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苏仙岭
释义

苏仙岭是湖南省人民政府首批公布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主峰海拔526米,自古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湘南胜地”的美称。苏仙岭因苏仙神奇、美丽的传说而驰名海内外,岭上有白鹿洞、升仙石、望母松等“仙”迹,自然山水风光久负盛名。由秦少游作词、苏东坡作跋、米芾书写的《踏莎行。郴州旅舍》被转刻在苏仙岭的岩壁上,史称“三绝碑”。陶铸1965年来郴州视察,写下了《新踏莎行》。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曾幽禁于此,写下了“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的名句。

中文名称:苏仙岭

行政区类别: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所属地区:郴州市苏仙区

地理位置:苏仙区苏仙南路

著名景点:苏仙岭风景、白鹿洞

主峰:海拔526米

历史名人:秦少游、苏东坡、张学良

介绍

苏仙岭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郴州市苏仙区城区(郴州沿江商住区区北),大门位于苏仙南路。主峰海拔526米,自古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湘南胜地”的美称。苏仙岭因苏仙神奇、美丽的传说而驰名海内外,岭上有白鹿洞、升仙石、望母松等“仙”迹,自然山水风光久负盛名。由秦少游作词、苏东坡作跋、米芾书写的《踏莎行. 郴州旅舍》被转刻在苏仙岭的岩壁上,史称“三绝碑”。陶铸1965年来郴州视察,写下了《新踏莎行》。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曾幽禁于此,写下了“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的名句。1997年,苏仙岭又投资600多万元兴建了一条旅游架空索道。坐上索道,放眼眺望,郴州城区、武广客运专线郴州段全晾尽收眼底。

苏仙岭从山麓到山顶有桃花居、白鹿洞、三绝碑、景星观、八字铭、沉香石、苏仙观等观赏游览处。桃花居是游客登山的起点,它背靠青山,面向桃花水溪,四周翠竹修茂,绿树成荫,环境幽雅别致。

白鹿洞在桃花居上方。洞内宽敞,洞顶一般来说岩突,怪石狰狞,洞外藤葛披拂,丛林繁茂。传说白鹿、白鹤在此为苏耽哺乳、御寒。现洞口塑有大小二只白鹿,母子碎步相吻,形象逼真。洞前桃花流水,溪上有人工雕塑的三只白鹤,姿态各异,趣味天成。

从白鹿洞拾级而上,约100米,有一圆柱绿瓦,翘角飞檐的护碑亭,亭内有一块高4米多的天然石壁,上有一块摩崖石碑,这就是“三绝碑”。所谓“三绝”:即秦观的词《踏莎行.郴州旅舍》,大文学家苏轼为该词写的跋和米芾的书法。苏仙观立于苏仙岭绝顶,这是一座宋代建筑形式的庙宇,雕梁画栋,绿瓦朱栏,宏伟肃穆,是苏仙岭的主要景点。整个建筑有正殿三间,分上、中、下三个,两边有偏殿,东北角两小间为爱国名将张学良幽禁处,现称“屈将室”。

传说

西汉文帝年间郴州东门外住着一户姓潘的人家。有一天年方二八的潘家姑娘到郴江边洗衣服,从上游漂来的一根红丝线缠住了她的手指,潘姑娘想用牙齿咬脱红丝线,不料红丝线却溜进了她的肚子里。不久潘姑娘怀孕了,后来她躲到离家不远的牛脾山桃花洞里生下一个男孩取名苏耽。苏耽没有衣服,洞外水池边的白鹤用自己的双翼覆盖着他;没有奶吃,洞里的一只白鹿就用奶水哺育他。苏耽长大懂得孝敬母亲,尊敬呵护他的白鹤和白鹿,后来他得异人传授仙术,13岁时修道成仙,跨鹤飞去。

