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松洋村 |
释义 | 松洋村简介龙岩市新罗区万安镇松洋村,位于万安镇政府驻地西北方20余公里。东与西贯村接壤,南连四村村,西接好坑村,北与连城县赖源乡毗邻。古时称九龙村,清为松洋社,民国设松洋保,解放初与好坑村合为松坑村,后为松洋乡,1958年设松洋大队,1984年后为松洋村至今。全村现有198户,780人。相传松洋村平洋原是茂密松林,远远望去宛如一片松树的海洋,“松洋”故而得名。 松洋村有万安镇境内最大的盆地。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有耕地2300多亩,林地25000多亩,富藏石灰石、铁、煤等矿产。松洋村风景优美,山川秀丽,四周河流环绕,宛如玉带;境内廖天山、南天山巍峨高耸,是远近登山者向往之地;村有八景:古刹鸣钟、松涛桂蕊、晶塘映月、群山耸峙、平畴绿野、仙人磊石、盘古耕田、无底岩洞,为族人津津乐道。 村内现存多为明清时代建筑,现代建筑夹杂其间,错落有致。杨氏宗祠为始祖柳实公所建,曰:燕诒堂,迄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村东面山簏“永兴庵”,据传建于宋,现存有明正德年间“圣旨”牌。清初,信众于村西北石栏山下兴建“天正山”观音堂;近年村民于东埔山麓建“五谷真仙”庵等,为族人求神拜佛集聚的场所。松洋小学前身为清康熙二十八年(1690)设的松洋社学,历经兴替,现已撤点并校;主教学楼为三层楼建筑,现为松洋村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场所。 松洋杨氏,源远流长,枝繁叶茂。宋时,先祖太一郎公与九一郎公,自连城南坑往江西乐安贸易,后九一郎公徙居万安隔园里栗子坪。元末明初,柳实公辟基隔口岭,为松洋杨氏始祖。柳实公生五子,分为五大房,流传至今可考者有二:长房元泰公房、三房关泰公房,两房以下又分为多个支系,经六百余载,已历二十四世。 松洋杨氏,秉承祖训,励精图治,贤才辈出。明时,杨清、杨瀛、杨道南、杨道中、杨道和叔侄五人先后出仕,时称“一堂铎牧”;清时,杨士鋐授修职郎候补参军、乡副进士杨燕征应选学正候铨州司马、恩进士杨吉升候铨儒学正堂;同时贡生、廪生、增生、附生、庠生、太学生、更是数不胜数;民国初,杨世宁任中共厦门总工会副委员长、杨树生代理多伦县知事、杨登礼杨科选任龙岩县参议员、杨登智任国民党台湾省花莲区区长等等。解放后,我族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获大中专以上学历者百余人,他们有的从政,有的经商,足迹遍布新加坡、泰国、新西兰、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各大城市,我族杨氏子孙正在全球各地、各行各业谱写着新的篇章。 松洋八大景观鸣 钟:永兴庵钟声响得,特远。 松涛桂蕊:松桂亭风景特美。 晶塘映月:村口有池塘接连三口,系涌泉水,冬暖夏凉,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月夜观赏,情景特幽。仙人磊石:村北边有水成岩山石,层层积垒,或岩洞,或假山,千奇百怪,巧夺天工,特奇。 盘古耕田:松洋后山,密林深处,有两大石上下并列,石面斜平,布满牛脚印和犁耕浪痕,恰似耕牛耙田刚毕待插秧状,特怪。 似奕棋盘:村北山高崖下,林深处有一米见方大石一块,碉上围棋线路,两坐石可面坐对奕,特悠。 无底岩洞:村西,石岩山脚下一岩洞,口朝北开,往下延伸,洞内蝙蝠倒挂不知其数,从前有曾想试探洞穴深浅,放一只鸭子往里钻,三天后,鸭子从隧道小河的盂塘山顶走出,特神。 黑石冒烟:此山大石石崖下有一小洞,洞口一石,任何时候到此以手摸石,手指油黑亮滑,特趣。 杨世宁故乡杨世宁是福建省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的领导人之一。在1927年“四·九”反革命政变中,同罗扬才一起被捕牺牲。