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苏联国徽
释义

苏联国徽镰刀、锤头代表着工农联盟。绸带包裹着小麦,表现了劳动人民大团结。布尔什维克的标志站在地球上,表现了共产主义一定在世界传承,发扬光大。太阳象征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诞生,在太阳的衬托下,表现了共产主义是光明的,和平的。绸带上用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的文字写着苏联的格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苏联国徽简表

设计时间 约1919年 最初设计师 米什金·彼列科夫(苏俄)(1870—1919)

主题色调 红色、黄色、蓝色(普通);金色(用于印刷品);石膏白(建筑物浮雕),铁灰(雕刻作品) 设计思想 团结一切劳动人民,团结所有加盟共和国的人民

第一次修改 1922年,莫斯科,劳动者代表苏维埃国徽审核会议 修改原因 苏维埃不同意使用紫红色为主色调

第二次修改 1923年,高尔克,斯大林与列宁的非正式性会晤 修改原因 斯大林提议,列宁同意修改

第三次修改 1924年,苏联人民委员会例行会议 修改原因 苏联的版图第一次扩大,吸收土库曼、乌兹别克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并在国徽上显示含有上述两国文字的的绸带。

第四次修改 1936年,苏联人民委员会例行会议 修改原因 苏联的版图第二次扩大,哈萨克、吉尔吉斯和塔吉克成为苏联新的加盟共和国、而原高加索联邦共和国解体,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亦成为苏联新的加盟共和国,苏联国徽在此同时显示含有上述六国文字的绸带

第五次修改 1940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 修改原因 苏联的版图第三次扩大,吸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和摩尔达维亚作为新的苏联加盟共和国,根据行政区划的扩大,苏联国徽上的绸带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第六次修改 1956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 修改原因 区分苏共党徽和苏联国徽,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不再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苏联国徽的绸带数由16条降低为15条。

相关法律1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旗国徽使用条例》(1922—1955) 相关法律2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旗国徽法》(1955—1986)

国徽的来历

苏联国徽的设计完全是一个巧合。1919年时,当时的苏俄正面临着帝国主义的挑战。一天,列宁正在向火车站走去,忽然看见一个画家(这位画家就是米什金·彼列科夫。俄罗斯苏联军事出版社费尽周折,终于将在2009年将彼列科夫的身份得以确认,使苏联国徽的设计人大白于天下)在桥的桥头画一幅画。一个镰刀斧头在地球上闪耀。 列宁于是把他请进了自己的办公室。这个画家把1917年十月革命的旗帜拿出来,组合成了一幅图案,还在原图案的基础上加上了金黄的太阳和紫红的的绸带。列宁十分称赞他,还与他共进晚餐。不料,他却在第二天因车祸去世。直到他去世后第12天时,才找到他的尸体。

1922年,列宁向全国征集国徽和国旗方案。他忽然想起在彼得格勒那位画家——彼列科夫。费尽周折,列宁找到他的遗孀。在画家的书房里找到了那幅图案。随后,在1923年7月6日的苏联国旗国徽的审定会议上,列宁在所有代表面前,展示那幅图案,全体代表一致通过。这幅图案就成了苏联国徽,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

国徽的修改

苏联国徽经过了近六次修改。

第一次修改是在列宁时期。当时,第一次国徽审核会议正在举行。而当时设计方案上的绸带是紫红色的。而俄罗斯人大多数(尤指伏尔加河流域的人和哥萨克人,而靠近芬兰的列宁格勒人具有芬兰人的思想,他们认为紫红色是一种与红色并称的吉祥色)认为这种颜色是女性独有的,而男士或政府机关挂上这个,认为这个男人是色狼或这个政府很懦弱,无能。所以综合大家的意见,把绸带颜色变为红色。在本次会议上,苏俄劳动者代表苏维埃通过了具有临时《国旗国徽法》效力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旗国徽使用条例》。

第二次同样在列宁时期修改。在1923年时,列宁与斯大林一起共进野餐。在餐上,斯大林斗胆提出,把国徽上的稻子换成小麦。他认为,水稻只是在黑海沿岸的部分地区而小麦则在任何产粮地区都有分布。列宁于是采纳了他的意见,把水稻变成了小麦。

第三到五次是在均属于因为苏联行政区划调整而引起的修改(这与美国的星条旗一样,多加入一个州就加一颗星星是一个道理。)。1924年,苏联的版图第一次扩大,以后的1936、1940年有进行了第二、第三次扩大。苏联国旗的辅助文字绸带数量也随之发生改变。所以这一段时期也是苏联国徽的多变期,这一时期直到1941年才结束。由此可见,除了美术学因素,苏联国徽的图案也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具体变化:

1924年~1940年,苏联国徽进行第三次到第五次修改,这均是因为苏联行政区划调整而引起的修改(这与美国的星条旗一样,多加入一个州就加一颗星星是一个道理。)。

1924年,苏联的版图第一次扩大,以后的1936、1940年有进行了第二、第三次扩大。苏联国旗的辅助文字绸带数量也随之发生改变。所以这一段时期也是苏联国徽的多变期,这一时期直到1941年才结束。由此可见,除了美术学因素,苏联国徽的图案也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具体变化:

第三次:苏联版图于1924年进行了第一次大面积扩大,吸收了土库曼、乌兹别克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苏联国徽在1924年起开始显示含有上述两个国家文字的绸带;

第四次:1936年苏联进行了大面积的第二次行政区划调整,苏联原先隶属于俄罗斯联邦的哈萨克、吉尔吉斯和塔吉克分别划离出俄罗斯成为独立的苏联加盟共和国;而同年南高加索联邦解体,成立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三个新的苏维埃加盟共和国。为了适应国家版图的变化,斯大林在最高人民委员会例行会议上提出了新的国徽方案并获全票通过,但在最高苏维埃表决时,却遭到了部分代表的否决,未能达到议案通过的3/4的票数,原因是这些代表认为,苏联国徽在1924年刚刚进行了一次修改,仅仅隔了12年就再次提出修改,过于频繁。斯大林对于这些代表由其本人和其亲信进行说服工作,最终议案通过。

第五次:1940年苏联发动了“东方战线“事件,将原隶属于罗马尼亚的比萨亚比萨(苏联称摩尔达维亚,即后来的摩尔多瓦)以及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吞并。并将原先独立的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划归到俄罗斯联邦,苏联为适应领土的新变化,将国徽方案进行了第五轮修改。但在最高苏维埃审核时,却遭到了波罗的海三国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的观察员(实际上名存实亡)的反对。他们认为:如此一来,三国就将成为苏联的领土。在审核时,三国的观察员把消息迅速散播至三国国内,引起当地居民的强烈不满,发生了多起暴乱事件。斯大林下令镇压暴乱、处决三国驻苏的全部观察员,并在最高苏维埃强行通过了该方案。

第六次是在赫鲁晓夫时期,为了不与苏共(CPSU)的党徽混淆,便在国徽图案的正上方,两个水稻之间新画了一个红五角星(其实在列宁时期就有,不过看起来没有现在见到那么大,因为麦穗过长的缘故,造成了视觉的偏差,所以导致了红星的视觉面积不足。)。1956年,原先独立的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划归到俄罗斯联邦,所以原先国徽上缠绕在小麦上的由16条减为14条,用少数民族加盟共和国语言写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太阳的下方多了一条绸带,写着俄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此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旗国徽法》,(1956-1987),还批准国徽可以全部为金色、石膏白色或铁灰色。

国徽审批过程

1917-1923(无)(那时用的是俄罗斯国徽)

1923-1935(苏联人民革命委员会)苏联人民委员会委员经过苏联美术院、列宁博物馆的美术专家根据修改者的修改方案进行评估,由专家选举产生方案,一般有25个专家参加评选。

1935-1986(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大会)前边的选举选项不变,1935年权利下放到苏维埃代表大会。由苏维埃代表进行最终审批。1955年《国旗国徽法》通过以后,这已经定为法律。

1987-1991由苏联领袖选定,并否决《国旗国徽法》。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联邦于2000年重新审批并通过了新的《俄罗斯联邦国旗国徽法》。把苏联国徽定为“国家特殊历史标志”对待,苏联国徽作为国徽的历史使命已经告终。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徽的使用

国徽的悬挂和雕刻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徽应在下列机关悬挂或雕刻:

1.中央机关:苏联人民委员会(后称苏联部长会议)机关;苏联最高苏维埃大楼;国防人民委员会;内务人民委员会;最高人民法庭;最高检察人民委员会;外交人民委员会及其直属机关。

2.地方机关:各加盟共和国人民委员会(军政委员会);自治共和国人民委员会;州市县人民委员会及及中央机构在各加盟国的办事处。

3.驻外国使馆及领事馆。

4、界碑、界柱、海上基本标记、通关口岸等边界标记应雕刻或绘制苏联国徽。

国徽悬挂方式:

1.国徽应悬挂于机关大门上方正中处;

2.国徽之悬挂于礼堂者,应悬挂于主席台上方正中处。

另外,国徽亦可在政府机关建筑楼顶层机关大门正上方雕刻,材料、颜色以与建筑主体协调为主。

国徽之其它使用

1、苏联部长会议颁发的有关荣誉之文书证件(如奖状、勋章及奖章证书等),外交文书(如国书、条约及全权证书等)及外交人民委员会所发各种护照之封面等国家级文件,均加印国徽;

