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苏涣 |
释义 | 1 唐代诗人、侍御史人名,多义词。可指唐代诗人苏涣,也可指北宋苏涣,二者皆为蜀人。 唐代诗人苏涣年少时为盗,狂放任侠,后折节读书,成为进士,入朝为官。他善作诗,《全唐诗》今存其诗作四首。宋代进士苏涣是蜀中眉山人,文学家苏洵之兄,其勤奋专一的学风、谦逊礼让的美德对苏轼、苏辙二兄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 人物简介苏涣(约公元七六六年前后在世)生卒年均不详,约唐代宗大历初前后在世。少为盗,善用白弩,巴蜀商人苦之,号为白跖。后折节读书。公元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成为进士,累迁侍御史。湖南崔瓘辟为从事。瓘遇害,走交、广,搧哥舒晃反,兵败伏诛。涣工诗,其诗质朴刚劲,不尚藻绘,充满愤世嫉恶之情。尝为变律诗十九首上广州节度使李勉,勉厚待之。与杜甫有交游,杜甫亦有与赠答之诗,杜甫赞其诗“殷殷留金石声”,又称其“才力素壮,辞句动人”,“突过黄初诗”(《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纪异》)。《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诗一卷,早佚。今存诗四首。 ◎ 生平事迹苏涣,蜀人,两唐书无传。少年时狂放任侠,又因善放白弩,巴蜀商人把他称为“白跖”。后折节读书,学有所成,公元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中杨栖梧榜进士(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三)。大历最初几年在湖南,公元769年(大历四年)春,杜甫至湖南,还写了一首《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记异》诗,记他与苏大(即涣)的交游。同年(大历四年)七月,湖南观察使崔瑾被兵马使臧蚧杀害,于是苏涣逃到交广,煽动哥舒晃叛乱,不久被镇压。 怀素在公元769年(大历四年)春离开湖南进京之前与苏涣有交往。此间苏涣曾写过一首《怀素上人草书歌》赞怀素草书。根据此诗题下一行注文说:这首诗是兼送怀素赴广州谒见广州刺史徐浩的,徐浩任广州刺史在767年(大历二年)夏四月,所以苏涣与怀素的交游应该是767年(大历二年)四月以前。 杜甫晚年流落湖南江上时,苏涣曾访杜甫于江浦。杜甫对他的《变律》诗十分赞赏。《变律》是古体诗,虽有讽刺,但质朴无文,不求藻饰。或称“其文意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陈子昂)一鳞半甲”。《全唐诗》今存苏涣诗四首。 ◎ 传世诗作1、赠零陵僧(一作《怀素上人草书歌》) 张颠没在二十年,谓言草圣无人传。零陵沙门继其后, 新书大字大如斗。兴来走笔如旋风,醉后耳热心更凶。 忽如裴旻舞双剑,七星错落缠蛟龙。又如吴生画鬼神, 魑魅魍魉惊本身。钩锁相连势不绝,倔强毒蛇争屈铁。 西河舞剑气凌云,孤蓬自振唯有君。今日华堂看洒落, 四座喧呼叹佳作。回首邀余赋一章,欲令羡价齐钟张。 琅诵□句三百字,何似醉僧颠复狂。忽然告我游南溟, 言祈亚相求大名。亚相书翰凌献之,见君绝意必深知。 南中纸价当日贵,只恐贪泉成墨池。 2、变律 (一) 日月东西行,寒暑冬夏易。阴阳无停机,造化渺莫测。 开目为晨光,闭目为夜色。一开复一闭,明晦无休息。 居然六合外,旷哉天地德。天地且不言,世人浪喧喧。 (二) 毒蜂成一窠,高挂恶木枝。行人百步外,目断魂亦飞。 长安大道旁,挟弹谁家儿? 右手持金丸,引满无所疑。 一中纷下来,势若风雨随。身如万箭攒,宛转迷所之。 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 苏涣的《变律》(原作十九首,今存三首)本是古体诗,却称“变律”。这是第二首。 “弹”,弹弓。