.采用品系问互交,制成双交杂种,并予以推广,以提高原蚕体质,增加蚕种繁殖系数。双杂交方法应用于蚕种繁殖是孙本忠的独创,不仅互交原种比纯种抵抗力强,容易饲养,产卵量多,而且可以解决种场秋繁问题。至今仍在生产中应用。

建国后

组织工作

1951年12月24日,华东蚕业研究所(后改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正式成立。孙本忠被任命为研究员兼养蚕系(后改为蚕种研究室)主任。在这个岗位上,他为新中国的家蚕育种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1948年,他就组织蚕品种座谈会和研究会,发动华东各蚕种机构共同开展蚕品种鉴定,选拔优良蚕品种。

1955年,他在全国蚕桑选种和良种繁育会议上,主持制定了家蚕选种工作试行方案,经中央农业部批准实行。50年代初,他领导编写了蚕品种保育、选育、鉴定等工作细则,重新设计了一套纯种选育与杂种鉴定的调查记载表格。1956年,他参加了我国发展科学技术12年远景规划中有关家蚕育种的长远规划制订工作。1957年,他考察了四川和广东蚕品种改良工作,提出了改进育种工作的指导性意见。

1960年,他亲自编写了《中国养蚕学》的第二章《蚕的品种及其选育》,总结了新蚕品种选育的方法和经验。加上他历年发表的有关蚕育种试验等论文,以及生物统计等方面的各种讲义,构成了他对我国现代家蚕育种工作的规划、设计、理论、技术、经验总结的大全,堪称为我国现代家蚕育种学的奠基人。

品种品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华东地区家蚕品种、品系甚为庞杂,各品种、品系的性状变异很大。为了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1950年华东农林水利部委托他负责组织、整理华东地区的家蚕品种和品系。首先对原种性状进行观察比较,然后通过互交试验,选取一部分普通交配力强的品系作成品系间的互交种,并制成双交种。结果在5个生产用品种、28个品系中,选出沄汗(新专)、沄汗专、华8大、华8(三五)、9大、华9三五、沄文镇、沄文大、华10大、华10三五等5个种、10个品系和上述品系的3个双交方式。以后又增加沄汗新大,一共11个品系,作为华东区制种统一使用的品种、系。经过这次整理,在蚕种的生产上减少了品系的复杂性统一。

领导研究团队

1951年孙本忠担任华东蚕业研究所研究员兼养蚕系主任时,已经年逾半百。他以旺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领导全系同志,开展家蚕育种工作。他自己以身作则,刻苦钻研,虚心学习,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他学俄文,学米丘林遗传学,并运用其挚友朱冼的选择受精、混精杂交理论,设计了一雌交多雄的混精杂交育种方法,育成了“镇9”、“镇16”两个新品种。还学习日本田岛弥太郎的染色体易位辐射育种经验,开展黑白卵诱变育种工作。从苏联中亚细亚蚕研所交换到卵色限性突变种“苏卵限”后,立即进行转育,改进其经济性状,得到了不少有价值的基础育种材料。他还筹建了生化实验室,开展蚕的化性试验、蚕体液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经济性状的关系,以及添食药物改变蚕的雌雄比试验。氯化钙浸种,增强蚕体抗热力,以及蚕茧数量性状遗传的研究,其设计思想是富有启发性的。

培育人才

孙本忠非常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培养出不少家蚕育种人才。对分配到蚕种室的大学生,他既热情关怀,又严格要求,总要先考核一下,让他们翻译国外资料,进行生物统计试验,了解他们的业务水平,然后予以分类指导,定向培养。在试验之前,他给学生订出一个试验大纲,指出试验的目的和要求、取材,并介绍一些参考材料,然后要学生自己订出具体作业计划。他还培养了一批中技毕业的学生,使他们熟练地掌握养蚕选种技术,并有意识地把大专生和中专生组合在一起,共同开展蚕育种研究。现在这些同志都已成为“七五”国家重点攻关课题蚕育种的中坚力量。

