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月公益 |
释义 | 性质四月,暖春开始的时节 四月公益组织定位为:立足博物馆,关注社会人文素养提升。 四月公益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博物馆爱好者交流平台。成员主要由文博爱好者、青年学者、博物馆志愿者、高校学生、离退干部等组成,立足博物馆,定期会组织相应的文物历史考察学习、走进社区、学校,义务向民众传播历史文化知识。 宗旨1、学习,爱好者的交流平台 2、分享,爱心者的分享平台 活动1、四月爱心博物馆:北京精选博物馆参观北京周边户外采风活动 配合主题讲解等形式 与北京低收入家庭孩子分享 2、四月爱心大讲堂:流动博物馆 专题讲解讲座 走进学校、社区 3、四月爱心图书室:搭建组织内图书交流平台 为打工子弟学校募捐图书 建立四月公益爱心图书室 爱上博物馆王牌活动#日萌一物# 博物馆一定绷着脸要说教吗?文博爱好组织四月公益开启了博物馆展品“卖萌”的先河,吸引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目光。“卖萌”非但不会影响博物馆或者文物本身的价值,相反这种萌囧的特性能够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了解历史感受文化,为展品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在2012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之际,四月公益在微博上发起了#博物馆萌物大征集#活动,祝所有行走在博物馆路上的朋友,节日快乐。文物是有生命的,全在于观者是否有一双发现美丽的眼睛。四月公益向所有朋友们征集博物馆萌物图片,可私信或圈给我们,经四月官博转发最高者获赠台北故宫精美导览图册一份,前5名可获国家博物馆明信片一套及赠票2张。 《因为你们我们爱上了博物馆》by《北京青年报》 张鹏:国企办公室主任,务此正业,亦务副业,终此一生以博物馆为爱好,2002年起游荡于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世界艺术馆,从事义务讲解几近九年。 组稿手记◎张鹏 与几年前刚刚兴起时不同,现今志愿者已经成为拉近博物馆与普通观众的重要纽带。他们是分享者,分享的不仅仅是历史的悲欢、文物的厚重、艺术的感动,同样也包含着以一颗认真生活的心去发现这个世界更多美好的感悟;他们是传递者,传递的不仅仅是对人类过往足迹的认识与尊崇,更传递的是一种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人的向善精神。观众们也以怀疑试探的目光重新去了解这样一批人,是他们用温暖的语言、真诚的笑容架起了观众们与那些冷冰冰的文物之间互动的桥梁,使他们感受到博物馆原来可以和自己的距离如此贴近,历史文化的影子原来就在日常的生活里。他们在跟随志愿者的脚步移走于每一个文物之间时,寻找到的不仅仅是过去的回忆,同时也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博物馆记忆”。正是因为这些志愿者们,很多观众从此爱上了博物馆,每去一处总将当地的博物馆列为第一位要去的地方;很多观众也满怀热情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成为站在文物旁边的述说者。 在志愿者与观众的互动中,观众始终是主体,他们眼里的博物馆志愿者有很多特点,是儒雅、是阳光、是热情、是博学,但我相信有一个词是最贴切的,那就是:温暖。 摄影/本报记者 郝羿 10月24日,本报A5版整版刊发了名为《张鹏:我和博物馆的周末约会》的人物报道,“义务讲解员朋朋”的故事由此传开,感动了很多人,也让我们开始更多了解到博物馆里义务讲解员这个群体。其实,像张鹏一样可爱、可亲、可敬同时默默工作着的博物馆志愿者还有很多,今天,受邀担任我们临时主编的张鹏,特意带来一批普通观众的稿件,从他们的眼睛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生动的志愿者形象,以及他们留在观众心里的温暖和牵念。