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苏小小墓 |
释义 | 1 杭州景点苏小小墓,即慕才亭,位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苏小小,六朝南齐时(479~502)歌妓。家住钱塘(今浙江杭州)。貌绝青楼,才技超群,当时莫不称丽。常坐油壁香车,年十九咯血而死,终葬于西泠之坞。后人于墓上覆建慕才亭,为来吊唁的人遮蔽风雨,亭上有后来者为苏小小题写的楹联。 ◎ 杭州景点苏小小墓位于杭州西泠桥畔,在西湖风景区内的景点中,苏小小墓在杭州的知名度很高,可谓家喻户晓。有诗写道:“湖山此地曾埋玉,岁月其人可铸金。” ◎ 苏小小简介苏小小是南朝齐(479年——502年)时的钱塘著名歌妓,才貌出众,诗才横溢,历代关于苏小小的诗文、小说和戏曲甚多。传说苏小小死后葬于西泠桥畔,后人仰慕她的文采,在此建墓,南宋时仍有墓在。墓前有石碑,上面有题字:“钱塘苏小小之墓。”墓小而精致,上覆六角攒尖顶亭,叫做“慕才亭”,据说是苏小小资助过的书生鲍仁所建。后来几经毁建,至1964年12月墓亭被平毁。2004年按原貌修复的苏小小墓,是我国著名园林专家孟兆桢先生根据老照片,反复推敲墓亭的具体位置、尺度、比例、色彩建造而成,原汁原味地还原了墓的本来面目。 修复后的苏小小墓有一大特色,柱联的数量在整个西湖风景区内首屈一指。新墓上挂了整整12副楹联,是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而来的,由国内12位著名书法家书写。分别有“桃花流水杳然去,油壁香车不再逢”、“金粉六朝香车何处,才华一代青冢犹存”、“灯火疏帘尽有佳人居北里,笙歌画舫独教芳冢占西泠”、“几辈英雄拜倒石榴裙下,六朝金粉尚留抔土垄中”、“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着西泠”等。 ◎ 西泠桥畔思小小最早知道苏小小,大约是在中学。虽然那时我没有陷入琼瑶,没有迷恋张恨水,也从未沉醉于鸳鸯蝴蝶派,但由于正值“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哪个少年不善钟情”的年龄,少年维特之烦恼阶段。于是,不可避免的为情所困,并且自认为自己是现世上的最多愁善感的多情人,所以,白居易的两句诗让我一下子永远的记住了这个名字————苏小小。“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苏小小是谁,她为何成了“解多情”的象征呢?“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苏小小是谁,为何就连素无风流韵事传世的白居易也盛赞她“别有情”呢?从此,心中有了一个结,一个关于多情、关于苏小小且有待苏小小解开的结。 “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后来,不记得自己从什么时候背下了这首《同心歌》,但可以肯定的是我由此了解了苏小小与西泠桥,知道了苏小小的故事就在杭州的西泠桥边。这首诗给了我极深的思想印记,以至于在后来的日子,我认为“同心”就是由此而来,每看到“同心”两字就想起苏小小。 终于,终于,在大学毕业前的某一天,利用实习的机会,我来到了人间天堂杭州,来到了西湖。从湖滨出发,沿着白堤,绕过孤山,在其与栖霞岭麓之间柳荫深处,我看到了一座横跨着的普通的石拱桥。不论是从按地图索引,还是根据其与自己从刚游览过的西泠印社的关系联想,我都判断出这就是已在我心中向往想象已久的、与苏小小息息相关的西泠桥。就象断桥给我的感觉一样:西泠桥作为桥只是一个普通的桥,从形式上看不出它与其他西湖二十四桥有什么与众不同,多少也让我有点失落。 我缓步过桥,走向北岸西侧那座沉默着的六角亭——慕才亭。亭内有三两游人在休憩,但我从他们的表情看出,他们是真的累了,他们的眼中没有一点仰慕的神色——比如此时此刻的我,也许他们根本就没注意这亭子的名字。亭外游人匆匆,西湖的景点实在是太多,这么一个司空见惯的亭子根本就留不住欢快的脚步。“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西泠桥是普通的,但是它所处的位置其实真的是西湖边的一个绝佳点。