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阿尔帕契亚遗址
释义

西亚铜石并用时代的哈拉夫文化典型遗址。位于伊拉克摩苏尔市以北,底格里斯河东岸 6公里处。1933年,英国考古学家M.马洛温主持发掘。该遗址是一个5米高的土丘,其下埋有直径仅67米的史前定居点,以哈拉夫文化为主,其上部有欧贝德文化堆积。

阿尔帕契亚遗址

中文名称: 阿尔帕契亚遗址

英文名称:Arpachiyah Site

主要概况

西亚铜石并用时代的哈拉夫文化典型遗址。位于伊拉克摩苏尔市以北,底格里斯河东岸 6公里处。1933年,英国考古学家M.马洛温主持发掘。

该遗址是一个5米高的土丘,其下埋有直径仅67米的史前定居点,以哈拉夫文化为主,其上部有欧贝德文化堆积。哈拉夫文化分为 3个时期:早斯哈拉夫无明确的建筑物。陶器是哈苏纳型(见哈苏纳文化)的。中期哈拉夫出现了这一文化特有的建筑:10个石基础圆墙拱顶房,其直径从5.5米到10米不等,墙厚达2.5米。较晚的圆房有一矩形前房与之相接。最大的一个位于村中心,门前有石砌路面,可能为公社的宗教或公共事务集会场所。晚期哈拉夫的居址有简陋的泥墙房,但陶器极精美。还发现了制陶和制石作坊。

哈拉夫文化层出土的遗物有骨、石工具,石瓶和各种石饰物,印章,护身符(有房屋、公牛头、男性生殖器、人手指骨、镰刀、鸟和双面斧等式样),粘土母神像和鸽子像等。晚期哈拉夫文化层还出有铜针、铜凿和铅,这是两河流域较早的金属器。墓葬中的随葬品多为石刀和陶器。从出土的谷粒和兽骨反映,当时已开始产生农业经济,并已驯养山羊、绵羊和牛。

考古情况

阿尔帕契亚遗址底部9-11层为长方形泥土建筑,房内有圆形灶和灰堆,还有许多生活用具和废弃物。从8层开始,村落中出现了二道南北向的平行墙,墙厚75厘米,墙东面的建筑由方形变成了圆形,出现了弧形墙,厚35厘米。其上的7-6层仍为圆形房屋,居住面上抹有石灰面,房内垫着洁净的细沙,这是从土丘以外取来的,这种舍近求远的行为一定是处于某种目的。到了第4、5层,圆形房屋出现了石基。墙变厚,面积增大。第3、2层的圆形房屋墙更厚,并出现了长方形前室。以上都是围墙以东的各层情况,这里的生活用具和废弃物都很少。在平行墙以西,仍以长方形建筑为主,房内有生活用具和垃圾。这说明墙以东的圆形建筑是非居住区,很可能是当时的“圣区”,而这两道墙可能是“圣区”的围墙,“圣区”内的遗物可以进一步证实它的功能。

在“圣区”发现了三座墓葬,都位于圆形建筑附近[34]。其中两座是将火葬的人骨放在陶器内的瓮棺葬,这是哈拉夫文化一种特殊的葬俗。从3层起,房屋石基使用大河卵石,大概是取材于遗址西部3公里处的科斯尔河,每块石头5~10吨,每个建筑需要650-900块。这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决非一家一户所能办到的,即使是这个村子的全村劳动力也难于胜任。7层和6层建筑内垫的细沙也同样是集体劳动的产物。由此看来,这个圣区可能是这个村落和邻近村的一个宗教中心,而葬在圣区内的人或许是具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到了第1层,即该遗址最晚的哈拉夫文化层,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村落中心为一个长方形多间的大型作坊所占据,周围有水井和陶窑。这说明手工业在这个遗址的重要性,财富正是从这些作坊中产生出来的。三彩陶代表了哈拉夫文化制陶技术的高峰,这一层中发现的三彩陶数量和质量是其他遗址所不及的,说明这个遗址是哈拉夫文化区制陶中心。在作坊的一间屋里,发现了150多件遗物,有三彩陶器、石容器、石制装饰品、护符、雕像。彩陶和石制装饰品放在靠墙的木架上,地上有成块的红矿石和调色板。在另一间屋里有燧石和黑曜岩石叶和石核、石屑。这个作坊最终毁于火。

根据遗址的布局和建筑可以看出,阿尔帕契亚遗址发掘区的底层是居住区,最上层是手工业区,而其中层的大部分时间是“圣区”,所以它不代表哈拉夫文化普通的村落。耶里姆II遗址的发掘为我们提供了普通村落的情况。

评价

阿尔帕契亚遗址的陶器极富特征,已成为哈拉夫文化的分期标准。早期陶器有平底、内曲壁浅碗和矮胖、漏斗颈的罐及直斜壁的“奶油碗”等,器形较小,质地较差,火候较低;中期“奶油碗”减少,出现了高座容器、大型的碗、罐等;晚期除中期流行的器物外,还流行精致的内外彩绘大盘等。阿尔帕契亚遗址的陶器装饰喜用红、黑、白、褐等色,描绘出两色或两色以上的纹饰。彩绘图案有几何纹,以羊、牛为主的动物纹,人物纹等,样式繁多,富于变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4: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