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刘松年罗汉图 |
释义 | 基本信息【名称】宋刘松年罗汉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简介】 图轴,绢本,设色画,纵:117 公分,横:55.8 公分。 画作赏析本院藏画中,有三幅刘松年画罗汉,每幅都款署「开禧丁卯(1207)刘松年画」,此轴即为其中之一。幅中罗汉浓眉高鼻,貌若印度高僧,身著右袒式袈裟,倚树沈思。身侧随侍的和尚以衣袂承接树上长臂猿所摘之石榴,身前尚有二鹿仰观,画面生动。此罗汉脸上满布皱纹,双眉蹙起,神情专注,栩栩如生。全作用笔变化多端,衣纹流畅罗汉头後的圆光,及三树枝柯掩映,层次分明。全画敷色妍丽,繁缛精美,皆臻绝纱。 创作背景隋唐以来,不少画家画过《罗汉图》,宋代更为盛行。画《罗汉图》不是用以供奉礼拜,而是为了赏玩,是把宗教题材世俗化,可以说,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变迁。 罗汉像多是耳戴金环,丰颐悬额,隆鼻深目,长眉密髯,服装与配饰具有异域色彩。五代之后,中国画家吸取我国传统人物画风格来画罗汉像,使具有宗教色彩的罗汉中国化。唐代禅宗兴起,主张顿悟,见性成佛,认为世间万物本身自有佛性。禅宗认为,自然界的山川河流、草木花鸟、风雨雷电和人世间百般实相都可以参禅,成为顿悟佛性的机缘。刘松年的这幅《罗汉图》(见图)又名《猿猴献果图》,绢本设色,纵117.2厘米,横56厘米,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他创作此幅《罗汉图》正是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把佛教壁画中守护在菩萨身边的罗汉,变成游山玩水的世俗僧人。图中前面是一棵历尽沧桑的枯树,树干由下而上呈“s”型,枯树叶已脱尽,只剩下遍体的嶙峋与凌乱的树权。后面是一株枝叶茂盛的阔叶大树,两树中间夹着结满果实的小树。画中的罗汉双手相交,趴伏在一横斜树枝上,深情地注视着面前两只温顺的小鹿,表情亲切、温和,流露出世俗的欢乐。罗汉的头部造型准确,虽与全身相比略显大些,但五官刻画细致,具有神韵。树上的两只猿猴居高临下,形态生动、活泼,正在摘熟透的果子。树下一清秀文雅的小和尚双袖合抱去接其中一只猿猴扔下的果子,一只小鹿仰头观望。这种极富生活情趣的描写,不仅表现了人与自然相依相存的亲密关系,也淡化了作品的宗教气氛。 艺术特点此画风格属于刘松年工整细润一路,是他晚年成熟的作品。画中人物用铁线描绘而成,线条流畅有力。服饰与面部均刻画得极其精细,用笔沉着稳健,神形兼备。画中罗汉与小和尚的僧袍色彩在多样变化中求得协调和统一,树木与山石注重写实。特别是树石的用笔,勾勒与皴擦,墨色浓淡相间,充分表现出了树干与山石的坚硬质感与体积感。枯树满身结疤和苍老坚硬的枝条与后面一棵枝叶浓密的树形成强烈对照,表现出了大自然所蕴涵的无限生机。浓密的枯枝与树叶衬托出疏朗的人物,形成疏密的对比,使人物形象在画中十分突出。此幅作品称得上是山水画和人物画完美结合的成功之作。 这幅《罗汉图》虽然取自佛教题材,实际上已有着明显的世俗化的倾向。在意境表现上,画家通过对山石树木等自然景物的精心布置和渲染,营造出一个草木丰茂、秋清气爽、山果飘香的画境。罗汉与小和尚置身其境,神情悠然自得,营造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依存的祥和气氛。 另外,这幅《罗汉图》在艺术处理上吸取了佛教壁画在佛像头部画上佛光的方法,其表现手法是十分高超的。罗汉头像的佛光就如聚光灯一般,如雾如纱。朦胧中一组树枝隐约可见,使画面的虚实对比更加强烈。 作者简介刘松年(约1155-1218)南宋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淳熙间(1174-1189)画院学生,绍熙间(1190-1194)升画院待诏。宁宗(1195-1224)时进《耕织图》被朝廷看重,赐金带,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工山水、人物、界画,师承李唐,画风笔精墨妙,清丽严谨,设色典雅,界画工致。常画西湖,多写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西湖胜景。张丑诗云:“西湖风景松年写,秀色于今尚可餐;不似浣花图醉叟,数峰眉黛落齐纨。”所画人物神态生动,衣褶清劲,精妙入微。松年是位爱国画家,拥护抗金,反对投降,曾苦心孤诣画《便桥图》,希望统治者效法唐太宗战胜强敌突厥,而不要效法唐高祖之逃跑投降政策;他还画《中兴四将图》,表彰岳飞、韩世忠等民族英雄之伟绩。传世代表作《四景山水图》卷及《天女献花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开禧三年(1207)作《罗汉图》轴和嘉定三年(1210)作《醉僧图》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雪山行旅图》轴,藏四川省博物馆;《中兴四将图》卷传为其所作,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