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苏家院乡
释义

苏家院乡东西以南北走向的两山脉为屏,南以高低起伏的山岳为枕,北以乐居为邻,正是一道开放的大门。地势南高北低,中部地势平坦,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7公里。

简介

苏家院乡隶属昭阳区,始建于1988年,位于昭阳区市区以西22公里,地处昭鲁坝子边缘,东和昭阳区永丰镇、旧圃镇相连,北同乐居乡毗邻,西与鲁甸县龙树乡、小寨乡接壤,南接鲁甸县茨院乡,行政区域面积109.39平方公里,人口密度332.5人/平方公里,乡政府驻苏家院自然村(故名苏家院)。

乡全景(乡政府所在地)

具体介绍

全乡有耕地总面积27737.2亩(其中:田12882.6亩,地14854.6亩),林地57445亩。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有烤烟0.3万亩,苹果0.6万亩,其它经济林果0.2万亩,人均耕地0.767亩。全乡粮食作物主产玉米、水稻、马铃薯,经济作物主产烤烟、苹果、辣椒、板栗、核桃、梨、桃、蔬菜等,畜牧业以生猪、仔猪、山羊、黄牛为主。全乡年生猪存栏18529头,年出栏肥猪20903头。区域内库、塘、坝众多,有骡马河、官闸、白虎山、荒冲等7座水库;小坝塘126个,渔洞水库南干渠自北而南穿境而过,进入永丰镇境内。水利条件较好,灌溉十分便利,农业耕作条件优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地理特点

辖区内地形地貌复杂,山区占全乡总面积的40.2%,为典型的卡斯特地形,有千年茶花,仙人脚印等自然风光,部分自然村出铜矿、铅锌等,居住着汉、苗、彝、壮四种民族,是多民族混居区;坝区地势平坦,山间小盆地和丘陵星罗其中,小盆地内多为良田,丘陵地内多为经济林果,有牛街百年古槐树、牛街生态旅游休闲山庄、迤逦的官闸旅游山庄,居住着汉、彝、壮等少数民族。

气候

地处暖温带,为北纬高原大陆季风气候,冬季气温较低,夏季气候凉爽,干湿两季分明。全年无霜期220天,平均气温11.6℃,最热月均温19.8℃,最冷月均温2℃;全年大于或等于10℃的活动积温3217℃,年均日照时数1902.2 小时,年降雨量736.5mm,是云南省高原水稻、苹果、冷凉商品蔬菜主产区。

农村经济

坪子农业综合开发

围绕新农村建设根本目标,实施“3345工程”,即:发挥“三大优势”:就是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主动承接城市的辐射、带动,转移、传递毗邻乡镇的优势

产业,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实施“三大战略”:科教兴乡、小集镇带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布局好“四个经济区域”:个私经济区域、优质粮食生产经济区域、特色作物经济区域、干果牛羊基地经济区域;培植壮大“五大支柱产业”:粮、烟、畜、果、蔬。确保经济健康发展,农民增产增收,事业进步和谐,农村社会稳定。

苏家院乡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 731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 2600万元,占总收入的36%;畜牧业收入1483万元,占总收入的20%(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1203头,肉牛317头,肉羊1158头);渔业收入13万元,占总收入的0.1 %;林业收入375万元,占总收入的5%;第二、三产业收入375 万元,占总收入的5 %;工资性收入1172万元,占总收入的 16%。农民人均纯收入1436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乡外出务工收入 744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7419 人(占劳动力的32%),在省内务工4235 人,到省外务工3184人。

新农村建设

2006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规划,总投资77.2万元。内容包括生产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农民增收、乡风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盘清家底,结合实际做好规划

苏家院村寨子上新农村建设首要工作在“村容村貌”整治上,自成立领导组至2006年6月底,领导组就试点村寨子上的基本情况作了认真细致的调查摸底和测算:

1、试点村基本情况

苏家院村第11村民小组寨子上共31户127人,距乡政府1.0公里,位于昭大公里22.5公里处,有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进村道路已硬化面积440平方米,有耕地72.9亩,经济果园22.2亩,亩均产值876元,低于全区全乡平均水平;肥猪存栏120头,出栏(包括仔猪)160头,畜牧业总收入42770元,人均收入336.77元;生产总值146100元,人均1150元;现有砖混结构住房5间245平方米;土木结构住房37间1558平方米,畜圈26户78间;庭院绿化面积146平方米,人均绿化面积1.15平方米。

2、改造部分

按规划需改造村内主干道路468米长,3.5米宽,共1638平方米,次干道167米长,2.0米宽共334平方米;道路挡墙491立方米。室内外水泥砂浆抿糊9876.9平方米;室内外地皮硬化687.27平方米,屋面彩色面瓦改造2001.88平方米,一池三改31件;整村人畜饮水工程1件,主管道长3.7公里,建取水池1个,沉砂池1个,蓄水池2个。整个新农村建设测算计划总投资近70多万元。

加大宣传,调动群众参与

调动和激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是建设试点村的首要任务,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工作之一,为把党的政策宣传到每家每户,乡、村、社干部深入农户,细心讲解,特别把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宣传到位,解析透彻。通过宣传和各项工作的深入,苏家院村寨子上的31户村民,90%的群众建设热情高涨。村两委本着自愿互利,注重实效,积极引导村民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采取“一事一议”等办法,积极调动群众投工投劳,保证村内各项建设的配套性用工需要,为试点村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统筹安排,多方筹集建设资金

