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岁岁清明 |
释义 | 基本信息中文片名:岁岁清明 影片类型: 剧情 国家/地区: 中国 对白语言: 汉语-北方官话-普通话/汉语-吴语-杭州话 色彩: 彩色 影片简介该影片由著名编剧、第27届金鸡奖编剧特别奖获得者程晓铃女士亲自主编,由著名导演萧风执导的电影《岁岁清明》在杭州之江文化创意园顺利开拍。该剧反映了在抗战期间杭州涌现出的一些英模故事,将有阿六头安峰等杭州籍演员出演。 这是一部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最初时期的电影,但这里编导没有选择寻常的战争场面,而是将给你看一个你意想不到的故事。中国影坛确实是很少见这样的电影叙事,当你以为这是一部苦情片,它会笔锋一转,变成一部带有悬疑色彩的电影,接着又出现了战争元素,然后就是震撼的结局。前面的故事不能说平淡,影片的整个基调就像是茶一样,淡雅清新,香气不散,品茶也能品出做人的道理。《岁岁清明》中有茶道,也有战争的背景;还有爱情,也有天道轮回。世事无常,你看到或许只是表象,真相永远超出你的想象。 演职员表导演 肖风 编剧 程晓铃 演员 王永春 盛翔 钱佩怡 安峰Feng An 剧情简介杭州城有座紫云山,紫云山的最高处有一片茶园,这茶园是阿敏家的。 阿敏家就住在紫云山的半山腰上,那高低错落的院子、白墙黑瓦的房子隐在爬满藤的绿竹间,一条弯弯曲曲的清石板路从山下直通阿敏家。家里虽然只有阿爸和她相依为命,但祖上留下来的茶园足以让他父女俩衣食无忧。茶园里的茶早在她爷爷那辈儿就订给了杭州城里的尹家了,到阿爸这辈子依旧是寻老规矩把茶卖给尹家。 清明,尹家爷爷来看茶了,带来了他的长孙尹逸白少爷,尹家爷爷还特意对阿敏说:"带逸白去山上看看,教他认认什么是好茶"。阿敏一边答应着一边脸红了。 尹家的少爷可真瘦,一双几乎没有肉的、嫩白的手上老是拿着一本书,和人说话的时候老是卷来卷去的,那绸子做成的白衣被风一吹包裹在身上,衬得他脸又瘦又白……这一年,阿敏的心丢在尹家少爷身上了…… 这一年,阿敏十五岁了……. 第二年的清明还没到,阿敏就把那条弯曲的小路扫过好多回了。连阿爸都笑话她说"路上的青石板都被你扫脱皮了。" 清明,尹家少爷来看茶了,还带来了他的女人天巧,尹家少爷拉着天巧对阿敏说:"带她去山上看看,也教她认认什么是好茶"。阿敏一边答应着一边转身走了。 尹家的少奶奶长得好看,站在尹逸白旁边安安静静的,别人问话时她总是要先看上一眼尹少爷,再微笑着应答,她说话声音很小、可说起话来柔和而清秀的脸上却富有表情,每每这时候尹少爷的手总是要放在她的肩上抚摸着。这一年,多话的阿敏沉默了…… 这一年,阿敏十六岁了……日本人占领了杭州。 第三年清明到了,尹家人没来看茶。阿敏很担心……. 清明都过了好些天了,尹家少爷终于来了,是和日本人一起来的…… 这一年,阿敏的心碎了……因为以后的清明尹家少爷再也不会来了…… 这一年阿敏十七岁…… 《岁岁清明》十分之九的段落都是在讲述农家女阿敏和富家少爷尹逸白的感情故事,尹逸白有志同道合的妻子天巧,但是天巧身体不好有肺结核,夫妻二人都是文弱的知识分子,所以天巧希望健康的阿敏能够成为尹逸白的小妾(或者是自己过世后续弦),这样能照顾好逸白。尹逸白当然不同意,因为他爱天巧很深,所以三人的关系比较微妙。导演的处理手法比较特别,因为尹逸白和阿敏并没有什么直接的感情对白,多数时候都是天巧在和阿敏对话,两个女人的相互理解使她们成为好友,尹逸白仿佛有点像个局外人。 《岁岁清明》这个片名也是有含义,电影是讲述了三个清明节的故事,每一次都是伴随着尹少爷的到来,每一年清明节尹少爷都会来阿敏的茶园,因为尹家的祖坟也在茶园附近。每一段故事都是逐渐将观众带进这个故事的真相,即是导演最终想讲述的本原,前面90%的情节都会让人觉得这是一个旧社会的爱情故事,甚至还有点俗套,就是一个体弱的妻子为丈夫找小妾的故事,似乎在旧时代的文人笔下并不罕见。但是当战争背景逐渐浮出水面,导演真正想表达的东西就出来了,最终,我们就会明白这是一部讴歌英雄的电影,只是这个英雄隐藏的很深,而且这个英雄也是被动的,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复仇。但是在抗战的洪流之中,这样的英雄也是值得敬佩的。 《岁岁清明》以一种罕有的笔调刻画了一个罕见的英雄,这部电影不能笼统的归类于战争电影或者是爱情电影,它更像是一部杭州历史文化的纪录,在西湖边上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抗日英雄,他们也有寻常人的故事,但也有常人无法想象的遭遇,这就是抗日战争中的一朵浪花,但浪花也同样精彩。 影片首映小成本抗战故事电影《岁岁清明》2011年5月30日首映。导演肖风携钱佩怡、张雯、安峰等几位主演亮相,与观众进行近距离接触。 《岁岁清明》是肖风导演抗战三部曲继《大劫难》之后的第二部,讲述1937年12月24日日本人占领杭州后,杭州人以特有的方式奋起抗争的故事。 