2、外交人民委员会及驻外各使领馆所用之钢印、戳记中间应雕刻国徽:正式公文用纸应加印国徽;

3、各级人民委员会主席(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后称部长会议主席,而各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州及以下单位仍称人民委员会主席)、最高苏维埃主席及外交人民委员会主席或各加盟共和国苏维埃、外交人民委员会主席与驻外各使馆馆长以职位之名义对外所用信封、信笺、请柬等上面,均加印国徽;

注:各加盟共和国苏维埃、外交人民委员会主席ˇ与驻外各使馆馆长以职位之名义对外所用信封、信笺、请柬等上面除加印苏联国徽外,还应加印其加盟共和国或自治共和国国徽。

4、各级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国防人民委员会、人民法庭、检察人民委员会以及各级驻外使馆、领事馆的印章需刻国徽。

5、外交人民委员会及驻外各使领馆得于外交官制服、信封、信笺及其它器具用品(如餐具、文具等)上之适当地方,加印或镶嵌国徽,其详细办法,由外交人民委员会拟定经最高苏维埃核准后施行;

6、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运动员代表苏联参加国际及体育比赛时,运动服上应佩戴苏联国徽或身着含有苏联国徽的运动服进行比赛。

7、除以上列举外,如尚有其它必要用途时,由使用机关报请苏联最高苏维埃办公厅或苏联部长会议批准后,始能使用。

不得使用国徽的场合

1.私人婚丧庆吊礼节中的点缀;

2.工商业品的标记、装饰、广告、图案;

3.机关、学校、团体的证章、纪念章及其它徽章;

4.日常生活的陈设布置。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徽图案制作说明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令

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旗国徽法》经全苏第十六届最高苏维埃代表大会表决,现已通过,自1956年6月30日起施行,最新修正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徽图案制作说明(1955年)》同日实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旗国徽使用条例(1923)》同日废止。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主席: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

1956年2月23日

2、《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徽图案制作说明(修改案)(1955年)》经全苏第十六届最高苏维埃代表大会表决,现已通过,自1956年6月30日起施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徽图案制作说明(1940)》同日废止。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主席: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

1956年2月23日

图案制作说明详解

1、两把麦稻组成类圆形的环,自下到上逐次变细,并且上方留有径长1/20的缺口。五星安放在缺口,下方少许处安放直径为径长1/2的地球。绸带包至麦穗中腰后

2、麦穗中腰以下需要用红色绸带包裹,两边各七层,底部留下对称绸带。左右绸带上方写入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阿塞拜疆语、格鲁吉亚语、爱沙尼亚语、拉脱维亚语、哈萨克语(左)、罗马尼亚语(摩尔达维亚语)、亚美尼亚语、乌兹别克语、塔吉克语、土库曼语、立陶宛语和吉尔吉斯语标写“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下方绸带用俄语标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3、地球以东半球为主,上调出镰刀斧头图案。镰刀锤子规格:锤身长1/3径长,锤头长为1/15单位长度,镰刀柄略长于锤头长度,镰刀弧度为sin50度33分6秒。镰刀锤子应在左方距镰刀弧线最低处1/20单位长度处相交。镰刀柄应与锤身垂直,与锤头平行且与中心轴呈45度夹角。摆放时棰身底端应在水平线上略高于镰刀柄。

4、两绸带接合处上方绘制弧度2.231的太阳,弧的直径为锤头长度。四周刻画33条长短不一的光线。光线局部应被地球覆盖。

5、图案各部分之地位、尺寸,可根据方格墨线图之比例,放大或缩小。

6、如制作浮雕,其各部位之高低,可根据断面图之比例放大或缩小。

7、苏联国徽之颜色或材质,因根据建筑物,纸张或其他需印刻苏联国徽

苏联国徽的意义

苏联国徽的设计,充分体现了黄金分割的美学,也体现了对称轴的美感,更体现了弧线的流畅。以至于后来的白俄罗斯的国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以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国徽都借鉴甚至大幅照抄苏联国徽的设计。而苏联国徽的建筑浮雕在莫斯科时不时地会出现在俄罗斯的各级政府部门。由于设计精良,图案精美,已经与建筑物融合在了一体。以至于俄罗斯在叶利钦时代的“去苏联化”浪潮中总是幸运儿。后来俄罗斯政府为了悬挂“双头鹰”国徽,又不能破坏苏联国徽对于建筑物美感,不得不采取了折中的方案,即同时悬挂苏联和俄罗斯国徽。在苏联的纪念品中,印(刻、画)苏联国徽的纪念品总是最抢手的。而而俄罗斯杜马也屈服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不得不恢复苏联国徽的“特殊历史标志”称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