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宋河镇
释义

京山县宋河镇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末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宋河镇地处大洪山南麓,位于江汉平原北端,横跨大富水中游,介于王家大山与香山山脉之间。东南分别与罗店、新市接壤,西北毗邻三阳、绿林,北与坪坝相连。版图面积3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00多公顷,辖46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人口5.8万余人。

湖北省京山县宋河镇

简介

楚天明珠——京山县宋河镇地处大洪山南麓,位于江汉平原北部,横跨大富水中游,是京山县县域副中心和京山县北部经济和文化中心、交通枢纽,也是全国重点镇、全省重点中心镇,、湖北省“镇级市”建设试点镇。全镇版图面积312平方公里,集镇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54平方公里。全镇辖46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全镇总人口5.9万人,其中集镇常住人口3万人,城镇化率50.8%。2010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35.55亿元,其中工企业生产总值31.14亿元,全地域税收完成3500万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00元。

历史沿革

宋河镇始建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京山新志》记载:宋河原名唐家庄,曾有大户宋姓居此,又有大富水流经,遂得名宋河。旋有商家若干户,屋顶多盖红瓦,一名“红瓦街”。清中叶,因得大富水河水运之利,可与三阳、应城、汉口等地通航,逐步发展为京山县东北部山区土特产集散地和集市贸易场所。素有“小汉口”之美称,周围距此约30华里的三阳、坪坝、晏店、仁店、罗店、石板河、天王寺、熊家滩、火龙等地居民都有赶宋河集镇的习惯,故有“九个三十赶宋河”之说。

宋河镇历史悠久。境内有邻近“屈家岭文化”的舒家坡新时器时期的文化遗址,有盛唐时期新罗太子吟经事佛的芭蕉寺院旧址和新罗太子葬墓,有本世纪初的英国天主教堂故址,有距今1000多年的古富水县城旧墟。

解放时期,宋河为京山县第四区,1958年改名宋河公社,辖原三阳、宋河、罗店三个区;1961年改为宋河区、辖龙王、苍台、石庙、合兴、汤殷、天子、坪坝、宴店八个公社;1975年冬撤区并社,宋河区分为三个公社——石庙公社(辖龙王、苍台、石庙、合兴)、坪坝公社(辖坪坝、宴店)、宋河公社(辖殷、天子、团林林);1978年原团林公社又划归三阳公社,石庙与宋河合并为宋河公社;1984年复改名为宋河区;1987年改为宋河镇。

行政区划

宋河镇镇政府驻宋河,人口58352人,面积312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46个村委会:城中路、映月路、苍台、鲍河、徐桥、江关、张关、岔河、天子岗、双河口、高关、龙王庙、王子寨、张家冲、何梅畈、石人山、荣万店、杨家台、胡家城、冯家冲、陈关、江家畈、柳家岭、高家垱、高家畈、鲁家、芭蕉寺、朱洪岭、程家冲、四股泉、同升、发水河、殷家冲、殷家店、万塔、马家冲、郑家垱、白竹、杨家冲、合兴集、秦关、董家城、王家山、蒋寨、殷墩岭、邵家冲、邵李桥、夹湾。

区位

宋河镇区位优越。位于京山县东北部。东南分别与罗店、新市接壤,西北毗邻三阳、厂河,北与坪坝相连。镇区东距应城市城区46公里,南距京山城区32公里,随(州)应(城)公路与安(陆)京(山)公路两条省道在镇区交汇,随岳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在镇南1千米处设有出入口,南距长荆铁路京山站25公里。宋河扼武汉——大洪山之咽喉,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宋河战役(1948年)就发生于此。

资源

宋河镇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境内有重晶石、石黄石、花岗石、大理石、石灰石、陶土等矿藏。经过多年努力,宋河镇逐步形成六大优质基地:5万亩用材林基地;6万亩优质稻基地;年出栏生猪6万头,出笼家禽60万只的养殖基地。1万亩板栗、银杏、沙梨等优质林果基地;1万亩蔬菜基地; 100万袋(桐)优质香菇基地;5000亩优质水产养殖基地。