世宁自幼聪颖过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能过目成诵,驰誉乡党;他生前是厦门总工会副委员长,著名工运领袖; 杨世宁少时求学于龙岩省立第九中学。1922年9月往厦门集美学校师范部就读。1924年夏,先后与谢景德等人创办《到民间去》和《新龙岩季刊》,宣传新文化,抨击旧势力。1925年升入厦门大学,后又转入上海大厦大学,不久又进入广州中山大学,组织闽籍同学建立“福建革命青年团”,与国民党孙文主义学会”展开斗争。同年9月返回龙岩,在社兴陈祠创办“龙岩公学”,出版《铁扫把》,宣传革命思想,刊物发行至海外。1926年前往厦门,与罗杨才等一起开展工人运动,组织和领导了厦门工人的罢山罢海斗争,成为厦门早期赤色工运的组织者、领导者之一。1927年1月出任中国共产党闽南临时特委委员、厦门市委工运委员。同月厦门市总工会筹委会成立,被选为副委员长。1927年“四一二”政变前夕被捕,同年5月在福州英勇牺牲。临刑前致言同乡同学:“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只要革命能成功。”致书家父:“儿为国为民而死,死亦甘心”。 松洋小学松洋小学前身: 清康熙28年(公元1690年)设松洋社学,地址在东埔社学坪,早毁,垦为水田。 清嘉庆初年,松洋社学新址在今松洋小学大门内操场。构造为平房式,中间是正厅左右两翼厅,厅下天井,左右为横落小房各三间,大厅正中是大门,门上悬匾额一块,“振文书院” 四个描金大字,右下行写“嘉庆九年立”。 民国以来就是这个“振文书院”也叫社学,一直是“私塾”或保国民学校的校址。1940年秋,抗日战争中期,溪口镇中心小学搬松洋,在振文书院背后增建楼房一座:共三层;一二楼,两室一厅,中厅两边各一教室一宿舍(对称);三楼是一台阁式;楼梯在两端;取名“兴学楼”,抗战胜利后,溪口中心小学仍搬回溪口原址。 上世纪八十年代,松洋小学学生数激增,原有校舍一概不相适应(包括振文书院),于是全面平整重建,现在校容校貌。 学生数:全校学生近300人(包括幼儿),而今21世纪初,伴随农民入城,小学生都转城镇就读去了。2010年9月开学时,仅有幼儿不上10人。 始祖柳实公辟基松洋传说宋时,我杨氏先祖九一郎公念三郎公父子二人,自连城南坑往江西乐安贸易,后又徙居于万安隔园里栗子坪,传至第八代柳实公(念三郎为一世)已迁居盂塘山潭下石山公爹仑尾。公一直希望寻一风水甚佳之地辟基,以得天造地设之风水宝地助我杨氏子孙人丁兴旺、仕途发达。 一日,一风水先生寻龙点穴至隔口岭,望之山川钟秀:前朝东山旂后枕盂塘山,双龙合气已成川字崩洪一元庆会,又成莲胎果腹龙以五行降势结穴,穴以五行逆生。朝元明堂局格已成仰天深窝,四维罗列又成五星聚坦。此穴龙脉自廖天山崠,脱胎出脉,过守鹿凹,稪起少祖右行数峰时耸并列而出成木火贪狼星;绝顶为廖天山,盂塘山既为此主山也,洋有龟狮象把门、石龙当关、水尾狮象相会拦水口也,一派风水吉象。 恍惚间黄昏以至,先生见此山间隐约有户人家,问曰:“东家,吾可否在此借宿一宿?”柳实公以礼待之,并取来一水鸭宴请先生。可宴中先生却见东家仅拿出水鸭头翅等部分,顿生被怠慢之感,心中自有不悦,遂不愿将此好风水赠予柳实公。 次日清晨,先生辞行,柳实公拿来一包裹曰:“先生此去路遥,吾略备心意,请先生带路上食用。”先生受之便离去。 不时,先生已至食饭坑砻扒弯停下歇息。心想:如此伪善之人会以何点心赠我?遂将包裹打开。一见愕然,原正是昨日宴中水鸭未食之部分,东家不舍食之却赠于我,觉素未平生,能如此待我,顿为之所感动。自知昨日误解立即感愧,东家实乃忠厚仁爱之人也。速返寻柳实公,曰:“东家现居于此欠佳,吾寻得一风水甚佳之地——前隔口岭水竹林,东家若迁去建宅居住方可人丁兴旺、仕途顺畅。”柳实公曰:“吾今真是寮前遇贵人呀,可吾乃一介农夫,何来建宅之力也?”先生又言:“无碍,东家只需前去搭寮居住即可,勿需多久自有相助之人;再者就是东家为人定要大方心善忠厚仁爱,望东家谨记。 于是在先生的引指下,柳实公举家迁往隔口岭水竹林搭寮居住。公素养水鸭,迁居于此后放养于水竹林,竟日日皆生双蛋也,为之愕然,心想先生真乃神人也。 