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苏拉病 |
释义 | 苏拉病又称牛伊氏锥虫病;苏拉病;肿脚病, 本病是由伊氏锥虫寄生于宿主血浆和造血器官内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是靠伊氏锥虫靠渗透作用直接吸取营养,以纵分裂方式进行繁殖。人工感染时,黄牛的潜伏期为6~12天,水牛为6天。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或停止,眼无神、流泪,体力骤减,甚至卧地不起,2~4天内死亡。预防措施以加强检疫制度,对患畜及时治疗或淘汰为主。 概述本病是由伊氏锥虫寄生于宿主血浆和造血器官内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又称苏拉病。宿主除牛外,还可寄生于马类动物、骆驼、象及肉食动物体内。牛患此病时多呈慢性经过,表现贫血、消瘦、四肢下部常发生肿胀,故又名“肿脚病”。饲养管理不善时,也可造成急性发病,引起死亡。 病因病原伊氏锥虫为单形锥虫,细长柳叶状,长18~34微米,宽1~2微米,体前端尖锐,后端稍钝,中央部有一椭圆形的细胞核,靠近后端有一小点状的动基体。动基体由两部分组成;前方的小体叫生毛体,后方的小体叫副基体。由生毛体长出一根鞭毛,鞭毛沿着虫体一侧边缘向前伸延,最后由虫体前端伸出体外,成为游离鞭毛。鞭毛与虫体之间由一薄膜相联,鞭毛运动时,膜亦随之呈波浪状运动,故称此膜为波动膜。虫体随游离鞭毛的运动向前方推进(图)。 流行病学伊氏锥虫靠渗透作用直接吸取营养,以纵分裂方式进行繁殖。分裂时先由动基体的生毛体开始,鞭毛分裂,继而细胞核分裂,虫体随即向前向后逐步裂开,最后形成两个独立的虫体。由虻及吸血蝇类吸血时进行机械性传播。牛对锥虫的易感性比马属动物、犬等弱,虽有少数在本病流行初期因急性发作而死亡,但多数呈带虫状态而不发病。气候变冷,枯草季节,畜体抵抗力降低时,则开始发病。呈慢性经过,最后陷于恶病质而死亡。传染来源是各种带虫动物。本病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病季节与吸血昆虫的出现时间有关,如华南地区,吸血昆虫活动时间长,所以,本病流行时间就长一些。 病理学锥虫在生活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毒代谢产物,宿主产生溶解锥虫的抗体,使锥虫溶解死亡。释放出毒素。这些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机能障碍,体温升高,运动失调,继而侵害造血器官,使红细胞溶解,导致红细胞数减少出现贫血;毒素对血管壁渗透作用的损伤,导致皮下水肿。虫体对糖的大量消耗,可引起低血糖症和酸中毒现象。后期由于氧化不全的产物蓄积,使中枢神经系统遭到抑制,引起精神沉郁,以至昏迷等症状。病尸高度消瘦、血液稀薄、凝固不全。全身皮下尤其是胸前及腹下水肿和胶样浸润。肝脏、心脏、脾脏不同程度肿大,心内、外膜有明显的出血斑。心肌炎病变明显,切面呈熟肉样。第三、四胃黏膜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小肠有出血性炎症。 症状人工感染时,黄牛的潜伏期为6~12天,水牛为6天。急性者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1℃以上,呈驰张热型,食欲减退或停止,眼无神、流泪,体力骤减,甚至卧地不起,2~4天内死亡。牛只此型表现者少见,多为慢性型,慢性者表现者体温亦可升高至40℃一41℃,为不定型的间歇热,体温升高时有的会出现结膜炎,可见结膜和瞬膜时隐时现地出现出血点、出血斑或白色水疱,病牛逐渐消瘦,皮肤龟裂,流出黄色或血色液体,体表淋巴结肿胀、肢体浮肿,尤以四肢下部浮肿最为显著,有的皮肤肌肉出现坏死斑,耳、尾干枯坏死,部分或全部脱落,有时牛角及蹄匣亦可脱落,母畜发生流产,如不及时治疗,可因极度衰竭导致死亡。 诊断1.病原学检查。病原检查是诊断本病最可靠的依据。 ①鲜血压滴片检查。通常供做病原活体检查,要求在1~ 2小时内检查完毕。检查时将一滴病畜血液滴在载玻片上,与等量生理盐水混合后,加盖玻片镜检。镜下伊氏锥虫常做活泼的原地运动,前进运动缓慢。 ②血片染色检查。耳静脉采血涂片,经甲醇固定后,染色镜检。如以姬姆萨染色,核与动基体呈深红紫色,鞭毛呈红色,波动膜呈粉红色,原生质呈淡天蓝色。 ⑧血液厚滴片染色检查。静脉血一大滴置载玻片中央,涂成直径约1厘米的血面,自然干燥后,以2%醋酸缓冲液冲洗,待红细胞全部溶解后干燥,以甲醇固定,用姬姆萨染色镜检。此法更易找到和发现虫体。 ④集虫检查法。目的在于提高虫体的检出率。采取多量血液,加抗凝剂,以1500转/分的速率离心3—5分钟,用吸管吸取白细胞层涂片染色检查。 ⑤动物接种试验。上述方法不能确诊时,用可疑牛只血液0.2毫升~0.5毫升,对小血鼠进行腹腔或皮下接种,接种后每隔1~2天采血检查一次,连续检查一个月,根据虫体的有无进行阴阳性判定。 2.血清学实验。当病原检查无法确诊时,可以用血清学的方法进行辅助诊断。常用的方法有琼脂扩散反应、补体结合反应、间接血凝试验、团集反应等。 治疗可选用下列药物: 1.萘磺苯酰脲(那加诺,拜耳205,苏拉明) 剂量:每头3—5g,以生理盐水配成10%溶液,1次静脉注射。 2.喹嘧胺(安锥赛) 剂量:5 mg/kg体重,以注射水配成10%溶液,分2—3点1次肌肉注射。 3.三氮脒(贝尼尔、血虫净) 剂量:3.5 mg/kg体重,用注射水配成7%溶液,深部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2—3天。 4.氯化氮胺菲啶盐酸盐(沙莫林) 剂量:1 mg/kg体重,用生理盐水配成2%溶液,深部肌肉注射,当药液总量超过15 m1时,应分两点注射。 防治措施加强检疫制度,对患畜及时治疗或淘汰;在本病高发地区,可于每年流行季节前进行药物预防注射;平时注意消灭传播媒介。 严重流行的地区,可采用药物预防,可用喹嘧胺预防盐进行预防,注射1次有3—5个月的预防效果;那加诺注射1次有1.5~2个月的预防效果;沙莫林的预防期可达4个月。及时发现病畜并进行隔离治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