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政会计 |
释义 | 主要指交通部所管辖的 四大产业 即: 铁路、邮政、电政、船政 、四个部门的会计 四政会计四政=铁路,邮政,电政,船政 是北京政府时期会计改革的重点对象 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的“催产剂”是1721年英国的“南海公司事件”。当时“南海公司”以虚假的财务信息诱骗投资人上当,其股票价格一时扶摇直上,但好景不长,“南海公司”最终未能逃脱破产倒闭的厄运,使股东和债权人损失惨重。英国议会聘请会计师查尔斯·斯耐尔(Charles Snell)对“南海公司”进行审计。斯耐尔以“会计师”名义提出了“查帐报告书”,从而宣告了独立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的诞生。 1853年,苏格兰爱丁堡创立了第一个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团体——爱丁堡会计师协会。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注册会计师职业的诞生。 1916年美国改组1887年成立的美国会计师公会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注册会计师专业团体。1917年,美国开始在全国举行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 中国民国时期是指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而这段时期也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以下是民国时期中国会计纪年: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财政部长主掌会计。 1914年(民国三年)《中华民国约法》设会计专章。 1914年(民国三年)《国务院厘定普通官厅用簿记》施行。 1914年(民国三年)《会计法》颁行。 1914年(民国三年)《修正财政部官制》规定设会计司掌理会计。 1918年(民国七年)会计师事业肇始。 1918年(民国七年)《会计师暂行章程》施行。 1921年(民国十年)复旦大学商学院开设会计系。 1925年(民国十四年)上海会计师公会成立。 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1920-30年代改良中式簿记运动及改良与改革的争鸣。 1927年(民国十六年)国民政府《财政部会计则例》颁行。 1930年(民国十九年)国民政府《会计师条例》颁行。 1930年(民国十九年)国民政府《主计处组织法》颁行。 1931年(民国二十年)主计处会计局成立。 1933年(民国廿二年)中国计政学会成立。 1934年(民国廿三年)中国会计学社成立。 1935年(民国廿四年)国民政府《会计法》颁行。 1935年(民国廿四年)《会计杂志》发表巴舒里名著《计算与纪录要论》汉译本。 1937年(民国廿六年)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成立。 1938年(民国廿七年)主计处编印《中央各机关及所属普通公务单位会计制度之一致规定》。 1942年(民国卅一年)主计处颁发审核各种会计报告准则训令。 1946年(民国卅五年)会计师公会联合会成立。 1947年(民国卅六年)增减分录法提出。 1948年(民国卅七年)立信会计研究编译所成立。 1948年(民国卅七年)国民政府《商业会计法》颁布。 1918年9月,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注册会计师法规——《会计师暂行章程》,并于同年批准著名会计学家谢霖先生为中国的第一位注册会计师,谢霖先生创办的中国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正则会计师事务所"也获批准成立。 1918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战争期间(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战场上互相拼杀,顾不上东方了,中国的官僚和民族资本企业,乃乘机急剧发展起来。公司商行的组建、资本的筹集、会计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的设计,经济纠纷的解决,都迫切需要公共会计师的服务,而当时中国却没有这种学有专长、以业主身份自行开业、独立、公正、为社会公众担任审计查帐、会计咨询的公共会计师。一切对外经济纠纷、涉讼案件都要听公共会计师的意见的,都要受在中国开业的外国公共会计师的操纵,中方往往吃亏,甚至双方都为中国人的案件,也要找外国公共会计师解决。同时鉴于日本在1914年前后纷纷创立了“会计事务所”,为了维护我国主权和民族利益,谢霖先生于1918年6月上书旧农商、财政两部,建议设立“中国会计师制度”。农商部是当时北洋政府主管全国工、农商业经济的部门,认为谢的申请“有利商民”,很快同意,并委托谢霖起草了《会计师暂行章程》10条。《章程》规定:凡中国人民年满30以上、大学经济学科毕业主修会计的,或曾在资本50万元的银行或公司任主要会计人员5年以上的,经农商部批准,即给予会计师证书,准其开业,办理会计的组织、查核、整理、证明、鉴定、和解等事务。于同年9月7日(也有资料说为9月6日)公布试行。同时向谢霖先生颁发了第一号会计师证书,是中国第一个会计师。 也曾被孙中山大总统聘为孙中山陆海大元帅府的会计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