前六句说:一窠毒蜂高挂树枝,行人畏惧,远远躲开,路旁不知谁家的青年挟着弹弓来了。七、八两句:“金丸”,汉武帝的宠臣韩嫣曾用黄金为丸,弹取鸟雀,儿童随后觅取。当时有歌谣云:“苦饥寒,逐金丸。”此处借用。“引满”,指青年把弹弓张开到最大限度。“疑”,犹疑。九、十两句,蜂窠被射中了,毒蜂纷纷飞向射者,势如风雨。十一、十二两句说射者被毒蜂所蜇,如万箭攒心,一时蒙头转向。“宛转”,转来转去。末两句是作者的感叹:空有嫉恶如仇的心,但不懂时机和策略,也没法办! (三) 养蚕为素丝,叶尽蚕不老。倾筐对空林,此意向谁道。 一女不得织,万夫受其寒。一夫不得意,四海行路难。 祸亦不在大,福亦不在先。世路险孟门,吾徒当勉旃。 ◎ 《容斋随笔》记载苏涣诗 原文: 杜子美赠苏涣诗,序云:“苏大侍御涣,静者也,旅寓江侧,凡是不交州府之客,人事都绝久矣。肩舆江浦,忽访老夫,请诵近诗,肯吟数首,才力素壮,词句动人,涌思雷出,书箧几杖之外,殷殷留金石声。赋八韵记异,亦记老夫倾倒于苏至矣,”诗有“再闻诵新作,突过黄初时”之语。 译文:杜甫有一首赠给苏涣的诗,诗前的小序说:“苏涣大侍御,是个爱清静的人,他旅居江畔时,凡是州府之客人一概不与结交,长期断绝与官府打交道。一次偶然在江浦碰面,他忽然来访老夫,我请求他朗诵近来的诗作,他答应为我吟诵了几首,他的诗才气颇高,词句动人,思路敏捷,且声音洪亮有力,可传至几丈之外,殷殷留有金石之声。现特赋八韵记载意外收获,也表达老夫对苏涣的倾倒敬慕之情。”诗中有“再闻诵新作,突过黄初诗”的句子。 原文:又有一篇《寄裴道州并呈苏涣侍御》云:“附书与裴因示苏,此生已愧须人扶。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其褒重之如此。 译文:杜甫还有一篇题目是《寄裴道州并呈苏涣侍御》,诗中说:“附书与裴因示苏,此生已愧须人扶。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其中对苏涣的褒奖敬重溢于言表。 原文:《唐·艺文志》,有涣诗一卷,云:“涣少喜剽盗,善用白弩,巴蜀商人苦之,称‘白跖’,以比庄矫。后折节读书,进士及第。湖南崔璀辟从事,继走交、广,与哥舒晃反,伏诛。”然则非所谓静隐者也。 译文:《唐书·艺文志》中有苏涣的诗一卷,对苏涣的介绍是:“苏涣小时候喜欢剽窃偷盗,擅长使用白弩,巴蜀一带的商人都很怕他,称他是‘白跖,,把他比作是庄跻。后来洗手不干专心读书,终于进士及弟。跟随湖南崔罐做事,先后到交州、广州,后来与哥舒晃谋反,事败后被诛死。”看来苏涣并不是一个清静寡欲的隐者。 原文:涣在广州作变律诗十九首,上广府帅,其一曰:“养蚕为素丝,叶尽蚕不老。顷筐对空床,此意向谁道。一女不得织,万夫受其寒。一夫不得意,四海行路难。祸亦不在大,祸亦不在先。世路险孟门,吾徒当勉旃。” 译文:苏涣在广州时曾创作变律诗十九首,上敬给广州府帅,其一是:“养蚕为素丝,叶尽蚕不老。顷筐对空床,此意向谁道。一女不得织,万夫受其寒。一夫不得意,四海行路难。祸亦不在大,祸亦不在先。世路险孟门,吾徒当勉旃。 原文:其二曰:“毒蜂一巢成,高挂恶木枝。行人百步外,目断魂为飞。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手持黄金丸,引满无所疑。一中纷下来,势若风雨随。身如万箭攒,宛转送所之。苎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读此二诗,可以知其人矣。杜赠涣诗,名为记异,语意不与他等,效有旨哉! 译文:其二是:“毒蜂一巢咸,高挂恶木枝。行人百步外,目断魂为飞。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手持黄金丸,引满无所疑。一中纷下来,势若风雨随。身如万箭攒,宛转送所之。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读了这两首诗,就可以了解苏涣其人了。