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松社 |
释义 | 上海古迹原址在徐家汇姚主教路(今天平路)135号,原为徽商王效山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建造的私产余村园。蔡锷病逝后,民国7年梁启超、李烈钧等筹款购得余村园,于11月4日正式成立松社,同时筹设松坡图书馆以纪念蔡锷。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3岁补县学生员,16岁入长沙时务学堂,深受中文总教习梁启超的器重,戊戌政变后梁逃亡日本,蔡辗转至上海,17岁考入南洋公学,旋应梁之召赴日留学。归国后,参加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继为打倒“洪宪”皇帝发动护国战争。 松社园内绿荫夹道,花木纷披,东南角有高楼如大殿式大堂中,供蔡松坡牌位。楼上悬蔡锷戎装像,楼内设松坡图书馆。 民国12年1月,梁启超将松社和松坡图书馆一并迁到北京。 词语古代立社种树,为社的标志。以松树作社树的,称为“松社”。《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其野之所木,遂以名其社” 清 孙诒让 正义:“若以松为社者,则名松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