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苏逢锡 |
释义 | 苏逢锡,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乳腺肿瘤中心主任,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百万妇女乳腺普查工程广东省首席专家, 中华医学会广东省分会乳腺病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外科学杂志审稿人 苏逢锡简介 上一世纪后期创立中山二院乳腺肿瘤中心,它是以西医学治疗为主导的乳腺癌单病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该中心从最初的4张病床/每年新收乳腺癌病人70多人发展到今天的近50张床及每年新收治300多例乳腺癌病人。每年收治乳腺病人3000多人,乳腺手术1000多台.门诊病人1万多人次。他坚持对早期乳腺癌进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乳腺癌人性化治疗方面在国内领先并达国际水平:国内首先开展“Fisher保乳技术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应用研究”,保留乳房手术率达57%;国内首先开展以保留腋窝为目标的乳腺癌哨兵淋巴结活检的临床研究,在中华外科杂志上首先报告乳腺癌哨兵淋巴结活检的研究成果,并把该成果用于临床,保腋窝率42%。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包括早期乳腺癌术前/术后辅助治疗和晚期复发转移乳腺癌的解救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是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乳腺癌临床医学研究专家。多次前往美国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哈佛大学血液研究中心、佛罗里达州坦帕H Lee Moffitt 癌症中心和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综合乳腺中心学习交流。 目前正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级1项;近5年在国内和国际级杂志发表研究论著30多篇,其中10篇被SCI收录。参与多项全国性多中心临床研究,如“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中国遗传性/家族性乳腺癌多中心临床研究”。主持举办多届国家级“现代乳腺肿瘤诊治新进展学习班”及主办四届“广州乳腺癌研讨会”,推广保乳保腋窝等新技术及增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发表文章(部份,英文): 1. Long, M.J., et al., A single-center, prospective a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Can the prophylactic use of lamivudine prevent hepatitis B virus reactivation in hepatitis B s-antigen seropositiv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during chemotherapy?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2011. 127(3): p. 705-712. 2. Gong, C., et al., Up-regulation of miR-21 Mediates Resistance to Trastuzumab 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11. 286(21): p. 19127-19137. 3. Chen, J.Q., et al., CCL18 from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Promotes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via PITPNM3.Cancer Cell, 2011. 19(4): p. 541-555. 4. Wang, Y.H., et al., GeneSearch Breast Lymph Node Assay for the diagnosis of sentinel lymph nodes of breast cancer - CBCSG-001a: China validation study.Ejc Supplements, 2010. 8(3): p. 154-154. 5. Gong, C., et al., Markers of Tumor-Initiating Cells Predict Chemoresistance in Breast Cancer.Plos One, 2010. 5(12). 6. Wang, Y.S., et al., China Validation Study of GeneSearch (TM) Breast Lymph Node Assay for the Diagnosis of Sentinel Lymph Nodes of Breast Cancer - CBCSG-001a Interim Results.Cancer Research, 2009. 69(24): p. 544S-545S. 7. Rao, N.Y., et al.,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models for predicting the BRCA germline mutations in Han Chinese familial breast cancer patients.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2009. 116(3): p. 563-570. 8. Rao, N.Y., et al., Models for predicting BRCA1 and BRCA2 mutations in Han Chinese familial breast and/or ovarian cancer patients.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2009. 