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淳化祖帖 |
释义 | 宋淳化祖帖:又名《淳化阁帖》和《淳化帖》,此帖摹刻于992年(宋太宗淳化三年),由翰林书王著奉敕编次,共十卷,收集唐代以前名家、先贤及帝王一0五家,四一九件书迹,是现存最早的官刻丛帖(一说其中收录了部份南唐的刻帖)。当时以拓本赏赐登二府(枢密院与中书省)的大臣,所以原拓流传很少,不过后来借着官方与私人的翻刻本,流传广布,影响后世书学。编排体例是照书人的身份,分帝王、名臣、古代名家及王羲之、王献之四类。 基本信息【名称】宋淳化祖帖 【类别】中国书法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规格】尺幅:26.3x30.7公分。 作品简介王献之书 展一-七开,此帖摹刻于992年(宋太宗淳化三年),由翰林书王著奉敕编次,共十卷,收集唐代以前名家、先贤及帝王一0五家,四一九件书迹,是现存最早的官刻丛帖(一说其中收录了部份南唐的刻帖)。当时以拓本赏赐登二府(枢密院与中书省)的大臣,所以原拓流传很少,不过后来借着官方与私人的翻刻本,流传广布,影响后世书学。编排体例是照书人的身份,分帝王、名臣、古代名家及王羲之、王献之四类。 作品目录(十卷,历代各家书) 一,历代帝王书。 二、三、四,历代名臣法帖。 五,诸家古法书。 六,七、八、晋王羲之书。 九、十、晋王献之书。共计百零五人书。 重排如下: 第一、历代帝王书 第二、上古至晋人书 第三、晋王羲之书 第四、五-王羲之书 第六、晋王恬各家书 第七、晋王献之书 第八、晋至梁人王殉各家书 第九、陈至唐人各家书 第十、唐人及无名氏张旭等各家书 每卷末刻帖评释旁注小楷书释文,以顾从义所作释文为主。“内府所藏阁帖,遴其初拓最精者,为淳化四年赐毕土安本,选工摹勒,俾还旧观。特命内廷诸臣于敏中等,详加考正”。末题款“乾隆三十四年岁在己丑春二月,奉敕校正宋淳化阁帖初拓模上石”。 初拓本用开花纸,内府特制御墨所拓,拓本极精。有嘉、道拓本,远不及初拓。咸丰间石毁。见过数残石。淳化秘阁帖记载,谓宋太宗赵炅敕王著模,但所传拓本公认是原拓本,无王著模款。所传有王著模款本,款刻在标题下,末年款“淳化三年壬辰十一月六日奉圣旨模勒上石”。圣字高出一字,名圣字抬头本,即王著本。此王著本未见宋刻本,所见明刻本多,清刻坊本亦有再翻王著款本。在上海许翰卿家藏淳化全帖十卷,有明万历丙午六月潘祖纯题跋,为修内司本。李宗瀚旧藏有宣统己酉八月李翊煌跋本,此本刻拓纸墨均佳,为宋拓佳本,其摹刻有银锭纹,是重刻原银锭本。许氏藏本在日本印多部传世。此本现或藏上海博物馆。又见有旧刻拓本零散本,石边有小宇,上无臣宇,刻手不佳,不知何地何时何人所刻。 历代刻本历代传刻多不胜记。阁帖世称帖祖,但缺点多,排次乱。最明显的是第五卷李斯书,实为唐李阳冰书裴公碑。又,唐宋儋有书名,却排列在隋前。历代评者多品评真伪,多所批评。其优点又为后世所称赞。以前刻帖无可信者,此刻为汇帖之祖。其中有前人遗留下的古文翰札,也有历史参考价值。至今得宋刻、重刻佳本,如获至宝。 宋淳化三年壬辰十一月六日奉圣旨模勒上石王著奉勑模,自宋记载为枣木刻宋太宗赵炅刻于河南开封宋内府。自宋记载初拓用李廷珪墨澄心堂纸,大臣登二府方得赐拓本。 清初存有淳化四年赐毕士安本(有赐款),明晋府藏,又归孙承泽,清初存内府,世称祖石本,乾隆重刻过。宋汪逵《阁帖辨记》云:“其本乃木刻,计一百八十四板,二千二百八十七行,其逐段有一、二、三、四刻于旁或刻人名,或有银锭印痕则是木刻。”见明潘元亮藏贾似道本第九,边刻一、二号,银锭纹,又边刻郭奇、李攸、张通等小字全。 此第九卷藏上海图书馆。(贾似道本第九)明顾从义,潘元亮、褚尔昌等重模此贾氏全本,人名小字刻遗失,只潘模卷五何氏书有张范小字可见,此全部现存只此一卷。又宋魏王府本,王淮等跋,归李宗瀚藏时六、七、八三卷银锭斓烂可见,原银锭所拓,后归上海胡惠春,今胡在香港,有印本传世。 淳化阁帖泉州本不详刻于何时,所见合肥李谓侯旧藏拓本(十卷),内有少量配补,后归上海博物馆。