前有好莱坞进口片,后有明星云集的国产大片。缺乏大制作、大明星的《岁岁清明》成绩如何让人担心。肖风说,他不敢预测票房,在电影市场活跃的当下,要想找一个没有竞争的空白档期几乎不可能。他拍这部影片旨在纪念杭州民间抗日英雄“杭铁头”的英勇事迹,也要把家乡杭州的风景和文化以独特形式呈现给更多观众。他希望能有更多热爱艺术电影和不了解艺术电影的人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小成本艺术电影。 缺乏明星阵容,主要演员都来自艺术学校表演系的学生和非专业演员,肖风坦言,也是因为缺钱。这位和张艺谋曾是同班同学的“第五代”导演认为,这些演员的气质、形象非常贴近角色,表演不逊专业演员,完全达到了他的要求。 首映式上,发行方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长谷国庆表示,《岁岁清明》是一部清新感人的佳作,选择在6月份这个档期推出该片,也是对即将到来的建党90周年的一份献礼。 影片评价在我们民族的底色里有着对自己炎黄子孙身份的认知和对民族尊严与生俱来的责任感,正是这种对家国的大爱将“事、史、诗、思”四者融为一体。中国文联原副主席、重大历史题材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准指出,“《岁岁清明》这部电影是以清明文化、茶文化为底色,以抗日战争做一个大的背景和参照的,它自然又激情地书写了中华民族的血性,也书写了这个民族历史传承迄今依然不可战胜的强大的生命力。这部影片具有一种从容淡定的韵律,讲述的是国难当头时普通人的爱情和生活,故事本身的契机是村姑阿敏喜欢上大少爷尹逸白这么一个小小的角度,整个过程非常舒缓,但是最后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前面克制的情绪彻底爆发,她可以容忍很多东西,只有背叛民族绝对不能原谅,所以在关键时刻阿敏这个小人物能够斩断情丝,这种以国为先的决绝姿态并不是她独有的,而是每个处在当时环境中的中国人都共有的觉悟。”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祥说,“我非常赞成影片当中以大题材为背景,选取小切入点,在不论是创作还是消费观念都比较躁动的电影潮流下,这种处理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思考,将自己的人生映射在电影的时空里,在浑然一体的观影氛围中,能够获得的感悟也更为深刻。” “在小切入点的情况下,把大背景引出来,这个大背景实际上是置放大情感、大思想和大思考的一个良好的平台,有助于国产电影在面对历史、面对现实的时候,选取更多样的表现方式。”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对影片的建设性探索表示欣赏,“大的历史背景当中,不一定非要采取直面的或者是绝对正面的叙事来表述,也可以通过这样一些普通的情感,小的角度来进入,这种切入点可能为电影创作提供新的思路。” 《电影艺术杂志》总编辑吴冠平肯定了《岁岁清明》在国产电影片面追求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大票房的形势下敢于突破,通过小的题材、小的人物、小的情感反映大的世界、大的历史和大的情怀。他指出,“影片的小事件和小视角其实是从民族和情感和性格中,去寻找戏剧力量的真正源泉,这种创作方法符合世界的潮流,也使这部电影超出了一般抗日题材的范围和框架,更潇洒,并且更风格化。” “婉约之爱、切肤之痛”,电影《岁岁清明》紧紧扣住了海报上的这行字,无论是从叙事结构、人物、画面还是情绪渲染上都营造出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观影感受,使影片气质别具一格——仲呈祥认为,《岁岁清明》最震撼人心的地方就是在两种极端碰撞下产生的美,前段的往事柔情和后段的战争残酷对比强烈,“婉约之爱”在外敌入侵之下黯然化作“切肤之痛”,镜头中美的毁灭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抗争。“比如说过去写战争就是民族矛盾,把人性的丰富性,人性的美好全部排斥了,现在要写,又全写人性的丰富,抹杀了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这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单向创作思维是需要警惕的。”他指出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必须全面兼容,把握好度,而不是将冲突处理成简单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惟有这样才能写出在复杂的环境中人性的丰富真实。 “在《岁岁清明》的前四分之三主人公的情感正如这片山水充满了诗情画意,三个人的生活围绕着茶、炒茶、捂茶,在茶林里面烧水洗澡……这一系列事件重复出现,人物情绪也没有大的起伏变化,这种和谐淡然的生活状态正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所向往的。在影片后半段残酷的战争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本来娓娓道来的叙事突然石破天惊,平静被强行打破后爆发出的生命力是惊人的。”李准谈到,“男主人公尹逸白的形象塑造在某种意义上比女主人公更成功,外形的瘦弱和内心的坚强,出场时的慢条斯理和峰回路转时的慷慨激昂都处理的非常到位,这种塑造令观众更清晰地看到一个人发展变化的脉络,他在矛盾中痛苦挣扎,但依然坚守了中华民族固有的血性。”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主任、中影集团副董事长阎晓明强调了《岁岁清明》在画面上反差的巨大,“影片前面色彩明丽,翠绿的茶树和诗情的山水仿若世外桃源,这种平和无争的生活态度在中华民族的骨子里绵延了几千年,当外敌入侵后,日本侵略者的血腥和残暴将所有美好的东西撕开来,在美丽遭到毁灭这样的悲剧变故下人们作出的反抗很有说服力,而且看完后让人回味无穷。” “这是一部追求反差的电影,也是一部追求恒久性的的电影。”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贾磊磊对《岁岁清明》有着独到的见解,形式上的反差让这部电影的价值取向清晰,精神层面的自省则体现了它的文化诉求,“为什么影片叫《岁岁清明》,尹逸白死了以后,阿敏去祭奠他,后面连续有三个镜头,时隔多年,这种祭奠还在继续,岁岁清明岁岁如故,影片以清明为缘起,又以清明结束,这是一种追求恒久性的表述,从个人看,对一个人的情感的毕生守望是恒久的,从历史角度看,在中国觉醒的历程的表述当中,对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烈士的追忆是恒久的,对他们的祭奠也是恒久的,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这种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抒情方式都格外细腻感人,但这种具有传统美学特征的、对人感情世界深入挖掘的精妙处理在当今国产电影中并不多见,就这个层面讲,《岁岁清明》中的精神非常可贵。” “我曾经说过《岁岁清明》给影坛吹来了清风,而且成功将真善美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当代意识交融整合,我们应该倡导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派,面对某些缺精神、缺灵魂的艺术品,它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仲呈祥分析说,“这部电影在清新的同时也有刚劲的一面,这正是艺术的辩证法。这缕清风实际上也是自信的文化强风,它让坐在放映室中的人体味到中华文化之美。” 传统儒家文化的平和中庸、清明文化对祖辈的尊崇和茶文化中的温文尔雅,构成了中华民族人性的基调,《岁岁清明》实际上演绎了这种性格特质在特殊历史下的变化、传承,李准对于影片将传统文化融入历史叙事的尝试做出了高度评价,“世界上有很多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信仰,也没有真正终极意义上的人文关怀,实际上对永生意义上的追求同样流淌在几千年的华夏文化传承中,对祖先的缅怀就是我们寻找精神家园的一种方式,这种对民族共同祖先的崇拜以清明节为载体,同为华夏子孙的认知时刻将人们牢牢维系在一起,这种血脉相连的共识令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尤为巨大,所以在外族侵略者肆意践踏我们尊严的时候,男女主人公可以舍出所有的一切来反抗,也正是这种意识,使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我相信这种与生俱来的坚韧、善良的品格,能够让这个民族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能继续蓬勃向前。” 张宏森特别强调在当前国产电影创作当中,《岁岁清明》导演肖风和编剧程晓玲的坚持非常可贵,他说,“一个民族必须要确定自己的立场和情怀,一个民族的电影必须要植根于民族的立场和情怀当中,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而他们在作品中一直坚持着纯正的立场,也保持着饱满的热情,他们的电影一以贯之地用这种立场捍卫民族文化的精髓,用这种热情讴歌这方水土上的人民,这种对艺术的追求让观众感动。” “历史题材的优秀影片必须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中寻找戏剧张力的核,并且把它放大,变成最有力量的东西。”