人们为了纪念苏耽,把牛脾山改名为苏仙岭,把桃花洞改名为白鹿洞,并在苏仙岭顶上建造了苏仙观。

【苏仙赋】

作者:虚无

此赋因有感于驻郴三年而作,虽人鸟兽散却不曾忘怀,明己心智,兼怀昔人。

乙丑末寒。元朔未至。曾记与昔人游于郴水河畔之苏岭。虚无神似,飘邈飞仙,拾阶而上,观春风浮晓,览日月轮回。少暇,日升于云雾相接,风起于凌霄无边,欲分似合,扫月揭辉。

东方既红,与昔兴尽步晨而归。千百步现一亭,欲小憩一二,却见亭内一巨青石碑。始观日出匆匆未尝尽览,遂驻足而观之,上勒《踏莎行》,又闻今世因米字.苏跋.秦词而名其“三绝”。昔人有感青石所勒曰:繁华似梦,迷惘孤寂,闭寒斜暮,济天下无寻处。十年寒窗,本居庙堂,热血难诵,可惜失火池鱼。无妄灾祸,全因命生,皆为运止。然乎?

闲人答曰:定中万变,万变终定。顺其道者而成命,逆其道者而成运。此乃前人所悟,其本属神,神受于人,神且不存,何受于人。是道亦为怪也,源命运之说犹之乎混沌如无物。

昔人不言,眉目紧锁,神似索思,欲怒还抑。

闲人观其色变继而言之:言非悦人。如草木一秋,纵横不一。似东逝之水,息而不止。独树一帜,不为哗众。自成其说,不计得失。然则与诸子并驾,同圣人齐驱。吾言既此,而释乎?

昔人颦解首肯,继同行而归之

景点简介

苏仙岭风景

苏仙岭从山麓到山顶有桃花居、白鹿洞、三绝碑、景星观、八字铭、沉香石、苏仙观等观赏游览处。桃花居

桃花居是游客登山的起点,它面向桃花水溪,四周翠竹修茂,环境幽雅别致。

白鹿洞

洞内宽敞,洞顶一般来说岩突,怪石狰狞,洞外藤葛披拂,丛林繁茂。白鹿洞为石灰岩溶洞,洞厅轩敞,石笋、石柱和石钟乳千奇百怪,比比皆是,且有清泉长流,映带左右,真如童话世界一般。传说白鹿、白鹤在此为苏耽哺乳、御寒。现洞口塑有大小二只白鹿,母子碎步相吻,形象逼真。洞前桃花流水,溪上有人工雕塑的三只白鹤,姿态各异,趣味天成。

三绝碑

位于白鹿洞附近的石壁上,为摩崖石碑,高52厘米,宽46厘米,刻有秦观《踏莎行郴州旅社》词和苏轼跋,行书,计11行,每行8字,乃米芾手迹。时人称“秦词”、“苏跋”和“芾书”为“三绝”。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邹恭将“三绝”翻刻在崖壁上,称“三绝碑”。三绝碑是宝贵文物,今依崖建有绿顶红柱的护碑亭进行保护。过三绝碑后登山,行2公里左右,经2座石亭可至苏仙观。苏仙观有正殿三进,殿门有额曰:"天下第十八福地"。正殿分上、中、下三厅,上厅供记苏仙童年塑像,正殿两边还有偏殿。登苏仙观远眺,可见连绵群山起伏若海中波涛,景色飘缈,秀美异常。

苏仙观

位于岭顶,始建于唐,重修于清。其大殿翠瓦飞檐,巍峨壮观,所供苏仙塑像,慈眉善目,颇有仙风道骨。观后有一巨石突立在崖前,相传是苏耽跨鹤飞升处,故称升仙台或跨鹤台。苏仙观立于苏仙岭绝顶,这是一座宋代建筑形式的庙宇整个建筑有正殿三间,分上、中、下三个,两边有偏殿,东北角两小间为爱国名将张学良幽禁处,现称“屈将室”。