基础设施

宋河镇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镇区七桥联五片,四条主干道长1.6万米,浇铸水泥路面4.8万平方米,铺设油渣路3.4万米,形成街道硬化、干道油化、郊区支道沙化的交通网。完成11万伏供电升压工程,安装路灯500盏,农村电网整改升级,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输变电网。建有日供水量为1.5万吨的自来水厂,铺设供水主管道28公里,形成循环供水网。建成装机容量2万门,全省一流的电信大楼,已装机5000门,并开通国际移动电话业务的电信通讯网。建成乡镇一流的广播电视大楼,转播25套节目入户5000家的闭路广播电视网。镇区有供销商业大厦、千家街个体商业长廊、2个农贸市场、3个小商品超市,共有4000多个铺面和摊位,形成经营灵活的商业网。有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集科教、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宋河农科教中心,有藏书10万册的“诗田图书馆”,有县级高中一所,镇辖初中2所,镇直完小2所,幼儿园2所,有医疗设备齐全的二级乙等医院,形成功能齐全的文教卫生网。

工业发展

宋河镇工业基业雄厚。目前全镇已初步形成六大亿元产业集群。分别是以鑫利建材、京怡光电陶板为核心的年产值4亿元的市政建材产业集群,以斯洁、居美洁、德棉等企业为龙头的年产值3亿元的日用洁具产业集群,以青龙制衣、怡威制衣、金鹰鞋业为主导的年产值3亿元的服装鞋帽产业集群,以京山轻机机械铸造、沃仕力农机为骨干的年产值5亿元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以雁峰塑业、京山彩塑、恒福纸箱等企业为代表的年产值2亿元的轻工包装产业集群和以楚龙水产、常家洞茶叶为中心的年产值3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同时,我们还新培植了市政建材工业园、服装鞋帽工业园、光电产业园和日用洁具工业园等四大产业园,工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2010年,全镇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6家,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8.5亿元。

旅游资源

宋河镇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宋河镇境内有许多名胜古迹,又有不少革命纪念地。风光旖旎,景色秀美的宋河古八景:书台映月、思故泉涌、烟墩岭、老龙雷公、石人吐雾、芭蕉夜雨、香山溪流、白竹晚烟。特别以石人吐雾、老龙雷公、豹子寺为系列的旅游景区是国家级大洪山风景旅游区的重点景观。此外,还有新罗太子墓、太阳寺等遗址,其东北方的马家冲是抗日战争新四军五师司令部所在地;左家畈曾是五师的后方医院所在地;解放战争时期,宋河曾进行过著名的宋河战役(毛泽东选集有载)。随着风景点及人文景点的逐步开发以及宋河镇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点戏的政策倾斜,丰富的旅游资源将成为宋河镇经济新的增长点。

所获荣誉

宋河镇近年来三个文明建设成果辉煌。1999年、2005年、2010年三度被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乡镇,2005年10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称号。2003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宋河镇党委被荆门市委授予“党风廉政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5月,常家洞茶厂生产的“毛峰”茶在湖北省首届农业博览会上获的金奖。2005年,宋河镇被国家发改委等6部列为全国重点镇,被确定为全省第二较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和全省重点中心镇。

特色经济

1.虾稻连作。京山县宋河镇充分利用生产加工出口优势,发展宋河镇虾稻连作养殖。2008年,镇政府积极研究虾稻连作技术的推广措施,迅速掀起了推广虾稻连作模式的高潮。宋河镇虾稻连作面积已达到1000多亩。推广虾稻连作技术模式已成为宋河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种植模式,超常增加农民收入的又一重大举措。

宋河镇为了促进虾稻连作技术的推广,宋河镇开展了“宋河镇低洼圩田资源调查”,对适宜于发展虾稻连作的稻田进行登记。对虾稻连作养殖提出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思路,计划把宋河镇打造成京山县乃至荆门市龙虾养殖的重点乡镇。

宋河镇将推广虾稻连作技术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并分别于4月、7月两次举行了龙虾养殖现场会。利用现场会充分宣传发展龙虾养殖的广阔前景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对重点示范点进行具体跟踪,派出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积极敦促有关水产技术人员,大力开展龙虾人工养殖技术的研究和攻关。营造起龙虾养殖的浓厚氛围。宋河镇分三批组织部分村组干部及50多位农户和业主到潜江、沙洋等地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学习,让农户真正认识虾稻连作技术模式,切实了解养殖知识。宋河镇先后举办龙虾养殖技术培训班2期,培训村组干部及农户200余人,印发资料300余份。不仅让农户学会虾稻连作技术,而且让领导干部及村组干部对虾稻连作做到情况熟、钻得深。