113(3): p. 467-477. 9. Cao, A.Y.,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PALB2 germline mutations in BRCA1/BRCA2 negative Chinese women with early onset breast cancer or affected relatives.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2009. 114(3): p. 457-462. 10. Cao, A.Y., et al., Mutation analysis of BRIP1/BACH1 in BRCA1/BRCA2 negative Chinese women with early onset breast cancer or affected relatives.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2009. 115(1): p. 51-55. 11. Wang, Y.S., et al., China multicenter study of sentinel node biopsy substituting axillary node dissection: CBCSG-01 trial.Ejc Supplements, 2008. 6(7): p. 170-171. 12. Li, W.F.,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BRCA1 and BRCA2 germline mutations in high-risk breast cancer patients of Chinese Han nationality: two recurrent mutations were identified.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2008. 110(1): p. 99-109. 13. Yu, F., et al., Iet-7 regulates self renewal and tumorigenicity of breast cancer cells.Cell, 2007. 131(6): p. 1109-1123. 14. Hu, X.Q., et al., Stable RNA interference of ErbB-2 gene synergistic with epirubicin suppresses breast cancer growth in vitro and in vivo.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6. 346(3): p. 778-785. 15. Gong, C., et al.,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toremifen therapy for mastalgia.Archives of Surgery, 2006. 141(1): p. 43-47. 16. Su, F.X., et al., Psychological stress induces chemoresistance in breast cancer by upregulating mdr1.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5. 329(3): p. 888-897. 17. Su, F.X., et al., Glutathion S transferase pi indicates chemotherapy resistance in breast cancer.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 2003. 113(1): p. 102-108. 18. Song, E.W., et al., Intrasplenic transplantation of syngenic hepatocytes modified by IFN-gamma gene ameliorates hepatic fibrosis in rats.Transplant International, 2002. 15(9-10): p. 472-478. 19. Song, E.W., et al., Blocking CTL-based cytotoxic pathways reduces apoptosis of transplanted hepatocytes.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 2001. 99(1): p. 61-69. 20. Song, E.W., et al., Adenovirus-mediated Bcl-2 gene transfer inhibits apoptosis and promotes survival of allogeneic transplanted hepatocytes.Surgery, 2001. 130(3): p. 502-511. 21. Song, E., et al., Rare occurrence of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s in livers with replicative hepatitis B infection.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 2001. 181(6): p. 529-533. 发表文章(部份,中文): [1]杨桦,李顺荣,萧俏珍,苏逢锡,. 麦默通系统在乳腺占位性病变中的诊疗作用[J]. 中国全科医学,2009,(21). [2]姚燕丹,黄松音,袁广卿,于风燕,龚畅,贾卫娟,吴畏,宋尔卫,苏逢锡,. Matrigel对不同Her2表达的乳腺癌细胞原位成瘤、增殖、凋亡和转移的影响[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9,(12). [3]杨桦,李顺荣,苏逢锡,. 影响保乳手术成功的若干因素分析[J]. 广东医学,2009,(9). [4]李顺荣,苏丹晨,萧俏珍,金亮,吴建南,苏逢锡,. 麦默通旋切系统切除乳腺癌13例[J]. 广东医学,2009,(8). [5]郭巨江,苏逢锡,姚和瑞,陈积圣,. 替代激活的单核细胞促进人乳腺癌细胞SKBR3的生长侵袭[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4). [6]贾海霞,苏逢锡,郭巨江,宋尔卫,贾卫娟,龚畅,胡孝渠,秦丽,.