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苏日战争 |
释义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联对法西斯日本进行的战争。主要作战地区在中国东北境内。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9日开始进攻,到9月2日结束。 名称:苏日战争 地点:中国东北境内 时间:1945年8月8日 参战方:苏联,日本 结果:苏联胜利 简介苏日战争(英文:Soviet-Japanese War of 1945,俄文:Совет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日文: ソ连対日参戦) ,亦称“八月风暴行动”,苏联于1945年8月9日清晨发动攻势,入侵日本傀儡之满洲国,并顺势一举占领满洲(中国东北)、蒙疆(内蒙古)、朝鲜半岛北部,萨哈林(库页岛)南部和整片千岛群岛。经营中国东北长达26年的日本关东军,在苏军全线攻势面前迅速溃败,成为日本投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一大重要因素。 苏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日期 1945年8月9日至9月2日 地点 中国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库页岛、千岛群岛、朝鲜半岛北部 结果 苏军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迫使日本投降 参战方 苏联 日本 蒙古国(外蒙古) 满洲国 中华民国 蒙疆(内蒙古东部) 指挥官 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 山田乙三 苏赫巴托尔(蒙古) 樋口季一郎 根本博 李守信 兵力 苏联: 日本: 1,577,225人 1,217,000人 火炮 26,137门 火炮 5,360门 辅助火炮 1,852门 坦克及自行火炮 5,556辆 坦克 1,155辆 飞机 5,368架 飞机 1,800架 蒙古: 满洲国: 16,000人 200,000人 蒙疆: 10,000人 伤亡 阵亡或失踪:9,726人 阵亡或失踪:83,737人 负伤:24,425人 被俘:640,276人 概况在1943年11月举行的德黑兰会议上,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表示,苏联同意在纳粹德国投降之后调兵远东对付日本。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上的斯大林再次答应了盟军的请求并作出进一步允诺,苏军将于欧洲战事结束后的三个月内投入太平洋战区作战。行动开始于1945年8月9日,从莫斯科时间5月9日0时43分德国宣布投降之时算起,恰好相隔三个月。 入侵行动发起时的一前一后,相继在日本发生了两起大事件,即8月6日的广岛原子弹爆炸(参见“广岛原子弹事件”),和8月9日在长崎的第二枚核爆。美苏行动如此地紧密衔接,虽然美国没有也不可能将自己的原子弹计划提前透露给斯大林,但通过苏联的情报机构,斯大林还是获悉了原子弹的存在和整个曼哈顿计划的一些细节。尽管如此,很难说苏军行动能与美国投放原子弹扯上多少瓜葛,判断的依据就在于发起进攻的时间在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就早已板上钉钉,而在那时原子弹都还没有成形(首枚原子弹成功试爆是在会议5个月后的7月16日)。 而且考虑到苏军在行动前已经在远东作了相当长时间的准备,因而日本遭受核爆打击明显对苏军何时发起行动影响不大。甚至在8月3日,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向斯大林报告,如有必要,行动在8月5日上午即可发起。 外贝加尔时间8月8日晚11时,苏联外长莫洛托夫通告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苏联向日本帝国宣战,苏联政府自8月9日起将视日本为敌国,进入对日交战状态。1945年8月9日0时01分,苏军三个方面军同时从满洲以东、以西、以北三个方向发起进攻。