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松下踏歌图 |
释义 | 简介【名称】:松下踏歌图 [英]The picture on sing and dancing under the pines 【类别】:字画 【年代】:完成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 【文物原属】:巍宝山文昌宫文龙亭的桥墩石灰墙上壁画 【文物现状】: 【简介】: 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午),由民间艺人绘制。壁画真实地记录了清代彝家人朝山打歌的场面,壁画历尽百余年的风雨剥蚀,仍然艳丽清晰,画面上男女相杂、有官有民,边唱边跳者共39人,用各种颜色绘制,线条清晰,是一幅珍贵的清代彝族打歌图。 民国初年《蒙化志稿》记载:"时肥一足,作商半舞,其舞以一人吹芦笙居中,围绕唱土曲,其腔拍音节,皆视芦笙为起止。"这幅踏歌图壁画与历史文献记载的完全一致,再现了两百多年以前彝族打歌的真实情景,与悠久的巍宝山歌会有密切的关系,是研究彝族歌舞及彝族服饰的宝贵文物。这幅壁画的摹本,1983年曾参加云南省少数民族壁画在北京展出,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获得很高的社会声誉和评价。有专家称:像这样直接反映少数民族习俗的壁画国内实属罕见。 相关资料巍宝山 巍宝山位于云南大理巍山县境内,为全国道教名山,是南诏始祖细奴逻的耕牧之地。巍宝山文昌宫文龙亭西面桥墩壁上至今还保存着一幅清代乾隆年间画的“松下踏歌图”壁画,再现的是明清彝族朝巍宝山举行踏歌活动的欢乐情景。 彝族踏歌又叫“打歌”,彝语叫“阿克”,“阿”是娱乐的意思,“克”含有砍的成分,代表刀舞。彝族踏歌是一种乐、歌、舞三者结合的活动,以火为圈心,圈内有一人吹芦笙,称为“歌头”,有数人吹笛子,有一人舞春秋刀,有一人弹三弦,边唱边跳。进入歌场的人们往往以挑逗的唱词逐渐形成圆圈,尽情展现健美的舞姿和甜润响亮的歌喉,歌词内容有生产生活的,有歌颂爱情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