在唐代,苏仙岭就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之美誉。苏仙岭原名牛脾山,满山古松笼翠,岗峦云雾缭绕,构成“苏仙云松”的奇观,史称郴阳八景之首。西汉文帝时,郴人苏耽在此修道成仙,故改名苏仙岭。古老的历史,瑰丽的风景。召唤着历代名人骚客浏览观光,书写了无数脍灸人口的词章歌赋。留下众多流传千古的文物古迹。宋代大词人秦少游被贬郴州后,曾写下名词《踏莎行·郴州旅舍》。苏东坡为该词作跋。米芾书写秦词及苏跋,经人刻石成碑,世称“三绝碑”。西安事变后,1938年春,张学良将军曾被蒋介石幽禁于苏仙观内,写下了“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 的名句。上下两千年,苏仙岭香火鼎盛,历久不衰。一九八七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苏仙岭风景名胜区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建议“南禅寺”及所有佛教元素退出苏仙岭,还苏仙岭和千年古观以本来面目》(引自百度空间赭石印象先生日志)

看了文章的题目,读者千万不要以为我在替道教说话。我既不信道,也不信佛,我只是站在一个世俗民众的立场说话,站在郴州历史文化传承的大局说话,站在郴州人民整体利益的着眼点上说话。我的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南禅寺与苏仙岭的整体道教文化特质构成冲突。苏仙岭是一座道教名山,不是佛教名山。苏仙岭的整个“视觉识别系统”和“理念识别系统”都是道教的。苏仙岭的“视觉识别系统”就是它的名称和招牌。苏仙岭的名称是道教的(“仙”是个道教概念)、苏仙观的名称是道教的(“观”是个道教概念),苏仙岭的金字招牌“天下第十八福地”是道教的(“福地洞天”是道教概念)。苏仙岭的“理念识别系统”即苏耽悬壶济世“得道成仙”的故事也是道教的。可以这样说苏仙岭通体都浸透了道教文化,如果抽去了道教文化,苏仙岭就不成其为苏仙岭。而抽去其中的佛教元素,对苏仙岭没有丝毫影响。在以道教文化为特质的苏仙岭上矗立一个南禅寺,明显与苏仙岭的文化特质不协调,破坏了苏仙岭的文化统一性,是一个不伦不类、憋足的、荒唐的作品。

第二,南禅寺取代苏仙观,有可能使苏仙观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失传。苏仙观始建于唐代,建成后曾受到历代朝廷的护佑。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唐玄宗“诏有司饰其祠宇”;南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宋理宗敕封苏仙为“昭德真君”,现在这块“敕封苏仙昭德真君”的汉白玉石质盘龙的御碑还在;其后的南宋高宗、宁宗两代皇帝又继续加封苏仙为“敕封普应静惠昭德冲素真人”。历代文史典籍早已将苏仙观收入其中,如早期道经《真诰》、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宋张君房《天宫地府图》都有关于苏仙观或苏仙岭的著述。把苏仙观改成南禅寺以后,则有可能使苏仙观悠久的历史文化失传。

第三,南禅寺是教派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的结果。现在的这个南禅寺据说是1994年根据原行署某领导的意见,为平息道、佛两家的争议而决定修建的。这里有一个这样的历史背景:1994年7月26日,苏仙观移交郴州地区佛教协会(后更名为郴州市佛教协会)管理,苏仙岭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同时终止对苏仙观的管理权。很明显,某领导的表态和南禅寺的出现与当时佛教协会取得对苏仙观的话语支配权有密切关系。南禅寺问世后,一直受到很多民间人士的质疑和抨击,认为这是教派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的结果,是广大世俗民众所不能接受的。更有人士指出,这样荒唐的事情只能在郴州出现,不可能出现在其他地方。不信你到湖北武当去提个建议,在武当山上建一个少林寺,当地领导是绝不可能同意的。因为南拳和北腿本来就不是一码事。