吴冠平指出,“我觉得这部电影做到了,当观众看到男主人公这样一个江南做茶买卖的文弱商人,居然产生了那样坚硬的举动和爆发的行为,冲突和意外的效果就达到了,这种反映无疑是符合历史真实的,也是引人深思的。《岁岁清明》写了历史、写了人,也写出了一种民族的尊严。” 阎晓明认为,“这部影片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人性之美,茶文化和抗日战争,民族的韧性,中国人的意志相结合,应该说这是它本身的一大追求,类似的影片出现过,但是这部片子更大胆出新。”《岁岁清明》独特的结构、唯美的画面、简练的形式和质朴的表演这几个要素缺一不可,当它们与影片的底蕴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令观众耳目一新的美学风格。 《岁岁清明》中浓郁的诗意让张宏森感慨,“在这个电影发展日益多元化的时代,电影面临着很多选择,我们欣喜地看到它的发展进步,也发现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岁岁清明》中的情怀让我们欣慰,觉得中国民族电影大有希望,它的希望所在是我们有这样一批电影工作者,对艺术有着始终不懈的探索和无止境的思考,他们的存在让我相信国产电影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也一定会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 贾磊磊对电影主创的付出给予了高度评价,“《岁岁清明》是一部逆流而上的电影,肖风和编剧放弃个人的酬金,执著于电影的拍摄,这种精神非常难得,值得我们所有电影人学习,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商业环境中,不管我们的产业规模有多大,票房有多高,整个产业进程有多么迅猛,还是需要一个多样化电影生态的局面,这部电影在这方面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这种贡献不在于票房,而在于对艺术品质和电影文化的确认。” “本来娱乐应该是调剂,现在艺术反而成了调剂,这种状况我觉得不仅残酷,而且恐怖,我们的电影现在需要的是灵魂、是坚持,我们的市场匮乏的是艺术、是高尚的作品。”杭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文化组专家委员、文艺评论家、作家曹工化对中国电影市场现状表示担忧,“在这么一个商业娱乐几乎覆盖我们整个文化界的时候,真正的艺术品必须坚守住自己的阵地,娱乐是必要的,但不能将一切娱乐化,有些东西是不能开玩笑的,历史不能开玩笑,人性不能开玩笑,技术至上、娱乐第一的趋势非常可怕,我们需要《岁岁清明》这种作品,因为它表现出的是一种文化的坚守姿态。” 阎晓明说,“很多电影尽管也发行了,但只能在影院上映一两天,更多观众是通过电视了解到它们,所以我们应该对艺术上有所追求的导演、编剧致以崇高的敬意,并且通过更多平台(如电影频道)让广大的观众看到这些优秀的作品,受到熏陶,不让它们的价值被埋没。” “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只有当每个艺术家的创作都推陈出新而不是盲目跟风,艺术才有可能迎来百花争鸣的景象。创作不应该一门心思奔GDP,艺术家应该用有限的生命去应对无涯的艺术,创造属于自己的风格,开拓适合自己的领域。”仲呈祥分析了当下我国影视创作存在的问题并呼吁,“像《岁岁清明》一样的中小成本电影应该坚守阵地,不能再退让,这种电影一旦消失,我们的银幕就会被单一的商业电影所占据。民族需要多样化的审美享受,需要能娱乐大众的作品,也需要震撼人灵魂的作品。当下的电影文化生态环境是失衡的,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评论,实事求是的评论去调控它,去提升民族的整体审美修养和鉴赏能力。” 奖项第二十八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提名 第二十八届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钱佩怡) 第二十八届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提名(程晓玲) 影片剧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