杜甫赠苏涣的诗名为记异,语意与别的诗不同,这里边恐怕有更深的意义! ◎ 相关人物1、怀素(公元725—公元785)唐人,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为僧。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苏涣与他在大历四年有交往,苏涣曾写过一首《怀素上人草书歌》赞怀素草书。 2、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与“诗仙”齐名,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晚年流落湖南江上时,苏涣曾与杜甫交游,两人一见如故。 2 北宋太中大夫、苏轼伯父◎ 人物简介苏涣(1000—1062)初字公群,后改字文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兄、苏轼伯父。公元1024年(宋仁宗天圣二年)进土,为宝鸡主簿,以能选开宝监,调凤州司法。为永康军录事参军,擢开封府士曹参军。通判阆州,历知祥符、衡州。公元1055年(宋仁宗至和二年),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元1062年(嘉佑七年)卒,年六十二,后累赠太中大夫。善为诗,有诗千馀篇,题曰《南麾退翁》;又有杂文、书启、章奏若于卷;并有《苏氏怀章记》一卷,记平生所历仕宦,今俱失传。《全宋诗》卷二三一录其诗一首。事迹见苏辙《伯父墓表》(《栾城集旁》卷二五)。 苏涣妻子杨氏(?—1063),累封王城、同安县君,1063年六月卒。 ◎ 生平事迹苏辙《伯父墓表》中有关于苏涣生平的详细记载,全文如下: “苏氏自唐始家于眉,阅五季皆不出仕。盖非独苏氏也,凡眉之士大夫,修身于家,为政于乡,皆莫肯仕者。天禧中,孙君堪始以进士举,未显而亡,士犹安其故,莫利进取。公于是时独勤奋问学,既冠,中进士乙科。及其为吏,能据法以左右民,所至号称循良。一乡之人欣而慕之,学者自是相继辈出。至于今,仕者常数十百人,处者常千数百人,皆以公为称首。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曾大父讳祜,妣李氏。大父讳杲,妣宋氏。考讳序,以公登朝,授大理评事,累赠尚书职方员外郎。妣史氏,追封仙游、蓬莱县太君。公少颖悟,职方君自总以家事,使公得笃志于学,其勤至手书司马氏《史记》、班氏《汉书》。公虽少年,而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文词与之相上下。天圣元年,始就乡试,通判州事蒋公堂就阅所为文,叹其工,曰:“子第一人矣。”公曰:“有父兄在,杨异、宋辅与吾游,不愿先之。”蒋公益以此贤公曰:“以子为第三人,以成子美名。”明年登科,乡人皆喜之,迓者百里不绝。为凤翔宝鸡主簿,以能选开宝监,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罢为永康录事参军,岁饥,掌发廪粟,民称其均。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以荐知鄢陵。始至,散蚕盐,吏不敢为奸,遂得其民。岁大荒,贼盗蜂起剽略,父老惊怖,相率请公自救,公慰谕遣之,而阴督吏士,数日尽获。有兄杀弟而取其衣者,弟偶不死,与父皆诉之。捕得,公闵其穷而为奸,问之曰:“汝杀而弟,知其不死而舍之者何?”兄喻公意,曰:“弟死复生,适有见者,不敢再也。”由此得不死,父子皆感泣。及公去,负任从之数千里。通判阆州,州苦衙前法坏,争者日至。公为立规约,讼遂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职方君自眉视公治,喜其能,留数月而归。会金、洋兵乱,阆人汹惧。时方阙守,公领州事,阴为之备,而时率寮吏,登城纵酒,民遂以安。乱兵适亦败散,不及境。还朝,监裁造务。未几,而职方君没,葬逾月,芝生于墓木,乡人异焉。服除,选知祥符。祥符多富贵家,公均其繇赋而平其争讼,民便安之。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曰:“此非吾意。