第四、“南禅寺”有效颦韶关“南华寺”之嫌。初来苏仙岭南禅寺的外地客有时会产生一种这样的错觉,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彷佛又来到了韶关的南华寺。因为“南禅寺”和“南华寺”只差一个字,很容易搞混。很明显,苏仙岭“南禅寺”有模仿韶关“南华寺”的嫌疑。这种模仿是致命的,因为它抹去了苏仙岭道教文化的独特性,把它纳入了和南岳衡山、韶关南华寺等寺庙一样的宗教门户。如果要按佛教寺庙资质等级来评价,在湘南粤北这一个区域,很明显苏仙岭南禅寺只能叨陪末座。在此情况下,谁拥有更多的香客和游客以及回头客数量已经不言自明了第五,南禅寺取代苏仙观后的这些年,郴州的旅游界的人士并不认可。因为全国有很多家南禅寺,譬如江苏无锡、福建长汀、山西五台山都有南禅寺,而且都是一些大寺、名寺,在国内早已声名远播。我市旅游界的人士深知,如果对外推出郴州这样一个涉嫌抄袭别人作品的末流南禅寺,对游客是不会有什么吸引力的。而苏仙观在国内外的名气已闻名遐迩,是一个很成熟的品牌。所以,各旅行社在对外宣传时,仍然是按苏仙观宣传,这从今天各旅行社对外发出的一些广告资料就可以看出来。现在在苏仙观的原址上搞一个南禅寺,等于是将原来一个历经千年才打造成功,已经很成熟的品牌放弃,重新去树立一个新的品牌。而在国内诸多南禅寺已经雄视天下的情况下,要打造这样一个同名新品牌又谈何容易!

第六、南禅寺取代苏仙观,就是寺内的僧侣们也没有信心。我们看到,自南禅寺取代苏仙观以来,南禅寺的僧侣们并没有把“苏仙观”的门匾摘去,他们还是坐在“苏仙观”之内,在“天下第十八福地”道教招牌的掩护下,继续用苏仙升天这个道家图腾去招揽生意。但是这又带来另外一个问题,从宗教角度讲,这样做是对佛主的大不敬,是亵渎神灵的行为。因为佛主要求信徒要虔诚,决不能容忍信徒在异教外衣的掩护下,去从事佛事活动。从道教方面来讲,允许佛教僧侣利用自己的招牌牟利,则是对本教尊严的严重侵犯。

综上所述,苏仙岭作为道教福地,是历史自然选择形成的,与郴州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密不可分。任何强行改变苏仙岭的这一历史轨迹的企图,都是得不偿失的。南禅寺和佛教元素退出苏仙岭,是尊重历史的表现。特别是历史发展到今天,苏仙岭的道家文化遗产已不仅仅属于道家,而是全体郴州人民一笔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苏仙岭南禅寺和佛教元素退出苏仙岭,有利于把苏仙岭打造成为这一区域不可多得的、名副其实的道家福地,有利于做大做强郴州的旅游事业。旅游事业发展了,反过来又会促进包括佛教在内的郴州境内各宗教事业的发展。所以说,南禅寺和佛教元素退出苏仙岭、恢复苏仙岭的本来面目,符合包括佛教界人士在内的全体郴州人民的根本利益。

屈将室

屈将室在苏仙岭绝顶苏仙观东北角两小间房,门前有楹联一副:请战有功当年临潼已兵谏,爱国无罪此日南冠作楚囚。横联:屈将室。楹联墨底绿字。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曾被幽禁在这里。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时刻不忘抗日救国,力主停止内战。1936年12月12日,他与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这一事件对于停止内战、促进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对日作战,起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作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将军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被蒋囚禁。从此,张学良将军开始了他的囚禁生涯。从1936年底至1946年底的十年间,张学良将军先后在中国大陆被转移了12处囚禁场所。郴州苏仙岭是第六处。

