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尔卫 |
释义 | 宋尔卫,九三学社广东省委直属中山大学北校区支社社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副主任、乳腺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RNA干扰在疾病治疗的应用价值研究与巨噬细胞激活状态与疾病关系研究。 小分子干扰RNA(siRNA)治疗上的论著,两度登上英国《自然》杂志,科研成果在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2003年度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中位列第四。是唯一获得17个评委全票通过的候选人,成为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个人简介及事迹钻研不仅为学习更是兴趣所在宋尔卫坦言自己上学时并不是班上最聪明的学生,但他每做完一道题,都要进行总结、找出规律,所以每次考试都能应对自如。再加上3岁就开始学英语,外语底子好,宋尔卫一直都是班上的佼佼者。他表示,这种“优越感”让他一直以来都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宋尔卫最喜欢的是逻辑推理,钻研对他来说不仅是为了学习,更是兴趣所在。高考之后的暑假,他又把高三的课完完整整复习了一遍。 1995年,在中山医科大学修完7年的临床课程后,宋尔卫成为中山二院普外科医生,专攻肿瘤方向。 转攻世界最热门课题两度突破1999年,30出头的宋尔卫被派到德国埃森大学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完成了一系列保护移植肝细胞的研究,在国际权威的外科和移植领域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多篇。 2002年,宋尔卫被录取到哈佛医学院血液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转攻目前世界上最热门的课题�D�DRNA干预的临床应用研究。所谓RNA干预,就是利用小分子双链RNA分子(siRNA),来抑制细胞基因表达。相对其它的移植基因表达工具,siRNA抑制基因表达的效应在体内或体外都要强10倍。宋尔卫加入课题组后,把RNA干预技术和老本行�D�D肝胆研究联系起来,首次成功地将RNA基因干扰技术应用于保护小鼠爆发性肝炎的模型。结果表明,FassiRNA 有效延长了80%小鼠的生命。2003年3月,宋尔卫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英国《自然·医学》杂志上发表据此整理成的论文。这使各国科学家看到了该技术应用于人类疾病的曙光,也因此被《科学》杂志评为2003年度全球10大科技进展之四。 宋尔卫趁热打铁,着手把RNA干扰药物特异性导入体内细胞。他花费了近2年时间,试验过五六种抗体,才找到合适的片段抗体融合蛋白来携带RNA干扰药物。两者结合,组装起打击癌细胞的“巡航导弹”,可以精确地杀伤“坏细胞”,又避免对正常细胞的“误炸”,将毒性降到最低限度。今年5月,该成果成为《自然�D�D生物技术》的封面故事,RNA干扰治疗再次成为焦点。 成绩有目共睹中级破格评正高宋尔卫承认,国外的科研环境相对成熟,经费也比较充裕。但他感慨,在国外找不到一个默契的合作伙伴。他总是怀念与老师亦师亦友的那段日子,每天回到实验室都要打电话和老师越洋交流,哪天不通话就像缺了点什么似的。 去年,宋尔卫带着一系列科研成果回到中山二院,开始从事个体化RNA干扰鸡尾酒疗法治疗乳腺癌的研究。他表示,研究将针对病人不同的基因变异类型,进行个体化治疗。目前研究还处在体外试验阶段,估计进入临床研究阶段还需要1年时间。课题组还与国内外多家单位合作,进行包括纳米结合RNA单抗技术等在内的开发。由于有目共睹的成绩,中山大学破格将他从中级晋升到正高职称。 潜心科研厚积薄发 情系人文修身养性宋尔卫,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副主任、乳腺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RNA干扰在疾病治疗的应用价值研究。他的科研成果在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2003年度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中位列第四。 “其实我无论出国前还是出国后,目标都是既定的,就是用自己的医学技术为同胞服务,不管如何转折,都是过程,都是为了最初的梦想。”三月十七日,细雨应元山,广州二中晨曦文学社廿四华诞。 在学长的组织下,文学社新老学友齐聚一堂,聚首谈心、畅叙今昔,为师弟师妹讲述着他们的人生心得……一位师兄朴实的话语让到场的每个人感触良深:“我的人生目标就是用自己的医学技术为同胞服务,不管如何转折,都是过程,都是为了最初的梦想。”