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苏澳镇
释义
1 福建平潭县苏澳镇

苏澳镇位于平潭县西北端,三面环海,西濒海坛海峡,距县城14千米。面积17.3平方千米,人口4万人(2004年)。辖18个行政村,49个自然村。以渔业为主,有天然避风港,为县对外货运主要港口。有石牌洋风景区(看澳村西边海坛海峡中的“泮洋石帆”连同东岸滩壁象形石景)。

乡镇概况

苏澳镇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海坛岛西北端,东与平原毗邻,西与福清市隔海相望,南临海坛海峡,北与大练岛隔海对峙。总面积20.4平方公里,耕地7501亩,林地5178亩,滩涂18450亩。1995年,下辖18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7748户,3.49万人。镇址设在苏澳村,距县城18公里。

行政区划

350128101:~201苏澳村 ~202钟门村 ~203龙头村 ~204红旗村~205下苏澳村 ~206斗魁村 ~207梧峰村 ~208和平村 ~209友谊村 ~210五一村 ~211斗门村 ~212紫霞村 ~213齐富村 ~214南海村 ~215民主村 ~216看澳村 ~217先进村 ~218西楼村

历史沿革

1949年设苏澳乡,1958年更名平潭公社平原分社,1961年析置苏澳公社,1984年改镇。1997年,面积20.4平方千米,人口3.5万,辖苏澳、钟门、龙头、红旗、下苏澳、斗魁、梧峰、和平、友谊、五一、斗门、紫霞、齐富、南海、看澳、民主、先进、西楼18个村委会。

自然资源

苏澳镇海岸线曲折蜿蜒,形成许多天然澳口,较大的有苏澳、钟门下澳、看澳等。苏澳是天然避风港。宋嘉祐四年(1059年),设巡检司,或驻于钟门,或驻于苏澳,管理海上过往船只,出海巡防。绍兴年间,苏澳与松林、南日并称三寨。现设有苏澳航管站,为平潭至福清海口和长乐松下的客货船起点站,又是县内班车的一个终点站,也是全县渔农业生产资料的重要转运站。

经济发展

苏澳镇以渔为主,海上运输业发达。自古就是海上贸易集散地。据《方舆纪要》载,苏澳、钟门、连街自宋初就与外地通商,渐成集市,被称为“船舶三都会”,“入口以柴米为大宗,出口以鱼盐为大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镇内先后开办造船厂、机械修配厂等小型企业。60年代后,外海捕捞和近海定置网、小拖缯作业兴盛,产量和产值较高。1981年,全镇拥有渔船326艘,舢板120条,共1795吨位。80年代开始,近海养殖和钓石斑鱼作业发展迅速,水产品年产量达4500吨,总产值达21万多元。90年代初,蛏、蛤、紫菜的养殖已具有一定的规模,钟门村建成网箱养鱼基地,水产品远销港澳及日本等地。1995年,水产品总产量达8100吨,总产值3508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占工农业总产值4113万元的85.3%。

自然风光

辖区内的看澳村海滩遍布海蚀风化岩,“半洋石帆”是全国罕见的花岗岩海蚀柱,是古时平潭十景之一,被明朝语言学家陈第称为“天下奇观”,吸引大批游客前往观光。

2 台湾宜兰县苏澳镇

苏澳镇

位于台湾省宜兰县,经纬度为东经122度,北纬24.30度,在宜兰县的东南方,总面积为89.0196平方公里。濒临太平洋,是著名的苏花公路及台湾铁路管理局北回线起点,也是蒋渭水高速公路的终点,是往台湾东部的重要通道。苏澳有著名的冷泉——苏澳冷泉。苏澳港位于境内,供散装货轮以及海军使用。苏澳镇的南方另外还有南方澳渔港,是台湾重要的近海及远洋渔业港口。

在北回铁路于1980年2月1日通车之前,苏澳是联系北部地区与花东地区的交通辐辏。由于当时苏花公路交通仍不甚便利,许多路段为单线双向管制通车,往来花莲耗时甚繁。因此,位于中继点的苏澳,成为重要的休息站,许多商家、旅馆开设于苏澳车站一带,往花莲方向的旅客在此休息,第二天换搭公路局(国光客运的前身)的班车。