宋河镇计划培植龙虾养殖大户10余户,建立虾稻连作示范点7个,示范面积200亩。为了让示范工作全面稳定推进,宋河镇对每个示范点负责人,实行定期指导,并对初期培植的专业养殖户实行每亩200元的补贴,确保示范成功。搞好典型示范引路,以点带面促发展。苍台村支部书记李昌庭首先站出来在自己的14亩中稻田里进行示范。殷家店村农户龚光祥投资10多万元建立了100亩的虾稻连作基地,预计年内可生产小龙虾40吨,纯收入20万元。在龚光祥、李昌庭等的带动下,宋河镇从事虾稻连作养殖的农户达80户,生产规模发展到1000亩,总投资200万元,可创产值600万元。

2.娃娃鱼养殖。京山县富民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地处宋河镇张家冲村,成立于2008年7月,法人代表李明章。2008年,合作社相继办理了营业执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养殖许可证,2009年4月获得成鱼销售许可证。经过几年发展,合作社注册资金由成立之初的30万元达到2000万元。 目前,合作社已建大小养鱼池1000多个,饲养成鱼650尾,其中,商品鱼550尾,能繁殖的鱼100尾,2010年产卵10000余粒,成活2000余尾,已形成了商品鱼出售、鱼苗供应和技术培训等“三位一体”的商业运作模式。到2010年底,合作社网罗京山、随州、潜江等地会员311个,可年创产值2500万元。

教育事业

湖北省京山县第二高级中学是全县唯一的一所乡镇高中,它座落在美丽的富水河畔、京安公路与应随公路交汇处——宋河古镇。学校始建于1956年,起初校名为京山县宋河初级中学,几经易名,1991年更为现名——京山县第二高级中学。

校园占地54亩,建筑面积32800㎡,环境优美,有绿水喷泉点缀其中的舒憩园,有鲜花簇拥的银杏园,有布局讲究的成活绿篱,有大小各异的林荫礼堂。 学校设备齐全。办公楼、教学楼、多功能楼、食堂楼、学生公寓错落有致。学样我配置有高标准的理化实验室、校园宽带网、闭路电视系统、内部电话程控系统,有一流的学生公寓,有标准的运动场,有丰富的文化长廊,图书馆藏书7万余册、报刊40余种。1998年建起高规格的微机室,拥有电脑150台,2003年建起多媒体教室,教师办公室配有液晶显示器电脑。 学校现有教职工128人,其中高级职称21人,中级职称66人,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85人,省、市教育学会会员38人,省、市优秀教师18人,省、市、县骨干教师33人。现拥有三个年级,3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287人。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坚持“文特并举,办创精品”的强校思路,坚持“三个育人”的育人途径,坚持依法治教、制度管理的管理原则,始终把师德教育作为治校之本,立校之基,行民主之政,走改革之路。 建校以来,京山二中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其中初中毕业生3560人,高中毕业生8856人,向高等院校输送了3300余名学子。美籍华人陈德纲 、北京大学教授高炳忠、全国劳动模范、京山轻机董事长孙友元,留学生邹爱平、严茂斌、林杰、李小刚、吕加高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从1995年起,京山二中连续十年被评为县德育工作先进单位;从1996年起,连续九年被评为县“文明单位”“最佳文明单位”;从1999年起,连续六年被评为“荆门市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从2002年起,连续两年被评为县“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县“五四红旗团委”;2003年被评为“荆门市最佳文明单位”、“荆门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按照荆门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的“依进论出”原则,该校教师在全县排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该校毕业生有太多的“低进高出”的典型,该校力争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学有所长、学有所成,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育人理念落到实处,进而向“荆门市示范高中”“湖北省文明单位”的行列迈进。

京山县宋河镇第一初级中学(宋河一中)位于富水河畔,宋河镇城中心,创建于1982年,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制农村学校。占地面积2.6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有教职工108人,其中专任教师9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专科和专科以上学历85人。有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35人。

宋河一中自建校之日起,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牢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学宗旨,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健康发展,让学生从小接受文化的熏陶,感受人文情怀的温暖,呼吸自由的空气,真正享有智慧之光,仁爱之美,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使学校成为学生求知的成长的摇篮。2005年来,学校先后被中共京山县委、京山县人民政府和京山县教育局评为“文明单位”、“人民满意学校”、“中小学德育先进学校”。2005年3月被荆门市人民政府、荆门市教育局授予“示范学校”光荣称号。特别是中考,连创绩,岁岁写辉煌,升学率达到70--80%。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书写教育的碧海蓝天。