他就是文学社理事之一,2006年被教育部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宋尔卫。 厚积薄发 基因干预铸新篇一直以来,宋尔卫教授的工作都从临床和科研两个方面开展。在谈到他如何能够在临床和科研两者都投入不少精力并获得瞩目的成就时,宋尔卫教授坦诚地说,无论对于临床工作还是科学研究,他都有很大的热情与兴趣,这个动力驱使他在向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保持严谨、务实的作风,克服万难、持之以恒,继而为医学界做出了非常具有价值的贡献。 前沿课题1995年,刚刚从中山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宋尔卫就职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其后赴德国艾森大学医学院移植实验室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从事器官移植慢性排斥的机制研究。2002年宋尔卫被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CBR生物医学研究所(原哈佛医学院血液研究中心)录取并攻读博士后,在美国哈佛大学Judy Lieberman教授的引导下,从事RNA干扰(RNAi)的临床应用研究。 所谓RNA干扰技术就是利用双链RNA同细胞内的可以产生蛋白质的一种叫做信使RNA的物质相互作用,导致后者不能产生维持肿瘤或者病毒生长、增殖的蛋白质,从而导致癌细胞及病毒死亡。该项技术在治疗癌症和艾滋病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过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RNAi干扰技术只能应用于植物等体外细胞或者低级昆虫上。但是,2003年,身为哈佛大学讲师的宋尔卫教授首次成功地将RNA基因干扰技术应用于保护小鼠爆发性肝炎的模型,为该技术应用于人类疾病奠定了基础。由于该研究结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所以被2003年《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全球10大科技进展之四。 时隔两年,宋尔卫教授在RNAi干扰技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成功解决了把RNA干扰药物特异性导入体内细胞的难题。它的好处在于作为基因治疗技术的基因干扰,能够仅作用于癌细胞而不对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产生干扰,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效果更理想。 在这项研究中,宋尔卫教授首先在受到艾滋病感染及癌细胞表面找到一种特异性的细胞标志,这种细胞标志在正常细胞上出现得非常少或者根本没有。这种在受艾滋病感染的细胞表面出现的标志叫作gp160,而另外一种在一些乳腺癌细胞出现的标志被称为HER-2。临床上,要是乳腺癌细胞出现HER-2或者说HER-2阳性的话,提示该乳腺癌恶性程度比较高。 服务临床找到这两种受体以后,宋教授他们再利用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技术,合成这些标志的片段抗体融合蛋白,简单地说就是将这些抗体的片段与其他蛋白质的片段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功能蛋白。虽然,这种蛋白比完全抗体蛋白要小,但是却有非凡的本领,一方面,它们可以与相对应的细胞表面标志结合,通过细胞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内发生自己的作用;另外一方面,它可是一辆高效的“货车”,这辆车可移的车身就是与片段抗体融合在一起的鱼精蛋白片段,它可以携带RNA干扰药物。因而,把RNA干扰药物同这些片段抗体融合蛋白结合在一起,就像组装成一枚打击癌细胞或者艾滋病毒感染细胞“巡航导弹”,可以精确有效地杀伤这些对机体有害的细胞,或者说是正常细胞里的破坏分子,而同时又可以保护正常细胞受到牵连,减少了副作用,提高了疗效。 宋尔卫教授运用这种“生物导弹”成功地轰炸了具有特殊细胞标志的细胞。应用针对叫做gp120细胞标志的片段融合蛋白又称F105-P,携带针对艾滋病毒的RNA干扰药物,可以将受感染细胞内的艾滋病毒下降了差不多4倍,从170ng/lm降到了小于30ng/ml,而没有受到艾滋病毒感染的细胞几乎不会受到影响。验证这种“生物导弹”的体内效果时,发现它的确可以明显地使肿瘤缩小,而周围组织没有受到影响,成功地实施了“精确、有效打击”。