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坐标法定位[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6,(3). [7]胡孝渠,宋尔卫,陈积圣,李海刚,于风燕,贾卫娟,龚畅,郭巨江,苏逢锡,. 原位小鼠乳腺癌肝转移模型[J]. 广东医学,2006,(4). [8]胡孝渠,秦利,苏逢锡,姚和瑞,陈积圣,龚畅,郭巨江,于风燕,贾海霞,. 载体介导HER-2RNA干扰治疗乳腺癌研究[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5). [9]苏逢锡,胡孝渠,. 乳腺癌根治性手术后即刻乳房再造临床应用与评价[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4). [10]贾卫娟,苏逢锡,龚畅,胡孝渠,郭巨江,秦丽. 乳腺癌患者非哨兵淋巴结转移预测因素的研究[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5,(7). [11]沈镇宙,柳光宇,苏逢锡,何萍青,杨名添,施俊义,盛援,邹强,李亚芬. 多西紫杉醇加表柔比星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J]. 中华肿瘤杂志,2005,(2). [12]曾弘,李海刚,曾韵洁,贾渭娟,苏逢锡,. 乳腺叶状囊肉瘤21例临床病理分析[J].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3,(S1). [13]贾卫娟,苏逢锡,陈积圣. 乳腺癌哨兵淋巴结活检126例的临床研究[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3,(3). [14]苏逢锡,巴明臣,周晓东,吴仙容,李燕,陈积圣,李君. 活体染料注射法识别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失败及假阴性原因分析[J]. 中华肿瘤杂志,2002,(3). [15]苏逢锡,贾卫娟,何嘉辉,曾韵洁,李海刚,陈积圣. 乳腺癌哨兵淋巴结检出相关临床和组织学因素[J]. 中华外科杂志,2002,(3). [16]巴明臣 ,苏逢锡 ,周晓东 ,吴仙容. 活体染料注射法识别乳腺癌哨兵淋巴结失败及假阴性的原因分析[J]. 新医学,2002,(12). [17]苏逢锡!510120广州,曾韵洁!510120广州,贾渭娟!510120广州,陈积圣!510120广州. 卵巢癌乳腺转移一例病例报告[J]. 中华肿瘤杂志,2001,(2). [18]苏逢锡!510120广州,陈积圣!510120广州,贾卫娟!510120广州硕士研究生,宋尔卫!510120广州博士研究生. BCL-2基因表达与乳腺癌抗凋亡及免疫耐受的关系[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9). [19]苏逢锡,贾渭娟,陈积圣,宋尔卫. 乳腺癌细胞可溶性FasL分泌及其对淋巴细胞凋亡的诱导[J]. 肿瘤,2000,(4). [20]苏逢锡!510120广州,贾渭娟!510120广州,李海刚!510120广州,曾韵洁!510120广州,陈积圣!510120广州. 哨兵淋巴结活检对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J]. 中华外科杂志,2000,(10). 媒体报道一:挥之不去——苏逢锡【2007《医师》第5期】 圆 梦(一) 童少波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 ——题 记 导语 被艺术作品、文人骚客比喻成“世界最美山峰”的乳房,也是让女性烦恼的“多事之丘”,其中乳腺癌,已成为对女性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哪里有病魔哪里就有病魔克星,在中国、在华南,乳腺肿瘤界不乏名医方家。农历8月桂花飘香的季节,我们登门造访了一位名唤“苏逢锡”的教授,他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乳腺肿瘤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百万妇女乳腺普查工程广东省首席专家和广州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委,是广东省乳腺肿瘤领域的代表人物。 在话题展开的时候,他的真诚、他的直率、他的无所顾忌,使得这次访谈堪称酣畅淋漓。 苏逢锡打动我们的,不单在于他所从事的的事业和在学科上取得的成就,他非同一般的坎坷的人生遭遇,他曾经承受的犹如泰山临头的重压,更带给了我们深度的震撼!因为在这种遭遇和重压的缝隙,我们分明看到一个鲜活的、倔强的灵魂,在与厄运展开一次次不对等的拔河! 我们不去评价苏逢锡所经历的磨难中的是非曲直,但我们无法不去赞美一个灾难深重的的生命的不屈!!! 这里,我们且从“苏逢锡传奇”和“对话苏逢锡”两个板块来原原本本、不加修饰地铺陈这位“笑到最后”的乳腺专科领军人物的过去和现在…… 苏 逢 锡 传 奇 苏逢锡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高中毕业后他读了中专,学的是护理专业。中专毕业后他干了8个月赤脚医生,然后分配到在江门市人民医院,做了几年护士,又干了一年的行政,还担任过团支部书记。 1975年江门市推荐工农兵学员,整个江门市医疗系统就一个名额,由于医疗护理、行政、团支部等各方面工作表现优秀,他获得了医院的推荐。通过面试和简单的书面考试,很幸运的,他被录取了,由此他走进了中山医学院(后来的中山医科大学)的大门。 命运,把他高高抛起,使他一跃而成为了身份特殊的大学生,接下来又把他狠狠地扔下来…… 那时的苏逢锡其实就特别上进,一没后门、二没家庭背景的他,确实是靠自身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走到这一步的。 1978年他大学毕业后,苏逢锡就在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工作,直到现在。 “我是被整蛊的人物。”苏逢锡说。 工农兵学员的遭遇 对工农兵学员,中山医科大学有个原则是:尽量不留人。到苏逢锡他们毕业的时候,校方找一些学生去问话,问如果留校想做什么的问题。面对辅导老师、后来成为中山医副校长的古健辉,苏逢锡的回答老实不客气:“外科,我就是要干外科!” “我这个人就这么执拗”,苏逢锡说,“我既想留下,又想搞外科,还没有商量。我们整个年级同学有500多人,到学校宣布结果的时候,临床大科果真只有一个留校名额,就是我。