由此:东望宝石流霞,俏丽的保淑塔秀出山头,楚楚动人;南眺孤山映波,浩淼的水光中依稀可见湖中三岛;西接岳庙与苏堤春晓,既让人壮怀激烈又让人心驰神往;北临是葛岭和栖霞岭,香格里拉饭店近在咫尺,可谓是上看下看左看右看都是景。面对360度的广角山水画卷,我暗暗感慨:小小真的不愧为是小小,觅得如此佳处!我也明白了当年她为何从城里搬到了当时尚未是郊野的此处。目睹路人疲于奔波,我不禁为他们感到可惜:旅游难道就是奔景而去吗?就是为了把自己纳入景中吗?其实,观景往往也是“当局者觅,旁观者美”的呀! “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我望着柱子上的对联,将思绪回溯到了南北朝时期的钱塘。聪慧美丽的苏小小能歌善舞,才貌俱佳,但却因身世苦楚,幼年父母俱丧,以至后来沦为歌妓。可贵的是,她没有随波逐流,更没有自甘堕落,而是敢爱敢恨,率真而为,自在而行,不掩饰压抑自己,不勉强屈从别人,山水风流,潇洒自然,乐在其中。与名门公子阮郁邂逅,便一见倾心,一生独爱;不幸被迫分离,从此朝思暮想。偶遇穷困书生鲍仁,便慷慨解囊,赠银百两,助其上京赶考。自古红颜多薄命,情人不归书生去,在思念渐失所望与社会的歧视非礼双重痛苦之中,苏小小不堪其重。面对过早来临的死神,她恬然淡适,对生命的价值理解令人叹为观止:认为这是上苍对她的最好的成全,因为此时她是最美的。我感慨:如此唯美,绝无仅有!我试问:如此认命,千古几人? “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著西泠”。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苏小小是名妓中自爱自珍的典型,其实我觉得苏小小之所以能够在西湖边如此长久为人景仰,是因为她对才的珍爱,而且是不仅爱自己的才气,所以她没有选择“老大嫁作商人妇”;她更爱别人的才气,所以萍水相逢便倾其所有。我想,这才是我,一个木讷愚钝但自知需勤奋的后人景仰她的真正原因。“好风凭借力,送我至青云”,鲍仁是幸运的,他遇到了苏小小,有情资助而无怨无悔无所求。“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苏小小也是幸运的,她帮助的是鲍仁,金榜题名且得志,有情有义能报恩,为她修墓并建亭。 站在西泠桥畔,环顾四周,睹物思人,我发觉如果说苏小小生前是寂寞的,那么入土为安后的苏小小似乎应该不会孤独。因为后人中已有众多的才子佳人、俊杰英雄步其后尘,相伴左右。对岸,隔桥相望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辛亥革命民族英雄秋瑾。小小是至柔至美,秋瑾至刚至烈,两人做邻居,一定可以相互照顾的很好。而孤山上,更是雅士云集,往来有鸿儒,个个超凡脱俗,是性情中人,没有一点社会上浊气。闲暇时,可拜访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同赏“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忧郁时,可去看看“行云流水一孤僧”的苏曼殊,同病相怜“才如江海命如丝”;难过时,可以相约冯小青,说说悄悄话:“人间亦有痴于我,伤心岂独是小青”。 西泠桥畔寻小小, 慕才亭下人了了。 纵有青山湖不老, 解得多情是烦恼! 离开西泠桥,告别慕才亭,我感到:虽然同是杭州西湖边的三大情人桥之一,但与其他两座相比,西泠桥因少了圆满,多了静止的永恒而更具有一种现代的冷落。因为无论是断桥的白蛇与许仙,还是长桥的梁山泊与祝英台,他们都是一种男女双方的相守与承诺,他们之间是相亲相爱相通的,而不是一种孤独之爱。惟有西泠桥是一种个人的爱情,只属于苏小小。因此,这里的氛围不是甜蜜,而是凄美,是一种失落的幽怨,极少有人愿意在这里两情相悦,你侬我浓! 历史聆听的是生命,文人吟诵的是情感,商人永远的是利益驱动。2001年11月西博会期间的一个下午黄昏,西泠桥边曾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名为“东方丝国”的大型时装发布会。暮色中,西泠桥灯光照耀。舟、亭、桥、路等自然景观与各种道具配合,桥上渔夫垂钓;桥下扁舟丝竹;桥头挥毫泼墨;桥边吟诗读书,时光如倒退千百年。将西泠桥作为展示会的天桥,确是一个独特的创意。