同样,利用HER-2片段抗体融合蛋白,携带抗癌基因RNA干扰药物,成功地抑制了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生长,而HER-2阴性的乳腺癌细胞及正常细胞没有受到影响,充分显示了该RNA干扰药物投递工具的精确性与有效性,为RNA干扰治疗肿瘤开拓了一个新思路。 硕果累累2006年,斯坦福大学教授安德鲁·法尔(Andrew Fire)和马萨诸塞大学教授梅洛(Craig Mello)凭借俩人于1998年2月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的一篇价值非凡的RNA干扰论文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法尔和梅洛等人的研究发表以后,激发了全球研究人员对RNA干扰领域的兴趣。在全球热门的RNAi干扰技术的研究中,宋尔卫教授首次成功地将RNA基因干扰技术应用于保护小鼠爆发性肝炎的模型,证实了RNAi不仅是基因功能分析研究的方法学,还具有治疗疾病的巨大应用潜能,为该技术应用于人类疾病奠定了基础,并被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诺贝尔奖得主Philip Sharp称为“首次在整体动物疾病模型中显示RNA干扰的治疗作用”。其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Medicine(自然医学)》上,宋尔卫教授为并列第一作者。 总结以往的科研成果和展望今后的工作方向,宋教授说,目前他已经完成了两项重要的科研项目:一是已首次在整体动物疾病模型中应用siRNA成功,证实了RNAi的巨大治病潜能。相关的药物已经投入美国市场,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经济价值,同时相关产品专利的申请也在进行当中。其次就是成功将RNA干扰药物同片段抗体融合蛋白结合在一起,组装成一枚“生物导弹”,可以精确杀伤癌症细胞,同时避免对正常细胞危害,减少了副作用,提高了疗效。在展望未来的工作方向时,他说希望能在癌干细胞的研究方面能有所进展。 孜孜不倦 探索钻研展鸿图谈及求学经历,宋尔卫教授万千感慨,从中学到大学,一直到后来的留学经历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也作为一笔财富为他的人生垫实了基础。 文学熏陶初中时,宋尔卫作文功底不是很扎实,但他知难而进,选择了加入文学社。当时负责文学社的姚学中老师看到了他的热情,特意选中他担任文学社的理事,这大大激发了宋尔卫对文学的兴趣,凭着一股执着与韧劲,他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当时的文学积淀对宋教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7年在德国进修时,他把在国内临床工作时的体会写成论文发表,得到所在的德国艾森大学医学院实验室的赏识。实验室有许多优秀的实验成果,宋尔卫教授便以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成为整个实验室的“写手”,将“中国人擅长逻辑思维和理论表达”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他来说,写实验报告是拿手好戏,短短半年间,宋尔卫教授发表的近十篇论文引起了美国哈佛大学Judy Lieberman教授的注意,被邀请到该校医学院CBR生物医学研究所参与研究。 探索求真作为国家教委第一批七年制医学毕业生,原中山医科大学的求学生活成为宋教授人生中极其珍贵的财富。中山医科大学学风严谨,以王庭槐教授为首的教师队伍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他们带领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完成实验,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科研的全过程,达到了开拓思维、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宋尔卫教授在他在本科期间就在王教授的指导下做学生科研,了解到不局限于教材的知识,学会用实验验证理论的重要性,其学习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都在此期间得到良好锻炼。对书本上的内容进行钻研思考,积极挑战有难度的问题对他来说不仅是为了学习,更是兴趣所在。当年的学习条件没有现在那么优越,所以有的时候为了阅读查找到的庞大的数据资料,要费劲周折才能找到电脑,但这些从来都没有阻碍他前进的脚步,在这样的钻研和探索中,宋教授培养了让其受益终生的做学问的习惯。 科研务实谈到在美国哈佛大学的留学经历,宋尔卫教授最深切的感受是:在美国,学者们具备更加务实的研究态度,不形式化,始终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研究成果上。