行动分为若干个小规模的战术行动: 兴安岭-奉天(沈阳)行动 (1945年8月9日 - 1945年9月2日) 哈尔滨-吉林行动 (1945年8月9日 - 1945年9月2日) 松花江行动 (1945年8月9日 - 1945年9月2日) 以及随后发动的数波行动: 南萨哈林集团军行动 (1945年8月11日 - 1945年8月25日) 清津登陆行动 (1945年8月13日 - 1945年8月16日) 千岛群岛登陆行动 (1945年8月18日 - 1945年9月1日) 虽然战事蔓延到了“满洲”(中国东北)之外的区域,不过苏军为配合盟军而对日本北方领土的入侵也都并入“满洲战役”。1983年,美国军事历史学家David Glantz中校以“八月风暴行动”(Operation August Storm)作为自己关于此次行动之论文的标题,之后,此次行动有时也被称为“八月风暴行动”。在苏联,此次行动也被称为“满洲战略行动”。尽管如此,在西方,正式的历史名称依然为苏联入侵满洲行动(1945年),英文为Soviet Invasion of Manchuria (1945)。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行动不应与苏日边界战争混淆(尤其是1939年5至9月间爆发的诺门罕战役)。1939年的苏日交战以日本战败并放弃进攻苏联而告终,进而导致《苏日中立条约》的签署。 背景及准备二十世纪初爆发的日俄战争已日本胜利而结束,日俄双方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通过这一条约以及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包括1931年9月的九一八事变和对中国东北的入侵,日本最终控制了朝鲜半岛,满洲及库页岛南部。随着苏维埃在俄国的诞生,1930年代末苏日边境地区的争端不断加剧,其中最为严重的有1938年7至8月的张鼓峰事件和1939年5至9月的诺门罕战役,最终迫使双方于1941年4月签订《苏日中立条约》。此一中立条约使苏联得以将驻军大批抽调离开远东地区,集中精力对付西线之德国,同时日本也可集中兵力向南,开始在亚太地区扩展势力。 然而,随着苏军拿下了斯大林格勒会战之后,苏联的对日态度骤然转变,斯大林公开发表演说谴责日本的同时,苏军开始秘密在远东重新集结军队并囤积物资。在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上,除讨论其他事宜外,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同意,让苏联在纳粹德国战败之后立即加入对日作战。当时,斯大林面临着左右两难的局面——他希望尽可能避免东西两线作战;但同时欧洲和远东的利益却又都要争取。因此留给斯大林争取远东利益的唯一办法,就是先迫使德国投降,后挥兵对付日本。 苏军在远东不断进行集结,进展明显加速,日军在1945年初已经明显察觉到了苏联正准备入侵满洲,虽然当时在德国投降前进攻不太可能发起。因此,除了在太平洋的战事外,日本意识到必须要弄明白苏军会在何时何地发起进攻。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上,斯大林在得到罗斯福承诺保证其在远东领土要求的情况下,作为回报,同意在德国战败的2至3个月后加入太平洋战争。到1945年3月中旬,太平洋上的战事已对日本十分不利,迫使日军从满洲抽调精锐部队去支援太平洋上的行动。与此同时,苏联继续在远东集结兵力,并决定不再延续中立条约。根据当时条约的规定,在条约届满12个月之前,苏联必须向日方咨询续约事宜,于是在1945年4月5日,苏联通告日方,称苏方不希望续约,顿时引起了日本的极大关注。苏联作出了很多努力,令日本相信中立条约仍然有12个月的有效期,因而日方尚不必担心。 1945年5月9日(莫斯科时间),德国投降,这意味着如果苏联履行雅尔塔协定,则需要在1945年8月9日之前加入对日作战。局势对日本愈加不利,他们现在成了唯一尚在战斗的轴心国。日方渴望延长苏日中立条约,以保持与苏联之间的和平状态,并渴望能结束战争。日本在雅尔塔会议后曾多次接触或试图接触苏联方面,希望能延长中立条约,并争取苏联为中间人与盟军进行和谈。苏联表面上没有回绝日方的请求,但却在尽可能地借故拖延(同时暗地里继续在为入侵行动做准备)。在外交斡旋中扮演了积极角色的要数1945年4月上台的内阁首相铃木贯太郎,他试图在不承诺无条件投降的情况下争取促成和平协议。6月下旬,日方向苏联靠拢(当时中立条约仍然有效),邀请苏方担任调停人与盟军进行和谈,日本向苏联提出具体的建议,而作为回报,日本提供给苏联非常诱人的领土让步。斯大林表示很感兴趣,却要日本等着他的答复。随后苏联便借故迟迟不予回应。1945年7月16日至8月2日,波茨坦会议召开。7月24日苏联召回了其所有的驻日使馆工作人员和家属。