谁为祥符令者?”绚以公对,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公尝出,见一妇人敝衣负米,顾曰:“此苏士曹也。”公怪,使人问之,曰:“嘻!我廖户曹女,流落为人婢。”因泣下,公恻然,访其主,以钱赎之,迎置县空屋中,择妇人谨厚者视之。廖君昔与公同为府中掾,公帅寮旧嫁之。罢知衡州,耒阳民为盗所杀,而盗不获。尉执一人指为盗,公察而疑之,问尉所从得,曰:“弓手见血衣草中,呼其侪视之,得其居人以献。”公曰:“弓手见血衣,当自取之以为功,尚何待他人,必此为奸。”讯之而伏。他日果得真盗,衡人以公为神。还知涟水军,未行,会枢密副使孙公抃荐公,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尝行部至阆中,民观者如堵墙,其童子皆相率环公,挥之不去。公谓之曰:“吾去此二十年矣,尔何自识予?”皆对曰:“闻父祖道公为政,家有公像,祝公复来,故尔。”公笑曰:“何至是。”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嘉祐七年八月乙亥,无疾暴卒。吏民哭者皆失声,阆人闻之,罢市,相率为佛事市中以报。享年六十有二,官都郎中,阶朝奉郎,勋上轻车都尉。后以二子登朝,累赠太中大夫。夫人杨氏,累封王城、同安县君,公没之明年六月庚辰卒。治平二年二月戊申,合葬于眉山永寿乡高迁里。生子三人:不欺,太子中舍,监成都粮料;不疑,承议郎,通判嘉州,公既没,相继而亡;季曰不危,家居不求禄仕。女四人:长适进士杨荐,次适进士王东美,次适遂州节度推官任更,季适宣德郎柳子文。孙男十二人:千乘、千运、千之、千能、千里、千秋、千经、千杰、千寻、千亿、时、晖。女子十人。曾孙男女十二人。公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好读书,老而不衰。平居不治产业,既没,无以葬。善为诗,得千余篇,题其编曰《南麾退翁》。杂文、书启、章奏若干卷。记平生所莅岁月爵士一卷,曰《苏氏怀章记》。其为吏,长于律令,而以仁爱为主,故所至必治,一时称为吏师。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公之从子辙曰:“先君既没,而二兄不淑,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生九年,始识公于乡。其后见公于杞,闻公之言,记公之遗烈,仅识其一二,谨拜手稽首书于墓之碑曰:辙幼与兄轼皆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师不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涂,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非独吾尔也,凡与吾游者举然。不然,辄为乡所摈曰:‘是何名为儒?’故当是时,学者虽寡,而不闻有过行。自吾之东,今将三十年,归视吾里,弦歌之声相闻,儒服者于他州为多,善矣。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皆再拜曰:“谨受教。”及长,观公行事循循若无所为,动以律令为师,而见义辄发,未尝处人后。政事审可为者,力为之不疑。郑子产有言:“政如农功,日夜思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公为政近之,故其所至必有功,其去必见思。自诸父没,后生不闻老成之言,无所师法,而流于俗。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元祐三年岁次戊辰十二月朔日癸酉,从子朝奉郎、试尚书户部侍郎、上骑都尉、赐紫金鱼袋辙表。” ◎ 存世诗作《全宋诗》卷二三一存苏涣诗一首,另有残诗一句。 1、残句 云台胜景压苍溪,东汉遗名冠蜀西。 2、赠刘讽 林下人归少,君归不待年。 能令两蜀士,叹甚二疏贤。 ◎ 轶事典故1、谦逊礼让 苏涣(1000—1062)字公群,晚字文父,苏洵二哥。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官至凤翔宝鸡主簿,凤州司法,后通判阆州、知祥符县,后升为提点利州路刑狱(相当于省检查院院长),是一位清廉的好官。苏涣去世后,安葬于眉山县永寿乡高迁里。著有《南麾退翁》、《苏氏怀章记》。 苏涣是苏洵的二哥,苏轼、苏辙的二伯父,也是兄弟二人的偶像之一。苏涣从小进入乡校读书,没有让父母、老师烦心过。苏涣聪慧过人,更重要的是他勤奋而专一的学习态度。他读书的秘诀之一是抄书。抄书是增强记忆的好方法。他先后抄写了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苏轼可能就是仿效了伯父抄书的方法,也曾抄写过《汉书》三遍。今天的某些人指责这是死记硬背的方法,不可取。但实际上,小孩的记忆力强,理解力差,正是扬长避短发挥其长处的最佳时机。少年不但应抄书,还要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将来长大了,收获是非常大的,这也被历史上许多人所证实。苏涣虽然年少,但与他交游的学友都比他年长,学识都名列乡校前茅。苏涣能够同这些学友密切交往,他的学识自然也与他们不相上下。 公元1023年(天圣元年),苏涣被推举为进士,赴成都参加乡试(省会考)。当年乡试时,考生试卷还未施行糊名制。通判蒋公在堂上翻阅到苏涣的试卷,被苏涣的妙文所折服,忍不着对苏涣说,本场考试“子为第一”。苏涣谦虚地回答说,杨异、宋辅与我为友,他俩像我的父兄,我不愿意名列在他俩之上。蒋公听后,对苏涣的谦卑礼让越发喜爱,说,好吧,假如他二人的试题做得好,就按你的要求,将你的名次列在第三,成就你的美名。第二年,苏涣便考中礼部进士,回乡的时候,许多乡人听说,出迎一百多里。 尊敬父兄、谦虚礼让,这在当今社会也应该成为提倡的一种美德。 2、苏涣疑奸 苏涣郎中知衡州时,耒阳民为盗所杀,而盗不获。尉执一人,指为盗。涣察而疑之,问所从得,日:“弓手见血衣草中,呼其侪视之,得其人以献。”涣日:“弓手见血衣,当自取之以为功,尚何呼他人?此必为奸。”讯之而服。他日,果得真盗。(南宋·郑克:《折狱龟鉴》卷三《辨诬》) 译文:苏涣任衡州(在今湖南衡阳)知州时,耒阳地方有个平民被强盗杀了,但凶手没有捉到。一天,一个军尉抓来一个人,说他就是凶手。苏涣仔细观察这个人,觉得可疑,就问军尉是从哪儿找到他的,军尉回答道:“弓箭手发现草堆里有件血衣,就招呼同伴去看,后来就找到了这个人,把他送来了。”苏涣说:“弓箭手发现血衣,照理说应当自己按线索去找到这个人,以便请功的,还肯叫上其他人吗?这件事必定有诈。”于是就把弓箭手找来审问,他只好承认凶手是假的了。后来,果然抓到了真正的强盗。 ◎ 眉山五苏苏涣与父亲苏序(973—1047)、胞弟苏洵(1009—1066)、侄子苏轼(1037—1101)、苏辙(1039—1112)共称“眉山五苏”。苏序生于公元973年(开宝六年)。从小性格比较顽皮,不喜读书,略知大意而已。长大后容貌英伟,为人慷慨,乐善好施。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苏涣胞弟。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苏涣之侄,苏辙之兄。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父亲,胞弟苏辙俱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是文学艺术方面的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苏辙,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苏涣之侄,苏轼胞弟。与父兄合称“三苏”,且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