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苏轼词编年校注 |
释义 | 基本信息名 称:《苏轼词编年校注》 作 者:苏轼 编 者:邹同庆,王宗堂 著 出 版 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07-10-1 定 价:¥86.00 版 次:2 页 数:全3册 字 数:850000 印刷时间:2010-3-1 开 本:大32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3 I S B N:9787101026030 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清以前有很多人注苏诗,但却很少有人注苏词,只有一部宋人《注坡词》在小范围内以手抄本流传。本世纪却相继出现了朱祖谋《东坡乐府编年》、龙榆生的《东坡词编年笺注》,最近30多年更是笺注苏词成风,曹树铭、郑向恒、唐玲玲、薛瑞生多家皆有苏词全集注。我认为对苏词旧注的整理应以刘尚荣《注坡词》校证成就最高,而最近几十年的苏词新注本,则应以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所取得的成就为最高。读了中华书局最近出版的邹同庆、王宗堂合著的《苏轼词编年校注》,我很想将对薛氏《笺注》的评论移赠邹、王《校注》。 邹、王《校注》始于20年前,10年前已交稿,直至2002年年底才出书,用作者的话来说,叫做“早成而晚出”(《校改后记》)。 本书责任编辑刘尚荣先生感慨道:“自1982年组稿,1992年定稿并发稿,直拖到1999年付梓,2002年底正式出书,漫漫20年的艰苦历程,真比得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了。”但坏事往往变成好事,后出转精,后来居上,这部早成而晚出的苏词注,认为比薛氏《笺注》更令人满意,也是事理之必然,因为它吸收了包括薛注在内的前人研究成果。 邹、王《校注》之所以比薛氏《笺注》更令人满意,认为主要在去伪存真上。宋元版本的苏词一般只有二百六、七十首,即使本加上拾遗也不过317首,而明清各本逐渐增多,到唐圭璋先生辑《全宋词》时,东坡词已多达360首。苏轼声名太大,从苏轼生前起托名苏轼之作者就很多,南宋尤甚,在苏轼诗文词中,苏词尤甚。对明清新冒出来的“苏词”,不敢说都是伪托之作,但至少不可轻信。曹树铭“宁严毋滥”的意见是对的,他只为270首苏词编了年,加上未编年词也只有319首,其他40首都收入互见词、误入词,既保留了各种版本所收的苏词,又提醒读者其中一些苏词未必可靠,尚需研究。但曹氏对这些误入词往往未作深究,而以“意境不类”、“风格不类”一笔带过,而意境、风格的类不类,见仁见智,很难说清楚,故也很难令人信服。 邹、王《校注》之可贵就在于把53首“苏词”和9则残句列入了误入词,而且都提出了比较可信的根据。如《江城子》(“南来飞燕北归鸿”,第931页),首先从苏词版本断为误收:“此词见吴本、明刊全集、二妙集。傅本、元本、毛本、朱本、龙本、曹本皆不载。”毛本还讲了不收的理由:“秦淮海词,删。”接着列举十多种秦词版本证明确属秦词,并加以断语:“吴讷《东坡词拾遗》作苏词,盖误收也。明刊全集、二妙集均承吴本之误。”对《虞美人》(“落花已作风前舞”,第933页)的考证也是比较可信的:“此词系叶梦得作。今传诸本《石林词》均收,毛本《石林词》系据宋本勘刻,较为可信。且宋人曾<忄造>、黄{曰升}词选亦作叶词。曾<忄造>《乐府雅词》成书于绍兴丙寅(1146)年间,时叶梦得尚未过世,其作叶词,当不谬。而《东坡词》宋元诸本均未收,自明万历茅维刻《东坡全集》时始补入。茅刻《全集》,世人有‘窜乱者甚多’之评,殆不可信。” 邹、王《校注》不仅多从版本下手确定苏词的真伪,而且也很重视同时代人的记载。如虽然傅本、元本、吴本均收了《鹧鸪天》(“西塞山边白鹭飞”,第929页),但根据曾<忄造>《乐府雅词》卷中所载徐师川跋语,断为黄庭坚词。邹、王《校注》在引徐跋后说:“为补足元真子《渔父词》,坡、谷各作《浣溪沙》一首,而山谷晚年悔前作(指黄庭坚《浣溪沙》“新妇矶边眉黛愁”词)之未工,因另制此首《鹧鸪天》。徐师川乃山谷外甥,所言较为可信。” 邹、王《校注》对苏词真伪的处理还是比较谨慎的,凡是把握不大的,就入互见词或存疑词。如《菩萨蛮》(“娟娟侵鬓妆痕浅”,第887页),有作苏词者,如宋曾<忄造>《东坡词拾遗》,此书“系据张宾老所编本并载于蜀本者收录,张编本成书于大观三年(1109)以前。故知此词于北宋后期已传为苏轼作”。有作谢绛者:“始于黄{曰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该书始刻于南宋淳<礻右>九年(1249),较曾<忄造>本《东坡词拾遗》晚出近百年,其可靠性当不及曾<忄造>《拾遗》。”但作者并未完全按成书时间就断为苏词,因为他们还考虑了曹树铭的意见:“曹本注谓‘谢绛词无非侧艳之作,此词意境,与谢词相合,故断定非东坡词。今移列误入词。’”