7月26日会议闭幕后发表的《波茨坦公告》中,丘吉尔、杜鲁门和蒋中正(苏联当时仍与日本处于中立状态)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因仍在等待苏联的答复,故而选择回避对公告作出回应。 日本一直在监视着跨西伯利亚铁路线和苏军在满洲东部的活动,再加上苏方行之有效的拖延策略,种种迹象均让日本人深信,苏联在8月底之前来不及作好进攻满洲东部的准备。至于苏军的进攻会在何时何地出现,他们对实际情况并不了解,也没有确凿证据。因此,当苏联于1945年8月8日午夜11时宣战之时,日本方才彻底惊醒,8月9日凌晨0时刚过,入侵行动在三条战线上同时展开。 参战部队苏联远东司令部,由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制定了一份攻下满洲的简单但规模庞大的计划,对整片满洲实施一个巨大的钳形攻势,由在西面的外贝加尔方面军和在东面的远东第一方面军构成钳形;加上在北面的远东第2方面军攻击口袋的中心。作为在战争期间唯一运作的、战区级别的苏军司令部(除了1941年在西部短暂运作过的“方向”行动外),远东司令部由3个红军方面军组成。 满州西部战线 外贝加尔方面军,由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指挥,下辖第17、36、39、53军团、第6亲卫坦克军团、苏联蒙古骑兵机械化集群和第12空军军团。 外贝加尔方面军构成苏军钳形攻势的西半部,进攻中穿越内蒙古沙漠及大兴安岭山区。这些部队的目标是攻占奉天(今沈阳),然后在满洲中南部的长春地区与作为钳形攻势东半部的远东第1方面军会师,完成对日军的双重包围。 由于拥有1,0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第6亲卫坦克军团不得不作为装甲矛头,带领方面军进攻,并在进攻后的第5天向在满洲的目标推进了350 公里。第36军团也从西面进攻,但最后却与中路的远东第2方面军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会师。 满洲东部战线 远东第1方面军,由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元帅指挥,下辖第1红旗军团、第5、25、35军团、第10机械化军和第9空军军团。 远东第1方面军构成苏军钳形攻势的东半部,其中,第1红旗军团、第5军团和第10机械化军,向牡丹江突进。一旦牡丹江市攻下之后,即向吉林市、长春和哈尔滨推进。其最终目的是与外贝加尔方面军的部队在长春和吉林市会师,从而完成对日军的双重合围。 此外,远东第1方面军还有一个次要目标,为阻止日军逃往朝鲜,要进入朝鲜半岛并向南推进至三八线,三八线已北地区在日后变成了今天的北朝鲜。这一次要目标由第25军团负责完成。同时,第35军团的任务是攻占勃利县、林口县和密山县。 满洲北部战线 远东第2方面军,由马克西姆·阿列克谢耶维奇·普尔卡耶夫上将指挥,下辖第2红旗军团、第15、第16军团(其位于库页岛上的第56骑兵军未参与作战)、第5独立骑兵军、Chuguevsk行动集团、黑龙江小舰队和第10空军军团。 远东第2方面军担任辅助进攻的角色。其目标是哈尔滨及齐齐哈尔,并阻止日军有秩序地向南撤退。 当远东第1方面军与外贝加尔方面军的部队攻占长春时,他们将进军辽东半岛并占领亚瑟港(今旅顺)。 远东司令部辖下之苏军 总数 外贝加尔方面军 远东第1方面军 远东第2方面军 兵员 1,577,725 654,040 586,589 337,096 火炮 27,086 9,668 11,430 5,988 多管火箭炮 1,171 583 516 72 坦克及自行火炮 5,556 2,416 1,860 1,280 飞机 3,721 1,324 1,137 1,260 每个方面军有“前线单位”直接隶属于方面军,而不再是军级以下的单位。部队共计89个师,兵力150余万、3,704辆坦克、1,852辆自行火炮、85,819辆车辆及3,721架飞机,大约三分之一的兵力担任作战支援或后勤保障。海军方面配备有12艘主要水面作战舰艇、78艘潜艇、众多的两栖舰艇、以及一支由炮艇和众多小型船只组成的黑龙江支队。此外,苏军的作战方案中更是融入了大量的与德国人交战时学到的机动作战经验。 苏军在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设立了远东苏军总司令部(总司令为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辖3个方面军、太平洋舰队和黑龙江区舰队。苏军总的企图是:3个方面军协同动作,向长春、沈阳实施向心突击,粉碎关东军,速战速决。