历史古迹

中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活动中,县博物馆普查工作人员在宋河镇东约7公里的董家城村六组,新发现了一处商周———明清的古代城址,城址独立于一较大面积、平坦的水稻农田之中。城址四面为丘陵岗地所环绕,平面形状呈椭圆形,其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5米。城墙残高最高处达5米,城墙面宽3-4米,城垣周长650米。城址设有东、西、南三个城门,城门宽约1.5米,在城垣外围绕有一周护城壕。护城壕宽6-8米的,深0.50-0.65米,城墙与城内现均已被开垦农田,在城址内东北部地表暴露的绳纹陶片较多,在城址的中部暴露的近代瓦片较多。在城址南门处有一文化层堆积。其土质紧密、干结,土色为深灰色,含有绳纹陶片、鬲足等。

在城址上采集的标本主要为陶器,多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少量的夹砂灰陶。器形有:鬲足、罐口沿等。纹饰:主要为绳纹,有弦纹。城址保存完好,是荆门地区首次发现的商周时期城址。它的发现为京山县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京山县宋河镇陈关村发现东汉古墓群,2007年4月8日,由省市县组成的考古队在这里已发掘古墓10余座,其发掘工程已近尾声,出土了大量陶、瓷、石、铜、银、铁器遗物。其中,珍贵文物4件。

这些东汉墓群集中分布在宋河镇陈关村六组的刘家山上,从已发掘的墓葬来看,都是由青黑色烧砖砌成的砖室墓,其形制复杂。规模最大的是编号为M6、M7的墓,这是一处夫妻异合葬墓。出土器物还没清理完毕,墓主人身份和具体年代尚无法确定。出土的4件珍贵文物是:1件铜弩机,3件铜镜。专家们表示,这批东汉墓出土的文物,对研究东汉时期京山地区丧葬习俗,了解当时制陶、制瓷、冶炼水平都有重要的意义。

河南省鹿邑县宋河镇

枣集镇改名宋河镇

经河南省政府批准,素有“白酒之乡”的周口市鹿邑县枣集镇与2009初更名为宋河镇。宋河镇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东北部,南连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井镇,北接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包公庙镇,辖20个村(居)委会,总人口42192人,总面积6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1万亩。全镇70家企业,集中于白酒酿造、彩印包装、粮食农业深加工等行业,其中酿酒占总产值的70%,以“宋河”酒为代表的白酒产业和产品,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特色、文化特色与景观特色,更是为本地赢得了“白酒之乡”的美誉。为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做强白酒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2009年初,鹿邑县在地名规划工作时,决定将枣集镇更名为宋河镇。之后,该县认真规划,加快建设,积极申报。省政府经过把关,于近日批准,同意枣集镇更名为宋河镇。

河南省宋河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我国著名的传统酒乡鹿邑县枣集镇,是我国著名的大型酿酒骨干企业,工业园区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整体规模在全国同行业中雄居前三位。主要生产中国名酒“宋河粮液”、河南名牌“鹿邑大曲”及其系列产品。

类似的更名事件,在全国也是屡见不鲜。为更好地发展普洱茶产业,云南省思茅市经国务院批准于2007年4月8日更名为普洱市。以樱桃沟闻名的郑州市石匠庄村,后来便更名为樱桃沟村。

对于更改地名的做法,舆论意见不一:有人认为能发展经济无可厚非;也有意见认为丢掉了地名的历史属性,不应该。

简介

宋河镇位于中国著名的老子故里鹿邑县的东北部,属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宋河镇南临河南鹿邑县城和安徽亳州市谯城区北靠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南距鹿邑城区和安徽亳州市区各25公里。北距河南商丘市区40公里。宋河镇现代化交通极为便利,东靠南北交通大动脉G105国道 G35济广高速 京九铁路距离均为10公里左右,北距东西交通大动脉G310国道 G30连霍高速 陇海铁路距离均为40公里左右,宋河镇境内省道S326和S207省道公路穿过镇区东西南北,村村工程已实现,下辖枣集、杜乔、孙店、潘庄4个居委会,刘楼、轩楼、药卜、崔庄、刘乔、大周、杨桥、张辛、白佛、赵楼、杨楼、申老家、卢尧、孙庄、王楼、岗叉16个行政村。境。