又过不久,有一人挑菁至此,问曰:“吾有十八担菁,无处安放,可否借贵宝地置之?”柳实公欣然应允。安放妥当后,柳实公在送别时发现此人在步行间隐约消失了,形同仙人,奇也。 转眼三年,风水先生再次云游至此,见柳实公还倚寮而居,疑曰:“依吾算来,东家应早已富甲一方才是,为何还倚寮而居呢?”,又:“那有无人寄物于此?”柳实公曰:“确有,但已三年未来取矣。”先生上前视之,只见箩筐已腐朽,遂将其打开,筐内竟全是钱财也,更奇者是:每筐内竟还有一字条写明“杨柳实 实收”。先生忙曰:“此乃土地公送东家之财也,东家可以置业了。” 自此,柳实公辟基隔口岭、创宅宇(燕诒堂)为我松洋杨氏之开基始祖也。 自柳实公辟基于此后,我燕诒堂子孙果然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代有为官。据我杨氏族谱记载自明起出贡生十六名,廪生、增生、附生、庠生、太学生等层出不穷,历任知县、县主簿、府学正、府教授等多职;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四世泉庄公一堂出五官,时龙岩知县朱泰祯赠一牌匾曰“一堂铎牧”,甚为荣耀。 柳实公传至我辈24世矣。 松洋杨氏来源略考自元末明初柳实公辟基松洋以来,我杨氏子孙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然而对于我先祖柳实公之前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各不相同;加上年代久远又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杨氏族谱大部被毁或遗失,给我松洋杨氏来源考证出了一大难题。从现存的两本族谱看来,对于柳实公之前的来源当时就已经是一个尚待考证的问题了,族谱上的记载也未能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说法…… 一:据现存的《元泰公房族谱》载:“历传,公初居好坑之内坑屋场,今佃开田纳租即其故址也;後迁居於盂塘山潭下石山公爹仑尾,荒坪尚存;又後迁於隔口岭今之大宗焉。”这里的公指的就是柳实公,好坑之内坑屋场就是现在隔园里的栗子坪。在这里就验证了柳实公初居隔园里,后迁盂塘潭(大坳),再开基松洋的路线。综上所述我等就可确立隔园里就是我松洋杨氏来源线路的第一站了。 二:据现存的《元泰公房族谱》和《関泰公房(游公派)族谱》都记载柳实公为松洋第一世,这无可厚非。同时在柳实公之前也载有八世可考(葬所也多有记载)。前第一世为念三郎,至柳实公第八世矣。历传在柳实公之前我先祖就已在隔园里栗子坪住了八代,加上《元泰公房族谱》所载柳实公初居隔园里,这就可以说明我先祖来万安,始居地大抵就是隔园里了。 三:那在柳实公前八世,即念三郎公之前,我松洋杨氏又从何处而来?对此就真的是众说纷纭了:有说来自江西的、梅州的、还有说来自将乐的、又有的说来自连城南坑的……但大多只是传言,并没有能够找出足够的证据来证明。 ①《元泰公房族谱》载有:“漳巖九龙乡松洋社之杨,肇自汀州宁化县黄土石壁也。稽诸旧族世家东都任龙图阁学士,因黄巢破长安,奔逰汀之宁邑(据此并无江西将乐之字),复逰巖之万安好坑,出遇松洋林中,远望牛後,幸见叶公为朋,始辟松洋。後借范公安住,至娶叶范二婆,子孙分异各占地方破荒。”这段记载确实是一条很详细的路线,但再仔细的分析一下,其中也有不妥之处。龙图阁学士是宋真宗时才有的称呼,黄巢破长安时又何来龙图阁学士之说呢?因此漳巖九龙乡松洋社之杨,肇自宁化县黄土石壁,的说法暂时没能找到足够的证据来证明。 ②《元泰公房族谱》还载有:“近代始祖自出如晋天福年间,由江西而宁化而将乐,迄始祖念三郎由将乐入巖,幷二世祖宣义公开支,概从其畧。”念三郎由将乐入巖,这也是一种来源说法,但可惜是后面又言“概从其畧”,因此这种说法很可能只是的一种传言罢了,当时的先祖们也没有找到较为具体的证据。 ③历代口传我松洋杨氏是从连城南坑迁来,但是由于很少去考证,而且现存的族谱也并没有提到南坑迁来一说,因此也只是停留在传言阶段。