其作战计划是:右翼的外贝加尔方面军从蒙古东部突出部实施主要突击,切断关东军与华北日军的联系,分割围歼关东军第3方面军于长春、沈阳地区;左翼的远东第1方面军在太平洋舰队配合下,从滨海地区实施突击,切断关东军与朝鲜的联系,分割围歼关东军第1方面军于牡丹江、敦化地区;中部的远东第2方面军在黑龙江区舰队的配合下,从北面实施突击,歼灭日军驻守之独立第4军;另以第16军团和堪察加防区的部队进攻萨哈林岛(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太平洋舰队负责切断关东军与日本的海上联系,并在朝鲜半岛北部海岸实施登陆作战。 日本日本帝国陆军之关东军,由山田乙三大将指挥,是日军驻满洲和朝鲜占领军中的主力,由两个方面军和3支独立军组成: 第1方面军,驻守满洲国东北部,下辖第3军,第5军; 第3方面军,驻守满洲国西南部,下辖第30军,第44军; 独立军单位: 第4军,为独立地方军,驻守满洲北部; 第34军,为独立地方军,驻守于第3和第17方面军所在朝鲜北部之间的满洲南部地带; 关东防卫军,负责驻守蒙疆; 第17方面军,负责驻守朝鲜,于开战后的11个小时过后隶属于关东军调遣; 其他部队: 第5方面军,负责驻守库页岛南部及千岛群岛; 除了军团(相当于西方的一个军)外,每个方面军(相当于西方的军团)均配备了总部和直接受方面军指挥的作战单位。日军之外,还有为数超过4万人的满洲国防力量,包括8个编员不足、装备低劣且严重缺乏训练的满洲帝国陆军师。 关东军共计超过60万人,25个师(包括2支坦克师)和6个独立混编旅,拥有超过1,215辆装甲车辆(主要是装甲车和轻型坦克)、6,700门火炮(其中大多数为轻型)、和1,800架飞机(主要是训练用的飞机和老旧机型,能上一线作战的只有50架)。另有伪满、伪蒙军约20万人。关东军沿中苏、中蒙边界构筑了17个筑垒地域,但只配置少量兵力,其主力配置在中国东北腹地。日本帝国海军因为从战略层面上就一贯反对占领满洲,所以不对满洲的防御提供任何协助。 从经济层面上看,由于满洲富有大量可利用的工业设施和原材料,而且在1945年仍然是处于日本控制之下,保住满洲确实值得。然而,1945年的日军(关东军)兵力已大幅减少,相比3年前大多数的重型军事装备以及他们所有最好的作战单位都被抽调去了太平洋战场,而补充进来的却是大量无任何作战经验的新兵,因此到了1945年,关东军基本上已退化成了一支机动力十分有限,又缺乏经验的轻装步兵部队,战力仅能应付反游击。很明显,日军根本没有能力与快速机动,高度机械化且战术优良的苏联红军相匹敌。 此外,日军还作出了许多错误的假设,犯下重大错误,致使事态更不利于日方,其中最重要的两点是: 1. 错误地认为,苏军在西面的攻击只会沿着旧铁路线通向海拉尔,或是从蒙古东端进入索伦。实际上,苏联的确是沿着这两条线路发起了攻击,但苏军主要的攻击方向却是绕开了索伦,经过其南部被认为无法逾越的大兴安岭,从而直插满洲中部。 2. 日军情报部门未能摸清苏军的集结地点和规模。因在初期就低估了苏军的实力,再加上未发现横贯西伯利亚铁路上有何东京,日军错误地判断在8月底之前苏军没有足够的部队实施进攻,攻击最有可能发生在1945年秋、或1946年春。 由于关东军中的精锐被抽调去了太平洋战区,考虑到苏军来犯似乎已不可避免,日军于1945年夏制定了全新的作战计划。该计划对各地兵力作了重新部署,从边境地带撤离大部分部队;边境仅留小股兵力作象征性的防守,对苏军实施阻击以拖延其入侵进度;同时主力部队则防守满洲东南部,以防苏军侵袭朝鲜半岛。 此外,日军只观察到了苏军在西伯利亚大铁路和满洲东侧战线的活动,因此正在准备东面来的进攻。日军相信,即便攻击从西面而来,部队也来得及重新部署。然而,已开始了的重新部署,预计要到9月才能完成,因此当苏军3个方面军同时发起进攻的时候,日军的重新部署仍在进行之中。 行动8月9日0时刚过,苏军航空兵对吉林、哈尔滨、长春、沈阳等中国东北主要城市进行空袭,太平洋舰队航空兵对日本军舰实施了袭击,完全掌握制空权,同时地面部队各先遣支队越过国境。苏军的行动呈现出典型的双钳夹击,对面积抵得上整片西欧的满洲实施了包围。 在西线一侧,外贝加尔方面军抛弃了赖以补给的铁路线,未遇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迅速越过大兴安岭和戈壁沙漠。这一下彻底打乱了日军对苏联兵力投送模式的分析,防御阵地几乎都未有设防。由于关东军各部指挥官恰好都去参加军方计划的演习,致使在开战后的最初18个小时里,日军前线没有下达任何指令,且通讯也频出故障,前线各部之间的联系在开战初期便告中断。尽管如此,关东军的官兵在作战经验和准备均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凭借着不懈的拼杀,在海拉尔发起猛烈反击,击退数波进犯的苏军。