当时大家都很惊奇,问我是不是省委领导的儿子之类,我说,什么都不是,我的父母都是农民。” “当时,可能是我这种执着,感动了一些老师,” 苏逢锡分析,“加上我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也处在上游,还可能因为我曾读过中专,就把我留下来了。我估计是这样。” 这样,苏逢锡就到了中山二院。“当时二院外科主任也是医院院长,其实他是不怎么欢迎我来的。他和我说了:‘你可能要去其它小科看看。’” “要我看其它科我就离开这个医院。”苏逢锡当时立即表态。话虽然够冲,但足可见其干定外科的铁的决心。但在古健辉那里很招人爱的直率,在中山二院“不灵”了。 “因为他们一些人在文革期间,遭受过不少后生的批斗,对与文革沾边的东西都产生了抗体,后来他们就把一些怨气转移发泄到了我这个‘工农兵学员’身上。” 其实,文革“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时候,苏逢锡还是个红小兵,他委屈就委屈在他连“斗蛐蛐”都没干过。后来,苏逢锡人是留在科里了,但学校派专人去江门对他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调查:苏逢锡的工作怎样、学习怎样、有没有偷过西瓜、参与过打砸抢。但苏逢锡不管也不知道这些,他一直在医院踏踏实实地工作。 几次考研究生,就因为工农兵学员的问题,苏逢锡都与之失之交臂。苏逢锡是三年半学制的大学生,他第一次考研去考中山医附属一院外科主任的研究生。既是院长又是主任的顶头上司闻讯把他叫到院长办公室。“你考研究生怎么不经我同意啊?去考外院研究生,我培养的医生、干部,我为什么要给他们?”本来苏逢锡就是不受欢迎的人,没想到一个报考又牵扯上了“上层”的一些矛盾纠葛。懵懂而老老实实的小青年苏逢锡,一时还没明白过来。 “你考什么研究生啊,你现在还不满意?如果不是文革,你还读不上大学。”领导出语不逊。 本来血气方刚、无所顾忌却在这里受尽委屈的苏逢锡闻听此言,不由火气顿生。他顶撞道:“不是文革,我还不读中山医,我读清华呢!” “他还说,我们教授的子女,还是工人,有的还没书读。”苏逢锡跟我们讲述。“我说:‘机会是均等的,我也不是靠什么手段。我也读过中专,单位推荐后参加面试,一路走过来的。’后来我又很不客气地说:‘你也是农民出身的!’所以后来他对我更加恼火。人就是这样,很复杂。因此我后来的日子也就不好过。” 工农兵学员是文革那段特定历史衍生的产物,处理历史问题应当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同时参考现实的情况。但时间进入了1984年,全国各处几乎都在“驱赶”文革间毕业的大学生。 “中山医也把300多名工农学员集中起来,宣布:‘你们都要重新考试,考试不及格的,降为技术员。’通知宣布之后,人心惶惶。很多人都在哭。那一年搞得很紧张。他们要赶我们走,说有单位的一定要走。我就找了单位,准备走,但是我作了两手准备。 “这时,我又不顾一切地再次参加了研究生考试,报考的是本医院本科室!结果天可怜见,我考上了!!!” 苏逢锡激动万分。然而,他充血的脑门迎来的是一顿“冰淇淋”——医院再次为他关上了大门。“他们说不敢招我,说我们工农学员四处给人赶,到时毕业不了,怎么办呢?结果我自己的科室也读不到!上面就把我转到暨南大学。结果暨大那边就说,名额已经满了;同时也不敢要我。” 就这样,双脚已跨进车厢的苏逢锡还是被踹下地来,他第二次与似乎要圆的梦擦肩而过。 考研成为苏逢锡心中的痛。人争一口气,树争一层皮,明知此路不通,苏逢锡偏是要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实力。在第二次门被堵之后,他准备向考研发起第三次进攻。 1984年12月,苏逢锡结婚了。在他大喜的日子里,医院不给他房子住,请他卷铺盖“走路”。 “我说,那房子就算借给住我好不好,我写张借条。打借条后院方让我住了一个月。1985年元月,一个月满期了,又赶我。他们说:‘你不走,你就别想考研究生。’ “我考研大过天,听到这种威胁,就象触电一般,我宁愿把大床叠起来,我宁愿和新婚妻子流落街头,我不住了!!!” 苏逢锡的黑色1985 “那一天,天下着大雨,我给逼得走投无路。我就踩着单车,流着眼泪,跑到省委去上访。省委组织部有个叫张百泉的处长接待了我们,说:‘如果你没房子住,你就不要搬出来,可以。’ “后来,我上访的这个事情,很多人都效仿。每个医院都去了十几个人,反映工农兵大学生的境遇。我呢,正在复习,考研究生。为了大家我又去。正常上访,我们去问政策的嘛。很多人资格比我老,很老练,他们就觉得不应该去。结果中山二院,就是我一个人去上访。省委让我们回去跟单位传达一下:‘找得到单位可以走,找不到可以不走。’ “这次回来完啦,有人把我告到医院书记那里。结果我们书记说我上访没报告,后来大家就合伙儿一齐‘整蛊’我了。” 苏逢锡从此更没有好果子吃了。院方告诉他,他不离开这个医院,就永远不能提职称,永远只能做门诊住院医师。话一落地,把他下调去了门诊部。 “结果我在门诊呆的时间长达4年。虽然医院讲‘永不起用’,但是我相信党的政策,所以我就一直默默地做下去。” 1985年那年,对苏逢锡来说,是灾难深重的一年。这一年4、5件天灾人祸,都挤一块蹍踏在苏逢锡身上。 “85年3月27日,江门有个重大翻船事件,死了80多人,其中,我们家里就有5口在里面!就是因为单位要把我赶出来,我两个姐姐、一个姐夫、一个妹妹、还有一个侄子,他们来广州看我,是为了看我,结果……他们赶上翻船,都死了。”空气似乎凝固了。 “家里的变故,使得我妈妈因为情绪波动太大,病倒了。一照片子,又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又是空洞肺结核,后来来到广州结核病医院住院。那时,医院又不给房子住,我人又正被‘下放’到门诊那边。我妈妈在医院瘦到皮包骨,只剩下50、60斤,极端脆弱。我心里很难受,就只能每天在医院单身宿舍的走廊上,小心翼翼地生火,用煤炉子给我妈妈煮点东西,然后送到横枝岗的结核病医院。 “到了8月份,我因不适,检查发现一个耳内肿瘤。耳鼻喉科主任说:‘你这可能是恶性瘤,要马上做手术。’癌症?这个消息对我冲击太大了,因为那时我妈妈病着还未出院啊,我妻子又挺着肚子快要生产了,谁来照顾妈妈? “那天,我翻遍全身的口袋,给我妈买了些吃的,跑到横枝岗见到我妈,我说:‘妈妈,我要出差了,要出去好一段时间。你安心疗养,我让妹妹来照看你。要多吃些营养啊。’ “我细细端详着母亲,掉转头去时,眼泪止不住夺眶而出。” ………… “安顿好妈妈,我准备去做手术了。但科室这时说:‘不行!科室没人现在。’世界就是这么残酷的,在这么严峻的情况下,你看到的是这么冷冰冰的脸孔,听到的是这么冷冰冰的话语。我说我不管它,我去住院。 “我做了7、8年的医生啊,这么大的手术,我进手术室和住院期间几乎没有人来看我,两个人除外:一个是挺着个肚子已怀孕的老婆,另一个是门诊护士长。我感激她。” 好在肿瘤是良性的,如果是癌症,苏逢锡说“那我是死不瞑目啊”。为什么呢?就因为跟着他没享受过一日清福的老婆的肚子里,有他不久就要降临这个世界的孩子,而横枝岗,还有骨瘦如柴的母亲!