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太宗学书 |
释义 | 【人物简介】: 宋太宗宋太宗(939年—997年)赵炅,汉族,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jiong)。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宋太祖小12岁,比秦王赵廷美大8岁。22岁时,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曾参与太祖统一四方的大业。太祖驾崩,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是为太宗,在位共21年(976~997),59岁去世,是宋朝的第二个大皇帝。 太宗即位后,继续进行始于后周周世宗时的统一事业,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因为急功好利,几次北伐攻辽都受挫,太宗转而执行守内虚外的政策。晚年政治大计循规蹈矩,使宋朝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给宋代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原文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译文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深得他的精髓,在翰林院当侍书。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许多次派太监拿自己写的字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认为(太宗)还未学好,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书法。又拿了写好的字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皇上)本来写得很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他写得)好,恐怕皇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从那之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人和古人,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管教严的结果。 注释1.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 2 . 听政:处理政务。 3. 内侍:此指太监。 4.规:勉励。 5.益:更加。 6.者:……的人 。 7. 法:方法,窍门 。 8. 余:闲暇·多余的时间 。 9.留心:注意,注重 。 10.笔札:此处指书法。 11. 数:数次、许多次。 12.遣:派遣。 13.示:给…看。 14.刻意:专心。 15. 善:好。 16. 临:临摹。 17. 或:有人。 18.绝:极。 19. 遽:马上,立刻 20.恐:担心。 21.规:规劝。 22.固:固然。 文化常识:“翰林”及“翰林院”“翰”本指毛笔,引申为诗文。“翰林”照字面讲,是诗文高手集中的地方,后成了专有名词。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凡获进士者,皇帝除直接任命一部分人担任某种官职外,把其余人均投入翰林院。“翰林院”实际上是个人才储备所。上文说到王著曾为“侍书翰林”,意为他在翰林院做“侍书”——即为皇帝起草各种文件。翰林可被皇帝任命去外地任职,也有长期在翰林院里的。他们的工作是草拟诏书,编撰史籍,校对文史,为皇帝讲文论道,等等。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