但他们对曹的意见并不同意:“仅以意境定是非,显证不足,难以置信。”最后采纳了《全宋词》的慎谨处理方法:“《全宋词》作互见词收录,实为审慎。属苏属谢,尚待详考。”对曹注仅以意境、风格断为非苏词者,邹、王《校注》一般改入存疑词,这也是比曹谨慎的表现。如《虞美人》(“冰肌自是生来瘦”,第918页),曹本校注云:“按此词系女流口吻,意境与东坡词不类,断非东坡所作。今移列误入词。”邹、王《校注》云:“此词宋元诸本东坡词未收,始见于明刊全集,未详所本。曹本以意境不类东坡词而断为伪作,缺乏显证,尚待详考。今列存疑词类。”古代以“女流口吻”作诗词者很多,以此断定非苏轼作,确属“缺乏显证”,很难令人信服。再如《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有“湘川风静吐寒花”句,还有“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句,苏轼一生从未涉足湘水,即使到过湘水,“梦到故园”也应西望,而不应“南望”。今存最早的苏词版本傅本、元本都未收此词,今存宋人所作的多种苏轼年谱(何抡、施宿、王宗稷、傅藻)也未提及此词,对苏轼此词的可靠性更应持谨慎态度。曹本就把此词编入误入词。薛本《笺注》却把它作为开卷之作,认定此词作于嘉<礻右>五年“庚子正月发荆州出陆北行时”,以此证明“东坡词与苏轼诗文同步说”。邹、王《校注》另立新说,认为“此词非苏轼作,应是他的友人张舜民词”。所举理由我认为是可信的,但作者却“不敢自是,为稳妥计,暂不作误入词而列入可疑词类,俟诸来者辨析”。这是十分谨慎的,这比把它作误入词或编年词处理稳妥得多。编年词、未编年词都是明确肯定其为苏词,误入词则是明确肯定其为非苏词,都宜慎重,凡无显证者暂入存疑词,不失为比较谨慎的作法。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人称“苏东坡”,号“东坡居士”。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苏轼为人宽大如海”。苏轼是苏洵的次子(长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亲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并非完全不同意,还是有部分认可的,前期反对,后期深入民间,了解到新法的好处,转而赞成新法好的方面。),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再迁至密州(今山东诸城),移至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市区),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年—1066年)、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作为杰出的词人,苏轼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等。政治倾向上,苏轼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因其书法方面成就极大,故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也有学者认为是蔡京)并称“宋四家"。苏轼提携的后人,著名的有“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编者简介邹同庆 ,1937年1月生,河南封丘人,中共党员,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1960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工作,历任河南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河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等。自幼喜爱文学,上大学期间,曾在报刊上发表诗歌、小说数篇。后专攻唐宋文学,曾参加《全唐诗》整理工作。出版的《全唐诗重篇索引》(1985年),获河南省第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全唐诗简编》(1993年),获1992~1993年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三等奖。合作出版有《咏春古诗百首》(1986年)、《咏夏古诗百首》(1987年)、《送别古诗百首》(1989年)、《咏雪古诗百首》(1990年)、《毛泽东评阅的古典诗词鉴赏词典》(1994年)。还承担了国家“七五”规划项目《苏轼词编年校注》及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玄奘集编年校注》的撰写工作。