北回铁路开通后,苏澳面临了经济萧条与人口外流的问题,人口数由全盛时期的六万人一路移出至现今的数量。

然而,苏澳得天独厚的观光资源,以及重要的军港之战略地位,也带来了另一波的商机。拉法叶舰建军后,海军带来庞大的消费力;冷泉、南方澳、白米木屐村的宣传成功,更促使每年夏天可观的观光人潮。尤其蒋渭水高速公路通车之后,苏澳成为高速公路终点,使得观光客更是络驿不绝。

苏澳地形复杂与多样为其特色。因地理阻隔大致可分为数区域:

龙德

位于苏澳镇北方,新城溪北岸。旧名猴猴(噶玛兰族语),为龙德工业区所在地,此为宜兰县内最大的工业区。 新城、马赛、岳明

位于苏澳镇北方,新城溪南岸,南以七星岭丘陵与苏澳市区为界。简称为“新马”。为工业、农业中心。马赛为噶玛兰语。 苏澳市区、圣湖

位于七星岭丘陵之南,为一谷地地形,中有苏澳溪流过。为苏澳镇人口较稠密之处,尤以圣湖为最。圣湖旧名畚箕湖,为一低洼地区,为住宅中心;苏澳四里(苏东、苏南、苏西、苏北)为商业、行政与住宅中心,镇内银行、服务业多设置于此处。 白米区

位于苏澳市区之南,亦为一谷地,旧名“过溪仔”,因早期到达需经白米溪故称。山区盛产水泥原料石灰岩(硫酸钙),外表白色似米,故称为“白米瓮”。为水泥工业与石矿工业集中地。包含四个里(永光、长安、永春、永乐)。 南方澳

位于苏澳市区之东,为一繁荣渔村,旧名“南风澳”因早期渔船躲避南风而靠岸之处。分为三大渔港,人口稠密,曾于民国60年代为台湾人口密度最高之地区。该处有地理上一特色“陆连岛(连岛沙洲)”,由内埤渔港南侧之沙滩连结,该岛上有豆腐岬为戏水圣地(请注意戏水安全)。内埤沙滩更因其美景,常荣登于旅游杂志推荐之情侣必游去处之一。然该处有俗称“疯狗浪”之巨浪,往往有游客不慎沦为波臣,受难者家属因此兴建观音石像以求平安。 东澳

离苏澳市区约14公里处,以东澳岭与白米区相隔,需行经苏花公路或北回铁路方可达。该处有水泥工业,以及美丽的沙滩著称。其南方有乌石鼻,为一半岛突出海岸,现为野生动物保护区。 南澳(南强里、朝阳里)

位于苏澳镇最南端。以苏花公路与南澳乡为界。该处又称为大南澳,较靠近海岸,为南澳北溪与南澳南溪的出海口。为一农业中心。两里因距苏澳市区偏远,而曾有改归属于南澳乡之议。

历史

传说曾为海盗蔡牵的根据地。

日治时代第一任总督桦山资纪,于1873年任职海军少佐时曾渡海来苏澳一带勘查,并调查当地原住民的生活与关系。离去后清政府大为紧张,于次年派都督罗大春修筑苏花古道,以加强对后山的统治。

日治后此地设苏澳街,为台北州苏澳郡役所所在地。战后改街为镇,交由台北县管辖;1950年宜兰县设县后,则由宜兰县管辖。

特别记录

2008年9月28日于南澳乡登陆的强烈台风蔷蜜(JamgMi),于苏澳创下17+级风(62.4m/s)的纪录,吹倒多根电线杆与屋舍,造成重创;马赛国小因此停止上课,进行恢复工作。为自1994年葛拉丝台风侵袭后,十五年内再次发生17级以上强风的纪录。

每年夏季为旅游旺季,以冷泉与海洋风情著名的苏澳,吸引台湾各地观光客前往拜访。

饮食名产

羊羹苏澳羊羹本铺、凤鸣羊羹本铺。 牛舌饼于县内其他乡镇亦有制作。为道地宜兰名产。 海产南方澳渔港的海产丰富,且本地为全台仅次于屏东东港的第二大黑鲔鱼产地。 手杆面 于苏澳镇新生路巷内。邻近冷泉。以面质特Q著名。 米粉羹于苏澳镇中原路清水祖师庙斜对面。旧址于晋安宫(张公庙)旁,而自称“苏澳庙口米粉羹”。 米糕 于南天宫旁夜市。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3:4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