只是我不知道,当模特身着“金木水火土”五行系列服装,伴着悠扬的音乐出现在西泠桥上时,苏小小倘若有灵会否开心?因为此“材”非彼“才”,一个是身段,一个是心思。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当年苏小小只是以容颜之美取悦别人的话,她就不会选择西泠。“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在生活中一个人可以错过多情,但不可误解真心,否则将会遗憾悔恨一辈子。(张春耘2002年4月18日) “生在西泠,死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负一生爱好山水”是苏小小的遗愿,西泠桥畔的埋香之所,既了却了佳人遗愿,又能为西湖山水增色。 ◎ 旅游交通巴士:7路 y1路 y9路 2 李贺诗作◎ 作品概况作品名称:苏小小墓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李贺 作品体裁:古体诗 ◎ 作品原文苏小小墓(1) 幽兰露,如啼眼。(2)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3) 风为裳,水为佩。(4) 油壁车,夕相待。(5) 冷翠烛,劳光彩。(6) 西陵下,风吹雨。 ◎ 作品注释(1)苏小小:《乐府广题》记载:“苏小小,钱塘名倡也,盖南齐时人。”《方舆胜览》:“苏小小墓在嘉兴县西南六十步,乃晋之歌妓。今有片石在通判厅,题曰苏小小墓。” (2)“幽兰”四句:写已成幽灵的苏小小眼含泪水,如幽兰带露。她不能再与人缔结同心,只能孤独地飘荡。 (3)“草”、“松”两句:写坟墓的景象。 (4)“风”、“水”两句:写苏小小的幽灵以风为衣裳,以水为佩饰。 (5)油壁车四句:写往昔的幽会已成空幻,当年的情人已为鬼魂。这是反用了古乐府《苏小小歌》中的意思。 (6)翠烛:鬼火,有光无焰,所以说“冷翠烛”。 ◎ 原文解释李贺的“鬼”诗,总共只有十来首,不到他全部作品的二十分之一。李贺通过写“鬼”来写人,写现实生活中人的感情。这些“鬼”,“虽为异类,情亦犹人”,绝不是那些让人谈而色变的恶物。《苏小小墓》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苏小小是南齐时钱塘名妓。李绅在《真娘墓》诗序中说:“嘉兴县前有吴妓人苏小小墓,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李贺的这首诗以苏小小的故事为题材,写幽灵形象和幽冥境界。全诗由景起兴,通过一派凄迷的景象和丰富的联想,刻画出飘飘忽忽、若隐若现的苏小小鬼魂形象。《李长吉集》引黎简的话说:“通首幽奇光怪,只纳入结句三字,冷极鬼极。诗到此境,亦奇极无奇者矣。”诗中寄寓着诗人独特的身世之感。《昌谷集注》中说:“西陵之冷风凄雨,不犹是洒栖迟之泪耶?贺盖慷慨系之矣。” 前四句直接刻画苏小小的形象。一、二两句写她美丽的容貌:那兰花上缀着晶莹的露珠,像是她含泪的眼睛。这里抓住心灵的窗户眼睛进行描写,一是让人通过她的眼睛,想见她的全人之美,二是表现她的心境。兰花是美的,带露的兰花更美。但着一“幽”字,境界迥然不同,给人以冷气森森的感觉。它照应题中“墓”字,引出下面的“啼”字,为全诗定下哀怨的基调,为鬼魂活动创造了气氛。三、四两句写她的心境:生活在幽冥世界的苏小小,并没有“歌吹”欢乐,而只有满腔忧怨。她生前有所追求,古乐府《苏小小歌》中说:“我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但身死之后,她的追求落空了,死生悬隔,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绾结同心,坟上那萋迷如烟的野草花,也不堪剪来相赠,一切都成了泡影。这种心绪,正是“啼”字的内在根据。仅用四句一十六字,形神兼备地刻画出苏小小的鬼魂形象,表现出诗人惊人的艺术才华。 中间六句写苏小小鬼魂的穿着服饰和使用物品:芊芊绿草,像是她的茵褥;亭亭青松,像是她的伞盖;春风拂拂,就是她的衣袂飘飘;流水叮咚,就是她的环佩声响;她生前乘坐的油壁车,如今还依然在等待着她去赴“西陵松柏下”的幽会。这一部分,暗暗照应了前面的“无物结同心”。