代码

411628102:~001宋河居委会 ~002杜乔居委会 ~003孙店居委会 ~004潘庄居委会 ~200刘楼村 ~201轩楼村 ~202药卜村 ~203崔庄村 ~204刘乔村 ~205大周村 ~206杨桥村 ~207张辛村 ~208白佛村 ~209赵楼村 ~210杨楼村 ~211申老家村 ~212卢尧村 ~213孙庄村 ~214王楼村 ~215岗叉村

沿革

1950年建枣集镇,1958年划归马铺公社,1975年建枣集公社,1983年改乡,1987年建镇。1997年,面积56平方千米,人口4万,辖枣集、孙店、潘庄、孙庄、卢窑、申老家、大杨楼、白佛寺、大赵楼、张辛楼、杨桥、药铺、崔庄、冈叉楼、大周、刘楼、轩楼、杜桥、前刘桥、王楼20个行政村。 2009年初更名为宋河镇。

老子与宋河

传说在古时候鹿邑南部有一座山名为隐阳山,此山连绵千里,峰高万仞,鹿邑县城坐落于隐阳山阴,百姓深受其害,不仅交通闭塞,与世隔阻,而且终年不见天日,庄稼不生,牛羊不长,饥民盈道,民不聊生。老子生在鹿邑,学于真源,自小即有除去此山的意愿。一日,与几位朋友推杯换盏,谈古论今,不觉夜半,由于多贪几杯,返家途中,昏昏然不知所以。只觉头重脚轻,倾身跌于一巨石间。朦胧中,忽听有人呼喊:“老君赶山罗!”。老子睁眼一看,鹿邑乡亲扶老携幼,向北狂奔,眨眼之间人迹皆无,老子眼睛一亮,“是否上苍谴我搬山?”。想到此,顿觉精神倍增,神力无限。他舞动长鞭,奋力一挥,只听山崩地裂,火光万丈,隐阳山倾刻间断为三截,再挥两鞭,只听山呼海啸,一截飞向西北,一截直取东南,落于西北处成了太行、王屋,东南处成了南岳衡山!由于用力过猛,钢鞭断作两截,一截落入东海,成了定海神针,一截戳于脚下,目前尚在老君台前。据说是因为老子多喝了“枣集酒”才得道成仙,并著成道德真经五千言!话说老子将隐阳山赶走之后,便离开了苦县,一边游历名山大川,一边传播道教文化,一晃就是数年。一日,一觉醒来,总觉心神不宁,坐立不安,突发思乡之情。于是便驾青牛,驱白鹭,踏着紫气,一路由西岳华山归来,哪知刚进鹿邑边界,便被眼前景象惊呆。原来,鹿邑连年久旱不雨,土地干裂,庄稼枯死,尤其枣集一带,本来就是十年九荒,何况遇此大灾?百姓深信老君神灵,正磕头跪拜,乞求老君保佑,上苍开眼,遍洒雨露,普降甘霖。见此情景,李耳心急如焚,急命青牛下界帮忙。青牛十分理解主人心意,用牛角在黄、淮之间犁出一道沟来。然而,当时黄河已经断流,唯独李耳当年出生时踏禹步步出的沐浴成仙的“九龙井”,尚有一缕甘泉,便用酒壶盛来倒入沟中。

倾刻间,一条清澈如泉涌,醇美似甘霖的河水呈现在枣集百姓面前。枣集人饮用此水,青春焕发,容颜不老;用此水浇地,百业兴旺,五谷丰登;用此水酿酒,醇似甘露,味比琼浆!原来老君在盛水时,匆忙之中忘记了酒壶中还有几杯酒没有喝完,一股脑倒入水中,此水自然醇香无比。此河从此被称为“宋河”,意为老子所赠也。老君台上大殿中有幅对联叫“一片绿波飞白鹭,半空紫气下青牛”,记载的就是这个故事,这“下青牛”,就是为此事而来。后来谚语云:“天赐名手,地赐名泉,枣集美酒,名不虚传”。

由唐至宋,宋河历经数次人工开挖,已成为由京都开封通向淮河的重要黄金水道。平日里千帆竞技,商贾如流,“宋河酒”也由此河装船入京,每日数船依然供不应求。京城著名画家张择端特意将运酒情形绘入“清明上河图”,有心人可以细观此图,那一船船,一担担的“宋河酒”还没进入汴京,便被人抢购一空。由于“送”与“宋”谐音,宋太祖赵匡胤下令将“送河”改为“宋河”,流传至今。因此,没有老子,就没有宋河酒。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22: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