同时,苏军空降兵赶在地面部队之前空降占领满州境内的各个机场和城市中心,空军运输机为陆上补给线照顾不到的部队提供空投补给。中部一带,远东第2方面军在黑龙江舰队协同下,强渡黑龙江,主力沿松花江实施突击。在东线一侧,远东第1方面军越过乌苏里江后,迂回并封锁日军筑垒地域,坦克在原始森林中开辟通路,挺进至兴凯湖附近,并向绥芬河进攻。虽然日军作出了顽强抵抗,但苏军的攻势依然呈现压倒性优势。日军的任何一次撤退都远远赶不上苏军的推进速度,遂被逐个包围。 面对被包围的危险,8月10日,日军大本营将驻朝鲜之第17方面军交予关东军指挥。随后,关东军将司令部撤至通化,并命令驻守东北面的第5军向横道河子镇、第3方面军向东面的延吉撤退,前往撤守朝鲜。但第3方面军司令却命令所部向长春、沈阳收拢,准备决战。8月11日,苏军第16军团、堪察加防区部队和太平洋舰队对库页岛南部发起进攻。11至12日,太平洋舰队实施两栖登陆,先后攻占朝鲜北部港口雄基和罗津港,13日开始清津登陆战役。16日,苏军登陆部队攻下清津后,东线之第25军也从陆上进抵清津,就此切断了日军由朝鲜撤回日本本土的退路。直至18日,苏军共实施了5处两栖登陆,3处在朝鲜半岛北部,1处在库页岛,另1处则在千岛群岛。这意味着至少在朝鲜半岛上,已经有苏军先遣队等待大部队前来接应了,而苏军在库页岛和千岛群岛上的成功登陆,也成就了苏联对当地的统治直至今日。 开战持续一周之后,苏军已深度打入至满洲国腹地,8月11日,溥仪及满洲国政府官员乘火车撤离,于13日晨抵达通化市临江县的大栗子车站。主要战斗持续了约一周后的8月15日,昭和天皇裕仁录制的玉音放送(即《终战诏书》)通过电台向全国广播,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但录音的音质很差,录音中天皇并没有用“投降”一词,而是用晦涩难懂的古体日语方式表述,再加上通信渠道有限,以及日本民众存在的对投降的无法理解和拒不投降的情绪出现,社会上不少声音开始质疑该诏书宣读的意思到底是什么。 由于日本帝国陆军司令部没能及时向关东军下达停火令,导致关东军各部无法理解诏书的意思,或是对诏书置之不理。这么一来,关东军的抵抗仍在继续,苏军也继续推进,于8月20日抵达沈阳,长春和齐齐哈尔。在苏军的右翼,苏联蒙古骑兵机械化集群进入内蒙古,迅速占领多伦淖尔镇和华北门户张家口。 满洲国皇帝溥仪于8月17日宣读《满洲国皇帝退位诏书》,宣布政府解散,满洲国正式灭亡。8月19日,溥仪等人在奉天(沈阳)机场等待转机逃往日本之时被苏军俘获。停战令最终下达至关东军司令部,但此时满洲的绝大部分已落入苏军手中。18日,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下令满洲及朝鲜半岛上的日军解除武装,停止战斗。关东军大部缴械投降,少数负隅顽抗的部队最终被歼灭。同一时间,蒙疆也被红军和蒙古军队占领。 日本投降后,军事行动已演变成了美苏两国争相抢占日军控制的领地。8月18日苏军地面部队越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半岛北部。19至24日,苏军向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主要城市机降小分队,先后于20日进占齐齐哈尔、沈阳、哈尔滨、长春,于22日占领旅顺和大连。8月25日,苏军占领萨哈林岛南部,9月1日占领千岛群岛等岛屿。 然而,苏军陆上的推进因空中补给暂时中断,在越过了鸭绿江之后不久便停止。就在苏军等候后方补给的时候,9月8日麦克阿瑟上将率领美军在仁川登陆,占领了朝鲜半岛南半部,美苏两国遂以水平拉直的北纬38度线作为双方占领区的分界线。 9月2日,日本在美国海军战列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至此八月风暴行动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结束。 结局日军的伤亡人数是苏军方面的十倍,成为日本陆军自建军以来最为惨痛的败仗。 苏联在行动中占领了满洲、蒙疆(内蒙古)、朝鲜半岛北部、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苏联的军事行动在1945年8月8日开始,即德国于5月8日投降的三个月后。另外,这是在8月6日广岛原子弹爆炸及8月9日长崎原子弹爆炸之间。日本人在知道苏联军事行动的规模之前已经作出投降的决定。苏联在美国投下原子弹之后仍进攻日本,主要是希望赶在美军发动奥林匹克行动登陆九州之前抢先登陆北海道,以免日本被美国独占。