在学术问题上,他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共同讨论,畅所欲言。因此,研究室内学术气氛活跃,大家既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都很尊重他,建立了民主团结,尊师爱徒,共同进步,为家蚕育种事业献身的精神。

他全心全意地把精力放在研究工作上。公休假日常在办公室或蚕室里度过。每到蚕期,总拿着一双进蚕室穿的拖鞋,从一个蚕室到另一个蚕室观察和检查。他在工作中聚精会神,不辞辛劳,经常去农村观察新品种在生产中的表现。他重视品种的系统选育,建立系谱,对选种成绩亲自统计分析,亲自划圈留种,不断改进品种缺点。他常说:“搞育种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他的独立思考、一丝不苟、顽强拼搏的作风,给年轻育种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孙本忠于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江苏省常委。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他被聘为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63年当选为中国蚕学会理事长。以后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委员。

文革期间去世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受到迫害。1967年患食道癌,得不到应有的治疗,于1968年8月10日谢世。临终前,他念念不忘一起工作的同志,叮嘱子女将他最后写的论文交给国家,将专业书籍捐献给蚕业研究所。他为祖国蚕业科学献身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主要论著

1 孙本忠.家蚕中肠细胞的细胞生理研究(法文).法国里昂大学博士论文,1928.

2 孙本忠.蚕消化器细胞之研究.蚕声,1933,2(1—4).

3 孙本忠.土种纯系选种第一次报告.蚕声,1933,2(1).

4 孙本忠.全国蚕种茧层量及茧层率调查.中华农学会报,1934(128).

5 孙本忠.中国蚕丝业改进的方法.中国农业的改进(行政院农复会出版),1934.

6 孙本忠.家蚕育种中之蛾区决定试验.农报,1935,2(35).

7 孙本忠.几种茧质上与丝量上之相关试验.中华农学会报,1936(144).

8 孙本忠.家蚕育种中之蚕卵选种研究.中华农学会报,1936(153).

9 孙本忠.欧洲蚕品种改良之研究.农报,1936,3(8.16);1937,4(1).

10 孙本忠.家蚕育种时试验技术之研究.中国蚕丝,1937,2(10).

11 孙本忠.家蚕一亲杂交试验.农报,1938,5(4、5、6).

12 孙本忠.中农29蚕种之育成.农报,1941,6(1).

13 孙本忠.家蚕新品种贸易1号育种经过及推广成绩初步报告.生丝研究所技术丛刊,1944(1).

14 孙本忠.家蚕双杂交试验.中华农学会报,1948(189).

15 孙本忠.双交制种拟议.蚕丝杂志,1948,2(2).

16 孙本忠.提高家蚕生活力几个试验.蚕业科学通讯,1956(1).

17 孙本忠.试验1号及试验2号的选育过程.蚕业科学通讯,1956(1).

18 孙本忠.家蚕品种品系初步报告.蚕业科学通讯,1957(2).

19 孙本忠.家蚕双杂交种茧丝纤度变异研究.蚕业科学通讯,1957(2).

20 孙本忠.镇5×镇8、镇5×镇10农村生产试验.蚕业科技通讯,1958(2).

21 孙本忠.皮斑伴性品种镇3、镇4选育经过.蚕业科技通讯,1959(4).

22 孙本忠.蚕的品种及其选育.中国养蚕学(初稿),1960.

23 孙本忠.春用品种镇3、镇4的选育.中国蚕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1963.

24 孙本忠.家蚕体液内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几个性状关系研究.蚕业科学,1963,1(1).

25 孙本忠.家蚕育种方法上几个问题研究的理论总结.蚕业科学,1964,2(1).

26 孙本忠.家蚕茧数量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Ⅱ·茧层量伴性遗传的理论假设.蚕业科学,1965,3(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9: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