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5年 |
释义 | 纪年中国传统纪年: 年号:汉平帝元始五年 该年为平年 -------------------------------------------------------------------------------- 大事记十二月﹐王莽毒死平帝﹐居摄践祚﹐称"假皇帝"﹐民臣称之为"摄皇帝" 奥林匹亚的神殿被大火摧毁。 出生刘婴,西汉末代皇帝(25年逝世) 逝世孔光,字子夏,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十四代孙,中国西汉大臣。以明经学,不到20岁被举为议郞。他为官严守秘密,坚持原则。曾任御史大夫、廷尉,于法律颇为擅长。一度罢相,后又复职。公元5年(元始五年),孔光病故。(出生于前65年) 历史记载王莽加九锡 元始五年(5)五月,以富平侯张纯为首九百零二名公卿大夫、博士、列侯、议郎等联名向太皇太后上书,称颂王莽功德比伊尹和周公,请加“九锡”。“九锡”即古代帝王赐与有大功或有权势诸侯大臣的九种物品,包括车马、衣服、朱户、纳陛、武贲、铁钺、弓矢、秬鬯。太皇太后遂策命安汉公莽以九锡, 平帝死 平帝初即位,王莽恐帝外家卫氏夺其权,乃上奏太皇太后拜帝母卫姬为中山孝王后,留中山(今河北唐县东北),不得至京师。平帝年长,对王莽留母卫后之事愤愤不平。元始五年(5)十二月,王莽在年终大祭时上椒酒,置毒酒中,毒死平帝。平帝时年十四。葬康陵。 王莽居摄践祚 元始五年(5)十二月平帝死后,前煇光谢嚣上奏太皇太后称:武功(今陕西郿县东)有人在打井时得一白石,上刻“告安汉公莽为皇帝。于是王莽指使同党向太皇太后上书,要求让他象从前的周公那样人代替天子临。太皇太后没有办法,只好顺从这一要求,由王莽摄政,称“摄皇帝”。次年,王莽改年号为摄元年(6)。三月王莽又众宣帝的玄孙中挑选一个年仅三岁的小孩刘婴,立为皇太子,号曰“孺子婴”。 孔光死 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孙。经学尤明,年未二址。举为议郎。匡衡举光方正,为谏大夫。坐议有不合,左迁虹长,自免归教授。成帝初即位,举为博士,数使录冤狱,行风俗,赈赡流民,奉使称旨,由是知名。光以博士选高第为尚书,明习汉制及法令。上甚信任。转为仆射、尚书令。诏令以其周密谨慎,未尝有过,加诸吏官。迁诸吏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给事中,领尚书事、后为光禄勋,复领尚书事,诸吏给事中。共典枢机十余年,守法度,修故事。上有所问,据经法以心所安而对,不希指苟合;如或不从,不敢强谏争,以是久而安。有所存举,唯恐其人闻知;沐日临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有人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光嘿不应,更答以它语,其不泄如是。后徙为御史大夫。绥和元年(前8)二月,成帝诏仪立皇太子。光主张立中山王,结果以议不中意,左迁廷尉。绥和二年(前7)三月,孔光为宰相,封博山侯。哀帝即位后,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俱尊称号,群臣多顺指。唯师丹与孔光持异议。哀帝难违大臣正议,又内迫于傅太后,遂策免师丹。朱博代为大司空。傅氏在位者与朱博共毁谮光。数月后遂策免。上丞相博山侯印绶,罢归。后复征为光禄大夫,数月,为御史大夫。元寿元年(前2)二月,复为丞相,复故国博山侯。明年,定三公官,改为大司徒。后徙为帝太傅,旋为太师。元始五年(5)四月死,终年七十。 《资治通鉴》记载孝平皇帝下元始五年(乙丑,公元五年) 春,正月,祫祭明堂;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百二十人,宗室子九百馀人,征助祭。礼毕,皆益户、赐爵及金帛、增秩、补吏各有差。 安汉公又奏复长安南、北郊。三十馀年间,天地之祠凡五徙焉。 诏曰:“宗室子自汉元至今十有馀万人,其令郡国各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夏,四月,乙未,博山简列侯孔光薨,赠赐、葬送甚盛,车万馀两。以马宫为太师。吏民以莽不受新野田而上书者前后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及诸侯王公、列侯、宗室见者皆叩头言:“宜亟加赏于安汉公。”于是莽上书言:“诸臣民所上章下议者,愿皆寝勿上,使臣莽得尽力毕制礼作乐;事成,愿赐骸骨归家,避贤者路。”