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亚云 |
释义 | 宋亚云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1. 个人信息: 个人资料: 姓名:宋亚云(Song Yayun);性别:男;民族:汉;政治面目:中共党员; 教育经历: 1996年:在湖北大学获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 1999年:在湖北大学获得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学位; 2002年—2005年:在北京大学获得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9年-2008年:任教于湖北大学文学院; 2006年-200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专业领域: 汉语语法史 2. 教学信息: 开设课程: 国内本科生: 2011.2-2011.6,古代汉语(下),本科生专业基础课,64学时 2010.9-2011.1,古代汉语,本科生平台课,64学时 2010.2-2010.6,古代汉语(下),本科生专业基础课,64学时 2009.9-2010.1,古代汉语(上),本科生专业基础课,64学时 2009.2-2009.6,古代汉语(下),本科生专业基础课,64学时 国外留学生: 2010年7月-8月,新汉语教程,日本大学,短训班,32学时 2010年7月-8月,新汉语教程,日本拓殖大学,短训班,38学时 2009年8月,新汉语教程,日本大学,短训班,32学时 2009年8月,新汉语教程,日本拓殖大学,短训班,38学时 2009.2-2009.5,新汉语教程,美国colgate大学,短训班,50学时 指导学生: 硕士研究生:马晓娟、刘静、张强胜(均已毕业) 教学项目: 2009.6-2010.6,主持北京大学“教学新思路”教学改革项目(第二期)“利用北大教学网辅助古代汉语教学浅探”(已结题) 教学获奖: …… 教学实践: …… 3. 科研信息: 科研项目: 2009:汉语作格动词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主持人,已结题)。 2009:两汉语法比较研究(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主要参加者,进行中) 2008:汉语名动转形的历史考察(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已结题) 2007:两汉动结式研究(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主持人,进行中) 2004:汉语受事主语句的历史演变(200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主要参加者,进行中)。 科研获奖: 2010:获北京大学第11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8: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三等奖; 2007: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五四青年学术演讲会二等奖; 2006:第四十批中国博士后基金一等奖。 出版著作: 2010:参编《汉语熟语小词典》(约3万字),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参编《汉语新探》,崇文书局。 刊物论文: 2010 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语法学—兼评孙良明先生的系列论著,《华西语文学刊》第二辑。 2010 上古汉语“治”的词类属性与功能转变,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编《汉语史学报》第十辑。 2009 上古汉语形容词的词类地位及其鉴别标准,《中国语文》第1期; 2009 汉语作格动词的历史演变与汉语动结式的语法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商务印书馆。 2008 “V2自动词化标准”献疑,《古汉语研究》第1期; 2008 《说文解字注》特殊注音研究,《音韵论集》,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评郭芹纳《训诂学》(第二作者),《东方文化》第四十一卷第二期; 2007 古汉语反宾为主句研究,《中国语文》第3期; 2007 《左传》反宾为主句研究,《汉语学报》第2期; 2007 《吕氏春秋》反宾为主句研究,《汉语新探》,崇文书局; 2007 汉语形容词的一个重要来源:动词,《长江学术》第3期; 2007 《说文解字注》“合韵”“音转”“一字注两部”之研究》,《国学研究》第2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再论动结式的判断标准和产生时代,《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三),商务印书馆; 2007 东汉训诂材料与汉语动结式研究,《语言科学》(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7年第六卷第1期; 2006 从《左传》杜预注和孔颖达疏看汉语被动式的发展,《周口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2006 从《左传》的“见”“闻”“伐”看上古汉语的被动构词和使动构词,《语言学论丛》第32辑,商务印书馆; 2006 汉语从综合到分析的演变趋势及原因初探,《语言学论丛》第33辑,商务印书馆; 2005 古汉语词义衍生途径新说综论,《语言研究》(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第2期; 2004 论《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关系的认识,《湖北大学学报》第6期。 会议论文: 2010年10月,参加“第十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西南大学),提交论文《汉语单音节名词转为形容词研究》; 2010年8月,参加“中国语言学发展之路——继承、开拓、创新 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提交论文《汉语单音节动词转为形容词研究》; 2010年6月,参加“第十六届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香港城市大学),提交论文《汉语双音节名动转形研究》; 2009年8月,参加第四届汉语史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语言大学),提交论文《汉语双音节名动转形研究》; 2008年4月,参加北京市语言学会第八届年会(北京语言大学),提交论文《类型学视野下的形容词研究——兼谈上古汉语形容词的鉴别标准》; 2007年8月,参加第四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北京语言大学),提交论文《汉语作格动词的历史演变与动结式的语法化》; 2007年10月,参加“语法比较”国际学术讨论会(武汉大学),提交论文《上古汉语形容词的词类地位及其鉴别标准》; 2006年8月,参加中国音韵学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九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南京大学),提交论文《<说文解字注>注音浅探》; 2006年9月,参加第八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暨简帛文献语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红河学院),提交论文《东汉训诂材料与汉语动结式研究》; 2005年10月,参加第三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提交论文《再论动结式的判断标准和产生时代》; 2005年11月,参加动词和宾语国际学术讨论会(武汉大学),提交论文《再论动结式的判断标准和产生时代》; 2004年8月,参加中国音韵学会第十三次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八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汕头大学),提交论文《<中原音韵>的例外音变》; 2004年9月,参加第七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暨简帛文献语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武汉大学),提交论文《从综合到分析:汉语结构类型的重大转变》; 2004年10月,参加“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武汉大学),提交论文《论词本位理论的困境》; 2002年8月,参加中国音韵学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暨汉语音韵学第七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河北师范大学),提交论文《<读杜诗说>辨正<杜诗详注>叶音改读之解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