他没有理由不去尽自己作为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责任!他死不起啊! 年底的时候,孩子生下来了,按说一切已过去了,苏逢锡该高兴了。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孩子一出生,就患了新生儿黄疸症,住进了小儿科。儿科连续发了几次病危通知,搞得我很心酸很狼狈。后来小孩挺过来了,‘过关’了。从此日子才开始好一点点。” 命运对一个人的摧残,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圆 梦(二) 童少波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 ——题 记 苏逢锡传奇 之 初见曙光. “就象邓小平下放江西可能思考了很多问题一样,84—88年在门诊的这4年,我也琢磨反思了很多事。我发现了一个现象:乳腺病人特别多。这时候,我就萌生了一个开办乳腺专科的设想。88年,外科主任区嘉找我,说上面叫我回去。当时是落实政策,也碰巧科里两个博士生孩子,住院部人手不够,我就做了‘替补’。 “科里叫我填写一个表,提职称。什么职称?助教!我们一毕业,就是助教了。78到88年,我做了十年医生,还在提我做助教,这不笑话吗?但我不吭声,我照着表填了助教。”原本直言不讳、性子顽强刚烈的苏逢锡,几经磨砺之后,已经沉得住气,显得沉稳、持重了。 “后来,区嘉主任在学术委员会上把我提了主治。我成为中山医第一个提了主治后才去补填表格的。他改了,不提助教了。后来他告诉我:原来你真的不错。区主任80年代从美国回来,他一直不了解我。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暗自努力,恋爱时连拍拖都没时间,跟女朋友周六才见个面,天天泡临床。有手术有机会我就默默地干。有积累在,一做,水准就出来了。从那时起区主任对我的印象就不同了。后来他和我说,‘你想搞肝科,就跟我。想搞什么专业,你自己拿主意。’ “后来我经常去区主任那里坐,有一天,有个病人找他看乳腺,我就说,‘哎,区主任,我就搞乳腺专业算了。’他说,‘那好,你先去写篇综述文章吧。’这就是我这辈子第一篇专业文章。 “我学英语也是作了很大努力的。我们读大学时,才开始学ABC,毕业后,我便加倍‘进补’。79年那时医院没有电视机,我就每天下班后坐班车,到肿瘤医院研究所去听电视讲座;到了85年,我又每天晚上听‘美国之音’,很艰辛地学习。学到93年,研究生不给读了,英语却够用了,我就开始潜心搞专业。 “自1990年开始,我就进入乳腺专科了。整个乳腺科都是我一个人在搞,那时候还没有病房。门诊病房混在一起,肝胆胃肠都跟着管。到了1998年,我们一栋新楼建好了,其他每个副高十张床,只给我四张,他们觉得我不会成大气候。这个时候还这么压我的。我也不哼声。怎么办呢?我就去借床。内科、ICU都借过。到了98年科里招了一个研究生,是个女的,等于就是跟着我创业的了。 “1993年还有个插曲,区嘉主任推荐我直接攻读博士,我复习了一个月,就要去考试了,但考试前十来天,医院一个姓陈的处长说不能给我考。他说以前可以,现在不行,文革毕业的,现在不能直接攻读博士。于是争执开始了,区主任也帮我。这是政策问题。结果5个校长一起讨论,后来还是让我去考了。离考试还有5天时,这处长还在使坏压我,他说你的基础课只能考病理。还有5天怎么改考病理啊?但我只好硬着头皮上了。原来博士考试考什么专业基础是由考生科室定的,科室给我定了考解剖学,所以我就复习解剖。按理我考肝胆博士只考肝胆专业基础,但是陈姓处长却给了我‘王吉甫教授胃肠博士病理考试卷’。结果在完全没有复习的情况下,我病理仅差三分入线,但总分是入线的。我因此没获得攻读博士的资格,我又错过机会了。 “从此,93年开始,我改变想法改变思维了,不再考什么研究生、博士生了。我对自己许诺:我要做到不读硕士带硕士,不读博士带博士。”结果,今天,苏逢锡实现了这个目标。中山医与中山大学合并后第一次评正高职称,他凭实力一次通过;2006年评博导,在明文规定‘没有博士学位的原则上不能评博导’的情况下,他以超强的优势,又顺利过关了。这么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依托一手打造的乳腺专科,苏逢锡终于圆了心中一个梦。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磨难是苏逢锡的财富。苏逢锡与常人不同之处,就在他的韧性和坚强,越是身处逆境,他越能顽强地坚守。“多少次,我的苦水往肚子里面咽,那些年,也是我这辈子最努力的日子。我得不到认可,得不到鼓励,得不到公正的对待,我就一直忍着。”他说。“在经受这么多艰辛之后,我能有今天,也因为一个想法一直在支撑着我:那就是我要看看,究竟是谁笑到最后。” 媒体报道二:云水襟怀纳贤才,惺惺相惜成佳话 苏逢锡,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乳腺肿瘤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百万妇女乳腺普查工程广东省首席专家,广州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目前正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级1项;近5年在国内和国际级杂志发表研究论著30多篇,其中10篇被SCI收录。 宋尔卫,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0年在中山大学获得外科博士学位,1999-2001年和2002-2004年,分别被医院派往德国艾森大学医学院和美国哈佛大学CBR生物技术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1月被中山大学聘任为研究员。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6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宋教授在SCI收录的国际杂志发表文章31篇,总影响因子为178分,研究成果曾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2003年度十大科技突破”,到2008年10月份,论文被国际上同行引用超过1200次。 在当今多少有些不尚清风尚繁华的学术时空中,慧眼识才考的是一个人的智慧,爱才纳才考的则是一个人的胸襟,智慧和胸襟的完美结合,才是成就大业的根本。2004年,中山大学附属二院乳腺肿瘤中心主任苏逢锡教授引进刚从美国哈佛完成博士后研究却已在生物医学界崭露头角的宋尔卫医生。当时,面对一些友人“免招猛虎入室”的“劝谕”,苏教授从容大度;而作为“海归派”的宋尔卫教授,也是虚怀若谷,知遇图报,两人谱写了一曲医疗与科研的和谐乐章。 