在这里,张学良将军壮志难酬,有家难归, 有国难报,挥笔在墙上写下了"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几个大字。字里行间无不饱含了少帅满腔爱国情怀却难展宏图的抑郁之情。曾经住过的这间厢房窗前的桂花树上,留下了因将军忧愤难泄而拔枪怒射所形成的累累弹痕。

后来,人们将曾经囚禁张学良将军的厢房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1996年,在"九·一八"事变65周年的时候,苏仙岭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对屈将室进行了重新修复。修复工程分室内、室外两部分。室内工程由前言、展览、囚禁三部分组成。前言、展览部分做了翻新改造和内容充实调整。展室内容分张学良将军青少年时期、西安事变、幽禁岁月三部分,总计166件文字图片资料。对囚禁部分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作了内容补充。室外工程新建了二层仿古建筑"少帅亭"和四十余米长的游道。

苏仙岭摩崖石刻群

位于郴州市苏仙岭风景区。苏仙岭石刻共有30余块,为唐、宋、明、清几代文人骚客、游客所题刻,楷、行、草、隶、篆各体书法均有,字形大则如斗,细则如蝇,现字迹清晰,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苏岭云松

苏岭云松 由白鹿洞至苏仙观,共登1760级台阶,两侧古松挺秀,枝叶如云,故称苏岭云松。苏岭云松有一奇,即其枝叶皆伸向西南。相传苏母住在苏仙岭之西南时,令其子苏耽日夜思今,此情此景感动了苏岭云松,便将枝叶一齐指向西南,以昭示世人勿忘母恩。这个美丽传说,至今尚有积极意义。

万福山 苏仙岭自古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之美誉。山顶石壁有"寿山"大字石刻。山下造石成山,其上刻有许多 "福"字,其字体都出于自唐太宗以来十八代名君之手。题名"万福山",暗寓苏仙岭即为"福地"也。传说从此经过,摸一摸"福"字,数一数"福"字,则会洪福齐天。

文史

"三绝碑"是郴州市著名的文物古迹,碑址在苏仙岭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境内,紧邻郴州市城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有十大著名"三绝碑":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岭三绝碑、四川成都《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湖南永柳子庙《苏轼荔子碑》、山东《潍坊新修城隍庙碑》、福建泉州《万安桥记》大字碑、河南临颖《上尊号与受禅碑》、湖南祁阳《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开善寺《宝志公象赞诗碑》、陕西高陵《李晟墓碑》、河南郑州《苏轼书欧阳修醉翁亭记石碑》,苏仙岭三绝碑位居十大著名"三绝碑"之首。在1960年3月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到南方视察, 接见了原郴州地委书记陈洪新。会谈中,毛主席两次问到三绝碑的保护情况,并侃侃而谈,介绍讲解了秦观作词的历史背景和该词的艺术价值。

其后,陈洪新书记专程到郴州师专请教古汉语教授单泽周先生。会谈后,大家才知道三绝碑就在苏仙岭白鹿洞上面。随后,单泽周先生与地委领导一同前往苏仙岭。在丛丛荆棘中,人们发现了三绝碑。所幸三绝碑尚存完好。

1963年3月, 当时任中共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来郴州视察,登苏仙岭三绝碑处览"秦词"后,"感其遭遇之不幸,因益知生于社会主义时之有幸,乃反其意而作一阕,以资读词者作今昔之对比,而更努力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押秦词原韵填词《踏莎行》:

"翠滴田畴,绿漫溪渡,桃源今在寻常处,英雄便是活神仙,高歌唱出花千树。

桥跃飞虹, 渠飘束素,山川新意无重数。郴江北向莫辞劳,风光载得京华去!"

陶铸同志的词讴歌了英雄的人民和伟大的时代,一洗秦(少游)词幽怨哀愁之情,高扬了人民当家作主、创造业绩的时代旋律。陶铸词现在也被刻在石上,置于三绝碑护碑亭内。和三绝碑一道,成为苏仙岭一处美丽灿烂的风景。那么,三绝碑的"三绝"到底是指什么呢?