于是一九八六年农历二月初四,松洋村两委组织了一行九人的队伍,带着现有的族谱前往连城县文亨乡南坑村的寻宗问祖。南坑宗亲知道我等来意后很是热情,双方进行一番探讨之后,到祖祠核实居然对得上;后又到祖墓核实见墓碑明确刻有九一郎公;南坑宗亲对我房也表示承认,并在祭祀先祖时始终以我房为尊(我房先祖九一郎公在太一郎公三子中居长)。 在与南坑宗亲闲聊时,宗亲说:“当年九一郎公走时带上了其父太一郎公的遗骸,南坑现祖坟里葬的为祖婆酉娘白氏(飞凤跳桥形)。”这样一来,我们松洋杨氏来源于南坑的说法,又多了一个很好的佐证。因我历代有传:当年先祖徒居来此之时是背着其父亲的遗骸来的,并葬于马仔营(飞天鳯形),至今每年在农历七月十五祭祀大宗之前先到此祭扫。当然传言归传言,但是遥遥两地的传言不谋而合,这就使这传言多了几分可信度…… ④二○○五年,我燕诒堂十九世裔孙旭彬,到华蒙与宗亲闲聊时,宗亲们拿出来一本其房祖传的《杨氏弘农肇基族谱》。一看上面清楚的记载着“⒈七十七世广义公官为廉使,生子太一郎,元初避难徙居福建省连城县南坑乡。 ⒉九一郎公与父(太一郎公)贸易江西,後居江西乐安县,公生一子念三郎,移转龙巖州溪口松洋乡居住”,一本令人振奋的族谱,一个令人欣喜的发现,这岂不又给我们松洋杨氏来源考证多了一个较为具体的证据? 《杨氏弘农肇基族谱》还载:西周杨杼公为中华杨氏始祖,东汉太尉杨震为杨杼公三十五世,龟山公杨时为杨杼公七十一世,而念三郎为杨杼公八十世(以上全为原谱直系),传到我们辟基松洋始祖柳实公则为杨杼公八十七世。因此我们松洋杨氏系出弘农,是宋大学者杨龟山的后裔。由于该本谱载明了从西周杨杼公开始到太一郎公再到柳实公等八十七世先祖的详实记载,因此可以清楚的从中找出我们松洋杨氏是如何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从中原一站一站迁徙而来的。(为方便大家能更清楚的了解我们松洋杨氏迁徙路线的来龙去脉,笔者整理出一张迁徙路线图,供宗亲参考。) 四:《杨氏弘农肇基族谱》的发现,给我们松洋杨氏来源考证提供了一个很有力的佐证。但同时该谱也存在少许漏洞,例如:该谱载:“七十七世广义公官为廉使,生子太一郎,元初避难徙居福建省连城县南坑乡。”太一郎公即是九一郎公的父亲,始祖念三郎公的祖父。而据《元泰公房族谱》载:“前三世祖宣义公,盖生於宋乾道淳熙年间(以墓碑甲寅遡而拟之也)”按该谱的辈分,宣义公应为太一郎公玄孙,生活年代却比太一郎公早?再者念三郎父亲为九一郎,我们前五世祖也名为九一郎,这又作何解释?然以上疑点也可能是当年作书者的笔误或恰巧同名罢。但无可否认的是,《杨氏弘农肇基族谱》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现存,最为完整载明松洋杨氏来源的资料了。 综合现有史料,我们初步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松洋杨氏来自连城县文亨乡南坑村。更为严谨的说:杨杼公七十七世广义公于元初避难徙居连城县文亨乡南坑村;接着七十八世太一郎公与七十九世九一郎公父子贸易江西,遂居江西乐安县;最后九一郎公由江西乐安徒居松洋乡。在此我们姑且先不去谈论之前几十代人来龙去脉的是否,就算有疑问我们也难以去考证,所以在念三郎公之前的世系,我们暂且只能以华蒙的《杨氏弘农肇基族谱》为基准。在历经了几百上千年的岁月后,中途兴许或有意外,现在居然能有幸找到几乎完整的资料,就这已经是我们松洋杨氏之万幸了。 五:历史就是这样,传言归传言,但要下论断,就必须拿出有力的证据,就算有一些证据拿出来我们还得去衡量它的合理性。作为后人,当我们对一些流传下来的事物有疑问却又不能找出明确证明时,我们只能列出事实、详明理由。就像《元泰公房族谱》序所言:“世代年远不可考者,宁畧而不序,不可附会臆拟牵合也。”否则就容易误导后人。对于我们松洋杨氏之来源,我们也只是拿出证据,说明理由,列出一二,望后人能找出更强有力的佐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