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苏拉密 |
释义 | 苏拉密是笔名,本名孟凡贵,男,生于1962年,河南省沁阳市人;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现为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文名:孟凡贵 别名:苏拉密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河南省沁阳市 出生日期:1962年 职业:作家 毕业院校:西北工业大学 代表作品:《制度性干旱》 主要作品《成昆铁路:宏伟深远的战略决策,卓绝壮烈的英雄史诗》; 《万流归海见桑田——从华夏5000年农耕文明的大视野仰望毛泽东》; 《“制度性干旱”——论中国北方恶性水源危机的社会成因》; 《朝鲜三部曲:挣脱 崛起 展望》; 《亮剑,一卷民族主义的梦呓》; 《中美国,民族矛盾的背后…》等。 其中,《万流归海见桑田》和《“制度性干旱”》已作为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研究报告》单行出版。 《“制度性干旱”》一文影响较大,中国科学院《科学时报》对此作进行了专题讨论; 《论张宏良及左派的阶级基础和历史使命》; 作品观点《万流归海见桑田》以史诗般的笔调论述了毛泽东时代农业环境革命的意义。作品结尾尤有气势:“毛泽东作为华夏5000年农耕文明最后的巨人,他伸出硕长的手臂穿越5000年的时空和大禹、神农相握;时间仿佛凝固为一瞬。作为中国工业文明的第一位巨人,他转过身来,把另一只手伸向未来,等待有出息的子孙。” 《“制度性干旱”》论述了灌溉条件下农业耕作制度对水文环境的影响,开创了“耕作水文学”的新学科。 《“制度性干旱”》认为:20多年来,中国北方持续的、规模空前的恶性水源危机并非是“气候变暖变干、工业用水增多、森林植被减少”等原因造成的。作者认为这些观点是缺乏量化研究的“启蒙主义环境观”而予以否定。 《“制度性干旱”》认为:“包产到户”终结了中国古典农业“中耕保墒”体制,逆转了毛泽东时代建立的农业“灌溉保水”方向,从而加大了农田蒸发。根据实验成果,仅黄淮海流域,因放弃“保水耕作”而加大的农田蒸发高达890亿m3;接近于1条黄河再加2条海河,相当于10条“南水北调”中线,才是“大水荒”最根本的成因。 《维基百科-毛泽东》引用《“制度性干旱”》的研究成果:“根据学者孟凡贵(苏拉密)的不完全统计,到1979年,全国拥有有效灌溉面积7.3亿亩,占世界灌溉面积的1/4,居世界第一;灌溉密度(灌溉面积占实际耕作面积的比例)提高到了46%,高于美国(美国目前灌溉密度仅为13%)。同时还完成2.6亿亩的除涝和6200万亩的盐碱地治理。其间,共建成大、中、小(10万m3以上)型水库8.6万座,这还不包括数百万座被民间称作“水库”的塘坝(10万m3以下)。水库的总库容4千多亿m3。人工河渠总延长300多万公里,已配套机井220万眼,各类堤防总长16.5万公里。如果以土方量计算,在1949-1979的30年间,土方量相当于1200座三峡工程,平均计算每年兴建40座三峡大坝。(数据来源:报告论文-《制度性干旱》)” 《中美国,民族矛盾的背后…》:文章论述了国内分配与就业矛盾是中国“产业结构低端化”的决定因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