用一个“待”字,更加重了景象、气氛的凄凉:车儿依旧,却只是空相等待,再也不能乘坐它去西陵下,实现她“结同心”的愿望了。物是人非,触景伤怀,徒增哀怨而已。 最后四句描绘西陵之下凄风苦雨的景象:风凄雨零之中,有光无焰的鬼火,在闪烁着暗淡的绿光。这一部分紧承“油壁车,夕相待”而来。翠烛原为情人相会而设。有情人不能如约相会,翠烛就如同虚设。有烛而无人,更显出一片凄凉景象。“翠烛”写出鬼火的光色,加一“冷”字,就体现了人的感觉,写出人物内心的阴冷:“光彩”是指“翠烛”发出的光焰,说“劳光彩”,则蕴涵着人物无限哀伤的感叹。期会难成,希望成灰,翠烛白白地在那里发光,徒费光彩而一无所用。用景物描写来渲染哀怨的气氛,同时也烘托出人物孤寂幽冷的心境,把那种怅惘空虚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 评价这首诗以景起兴,通过景物幻出人物形象,把写景、拟人融合为一体。写幽兰,写露珠,写烟花,写芳草,写青松,写春风,写流水,笔笔是写景,却又笔笔在写人。写景即是写人。用“如”字、“为”字,把景与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描写了景物,创造出鬼魂活动的环境气氛,同时也就塑造出了人物形象,使读者睹景见人。诗中美好的景物,不仅烘托出苏小小鬼魂形象的婉媚多姿,同时也反衬出她心境的索寞凄凉,收到了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这些景物描写都围绕着“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这一中心内容,因而诗的各部分之间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得到集中的、充分的揭示,显得情思脉络一气贯穿,具有浑成自然的特点。 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借鉴了屈原《九歌·山鬼》中对神、鬼的描写方法。从苏小小鬼魂兰露啼眼、风裳水佩的形象上,可以找到山鬼“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的影子;苏小小那“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的坚贞而幽怨的情怀,同山鬼“折芳馨兮遗所思”、“思公子兮徒离忧”的心境有一脉神传;西陵下风雨翠烛的境界,与山鬼期待所思而不遇时“雷填填兮雨冥冥”、“风飒飒兮木萧萧”的景象同样凄冷。由于诗人采用以景拟人的手法,他笔下的苏小小形象,比之屈原的山鬼,更具有空灵缥缈、有影无形的鬼魂特点。她一往情深,即使身死为鬼,也不忘与所思之人绾结同心。她牢落不偶,死生异路,竟然不能了却心愿。她怀着缠绵不尽的哀怨在冥路游荡。在苏小小这个形象身上,即离隐跃之间,读者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也有他的追求和理想,就是为挽救多灾多难的李唐王朝做一番事业。然而,他生不逢时,奇才异能不被赏识,他也是“无物结同心”。诗人使自己空寂幽冷的心境,通过苏小小的形象得到了充分流露。在绮丽秾艳的背后,有着哀激孤愤的思想,透过凄清幽冷的外表,有着诗人炽热如焚的肝肠。鬼魂,只是一种形式,它所反映的,是人世的内容,它所表现的,是人的思想感情。 ◎ 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人,人称“诗鬼”。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时英年早逝。他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又汲取了汉魏六朝乐府及萧梁艳体诗的长处,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通过凌驾大自然而创造出新奇幽美的艺术境界,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中晚唐时期的部分诗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