"三绝碑"所谓"三绝"指的是秦词、苏跋、米书"三绝",即秦少游作词、苏东坡写跋、米芾书法。

历史名人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苏东坡的弟子,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曾经受苏轼的推荐而应召进京,当过国史编修。后来,因新旧党朋之争受牵连,屡遭贬谪,最后被削官去职,于绍圣三年,流放到当时被称作蛮夷之地的郴州。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79年),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秦观在郴州简陋的旅舍,想到自己屡遭排斥、打击,心中愤愤不平,便借景抒情,发泄幽怨,写下了千古名作《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残阳树。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南宋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郴州知军邹恭把原碑拓上,转刻在苏仙岭白鹿洞的大石壁上。八十年代初,郴州市又把原拓放大刻在这块石壁,重修护碑亭。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三绝碑"。关于苏仙岭三绝碑碑文,有许多版本。差异主要集中在四个地方。以苏仙岭三绝碑现有碑文为例,即"知何处"、"残阳树"、"本自绕"、"可堪"四处。与苏仙岭三绝碑现有碑文一样的有:《湖南通志》、嘉庆《郴州总志·艺文·词》。《万历郴州志》为"知何处"、"斜阳暮"、"本自绕"、"可堪"。《嘉庆郴县志》为"知何处"、"残阳树"、"本自绕"、"可堪"。《湖南地理志》为"无寻处"、"斜阳暮"、"本自绕"、"可怜"。《宋词选》(胡云翼)、《词苑丛谈》(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为"无寻处"、"斜阳暮"、"幸自绕"、"可堪"。关于苏仙岭三绝碑碑文差异,古今文学界一直都有争议。如:《野客丛书》、《词品》、《诗话》、《词苑丛谈》、《贵耳集·卷下》等书都有讨论。不过,窃以为苏仙岭三绝碑现有碑文当为秦少游填词时原稿。其他版本碑文,可能是在流传过程中文人抄摘修饰异化或者避讳替词而来。

为了纪念秦观这位著名的文学家, 郴州人民在三绝碑亭的左侧立了秦观的铜像。1989年在遇仙桥对面的按宋代营造法式和湘南民居建筑风格建了一座宋代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内设三墙门楼。原湖南省政协主席刘正手书门楼匾额上"郴州旅舍"四个大字。1990年,全国第三届秦少游学术研讨会在郴州举行,秦学会副会长、秦少游的第33代孙、扬州大学师范学院教授秦子卿参加了那次会议。展览室门额"淮海遗芳"及其楹联, 就是秦子卿撰写的。

从1956年起,三绝碑先后4次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风民俗

郴州是个多民族地区,有汉、瑶、蒙、畲、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白、土家、哈尼、傣、黎、高山、水、东方、纳西、柯尔克孜、土、仫佬、仡佬等27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郴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和传统风俗。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戏剧有:昆剧、祁剧、京剧、越剧、花鼓戏、花灯戏、皮影戏及杂技等。其中尤以今年6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剧最负盛名,拥有全国六大昆剧院团之一的湖南省昆剧团。郴州传统习俗极为丰富,计有安仁赶分社、瑶族起春节、瑶族团圆节、瑶族盘王节、伴嫁哭嫁及遍布农村各地的赶圩场等。