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钱就应该往哪里投,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村庄的规划建设,都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发挥农民的主动性,这是新农村建设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如果不使农民“要我建”的思想转成“我要建”,即使有再好的政策指导,再多的资金支持,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面貌。政府主要解决农民每家每户无法解决的问题,整合资金资源。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将建设项目打包向上争取资金,捆绑农业、水利、交通、扶贫、民房改造、一池三改等各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

在区委、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各部门给予大力支持,争取到的项目资金是:区政府新农村专项资金10万元,水泥100吨;人畜饮水22.5万元,扶贫整村推进15万元,茅草改造资金12.4万元,村容整治资金10万元,各挂钩单位筹资7.3万元,整合资金77.2万元,截止10月7日到位34.8万元。

建设成效和经验

2006年7月初,在乡党委、政府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和苏家院村两委的引导支持下,成立了寨子上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与乡领导组一道负责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制订,筹资、资金管理(资金由乡财政所代管,并设立专户,由村民理事会监督,根据项目分步实施)、投工投劳等具体事务。

至2007年4月20日,共组织寨子上召开村民大会9次,村民代表大会13次;组织开展了“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4次,回填厕所5个,新开辟道路80米、拆除畜厩3间、拆除烤烟房一间、加工厂一个,开挖沼气池31口,完工31口,新砌挡墙765.125㎥,拆除道路上房屋1间,房屋抿糊30户,其中:抿底4905.27 ㎡,刷白5936.8 ㎡,屋面挽瓦7户560 ㎡,室内外地皮硬化26户1804.77 ㎡。拆除简易围墙320余米,简易厕所5个。进行“一池三改”12套,村内道路硬化1060.6 ㎡,新建围墙124m (61.3 ㎥),合理调配使用资金35万余元,共组织群众投工投劳700余人次。

特色产业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流通市场,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围绕主导产

业和优势产品的发展,加快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逐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培育壮大龙头迤那村的利群蔬菜有限公司、双河村的“木瓜林”大米责任有限公司、迤那绿健果蔬商贸有限公司,通过迤那益农蔬菜协会、苏家院苹果产销协会、坪子大米加工协会、苏家院仔猪协会,实现产加销一条龙等多种模式,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机联结起来,逐步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体系。

苏家院乡的主要产业为水稻、苹果、露地蔬菜、干果种植、仔猪养殖等产业,农产品主要销售往县内、省内、省外。2006年主产业全乡销售总收入23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3%。该乡目前正在发展蔬菜、苹果、桃、干果等传统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露地蔬菜、大棚蔬菜、桃王九九、苹果等产业。拥有企业3个,专业合作组织4个,其中,已登记注册4个;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数183户。

招商引资

1、苏家院乡是中国南方优质苹果基地的之一,适宜种植苹果,现种植苹果1.2万亩,年产量1200公斤,年产值近1800元,种植品种有金帅、红富士、王林、红王将、昭锦(108)等品种,产品销往昆明、贵阳、重庆、成都等国内市场外,还远销越南、泰国等市场,果农已经自发建立小规模苹果交易市场。

2、2005年在迤那村硕基塘试种青花菜成功,并建立了利群蔬菜生产基地,外销商品蔬菜种植从无到有,到2006年,面积由100亩发展到1500亩,已经外销量3000吨,外销总收入650万元。 2007年组建利群蔬菜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占地占地3300平方米,公司有冷库1个,储存量800立方米,可储存蔬菜120吨,产品销往广东江南市场。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2000亩,拟每年递增500—800亩,发展到1.2万亩,预计基地菜农人均年亩收入可达1680元。

3、水稻以“木瓜林”为基地,以木瓜林大米有限公司为依托,以“木瓜林”品牌为载体,改良现有水稻品种,引进昭阳稻一号、滇杂32和滇粳优一号等优良品种,在不大幅降低单位亩产的前提下,把提高大米的内在品质作为重点。通过公司的带动,走产、供、销一体化的道路。

文化教育

应该说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教育的发达程度,为此,苏家院乡党委政府宁愿使政府穷一点也不穷教育,多方争取,多方筹借,想方设法改善办学条件,经常与中心校商讨、探索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路子。工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现在苏家院乡的教育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在苏家院乡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展示着她不可小视的作用,一所所规范、文明的学校已成为苏家院乡社会经济发展画卷中的一道优美的风景。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改造危房,完善小学功能、设施,建成寄宿制中学,建成乡级农业技术职业培训学校,推进实施教育兴乡战略。全乡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学校图书室14个、业余文娱宣传队5个(老年协会)。

基础设施

设施逐步完善:“渔洞水库”南、北干渠及支渠的修建,乡内骡马河水库、官闸水库、白虎山水库、荒冲等水库及已经实施的迤那村硕基塘和坪子村的农业综合开发大大改善了辖区内的农业生产条件。凤苏公路(凤凰镇到苏家院乡牛街段)已通车,极大的方便了人民群众,正在改建的“昭大”公路、“柳龙”公路必将把我乡经济建设拉上快车道。

截止2006年底,该苏家院乡已实现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无路灯。有8956 户饮用井水,有1753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9.5 %)。有9352户通电,有6764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5067 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9.9 %、70.9 %和54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5284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014户(分别占总数的55 %和42 %)

苏家院乡到区道路为通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乡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1 公里,建有集贸市场3 个(牛街、迤那街、苏家院街)。全村共拥有汽车143辆,拖拉机188辆,摩托车2638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3173.5 亩,有效灌溉率为47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963.5 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08 亩。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46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3户;建有小水窖1105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31户。全村有1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20个自然村已通电;有20个自然村已通路;有20 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20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20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923 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334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340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183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6: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