又张伯英收集七,八本归故宫藏。又何宝善(楚侯)收藏有四本,宋明旧装,其不同处第八卷适欲帖久邑,邑字、“迈”字作“迁”不成字。泉州刻有二:二肥,一较瘦。所谓明刻,或明又重翻刻,泉州系多刻“迈”作“迁”。贾似道旧藏见九卷,有误刻“团”字,待考。沈寐叟《曾植》题跋云:个残本宋拓阁帖第九卷,王寅秋得诸海王村肆,墨色黝古,刻工精美而质厚。”顾从义记潘氏祖本第九卷识别云:“思恋帖旁有‘第九卷’三小字,郁涧底松务有“第九卷十四”五小字,验此皆合而字有朴气,绝与泉州本不同而略近肃府本。孙北海,翁潭溪均称肃本近古,见此乃知其言指意然。朴而实腴浑,近论华美,固非肃本所得拟也。紫莴云识。潘氏祖本,国初藏梁蕉林家,后归陈伯恭。自陈氏出,郭兰石尝见之。潭溪与伯恭金石至交,顾平生未见潘本,奇怪也。”在沪见此卷九,内刻郭奇、李攸、张通等名小字款i或刻字人,后归潘九亮。顾、潘,褚本出此。又见刻王著淳化残本,第三有汪俊刻小字,孔琳书帖,江字旁跨。第八有莆田知陈占,汪俊刻等小字。阁帖刻成拓出,分赐王公大臣后,当时即多重模刻,分散各地,略有增减。 清雍正间,王澍著有《阁帖谱系》分析很详。现所存宋刻拓本,有长沙、清江帖、绛帖,泉州淳化帖、汝帖等较可信,汝帖增减多,所传有很多帖名,可信拓本传世很少。简录赵孟頫《松雪斋文集·阁帖跋》:“宋太宗以文治,粥有捐善贾购法书,聚之御府,甚者或赏以官。时五代丧乱之余,视存者百一,古迹散落,帝甚悯焉。淳化中,诏翰林侍书王著,以所购书,由三代至唐,厘为十卷,摹刻秘阁。题曰上石,其洼木也。赐宗室、大臣人一本,遇大臣进二府辙墨本赐焉。后乃止不赐,故世尤贵之。黄太史曰:禁中板刻古帖,皆用歙州贡墨墨本赐群臣。今都不用钱万二千,便可购得。元佑中,亲贤宅借板墨百本,分遗官僚。用潘谷墨,光辉有余,而不甚黟黑;又多墨横裂纹,土大夫或不能尽别。由此观之,刻同而墨殊,亦有以也。”又载:“白太宗刻此帖,转相传刻,遂遍天下。有二王府帖,大观太清楼帖,绍兴监帖,淳熙修内史帖,临江戏鱼当帖,利州帖;黔江帖,卷帙悉同;又有庆历长沙刘丞相私第帖;碑工帖,尚书郎潘师旦绛州帖,绛公库帖,穑加损益,卷帙亦异。其他琐琐者又数十家,不可悉记。而长沙,绛州最知名,要皆本此帖。书法之不丧,此帖之泽也。” 宋刻本,即重仿刻者,传世全帖少,零残本传世也不多。又,传宋刻马槽淳化明翻刻本名泉州淳化有二:下木刻,刻手劣一石刻较佳,但石断裂。现传淳化秘阁帖,明翻刻本,一据贾似道旧藏本,二明内府藏本。清翻刻毕士安本。以上宋原刻现只有贾氏旧藏第九一卷,余无存。传贾似道命门客寥容中重刻淳化帖,名世采堂本。传无可倍拓本。明潘九亮字寅叔,·藏贾似道旧藏本l嘉靖间,顾从义借潘氏藏贾本,重摹上石十卷,当时为贵。所传初拓本极少。后刻宋末周密、明顾自严,文嘉等跋,石后损泐。明当时有翻刻顾本,顾氏防假乱真,乃从首页刻损泐目录,末刻印五分五色;为辨假充真,有此目录为证。潘氏自刻石,谓顾刻失肥,潘刻本当时亦为贵。顾刻本较贾氏原装裱宽,一,二、三行本放大;名大银锭淳化;潘氏刻照原装,较顾刻少二行,名小银锭,当时亦有翻刻。又,明有黄姬水钩模潘藏贾本,褚尔昌刻本题云“顾刻失肥,潘刻瘦,褚刻适中”。后刻陈继儒等跋;拓本少。 明末清初拓漫漶损泐断裂甚,石原刻在上海,后不知所在。翻刻亦多在江、浙。很少有清拓本。潘氏刻石5今上海有残石。又;明内府藏,明初赐庄王于甘肃兰州肃王府。肃世子识宏跋云:“太祖分封我庄祖于甘兰,赐以宋人淳化法帖,珍藏内库。至宪王,恐我子孙各王府不遍及,且无以公海内;乃延温、张二士摹勒上石,未竟而王薨。至于辛酉六月始竣事。摹勒之工,先后七年新旧二本,不爽毫发”。上记跋文,说明了原拓本之来源与刻帖过程。拓本名肃府本,初刻成初拓用太史纸程君房墨,拓工最精。所见初拓,纸墨拓工无不精者。多是用墨淡,擦墨,不黑不淡,字特显精神。商务印书馆曾印之淳化祖本,即此刻初拓本。初拓石完好,拓本较多。初拓本第七卷首标题上石角完好不裂,其次渐裂断,其后“法帖”等字全失去,后全部断裂很多。石刻于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岁秋八月九日,草莽臣温如玉、张应召奉肃藩令旨重摹上石”。