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绥中九门口长城 |
释义 | 简介九门口长城坐落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李家乡新台子村境内,距山海关15公里,全长1704米。其南端起于危峰绝壁间,与自山海关方向而来的长城相接。自此,长城沿山脊向北一直延伸到当地的九江河南岸,在宽达百米的九江河上,筑起规模巨大的过河城桥,以此继续向北逶迤于群山之间。“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便是人们对九门口长城的形象描述。 建造历史九门口,古称一片石,明代以前就是京奉之间的交通要道。到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大将徐达主持修建蓟镇长城。修筑长城后,一片石关被九门口关代替,成为关内外交通的重要门户。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与吴三桂所引清兵曾在这里展开著名的“一片石之战”。1922—1924年,直奉两系军阀在此进行拼杀。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也曾浴血激战九门河谷。古今战场轶事使九门口长城更加著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1月中国唯一的水上长城辽宁九门口长城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验收,作为长城的一部分正式挂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九江河上的过河桥独具特色,在百米宽的河道上,外用巨大条石包砌起8个梭形桥墩,形成9个水门,城桥上部是高峻的城墙,亦如其他长城墙体。九门口长城过河城桥下的宽阔河床全部用方整的大石块铺成,石与石间用铁腰咬合,形成规整的石铺河床,望去犹如一片石,所以九门口长城又被称为“一片石关”。当地人曾有顺口溜来形容此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十门少一门,门门断人魂,要想出一门,十人九断魂”。 文献记载据文献记载,九门口长城始建于北齐(公元479-502年),现存的九门口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 年),其后又进行多次修复。近年来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铁炮、石炮、青花瓷碗、大缸等大批文物,反映了明代军事防御情况和军士驻守长城的生活。据当地文物部门研究人员介绍,九门口长城拥有一个严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在历史上素有“京东首关”之称,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末李自成就是在这里与吴三桂决战时,遭遇清兵夹击而败北的。 九门口长城,因其城桥下有九个泻水城门而得名,水势自西向东直入渤海,气势磅礴、壮观,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因而享有“水上长城”的美誉,200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东北地区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一片石大战一片石(今九门口)是明代长城中最重要的关隘之一,位于辽宁与河北省的分界处,被誉为 “京东首关”。 崇祯十七年(1644)四月十三日,李自成、刘宗敏亲自统率大军往山海关。随行的有明朝太 子朱慈烺和吴三桂父亲吴骧等人。四月二十日,清兵抵连山(今锦西),吴三桂一再催兵,清兵 日夜急行。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的大顺军与吴三桂于一片石进行恶战。大顺军赴山海关的兵马 约十万;吴三桂与高第的关、辽兵约为五万;多尔衮所统满、蒙、汉军队大约为七八万人,其中 以多尔衮领的满洲铁骑最强,兵马都披著甲胄,非常坚硬,百步之外无法洞穿。 当日清晨,清军进至离山海关城仅二里,多尔衮在欢喜岭的威远台上观战。二十二日上午, 吴三桂军渐难支撑,据守北翼城的一支吴军向大顺军投降。吴三桂请降于多尔衮,多尔衮令吴三 桂按满族习俗剃发,许诺将皇太极女建甯公主嫁给吴子吴应熊,多尔衮下令清军从南水门、北水 门、关中门三路进关。 清兵进关后,见大顺军从北山至海边排列成一字长蛇阵,多尔衮即令清军沿近海处鳞次布列 ,吴三桂军排列于清军的右边。忽然大风突起,扬尘蔽天,多尔衮乘势命八旗骑兵冲锋陷阵,大 顺军虽拼死抵抗,但与吴三桂军已鏖战一昼夜,筋疲力尽,清军等于以逸待劳。李自成的大顺军 溃败,刘宗敏负伤,农民军死者数万。 李自成立马小岗阜上督战,见败局已定,下令撤退。当天,多尔衮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命他 作先导,一路追杀,直扑京城。李自成大败,一怒之下,马前斩杀了吴襄,并将他的首级悬挂在 高竿上示众,回师京城后又杀了吴家老少三十八口。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次日, 李自成离开北京,向西安撤退。前后仅四十二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