甄邯等白太后,诏曰:“公每见,辄流涕叩头言,愿不受赏;赏即加,不敢当位。方制作未定,事须公而决,故且听公制作;毕成,群公以闻,究于前议。其九锡礼仪亟奏!” 五月,策命安汉公莽以九锡,莽稽首再拜,受绿韨,衮冕、衣裳、瑒琫、瑒珌,句履,鸾路、乘马,龙旂九旒,皮弁、素积,戎路、乘马,彤弓矢、卢弓矢,左建朱钺,右建金戚,甲、胄一具,秬鬯二卣,圭瓒二,九命青玉珪二,朱户,纳陛,署宗官、祝官、卜官、史官,虎贲三百人。 王恽等八人使行风俗还,言天下风俗齐同,诈为郡国造歌谣颂功德,凡三万言。闰月,丁酉,诏以羲和刘秀等四人使治明堂、辟雍,令汉与文王灵台、周公作洛同符。太仆王恽等八人使行风俗,宣明德化,万国齐同,皆封为列侯。时广平相班穉独不上嘉瑞及歌谣;琅邪太守公孙闳言灾害于公府。甄丰遣属驰至两郡,讽吏民,而劾“闳空造不祥,穉绝嘉应,嫉害圣政,皆不道。”穉,班婕妤弟也。太后曰:“不宣德美,宜与言灾者异罚。且班穉后宫贤家,我所哀也。”闳独下狱,诛。穉惧,上书陈恩谢罪,愿归相印,入补延陵园郎;太后许焉。 莽又奏为市无二贾,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之制;犯者象刑。 莽复奏言:“共王母、丁姬,前不臣妾,冢高与元帝山齐,怀帝太后、皇太太后玺绶以葬。请发共王母及丁姬冢,取其玺绶;徙共王母归定陶,葬共王冢次。”太后以为既已之事,不须复发。莽固争之,太后诏因故棺改葬之。莽奏:“共王母及丁姬棺皆名梓宫,珠玉之衣,非籓妾服。请更以木棺代,去珠玉衣,葬丁姬媵妾之次。”奏可。公卿在位皆阿莽指,入钱帛,遣子弟及诸生、四夷凡十馀万人,操持作具,助将作掘平共王母、丁姬故冢;二旬间,皆平。莽又周棘其处,以为世戒云。又隳坏共皇庙,诸造议者泠褒、段犹等皆徙合浦。征师丹诣公车,赐爵关内侯,食故邑。数月,更封丹为义阳侯;月馀,薨。 初,哀帝时,马宫为光禄勋,与丞相、御史杂议傅太后谥曰孝元傅皇后。及莽追诛前议者,宫为莽所厚,独不及。宫内惭惧,上书言:“臣前议定陶共王母谥,希指雷同,诡经僻说,以惑误主上,为臣不忠。幸蒙洒心自新,诚无颜复望阙廷,无心复居官府,无宜复食国邑。愿上太师、大司徒、扶德侯印绶,避贤者路。”秋,八月,壬午,莽以太后诏赐宫策曰:“四辅之职,为国维纲;三公之任,鼎足承君;不有鲜明固守,无以居位。君言至诚,不敢文过,朕甚多之。不夺君之爵邑,其上太师、大司徒印绶使者,以侯就第。” 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 泉陵侯刘庆上书言:“周成王幼少,称孺子,周公居摄。今帝富于春秋,宜令安汉公行天子事,如周公。”群臣皆曰:“宜如庆言。” 时帝春秋益壮,以卫后故,怨不悦。冬,十二月,莽因腊日上椒酒,置毒酒中。帝有疾,莽作策,请命于泰畤,愿以身代,藏策金滕,置于前殿,敕诸公勿敢言。丙午,帝崩于未央宫。大赦天下。莽令天下吏六百石以上皆服丧三年。奏尊孝成庙曰统宗;孝平庙曰元宗。敛孝平,加元服,葬康陵。 班固赞曰:孝平之世,政自莽出,褒善显功,以自尊盛。观其文辞,方外百蛮,无思不服,休征嘉应,颂声并作;至乎变异见于上,民怨于下,莽亦不能文也。 以长乐少府平晏为大司徒。 太后与群臣议立嗣。时元帝世绝,而宣帝曾孙有见王五人,列侯四十八人。莽恶其长大,曰:“兄弟不得相为后。”乃悉征宣帝玄孙,选立之。 是月,前辉光谢嚣奏武功长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圆下方,有丹书著石,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符命之起,自此始矣。 莽使群公以白太后,太后曰:“此诬罔天下,不可施行!”太保舜谓太后曰:“事已如此,无可奈何。沮之,力不能止。又莽非敢有它,但欲称摄以重其权,填服天下耳”太后心不以为可,然力不能制,乃听许。舜等即共令太后下诏曰:“孝平皇帝短命而崩,已使有司征孝宣皇帝玄孙二十三人,差度宜者,以嗣孝平皇帝之后。玄孙年在襁褓,不得至德君子,孰能安之!安汉公莽,辅政三世,与周公异世同符。今前辉光嚣、武功长通上言丹石之符,朕深思厥意,云‘为皇帝’者,乃摄行皇帝之事也。其令安汉公居摄践祚,如周公故事,具礼仪奏。”于是群臣奏言:“太后圣德昭然,深见天意,诏令安汉公居摄。臣请安汉公践祚,服天子韨冕,背斧依立于户牖之间,南面朝群臣,听政事;车服出入警跸,民臣称臣妾,皆如天子之制。郊祀天地,宗祀明堂,共祀宗庙,享祭群神,赞曰‘假皇帝’,民臣谓之‘摄皇帝’,自称曰‘予’。平决朝事,常以皇帝之诏称‘制’。以奉顺皇天之心,辅翼汉室,保安孝平皇帝之幼嗣,遂寄托之义,隆治平之化。其朝见太皇太后、帝皇后皆复臣节。自施政教于其宫家国采,如诸侯礼仪故事。”太后诏曰:“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