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苏拉冢雉
释义

苏拉冢雉(学名:Macrocephalon maleo),又名苏拉威西冢雉、西里伯斯大头鸡或营冢鸟,是印尼特有的鸡。

中文学名:苏拉冢雉

拉丁学名:Macrocephalon maleo

别称:苏拉威西冢雉、西里伯斯大头鸡、巨脚鸟或营冢鸟

二名法:Macrocephalon maleo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鸟纲(Aves)

亚纲:今鸟亚纲(Neornithes)

目:今颚总目(Neognathae)、鸡形目

科:冢雉科(Megapodiidae)

亚科:苏拉冢雉 M. maleo

简介

苏拉冢雉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鸡形目、冢雉科、苏拉冢雉属。冢雉科中共

有7属、12种,包括苏拉冢雉属的苏拉冢雉,丛冢雉属的丛冢雉,眼斑冢雉属的眼斑冢雉,冠冢雉属的肉垂冢雉、冠冢雉,营冢雉属的黑嘴营冢雉、红嘴营冢雉、褐领营冢雉和冢雉属的普通冢雉、波利冢雉、马利冢雉,摩鹿加冢雉属的摩鹿加冢雉。

特征

苏拉冢雉是一种大型的地栖鸟类,体长50—71厘米。它的长相十分奇特,头上有黑色的冠,脸部裸出,呈明黄色,头部、颈部、背部和尾羽的上面均为黑色,腹部和尾羽的下面为灰白色并带有云雾状的斑纹。它的嘴为黄绿色,短厚而弯曲。一双巨大的腿脚强健而有力,有一部分裸出,也呈黄绿色,与家鸡相似,但后爪特长,非常适合挖洞和推土填穴的工作,所以又有“巨脚鸟”之称。

繁殖

苏拉冢雉的蛋很大,约有家鸡大小的五倍。雌鸡生蛋后会将蛋埋在沙穴中,让地热或阳光来孵化。雏鸡孵化后会钻出沙地,并躲在森林中。幼鸡能够飞行,完全独立于父母。它们会自行觅食及保护自己,免受蜥蜴、网纹蟒、野猪或野猫等掠食者的袭击。

苏拉冢雉是一夫一妻制的,经常留在伴侣的附近。它们主要吃果实、种子、蚁、白蚁、甲虫及其他细小的无脊椎动物。在繁殖季节里,苏拉冢雉只产卵,不孵卵,这种繁殖行为

十分特殊,与我们所见的绝大多数鸟类大不相同。雌鸟仅在受到阳光曝晒的海滨沙土挖一个洞,然后将卵产在洞中,再用沙土把洞封上,形成一座像墓穴一样的大土冢。卵就依靠土冢内保持的温度进行孵化。雌鸟产卵之后就完事大吉,再也不用回到土冢,也不对土冢中的温度进行调控。因此,土冢中能够保持一个适宜的孵化温度显然是依赖于雌鸟对这个洞的位置进行精心选择的结果。正是由于这种奇特的孵卵方式,才使这种鸟类被称为“冢雉”或“营冢鸟”。也有人称它为自然界中的“孵卵器”创始者。

分布

不自己孵卵的鸟类——苏拉冢雉

冢雉类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等地及其附近的热带岛屿上,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灌丛、矮桉树林、石楠及散布疏树的珊瑚岛等环境中。并在辽阔的沙地、火山土壤或海滩筑巢。

苏拉冢雉仅分布于印度尼西亚中部的苏拉威西岛上,没有亚种分化。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性情孤僻,常单独活动,即使在繁殖季节也很少成对活动。飞翔能力较弱,但非常善于奔走。喜欢发出嘈杂的高频率鸣叫声。它的食物主要是植物的花、种子、果实等。

苏拉冢雉由于野外数量十分稀少,关于它的生活习性目前也所知甚少。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苏拉冢雉被列入附录I。

保育

自1972年起,苏拉冢雉已受到印尼政府的保护。由于失去栖息地,有限的分布地、雏鸡的高死亡率及过度猎杀,苏拉冢雉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且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的保护。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6: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