宋尔卫教授工作的实验室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CBR生物技术研究所,它拥有11项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而且周围有各种研究所,许多顶尖专家都在这里工作,包括1996年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菲利普·夏普也是它的近邻。这为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很容易找到合作者。宋尔卫进取的个性很适应美国实验室的工作氛围。有一次,宋尔卫曾与他的导师就判断一小鼠皮下组织是肿瘤还是软骨争得面红耳白,在大量的证据面前,他的导师最终认错。这种平等和开放下,是真金就不容易被埋没,有才能的人就能够得到发挥。这些宝贵的留学经历对宋尔卫教授回国后开展自己的科研工作时有很大的启发:他至今一直坚持脚踏实地、诚诚恳恳地进行科研活动。宋尔卫教授认为,中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科研前景,而且有最默契的合作伙伴,于是他在美国学成后选择归国,在发自内心的动力的驱使下,不断地向新的目标迈进。 与国外的专心科研相比,国内的多重角色无疑需要宋尔卫教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医院,宋教授是中山大学附属二院的副主任,他需要穿着白大褂,像普通的医生一样为病人看病;当有研究生拜访宋教授,希望参与他实验室的研究时,他又会在走道上、小园中、电梯里和他们探讨专业问题;而在实验室,他会与助手还有学生很随和地谈起未来开展工作的事项。宋尔卫对这几个角色的转变显得很从容:“其实我无论出国前还是出国后,目标都是既定的,就是用自己的医学技术为同胞服务,不管如何转折,都是过程,都是为了最初的梦想。” 修身养性 人文情怀满征途家是一个人旅途最终的靠岸,在外面如何的风风雨雨,家永远是最可贵真实的支点。作为医者、学者,宋尔卫教授的工作一直都很忙,常常工作了一天回到家,还是得继续看资料和文献,没有太多的时间陪家人,但是家人总是给予他极大的支持。或许正是这种理解和支持让宋教授更有前进的动力和决心,一直走到今天。 如今,经济水平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文明却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在虚空着,学术造假等问题在学术界逐渐出现。宋尔卫教授认为,一个人做事,不应该为名利所驱使,更不应该背离传统道德标准,而是应该以内在的兴趣为动力,以正确的价值观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许这便是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而对文学的热爱,使宋尔卫教授从传统的人文道德文章里吸取了文学中关于价值观和人生思考的精华,从而提高了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更重要的是,通过人文主义思想和精神的作为载体、通过文学修养的积淀,他具备了更强的理解分析事物的能力。 宋尔卫教授认为,兴趣是一个人迈向目标的动力之源。从事科学工作,不仅需要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还应该提高个人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尤其在谈到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时,他强调他会经常教育学生注意方法的重要性,要明确定位,找准方向。现在的研究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应对学习、科研和找工作的多重压力使得他们难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研究中去,即便如此,宋尔卫教授仍然严格要求学生的科研水平和质量,随时关注学生们的学习工作进展,并不时地给予指导,审核学生的实验数据,严谨的作风可见一斑。宋尔卫教授始终认为不论做什么首先要学会做人,严谨踏实的品格是做好科学研究的前提,修身养性,全情投入才能做出真学问。 在交谈中,宋尔卫教授并没有提及多少自己丰富的阅历和取得的骄人成绩,更多谈到的是做科研的理念以及学生的培养,平平淡淡的言语,几分的沉稳与实在。直爽恳切的话语与亲切和善的态度,渗透着他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的道德涵养、求真务实、内敛钻研,以及为人师的诲人不倦,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坚持、耐心和勇气……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