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送友人归 |
释义 | 《送友人归》是郑思肖的一首送别诗,反映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营造了当时送别的氛围,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 作品名称:送友人归 创作年代:宋朝 作品出处:《所南先生文集》 文学体裁:五律 作者:郑思肖 送友人归 郑思肖 朝代:宋朝 体裁:五律 年高雪满簪,唤渡浙江浔。 花落一杯酒,月明千里心。 凤凰身宇宙,麋鹿性山林。 别后空回首,冥冥烟树深。 作者简介: 郑思肖 郑思肖(一二四一-一三一八),字忆翁,号所南,连江(今属福建)人。名与字、号皆宋亡后所改,寓不忘宋室之意,原名已不详。宋末太学生,元兵南下,曾扣阍上书,不报。入元,居吴下,自号三外野人。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土,根无所凭,以为地已人夺去。元仁宗延佑五年卒,年七十八。有《所南先生文集》,又有《心史》七卷,系明崇祯十一年苏州承天寺狼山中房浚井时发现,藏于铁函中,清徐乾学《通鉴后篇考毕》以为是明末人伪托。明洪武《苏州府志》卷四○有传。郑思肖诗,第一卷以《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名贤集);第二至五卷以明崇祯十二年张国维刻《心史》为底本,校以清抄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 。 作品赏析: 首联切合题目,写友人的形象和送别的地点。友人年事已高,满头如雪的白发,是一位老叟。簪,古人蓄发,用簪绾结头发。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就是指的男子用簪绾结长发。友人归去,取道水路,送行的地点是在浙江的边,浔,水滨。这两句各自构成一幅简单的画面,迎风飘拂的白发,和烟水迷离的江面互相映衬,显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颔联作为首联的补充,出句点明送别的时节和情景,暮春时节,群芳凋零。花落花飞,红消香断,诗人本已感慨丛生,更何况在落花时节,友人又要千里归去呢?与友人就此握别,何日重逢,能否再见,均未可卜,此情此景,怎不令人黯然神伤!只有这临别的一杯酒,也许能略壮行色,并可将恼人的离愁别绪冲淡些吧!对句即从眼前实景推开一层,虚写抒情,是劝慰朋友,也聊以自慰,不要为别离过分感伤,虽相隔千里,也可共享皎洁的月光。语出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意。 一二两联多系实写,故颈联纯从虚处着笔,避免了文情的板滞。这一联以两个精整的对句,写友人,也是写自己的抱负和志趣。诗人送别的友人是谁,这位友人的性格节操以及千里归去的缘由,一二两联均阙而未提,但从作者送别的深情厚谊,隐然可见这位朋友的高尚人格。这两句便点明友人此行是归隐山林,因而可以推测这首诗写作的时间当在宋亡以后。上句以《庄子》中背负青天高飞九万里的大鹏(即凤凰)来比友人放情江海作逍遥游。下句以山林麋鹿喻友人的疏野之性。两句既是赞友人,也是自喻。但是郑思肖心系国家,就在元兵已南下,南宋王朝濒临绝境之际,还以极大的义愤,叩阍上书太后,幼主(恭宗),激昂慷慨。所以他与友人此时的离世高蹈,决不是性喜山林,而是表现了决不向新朝俯首的气节。 尾联勒合,关合“送别”,在友人的归帆渐远渐隐之际,回眸凝望,只有烟雾萦绕的林木,昏黑幽暗,深不可测。“冥冥烟树深”,是写景,也暗示作者在易代之际心情的沉重与迷乱。这是诗中唯一完全写景之句,富于象征性。它深化了诗的意境,余音不尽,具唱叹之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