安仁赶分社始于宋朝,是为纪念炎帝神农而流传下来的民间盛会,属独有的民俗节日。每年农历春分节前后,四面八方的人们齐集安仁县城,进行祭祀炎帝和中草药材、谷种、农具、农副产品、竹木器等商品交易活动。赶分社期间,草药市场上摆满从各地甚至东南亚各国采集而来,涉及数百科近千种的中草药。近些年来,当地政府以“分社”搭台,经贸唱戏,“兴千年药市,招天下客商”,使赶分社这一传统习俗焕发了勃勃生机。瑶族起春节 起春节是瑶族人民的春耕纪念节。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一日,瑶人手持绿叶青枝,敲锣打鼓,齐集盘王庙,举行祭春活动,祭祀山川大地,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瑶族团圆节,是为纪念瑶族先祖六男六女受封婚配,团圆成亲之日。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瑶人杀牲庆贺,喜气洋洋。入夜,敲锣打鼓,到村外燃烧篝火,舞动火龙火狮,围堂歌舞,直到深夜甚至通霄达旦。瑶族盘王节是瑶族最隆重、最神圣的传统节日。自农历十月十六日起,瑶人在盘王庙里举行“还盘王愿”的祭祀活动,历时7天7晚或5天5晚。节日期间,既有庄严肃穆的祭祀活动,也有吟、唱、颂、歌、舞、表演、对白、说笑、与客人对唱等娱乐活动。赶圩场郴州自古以来就有赶圩场的风俗。自明代以来,郴州民间在水陆交汇处及城镇周围设置圩场(集市)进行商品交易。交易日期或“一、四、七”或“三、五、八”或“三、六、九”,各地依习俗而定,沿袭至今。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圩场贸易活动日益活跃,成为农村商品流通的一个主渠道,形成了一批享誉整个湘南地区的大圩场,如嘉禾县塘村镇圩场、永兴县马田镇圩场、苏仙区良田镇圩场等。

伴嫁哭嫁是旧时流行全市农村的一种历史悠久的婚礼习俗,伴嫁、哭嫁,嘉禾县称“坐歌堂”,桂阳县叫“坐花筵”,苏仙区谓“坐花园”。伴嫁唱的歌,嘉禾县叫“伴嫁歌”,桂阳县叫“唱娘娘”。哭嫁唱的歌,嘉禾县叫“哭嫁歌”,汝城县叫“哭喂喂”。名称虽不一致,但内容大体一致,其歌词是出嫁闺女哭诉父母养育之恩,哭诉伴嫁姑娘、姐妹之间的离别之情,更多的是表达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以及对美满婚姻的向往。伴嫁哭嫁歌曲调淳朴简洁,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感很强。演唱时均无乐器伴奏,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对唱、轮唱、边说边唱、边舞边唱、哭唱、骂唱等。

特产

玲珑茶“生在高山上,长在去雾中”的玲珑茶,是桂东县八面山茶树嫩芽精制而成,条索紧细卷曲,头状若环钩匀整,色泽隐翠油润,银毫显露闪光,香气高纯持久,汤色杏绿明亮,滋味醇原鲜爽,属高档绿茶精品。199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牌,1991年获中国食品工业首届优秀新产品奖,1994年获首届“湘茶杯”金奖和第五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龙须草席在湘南山区的临武县,出产一种冬暖夏凉,四季咸宜的龙须草席。龙须草在北宋末年就已开始生产,是临武县传统名牌工艺品。50年代曾在莱比锡世界工艺博览会上获奖,被誉为"世界独有的手工艺品",是出口免检产品, 龙须草席的生产工艺十分讲究,采草、配料、编织、加工都有严格的要求。采收时,要选择晴天夜晚多露的天气,爬上高山陡岭,用手扯下。采下的龙须草要马上加工,一般要在三天之内完成"三煮三晒"、"两浸两露"等工序,直至绿草变成金黄色或白色,再一根根挑选草料,把带有麻点或脆硬的草剔除,才能织席。

龙须草席光滑柔软,色泽清雅,花纹秀丽,给人以素静大方的感觉。睡在上面,冬不凉身,夏能爽汗,特别适合老幼体弱者夏天使用。

景区公交路线

公交苏仙岭站:20路 27路 28路 51路

公交郴州师专站:15路 兰19路(内环) 红19路(内环) 28路 29路 35路 51路 55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1: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