见十卷末刻有“顺治甲午张正言、正心,承广陵陈曼仙(获泽)、毛香林二师教补摹上石”等字。石清初补过。 明末拓本,增刻张鹤鸣、王铎等十余家跋一册,共计十一册。·拓本有全跋者较少,跋用处不大。石现仍在兰州。、又名兰州淳化帖。此原底本无银锭,当是初刻拓本。在刻本上无明以前人收藏,印记只有元至正十年张瑁、李仪古等观款。清顺治费甲铸又重刻肃府淳化帖子西安碑林,名费甲铸本,较佳。后有费刻年款,多不拓,充肃府兰州本,留万历年款。清乾隆三十四年,据淳化四年赐毕士安本,重排重刻。此毕氏原刻初拓本。乾隆重刻后石不知所在,但有此乾隆重刻拓本传世。 作品赏析宋代在书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法帖的刊刻。宋太宗承袭宋太祖,偃武修文,也想在文学艺术方面有所发展,故他讲究刻帖。宋淳化992年(三年)宋太宗出秘阁所藏历代法书,命侍书学士王著编次,标明法帖,摹勒于枣木板上,共分十卷,拓赐大臣一本,其后不复赐。后板毁于火。《淳化阁帖》的出现,古人法书多赖此以传。且摹勒逼真,精神完足,向被誉为诸家法帖之冠。后来诸帖受它的影响很大,卷首标题使用了“法帖”的名称,是书法范本中最先以法帖为名的,故称誉为法帖之鼻祖。 此帖收有历代帝王、名臣及诸家古法帖,以及王羲之、王献之等的法帖,其中羲、献父子书迹几占全帖之半,早期官拓本为当世所珍重,大臣登中书省与枢密院二府者,始得赐帖一部,而不及百年,官拓本即已极为难求。 《淳化阁帖》中除了介绍二王的书法,更把魏钟繇和晋名家的书法做了一番探寻。自《淳化阁帖》问世后,为宋代官私刻帖开创了风气,到了南宋,其风更盛。有直接翻刻《淳化阁帖》者,如《二王府帖》、南宋《绍兴国子监帖》、《淳熙修内司帖》、《贾似道刻本》、《泉州本》、《肃府本》及清内府重刻《淳化阁帖》等,除直接按照《淳化》摹刻外,另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以淳化为本,加以增减重编者,如《庆历长沙帖》、《大观帖》,一种是《淳化》的续编者,如《元祐秘阁续法帖》、《淳熙秘阁续法帖》、《绛帖》等。 因为这些法帖所收,皆唐以前名家手迹,与碑刻异趣,也就直接影响到后来的书家。然而,那些增减之后的诸帖,复演为武冈帖、福清本与彭州本等化身。除《淳化阁帖》系统外,宋及以后各朝公私摹刻丛帖名目繁多,不胜枚举。而这些法帖也就成为宋至清习书练字者的主要范本。 一部《淳化阁帖》楷书成分绝少。大多是“稿本”之体,这是时代的趋势所成。这种法帖的优点是,它可以容纳较多不同形式的书体面貌,比丰碑巨碣捶拓方便。可以说是一大优点。《淳化阁帖》对我国书体流传,尤其对宋代行书发展,确确实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自清乾嘉年间金石、小学兴起,引起学者们对宋以前碑版刻石的重视,于是,碑碣、摩崖文字乃重为书家钻研对象。 但由于法帖自宋以后,摹勒翻刻既多,难免笔画有误,笔意失真,故自清中叶学者以碑版多作直接书石而加镌刻,能存原作笔意,而有尊碑抑帖之说。实则碑与帖各具其妙:碑,方严深刻,气势雄强;帖,妍雅飞逸,意态潇洒。两者各有千秋。 《淳化阁帖》问世后,当时据《淳化阁帖》再辑,再翻之帖,亦不计其数。金、元两代,刻帖较少,至明、清复盛。直至近代摄影、印刷术的高度发达,刻帖才告终止。近代最后刻的巨帙法帖,是霍邱裴氏《壮陶阁法帖》,共48卷。我国刻帖的历史,可云:“始于《淳化阁》,终于《壮陶阁帖》。” 帖有单行帖和集帖(即丛帖、汇帖、套帖之分)。单行帖,如《定武兰亭》、《平复帖》、《鸭头丸帖》、《伯远帖》、《争座位帖》等。集帖又有集刻一家书与各家书之别。集刻一家书者,如颜真卿《忠义堂帖》、苏轼的《西楼苏帖》、米芾《绍兴米帖》……集刻各家书者,如《淳化阁帖》、《戏鸿堂帖》、《宝贤堂帖》、《真赏斋帖》、《快雪堂帖》、《三希堂法帖》、《壮陶阁帖》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