此回要说的正是苏逢锡教授和宋尔卫教授“云水襟怀纳贤才,惺惺相惜成佳话”的故事。两教授率真坦诚,快言快语,爽朗的笑声贯穿故事始终。 开篇———慧眼独到识人才 “我们性格互补,彼此真诚相待让我们一起做事特别有默契” 1994年,宋尔卫念七年制研究生时到原中山二院普外科实习,尽管他的正式导师不是苏教授,却有机会跟苏教授学习。苏教授回想起那时的宋尔卫,笑得很明朗,语气兴奋:“他很有冲劲,我们很投缘!”苏教授嘴边有掩不住的笑意,他说,当时在做手术的时候,宋尔卫敢于站在主刀位。之前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我很喜欢他的积极进取和自信勇敢,他敢站在那个位置上,我也敢放手让他做,试过几次我都让他来当主刀,我当助手,还出色完成了任务。”宋教授也多次回忆起那段时光,认为当时的磨练确实为他的临床技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苏教授还表示,宋尔卫干劲冲天,他自己则厚重沉稳,性格上的互补,彼此真诚相待一起做事特别有默契,此外,当时苏教授已经充分肯定宋的能力,“我觉得这是特殊人才啊,要特别对待。” 而宋教授回忆当时的情景,话语间也是雀跃不已:“我很喜欢做手术,苏教授胸怀宽广,舍得放手让我去做。”宋尔卫深知苏逢锡虽无豪言壮语,但沉稳踏实,心怀鸿鹄之志。苏逢锡长于临床治疗,而宋尔卫更精于科研,所以“我们两个人在一起就能相互学习,在日常讨论中常常结合临床提出的问题,寻求通过科研途径提出解决方法,萌发出很多绝好的思路和课题。” 二人一拍即合,于是,工作日二人在医院上班,周末便一起到医院外的实验室做实验。1995年,宋尔卫硕士毕业留校,二人便开始合作申请校级课题,有关术前化疗的一种新辅助化疗。当时苏教授已较集中关注乳腺癌方向,而术前化疗对于研究乳腺癌生物学特性和化疗药物敏感性都是一个很好的模型,二人思维开阔前卫,对此都很感兴趣。当时这个课题在国外刚起步,国内还没有人做,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率先开展,成功申请到课题基金。宋教授想起去年在国际顶级生物学杂志《Cell》(《细胞》)上发的一篇文章,就是通过观察积累十几年的术前化疗模型发现现象,并追踪现象探索机制而最终得出的新结论。苏教授指出,在国内而言,他们是最早开始术前化疗研究的,二人共同的执著与顽强开启了这项研究,更奠定了二人合作的基础。 深入———云水襟怀引贤才 “我特别想保护他顺利往前走” 引进宋尔卫的想法是如何萌生的?苏教授笑着说,其实没有很确切的说法,这一切很自然地进行着。尽管宋尔卫教授后来攻读肝胆方向的博士学位,并于在读期间赴德国当交换学者,但由于之前的合作,宋已经对乳腺外科产生较浓厚兴趣。“他在德国期间也常和我联系,讨论乳腺科的问题。他回来后,其实已经坚定要留在乳腺外科的愿望。”不过,此时出现了转折点,宋尔卫要去哈佛进行访问研究,但遇到了较大阻力。苏教授则明确表态支持他,他说了一句很朴实却很有力量的话,“我相信他会回来,我相信他”,苏教授还表示,到时愿意接收宋尔卫到乳腺外科。最后苏教授和其他几位教授一起为宋写下 “保证书”交给院长,终获批准。 跨万山隔重洋,苏教授和宋教授二人几乎每晚保持通话,交流乳腺癌在科研和治疗领域的新信息,并在两地开展课题研究。而身在美国的宋教授已开始帮苏教授指导研究生科研上的事。自从那个时候,宋教授就把中山二院乳腺外科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从来没有萌发过办绿卡留在美国的念头。 2004年当宋教授即将结束在美访问学习时,苏教授就忙着筹备正式“引进”了。当时遇上一个契机。在一次科技大会上,苏教授留意到颜光美副校长在报告里介绍了在《Nature Medicine》和《Nature Biotechnology》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的宋尔卫,而当时颜校长还不认识宋尔卫。苏教授立即和宋尔卫商量回国事宜。他写了一封信表明乳腺外科愿意接收宋尔卫,并把他的学术成果及相关材料整理成一本册子一起交给颜校长。颜校长看完后马上就请当时学校医学科学处的袁凯瑜处长联系宋尔卫。回国后,颜光美校长更亲自会见了二人,很为二人的故事感动。 其实,早在苏教授有意邀宋教授加入乳腺外科的时候,就有友人“提醒”苏教授,引进宋有可能对他造成“威胁”。苏教授当时觉得这样的想法很莫名其妙,“我和宋尔卫有很长一段合作时间,互相配合很好,更重要的是我们有着一致的目标,一心想把乳腺外科做好做强大。他在科研上做得很出色,为人坦诚大气,积极进取,我能够给他提供发展空间,也需要他这样的力量一起奋斗。而且,我的工作始终也是要交棒的,如果交给宋尔卫这种人品与能力皆高的人当然是很好的选择。”苏教授是那样自然地流露出他爱才惜才的真诚,“文革时候我在江门做过几年行政工作,很理解知识分子,宋尔卫真的是人才,我特别想保护他顺利往前走。” 宋教授很理解苏教授的感情和想法,他对苏教授充满感激之情,他说:“不管是我在外科手术打基础时,还是回国腾飞时,苏教授都给予我机会,让我得到快速提升。苏教授年青时比较坎坷,吃过不少苦,所以他对学生特别好,不想学生吃苦。” 解读———不分彼此获双赢 “我们不分彼此” 这对强强联合的搭档,在正式合作之初还是经过了一年多的磨合期。苏教授还是用“放手”这一招,当时把二院乳腺外科整个北院临床交给宋教授管理,“我了解他的决心,宋尔卫要做好科研也要做好临床,我信任他,放手让他去做。”宋教授回忆,当时他刚从美国回来,临床上没太大名气,病人都是冲着苏教授来的,要不是苏教授放手让他管理北院部分,他也许会失去很多做临床的机会。 宋教授始终强调:“我们二人的合作不分彼此,是一个整体。”申请各种科研项目,二人都以团队身份参加,谁有需要另一方就尽量支持配合。2004年,宋教授刚回国正是立业的关键时刻,但为了让苏教授顺利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他不惜放弃了当年申报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机会,全力配合苏教授挂帅申报;05年,宋教授申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苏教授全力支持;06年,苏教授再获得国家自然面上项目,07和08年,宋教授连获国家自然面上和重点项目。医学科学处前任处长袁凯瑜称赞二人配合默契,真诚相待,在事业上取得了“双赢”。 两人还共同培养学生。苏教授说自己“心软”,故喜欢把学生交给严格严厉的宋教授去指导,面对学生偶尔的唠叨时,苏教授只是淡然一笑,说一句“你们身在福中不知福”。学生中若有“分派系”的苗头,就会遭到两位教授的严厉批评,“我二人十几年来从不分彼此,你们学生怎能划分界线?” 目前,苏教授任二院乳腺肿瘤中心的主任,宋教授任副主任。肿瘤中心在临床和科研上齐头并进,发展迅速,从最初的4张病床/每年新收乳腺癌病人70多人发展到今天的近50张床及每年新收治400多例乳腺癌病人。