曾担任《中国历代咏物诗选注》(1989年)、《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丛书》(1993年)的责任编辑。现正进行《王贞白诗集校注》和《尊前集校注》的编撰工作。 图书目录上册 凡例 苏轼词编年校注正编 一、苏轼编年词二九二首 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一○六四年) 华清引(平时十月幸莲汤) 宋神宗熙宁二年己酉(一○六九年) 一斛珠(洛城春晚) 熙宁四年辛亥(一○七一年》 南歌子(绀绾双蟠髻) 又(琥珀装腰佩) 熙宁五年壬子(一○七二年》 浪淘沙(昨日出束城) 浣溪沙(徐邈能中酒圣贤) 双荷叶(双溪月) 荷花媚(霞苞露荷碧) 熙宁六年癸丑(一○七三年) 行香子(一叶舟轻) 祝英台近(挂轻帆) 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 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 菩萨蛮(绣帘高卷倾城出) 瑞鹧鸪(碧山影裹小红旗) 临江仙(四大从来都遍满) 江城子(玉人家在凤凰山) 熙宁七年甲寅(一○七四年) 行香子(携手江村) 减字木兰花(晓来风细) 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 卜算子(蜀客到江南) 蝶恋花(雨过春容清更丽) 占春芳(红杏了) 醉落魄(轻云微月) 少年游(去年相送) 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 鹊桥仙(缑山仙子) 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 诉衷情(钱塘风景古来奇) 菩萨蛮(玉童西迓浮丘伯) 减字木兰花(云鬟倾倒) 菩萨蛮(娟娟缺月西南落) 江城子(翠蛾羞黛怯人看) 菩萨蛮(秋风湖上萧萧雨) 清平乐(清淮浊汴) 南乡子(回首乱山横) 劝金船(无情流水多情客) 南乡子(东武望余杭) 浣溪沙(缥缈危楼紫翠间) 又(白雪清词出坐间) 南乡子(裙带石榴红) 又(旌旆满江湖) 定风波(千古风流阮步兵) 减字木兰花(惟熊佳梦) 南乡子(不到谢公台) 菩萨蛮(天怜豪俊腰金晚) 阮郎归(一年三度过苏台) 醉落魄(苍颜华发) 菩萨蛮(玉笙不受朱唇暖) 采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 减字木兰花(银筝旋品) 醉落魄(分携如昨) 诉衷情(小莲初上琵琶弦) 更漏子(水涵空) 浣溪沙(长记呜琴子贱堂) 永遇乐(长忆别时) 沁园春(孤馆灯青) 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熙宁八年乙卯(一○七五年) 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雨中花慢(今岁花时深院)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减字木兰花(贤哉令尹) 又(春光亭下) 熙宁九年丙辰(一○七六年) 一丛花(今年春浅腊侵年) 蝶恋花(帘外东风交雨霰) 满江红(天岂无情) 滞人娇(别驾来时) 望江南(春未老) 又(春已老) 满江红(东武城南) 临江仙(九十日春都过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河满子(见说岷峨凄怆) 画堂春(柳花飞处麦摇波)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又(相逢不觉又初寒) 熙宁十年丁巳(一○七七年) 阳关曲(济南春好雪初晴) 浣溪沙(四面垂杨十里荷) 又(傅粉郎君又粉奴) 滞人娇(满院桃花) 洞仙歌(江南腊尽) 满庭芳(香瑷雕盘) 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 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浣溪沙(一别姑苏已四年) 菩萨蛮(城隅静女何人见) 临江仙(忘却成都来十载) 元丰元年戊午(一○七八年) 临江仙(自古相从休务日) 蝶恋花(簌簌无风花自亸) 浣溪沙(惭愧今年二麦丰) 又(照日深红暖见鱼) 其二(旋抹红妆看使君) 其三(麻叶层层荣叶光) 其四(簌簌衣巾落枣花) 其五(软草平莎过雨新) 蝶恋花(别酒劝君君一醉) 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千秋岁(浅霜侵绿) 永遇乐(明月如霜) 阳关曲(受降城下紫髯郎) 浣溪沙(惟见眉间一点黄) 元丰二年己未(一○七九年) 南乡子(绣鞅玉镊游) …… 中册 下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