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送葬 |
释义 | 这首奏鸣曲共由四个乐章所构成,其中的第三乐章就是1837年谱曲的《送葬进行曲》,这首《降b小调第二号钢琴奏鸣曲》也因而被冠以《送葬》之名。 中文名:送葬 外文名:Frederic Francois Chopin 作者:肖邦 乐器:钢琴 创作年代:1839年夏天 长度:约30分钟 作品编号:35 拼音:sòng zàng 基本解释[funeral] 把死者遗体送到埋葬或火化的地点 一种类乎送葬的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详细解释1. 送灵柩下葬。 《左传·襄公二年》:“ 齐侯 使诸 姜 宗妇来送葬。”《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剧孟 虽博徒,然母死,客送葬车千馀乘,此亦有过人者。” 唐 刘言史《北原情》诗之二:“近来送葬人,亦去闻归声。” 魏巍《东方》第六部第九章:“父亲披麻戴孝为死鹰送葬,自己跪在台阶下,向这个戴着瓜皮帽的小子叩头。” 2. 葬送,断送。 郭沫若《羽书集·武装民众之必要》:“大家都抱着一个‘各人打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那样岂不是甘愿要把国家整个送葬么?” 钢琴奏鸣曲:《送葬》降b小调第二号钢琴奏鸣曲《送葬》 这首奏鸣曲是1839年夏天,在乔治桑的故乡诺安所写出来的,这里对肖邦而言,似乎是精神与肉体最佳休憩站。在远离巴黎的法国中部隐秘居所中,肖邦和他的爱人乔治桑过着与世无争,远离尘嚣的宁静生活。也为肖邦原本因罹患结核病而逐渐衰弱的肉体与精神带来无限生机。尤其是前一年赴马约卡岛疗养失败后,于该年春天逃回法国以来,在此地的疗养最具功效。此时随着身体状况的好转,也大大刺激了他的创作力,这首附《送葬进行曲》的《降b小调第二号钢琴奏鸣曲》,就是肖邦在这段时间完成的作品。 虽然肖邦在法国功成名就,但是他的心中一直没有忘记沦陷的祖国波兰。他的钢琴作品虽然有些如《夜曲》般充满甜美如蜜的旋律,但是这首钢琴弹奏的《送葬进行曲》,就像乌云密布的天空下着阴阴细雨,远方丧钟回荡在凄清低迷的空气里,一群人面无表情地走向墓碑……,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钢琴诗人心中那股祖国沦陷、家园破碎的无比哀恸之情。 确认本曲是在1839年夏天的诺安所完成的关键,就在肖邦寄给某位好友的书信内容中。肖邦在信中写道:“我在这里正写作一首降b小调的协奏曲,可能会在这首乐曲当中加入你已经知道的《送葬进行曲》。本曲最初是快板的乐章,其次是降e小调的诙谐曲,接着是这首进行曲,最后是只有三页左右的简短终曲进行曲之后,左手要随着右手以同音齐奏的方式不间断地演奏。” 这首奏鸣曲共由四个乐章所构成,其中的第三乐章就是1837年谱曲的《送葬进行曲》,这首《降b小调第二号钢琴奏鸣曲》也因而被冠以《送葬》之名。这是最被熟知的一个段落,四分之四拍子,缓板(Lento),以钢琴仿真出葬队伍的前进行列,气氛极度哀伤凝重,开头低音部分像是队伍出发前,敲打吊钟的声音,强弱层次落差程度非常大,那种感觉,像是一群长长的送行队伍,踩在泥泞的道路上,男女老幼混杂其中,步伐沉重地前行,每个人脸上地表情,有的呆滞,有的哀伤,有的还哽咽不止,但却都异常坚定地陪着往生者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如果《送葬》一曲真是为肖邦的祖国波兰所写,那么钢琴诗人这样的情操真是令人肃然起敬;如果他只是单纯为不凡的人生仪式做一段记录,则又会令人对生命的尊严兴起无限的感动。 油画《送葬》作品赏析别洛夫墓地上的墓志铭用他自己的话写着:“记住他的画《葬礼》”。 在我们眼前,一条爬犁上载着一个女人和孩子们,女人背朝着我们。画家为什么这样构图?我们不得而知,这可能是只有象别洛夫这样艺术天才才会有的秘密。但是看到这个后背,我们的心在颤抖,有一种想哭的欲望... 这幅画的主要成就是它那惊人的完整性和完美的平衡感。马爬犁缓慢地前行,吃力地爬向小山丘。画家把马画得非常精细,马的腿和头完整地给人传递一种力量,一种承载着托运爬犁的力量。身穿皮袄的女人后背弯曲前倾表明马在用力上行,背部不是由于疲劳平缓地弯曲,而是马爬犁的力量和情绪沮丧使人抬不起头。孩子们依偎在棺材的旁边,更加衬托出妈妈心中的巨大悲哀。狗在左边不咬也不叫,只是盯着远处依稀可见的村庄。天上高悬着浓重灰沉的乌云,远方却隐约释放出明亮略带金黄色的光线。马爬犁在浓重高悬的乌云和铺满白雪的道路中显得沉重而高大,它成为观众的中心视点,它被刻画得精细完整。 创作背景作者彼罗夫(1833-1882),创作于1865年。19世纪中期后,俄国开始涌动民主主义思潮。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思想影响与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感染下,一些画家积极从文学作品中去吸取营养,力图从学院派只能画圣经题材、历史故事的束缚摆脱出来。《送葬》这幅作品取材于俄国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的长诗《严寒-通红的鼻子》,既具有给文学作品插图的意义,又可视为一幅单独的作品。绘画表现的是一家主要的男劳力死了,被装入棺材运往墓地埋葬。在冬天寒冷的一望无际的原野上,送葬的人只有他的妻人和两个孩子。还有一只忠实的狗,显得非常凄苦。不懂事的小孩子已睡着了,另一个懂事的姐姐瞪着眼睛好象在考虑着将来的生活。寡母虽然只留下一个背影,但这个背影画得非常有感情,她的劳累,她的痛苦尽在不言中。 作者简介彼罗夫(1833-1882): 巡回展览派著名画家之一。绘画题材广泛多样,他的观察力很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变化,具有辛辣的批判、讽刺才能。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爱憎感情。成名作是《复活节的乡村祈祷游行》(1861),该画在1862年10月刚展出一天,即被官方禁展。彼罗夫一生很悲惨,在沙皇的迫害下,他饥寒交迫,死于肺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