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阿嘎土
释义

简介

阿嘎土 藏语名称。高原温带半干旱灌丛草原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腐殖质层呈棕灰或灰棕色,弱粒状结构,下接棕色或褐色土层,团块或块状结构,淀积层呈淡棕或灰白色,为含砂姜、脉纹状石灰新生体的土层或石灰胶结层。土壤质地较轻,有机质含量1—2%,呈中性到碱性反应。除小部分为农地外,多作樵牧用地。

阿嘎土,是西藏藏式古建筑屋顶和地面普遍采用的传统材料,夯制出来的阿嘎土屋(地)面既美观、又光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但是,阿嘎土的抗水性能差,其内部的粘性材料容易被雨水冲刷,在日晒雨淋下变得越来越粗糙,致使雨后的屋面普遍漏水,漏水后再打阿嘎土,屋顶越来越沉导致房屋变形,这也成为藏式古建筑致命的弱点。

在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的保护维修工程中,阿嘎土也同样成为困扰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一大难题。

1992 年,李岚清同志视察布达拉宫时就指出:“不能年年打阿嘎,年年漏雨。能否对阿嘎土进行‘改性’,在维修古建筑中增加科技含量。”根据这一指示,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三大重点文物维修保护工程办委托北京凯莱斯建筑技术有限公司对传统材料阿嘎土进行“改性”科研。

2000 年,阿嘎土的“改性”科研被提上了日程,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在加拿大有关科研机构的协助下,北京凯莱斯建筑技术有限公司对阿嘎土的材料成分进行了科学分析,并经过反复试验,用两年的时间研制出了“阿嘎土改性外加剂”配方。通过对传统阿嘎土添加改性外加剂以后,改善了物理、化学性能,提高了抗压强度、抗冻融性能及防水性能,形成了刚柔相济的复合防水体系。针对过去阿嘎土的配比和密度均由匠人经验掌握、质量没有保障的弱点,科技人员还认真分析了阿嘎土的化学特性,研究出科学细密的配比方案。

2003 年4月,改性阿嘎土的科研成果通过了国家文物局专家专题论证,认为已经具备在工程施工中使用的条件。工程技术人员在布达拉宫红宫后约普西屋面及女儿墙帽顶处进行了改性阿嘎土中期试验,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三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改性”阿嘎土试用工作正式启动,同时也决定在罗布林卡和萨迦寺选择较小面积的屋面进行分项工艺试验,取得成果后进行较大面积的推广使用。

目前,工程技术人员正在对阿嘎土及相关辅助材料如砾砂、黄土、石灰等原材料的取料点、品质、储量进行调查检测,以确保质量。

在藏式建筑中的地位

以西藏寺庙为代表的藏式传统建筑,是采用土、石、木为主要材料构筑的建筑群。在建造过程中,大量使用了本地的矿土材料,例如砌筑用的黄土、内墙抹面的巴嘎土、地面(屋顶)夯打用的阿嘎土。这些材料皆属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既充分利用了本地区特有自然资源,又满足了建筑实际功能的需要。

以“阿嘎”为主要原料构筑的建筑地面与屋面,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也逐步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性民族建筑风格,展示了独具高原特色的人文景观。“阿嘎”土材质和制作的优劣在体现藏传佛教文化的典型特征的同时,也成为显示地位尊贵的一种等级象征。

产地与材料特性

“阿嘎”属于土石相兼的微晶灰岩,产于西藏地区一些半土半石的山包中,储藏部位在山体上部的1-2米厚层中。拉萨附近的曲水、林周、达孜等县,山南地区的扎囊县等均有储藏与开采。但根据目前所使用的效果与对产地材料检测显示,山南扎囊县生成的“阿嘎”材料成份比例(硅与钙)较为合理,用此材料施工后的建筑面层也较为坚固、美观。尽管路途较远,但位于拉萨市区的布达拉宫、大昭寺等一些重要的传统建筑在历史上均采用此处的“阿嘎”。

“阿嘎”用于藏式传统建筑的历史久远,由于其材料本身的硅与钙质成份构成了土工工艺中的骨料与粘接材料最基本的原理组合,在漫长的建筑实践中勤劳的藏族劳动人民发现了这一科学规律,积累了从材料的挖掘、加工、打制、保养等经验并沿用至今。同时,此传统工艺的发明与使用也是对世界建筑史的一项特有贡献。

“阿嘎”的一般使用方法

“阿嘎”的一般使用方法在“阿嘎”的传统工艺中有一整套的操作程序。首先将开采的阿嘎土块捣成不等的颗粒,按从粗到细的顺序边浇水边进行夯打,直至表面平整与光洁,然后涂抹天然胶类及油脂增加表层的抗水性能。在日常保养时,经常使用羊羔皮蘸酥油进行擦拭,使夯制的表面光洁如初。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5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