但最终由于美国抢先占领了日本本土,使苏联占领北海道的计划未能实施。 意义和影响从日军在太平洋上吃了第一场败仗开始,日本的非军部领导人开始意识到,经济方面已很难维持和继续军事上的庞大开销,因此日方曾经几番尝试过停战和谈,意图巩固已经到手的领土和经济利益,非军部领导层甚至初步决定在1943年就早早投降或是议和。主要的争议其实并不在于投降本身,而是在投降的措辞(是投降还是议和)以及投降的条件方面。但由于多种因素,这些停战议和的努力均告失败,主要存在有两大原因:即日本希望苏联能为其在盟国面前调停,但苏联却始终闪烁其词,再三拖延;再者就是权力空前庞大的日本军部首脑——军事参议官会议,对投降的断然拒绝。 此次满洲战略行动(代号“八月风暴行动”),以及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打破了日本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的僵局,迫使日本领导人全盘接受盟军提出的所有投降条款。关于究竟是哪种因素迫使日本投降,学界和舆论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可谓众说纷纭。美国历史学家Richard B. Frank在期刊发表的《广岛核爆后的60年》一文中阐述了各种可能的因素,并支持所谓最传统的观点,即逼迫日本投降的还是美国投掷的那两枚原子弹。但反对的声音也有不少,其中日本学者长谷川毅在他的研究后指出,原子弹爆炸并不是日本投降的最主要原因,倒是苏联能在短短一周之内迅速击败关东军并占领满洲全境以至朝鲜半岛北部,才使日本不得不在8月15日宣布投降。其它相似的观点包括《战场》系列纪录片,Drea,林等人,包括长谷川在内,更多地认为迫使日本投降是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不能归因于某个单一原因。 苏军入侵并占领满洲国,对于当时居住在满洲国内的超过百万计的日本后裔来说,标志着遭受精神创伤的开始。满洲境内幸存下来的日军人员自然成了战俘,但那些将“满洲国”视作家乡的日本殖民者,尤其是那些出生在“满洲国”的日本后裔,顿时变得无家可归,因日本人之身份被当地百姓视作外国人而遭到排斥。许多这样的日本后裔要么被杀,要么成为战俘被押往西伯利亚监狱,关押长达20年,不少死于狱中。他们中的一部分虽然辗转去了日本本土,却同样被当作外国人对待。 苏联的入侵,也对满洲境内的反抗武装势力予以了清洗,同时开始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满洲成为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武装的重要根据地,四年后中共击败中国国民党,赢得了中国内战。军事上的成功使苏联确保得到了雅尔塔会议上西方国家承认的给予苏联的利益,如外蒙古的独立、旅顺港、日俄战争后失去的领土等。但考虑到同为共产阵营的中共控制了中国,使苏联最终选择放弃,将整个满洲的全部利益,包括旅顺港及对南满铁路的控制权,归还予中国。但外蒙古却未能归还,外蒙古在苏联的扶持下独立已成既定事实。 在撤出满洲前,苏联大规模拆运了满洲地区所有可搬走的工厂、机器、铁路设施,并将满洲各公私银行的贵金属、债券、纸币运回苏联,名义是“重建遭战争破坏的苏联工业”。根据日本资料统计,苏联从满洲拆运的资产价值合1946年的5,340,714,845日元,相当于当时的1,363,484,499.92美元。而那些没法带走的物资均遭到了不同程度地破坏。 正如雅尔塔会议上的承诺,苏联如期地在德国投降后3个月加入对日作战,作为回报,盟国默许苏联在战役中攻占的库页岛、千岛群岛、旅顺口和大连,以及南满铁路的控制权。其后苏联把在中国的利益于1955年交还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其余所占领的土地到今日仍然归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所有。日本至今仍然坚持主张拥有南千岛群岛 (北方领土)的主权。 朝鲜半岛北部一度被苏联占领,但由于补给受阻,苏联未能吞下整个朝鲜半岛。在红军能重新动员继而拿下整个半岛之前,美国抢先在仁川登陆,从日军手上接管了北纬38度以南的半岛南部,自此朝鲜南北分裂直到今天。在1948年金日成在苏联占领区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北朝鲜),李承晚则在美国占领区建立大韩民国 (南朝鲜),这也是两年后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