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素读 |
释义 | 素读:是日本人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方式的定义,即指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强调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反复朗读。 中文名:素读 来源:我国古代私塾教学的方式 特点:不求理解反复朗读 定义人:日本人 素读概述在阅读或观赏时不加以任何个人的偏见或喜恶,平和地完成,以更好的悟出原作者的思想和诉求! 素读是日本人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方式的定义 :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从而达到夯实文化根基的目的。 素读概念素读是日本人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方式的定义 :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日本右脑开发专家七田真在《超右脑照相记忆法》的“第五章——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里这样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 什么是素读日本人把我们那种私塾授课方式定义为“素读”。日本右脑开发专家七田真在《超右脑照相记忆法》的“第五章——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里这样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他还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 日本筑波大学的加藤荣一教授讲述了一件事:“1991年3月1日。我在竹村建一先生的宴会上遇到了创业家井深先生。我向他请教‘使脑子变聪明的方法’。他回答说:就是要大量的死记硬背啊。古代日本人的做法就是‘素读’——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字面朗读汉籍(即中国的经史子集)。战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有10个人,他们全都作过这种‘素读’练习。汤川秀树先生从3岁就开始接受这种训练了。” 素读教育方式的历史“素读”对我们民族的优秀人才有过怎样的影响呢?远的不说,单是20世纪前半叶的那一代文化人,哪一个不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钱穆9岁就熟背“三国”,除把“四书”全部“吃”到肚子里外,还背熟了《朱子章句集》;杨振宁在初入中学时背诵过整本《孟子》…… 但这种“素读”经典的教育方式被历史废弃了。1912年1月19日,民国政府下令“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五四”运动以后,“四书五经”更是首当其冲被视为封建主义的糟粕而遭彻底批判。此后,入选中小学课本的都是大白话一样的文选,自然不需“念经”似的记诵,以背诵为主要目的的“素读”在课堂上就此式微。 不可否认.废止读经是历史上的进步。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回顾母语教学之路.我们远离经典的脚步是否该有所修正呢? “五四”运动20多年后,朱自清先生已看到了抛弃“素读”经典带来的问题。他在《经典常谈》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因此,他提出:“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而钱伯诚先生在给朱先生这本书的再版前言中.旗帜鲜明地提出:“经典训练并不就是恢复读经教育。恢复读经教育是开倒车.这是‘五四’运动早已解决了的问题.但一股脑儿反对读经,走极端,弃之如敝履,造成文化的断层.这是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这却是‘五四’运动未曾解决好的问题。” 足见.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接受本国经典的训练是必须的义务。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血液。 然而,对于尚未具备“相当教育”的中小学生而言.是否也有接受经典训练的必要呢?时下不少人质疑,为什么要读那些距今已经一两千年的经史子集?这是一个宏大的课题,非我这样一个小学老师的三言两语可以说透的,姑且放下不论。但从母语教学的规律来看,答案非常明确:应该读! 汉语的发展具有非常强的因袭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母语体系就已经相当完善了,语言的词汇、词性结构、句法结构以及音乐质感等各方面都已相当成熟。每一个读过诸子百家典籍的人,无不被那精辟洗练、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所震撼。我们至今仍沿用的格言、成语等经典词句大多数源自诸子百家典籍,汉语言活力的源头就在经史子集的典籍里。单是这些典籍的语言风格,就足为后世的模范。比如有学者论述《孟子》的语言:“后来统治了我国2000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臻于成熟,并成为后世古文家绝好的典范。”我们现在所读的白话文章,就语言文字而言,大都远不及古代典籍那样精炼简约、晓畅准确。 正因如此,古代私塾里提倡“素读”就是“背”,是要求忠实原文、一字不漏地背诵。整篇背诵的奇妙功效是不言自明的。唐代诗人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论述:好文章是“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的。任何一篇好文章绝不是字词句段的拼盘,可以随意拆散组合,它是“意”、“气”相连.受“兵卫”呵护而贯穿始终的。我们现在则是常常让学生断章取义地“选择你喜欢背诵的段落”,这种碎片似的记诵缺少整体意境,往往记得不深刻。因而,大多数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都没有多少印象.只是了解内容.而难以达到对文意的深刻感受,更谈不上对作者行文的“气”势参悟了。 再者,单从识字而言,我们知道一个人只要掌握2400个常用字就可自行阅读。可是,我们现在要用6年的时间才让学生学完2500多个汉字。按课时计,平均每天识字才一个多点。最可惜的是,6年后,一个人的阅读兴趣培养期已经错过了,再补就为时已晚了。而古代私塾的“素读”,不追求讲解的精深透彻,学生有足够的诵读时间,在反复的朗读中自悟自得。那时选用的教材都是《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唐诗三百首》等韵文或诗词,每个汉字都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童在大量的诵读中不知不觉熟知了文字的音、形、义,无须独立识字。经口诵心惟的训练,一两年时间就可以认识大量的汉字,为早期的拓展阅读和写作提供了条件。比如一篇《千字文》,不用一个月学生就可背得滚瓜烂熟,文中只有6个字是重复使用过一次的。也就是说,不用一个月背熟它,基本能认990多个汉字.而四字一词的《千字文》每一句都是有具体意境可帮助记忆的,背熟了终生难忘。 如此可见,旧时私塾那种做法的初衷和终极目标都体现为“积累”:在童蒙时期输入大量的经典的完整的文本信息,为言辞行文确立了可效仿的典范,以期达到将来的厚积薄发之功。这是遵循了语文的习得之道。 另一方面,汉语那些“能把种子种在读者身上的作品”.几乎都集中在被我们称为“古文”的典籍里。那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大厦的基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就靠着那些典籍为载体一路舒展到我们眼前,我们怎能舍弃呢? 可见,无论从汉语的习得之道还是从呵护、培养民族精神而言,都决定了我们不可忽视对本民族的经典的学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