每年收治乳腺病人3000多人,乳腺手术1500多台.门诊病人2万多人次。苏教授很早就树立了保乳保腋窝的理念,在国内首先开展 “Fisher保乳技术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应用研究”,保留乳房手术率达57%;并率先开展以保留腋窝为目标的乳腺癌哨兵淋巴结活检的临床研究,这在全国也是首开先河,在中华外科杂志上首先报告乳腺癌哨兵淋巴结活检的研究成果,并把该成果用于临床,保腋窝率42%。而宋教授升任二院副院长,在乳腺癌科研上成绩斐然。他在国际上首次揭示微小分子RNA对乳腺癌起源的癌干细胞的重要调控作用,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生物学杂志 《Cell》上发表,哈佛大学校报《Focus》对此作出高度评价,认为该项成果成功结合了微小分子RNA与肿瘤干细胞两大科研热点,揭示了重要的肿瘤生物学机制。 对于二人在乳腺癌临床和科研上取得的卓越成就,苏教授只是说:“我感觉心里很踏实。和宋尔卫合作配合很好,让我很踏实;而宋尔卫发展得很好,也符合我当初的期望,心里更踏实了。”宋教授说的是,“我们的共同愿望,是打造一个科研与临床齐头并进的强大学科,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中,我们不分彼此。” 末篇———惺惺相惜为良友 “一直以来,宋尔卫给了我胆量” 苏教授笑着说:“宋尔卫经常搭我肩膀,然后说‘我们两兄弟’这样的话,其实我和宋尔卫有着多重关系,师生、搭档、朋友、领导与下属,等等。”苏教授一开始是宋的老师,临床是也是宋的“老师”,但科研上宋又是苏的“老师”,而宋教授英语出色又当苏的英语老师;在肿瘤中心,苏教授是领导,在二院,宋教授是领导;平时假日,二人都会一起出游,保持沟通交流。 二人在这多重关系中相处自如默契,苏教授认为,秘诀除了性格投缘外,还应论二人惺惺相惜,互尊互助。苏教授动情地回忆,当年他要申请从主任医师转教授,遇到了困难本想放弃,偏偏宋尔卫不让,主动帮他想办法,提出去找主管校长。“我们当时都不认识那位校长,我犹豫着一直没去,但宋尔卫比我还着急,隔三差五就打电话催我,最后去找了主管校长,校长经过详细调研,最终按政策解决了问题,我才顺利转评了教授,”苏教授语气意味深远,“一直以来,宋尔卫给了我胆量。” 苏逢锡教授平和心广泰,宋尔卫教授意气风发俊伟豪迈。与其说,苏逢锡教授揄扬提拔宋尔卫教授,宋教授知遇感恩,不负捧珠之爱琢玉之功,不如道,二人惺惺相惜,在“双赢”中打造强势学科,沧海横流中,共显英雄本色。 媒体报道三:孙逸仙纪念医院苏逢锡教授获选传承广州文化的“100双手” 2010年11月30日,传承广州文化的“100双手”颁奖晚会在白天鹅宾馆隆重举行,孙逸仙纪念医院苏逢锡教授获评为传承广州文化的“100双手”之广州妙手。(详见广州日报2010年12月1日封2版) 据广州日报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是由广州日报策划并联手广州市档案馆共同举办的,历时一年零四个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经过群众推荐、个人自荐、网络投票、专业评审、社会公示等阶段产生。它的评选标准是获胜者所属行业必须体现广州文化,其技艺又必须代表一定的行业高度。该院乳腺外科主任苏逢锡教授以高票获选,他是中山大学仅有的两位获选者之一,另一人为中山六院胃肠外科的任东林教授。苏逢锡教授表示,自己能够获选“100双手”是社会对他、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工作的肯定,对此感到非常荣幸,同时也觉得肩上多了一份责任,将努力为传承广州文化作贡献。 据悉,所有获奖者除了被授予精致牌匾和证书外,还拓印下个人手印留在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其作品、事迹也会由广州市档案馆收藏,永久向公众展示,作为传承广州文化的历史印记流传下去。 媒体报道四:大洋新闻 时间: 2008-01-26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涂端玉 乳腺癌患者一般出院半年后可过性生活,适度的性生活有利于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和预防复发 肿瘤切除了,生命保住了,然而一个残酷而现实的问题却摆在了乳腺癌患者的面前——性怎么办?八成患者暗自“关心”术后能不能恢复性生活,然而受到生理、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乳腺癌患者夫妻生活大打折扣,离婚者更是屡见不鲜。专家指出,正常、适度的性生活有利于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和预防复发,乳房重建者性生活质量高过全切患者。 文/记者涂端玉 通讯员王薇 杨文 八成患者关心术后性问题 某调查表明:有77%的患者术后一年没有性生活,超过70%的患者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很多患者乳腺肿瘤切除了,但过一两年却离婚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乳腺肿瘤中心主任苏逢锡教授说,尽管导致离婚的原因有很多,但性生活障碍很可能是最大一个原因。医生观察发现——约八成女性病人十分在乎术后能不能恢复夫妻生活。但事实非常残酷——大多数患者术后的性生活质量不如术前。 “一些人怕复发而自觉中止了性生活,还有一些人因为心理因素产生了性生活障碍。”苏逢锡指出,乳腺癌女性术后性生活受到困扰主要来自三方面原因:首先,作为肿瘤患者,不少人认为性生活会引起肿瘤恶化;其次,后续治疗包括内分泌治疗,可能抑制女性雌激素分泌,从而导致女方性欲下降;再者,男方因为性心理障碍而对女方“性趣”减淡,拒绝性生活。 农村、中老年女性 更不在乎术后“性福” 苏逢锡告诉记者,通过对大量女性乳腺癌患者的观察发现,年轻、文化程度偏高、城市女性往往更注重疾病治疗之外的自身相关利益,其中就包括术后性生活质量等内容,“但农村妇女、中老年女性、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更专注能治好病就行,对于‘性福’似乎不太关心,有的还要求医生直接全切乳房,因为‘孩子也生了,全切了干净省事’。”苏逢锡表示。 据国内某“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调查问卷”披露,在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年龄、职业、文化、经济状况、诊断分期)、疾病史、长期用药情况、情绪、婚姻、性心理状态的相关内容及患病前后性生活质量等问题的调查中,患者性生活质量和频率在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治疗后性生活停止者和不满意者明显增多;高年龄组性生活停止者明显增多;全乳切除组的病人中,性生活完全停止的发生率较高,几乎有1/3行全乳切除术的女性出现一些性方面的问题,包括性欲及性快感降低。 “乳房作为女性的性敏感区,手术切除后人体该部位肯定敏感度下降,所以从生理而言,女性性欲可能下降也是客观事实。”苏逢锡说。 体质较弱者应在出院半年后过性生活 “有不少患者询问术后能不能过性生活,我认为,能不能过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身体觉不觉得累、负担重不重。如果自己可以承受,那医生不反对,而且从长远来看,恢复性生活对患者无论是生活质量的提高还是预防复发都是有好处的。”苏逢锡说,所谓适度的性生活即指性行为过后,自身不感到疲倦,次日也不会出现头昏脑涨、腰酸腿痛、精神不佳等征兆,病人可根据自身情况自行把握。如果癌症治疗结束、病情稳定、体力逐渐恢复、患者也适应了由疾病带来的种种变化,便可以恢复正常的性生活。 苏逢锡表示,和谐正常的性生活可以稳固婚姻,还能增强肌体免疫功能,让人乐观开朗,有益身心健康。但性生活又是一把双刃剑,在病体初愈,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身感疲倦的情况下,频繁的性生活对健康不利,还可能使旧病复发。 苏逢锡提醒,对于乳腺癌患者,历经手术的创伤和化疗的刺激,出院后半年内体质比较虚弱,处于身体的恢复期。这个时期,应相对禁止性生活。术后1~3年内,也应控制性生活次数。如果患者体质较好,病情相对稳定,可以有适度轻松的性生活,但要注意行房时,不要过于激动、剧烈,更不能多欲,特别要做好避孕,因为,妊娠对乳腺癌的复发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妊娠可促进乳腺癌的复发和转移。“总之,乳腺癌患者房事要谨慎,既不能绝对禁止,又不能随心所欲。适时适度,有益身心,利于康复。”苏逢锡认为。 乳腺癌患者可考虑重建乳房 专家指出,如果正值肿瘤的术后治疗期间,如放疗、化疗等使得人体体质虚弱、精力较差,都有可能暂时降低女性性欲,这时丈夫应体谅和照顾妻子。但同时苏逢锡也坦言,临床观察了解发现,乳腺全切手术患者的术后性生活质量不如保乳或乳房重建患者,“男性是视觉和触觉动物,女性具有的曲线美对唤醒男性性兴奋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女性乳房全切后不但对男性有影响,而且自己胸部也会留下疤痕,对女性自己的心理也会有影响,不少患者开始自卑,也可能因此而回避性生活。”苏逢锡表示。 苏逢锡告诉记者,经历乳腺癌切除手术的患者,也许还将面临残酷的生活考验。所以手术不但要切除干净肿瘤,还必须考虑“人性化”、帮助其尽可能提高日后生存质量。“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能够保住乳房是维护尊严、抚平创伤的最好方法之一。” 他表示,在该院,目前已有57%的乳腺癌患者可以保留至少部分乳房,相当一部分人群可以选择通过自体组织或是硅胶重建乳房。“抛开乳房作为第二性征在性生活中的意义不说,像一些特殊职业人群,如舞蹈演员,如果不重建乳房选择全切手术,很可能手术结束就代表她的艺术生命完结,非常可惜。实际上,很大部分乳腺癌人群可以选择保乳手术和乳房重建。”苏逢锡表示。 媒体报道五:来源“ 金羊网 -- 羊城晚报 全切就能“一劳永逸”?乳腺癌患者误区多多! 文/记者 张华 最近,在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办、辉瑞制药协办的“我还是我”乳腺癌教育俱乐部启动仪式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医学部主任苏逢锡教授指出,早期确诊、规范治疗的乳腺癌患者能获得90%以上的治愈率,但患者对乳腺癌治疗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乳腺癌的防治形势仍十分严峻。 误区1: 全切就能“一劳永逸” “临床工作中,经常碰到病人为保险起见,选择手术‘一刀切’,以为这样就可以做到‘一劳永逸’。也有一些乳腺癌病人,不仅切了乳房、还做了药物化疗、放射治疗,自认为治疗已很彻底,拒绝接受长期的内分泌治疗,结果部分病人手术后1-2年就出现远处转移或对侧乳腺癌,而这时,后悔已经太迟了”,苏逢锡教授惋惜地表示。 乳腺癌是目前治疗效果最好的肿瘤之一,但复发率高。据悉,我国乳腺癌患者的总体复发率高于40%,而一旦出现复发或转移,患者的治疗难度将大大增加,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专家表示,乳腺癌手术后5年内是复发的高危险期,特别是手术后1-3年的复发风险最高。 所以,苏逢锡认为,术后患者还应该坚持5-10年的内分泌治疗,这样才能有效抑制身体里雌激素,有效减少肿瘤的复发率,提高术后治愈率。专家还强调,“患者治疗时一定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用药不能吃吃停停,否则,疾病一旦卷土重来,治疗起来十分棘手。” 误区2: 手术之后不想再进肿瘤科 乳腺癌让女性心存畏惧,所以,不少乳腺癌患者出院后不想听到谈论乳腺癌的话题,也不轻易向外人袒露心声。一些患者手术完出院后,再也不想踏入医院肿瘤科半步。而一些手术后在家休养的病人,由于缺少专业医师的及时指导,甚至可能出现术后抑郁症。 苏教授说,手术切除乳腺只是完成了整个乳腺癌治疗的1/3,接下来的治疗更为重要。他建议,乳腺癌患者应与医院医生建立长久的联系,定期回到医院进行复查,一般来说,术后两年内每3个月回医院复查一次;术后2-5年,每半年复查一次;术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每年回医院复查一次。 回医院复查,主要是检查乳腺癌是否发生了肺、肝、骨等转移,及早发现问题并尽早解决。经常与医生沟通,能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稳定病情有较大的帮助。 误区3: 对化疗的副作用过于恐慌 化疗可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抵抗力降低、恶心呕吐、脱发等副作用,许多患者担心无法承受化疗引起的痛苦,从而对今后的治疗和生活失去信心。 苏教授说,对于化疗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患者不必过于恐慌,化疗的副作用大多是短暂或是阶段性出现的,化疗结束后,症状会逐渐消失。采用适合的一般剂量,多数患者可以完成六个疗程的既定方案。 张华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