——编者 儿子总会问:“是朋朋哥哥讲解吗?” 追随义务讲解员的奇妙之旅 人大附中二分校 杨非 第一次带儿子去博物馆,是他三岁时。我们参观的是新首博的《西方诸神——印度瑰宝展》。小家伙饱含好奇的目光,观察着每一件展品,不一会就兴趣索然。展厅内昏暗肃静的气氛让他很不适应,他拽着我的衣角大声吵着要走。我忙抱起他走到一位正在给观众讲解的义务讲解员身边,轻轻安抚他:“乖,听这个大姐姐讲故事。”儿子慢慢安静下来,饶有兴趣地一边听着生动有趣的神话故事,一边欣赏极富异域风情的展品。两个多小时的讲解结束了,儿子仍意犹未尽。从此,参观博物馆先找讲解员成了我和儿子的习惯。 如今,儿子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在这几年参观经历中,我们接触到了很多风格迥异的义务讲解员,在所有的义务讲解员之中,给我们印象最深刻、影响最深远的恐怕就是朋朋——这个博学帅气、沉稳亲和的大男孩了。 第一次接触朋朋是在参观2008年中华世纪坛的《古典与唯美》展览中。他生动地介绍了每一件展品,但绝不把自己的理解强加在作品之上,而是引导观众们把这些作品放在一个更为宏观的空间去认识和欣赏,给了观众很大的想象空间。那么多观众,无论年老的、年幼的,都因为他亲和有趣的讲解而深深沉浸在唯美的艺术世界中。 于是我和儿子便成了朋朋的铁杆粉丝。追随着他,我们参观了首博、国博、世纪坛的很多精彩展览。每次去博物馆前,儿子总会问:“是朋朋哥哥讲解吗?”如果没有,他会继续问:“有讲解员吗?”确实是这样,因为有了讲解员热情生动的介绍,在孩子眼中没有生命的展品都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枯燥的展览也变得生动起来。 作为一名初中的语文教师,我更希望我的学生们也能感受到博物馆的魅力。于是我想到了朋朋,请他为孩子们做了一场《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藏欧洲19世纪绘画精品展》的讲座。讲座非常成功,孩子们在阶梯教室中看着一张张美到令人屏息的图片,听着一个个新奇有趣的故事,随着朋朋的讲解,感受着浪漫主义色彩的激情,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孩子们完全沉浸在美的虔诚之中。 讲座后的那个周末,很多学生相约着去世纪坛参观,他们在随笔中纷纷表达了自己对展览的喜爱与交流着各自收获。这次讲座就像一扇小小的窗口,开启了很多学生对博物馆的兴趣与关注。慢慢地,学生们对博物馆有了深厚的感情,我想,义务讲解员们真是功不可没。 如今,我和我的儿子、我的学生们继续着追随博物馆、追随义务讲解员的奇妙之旅,徜徉于博物馆的艺术滋养中,儿子曾在日记本上郑重地写道:“我长大了也要当一名义务讲解员!”我看后,心中倍感欣慰。 在一群穿着随意的参观者当中,一个西装革履不停出汗的中年微胖男子确实很容易吸引眼球。 朋友老吴的快乐 西城区人事局编办 梁国瑞 九月份快要结束的时候,收到老吴的短信:“八月到姑苏,旬月即通过苏州博物馆志愿者面试,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不亦乐乎。” 我拿起手机就想提醒那个家伙这两句诗是白居易写杭州不是苏州的,但一看到手机屏幕上他快活得像要开花的肥脸,百感交集,无由地叹了口气。 我和老吴是在首都博物馆认识的,第一次见面是在2009年夏天。 周末的博物馆总是热闹非凡,夏天更是如此,因为冷气开得足,不少贪凉的人在这里一待大半天,虽然学习文化总好过在家吹空调玩电脑,不过来乘凉的往往穿着不太讲究,在一群穿着随意的参观者当中,一个西装革履不停出汗的中年微胖男子确实很容易吸引眼球。 老吴很规矩,参观博物馆永远着正装,看到精美的展品总是赞叹着掏出相机,但如果看到“禁止照相”的提示又会很遗憾地把相机收回包里,即使可以拍照,他也会很仔细地关掉闪光灯,细心地选好一个完美的角度,再按下快门。 那段时间我经常陪爷爷去首都博物馆看佛像,一开始还能看见这位兄台在观众群中认真看、认真记,专注的神色让那张胖脸上都能透出虔信的光辉。十月份的时候,我们惊奇地发现,佛造像馆的志愿者讲解员中出现了这位颇有欢喜罗汉感觉的老兄。 老吴是学理工科的,电信专业的硕士,所以他的思辨有很强的逻辑性,这是个很好的特点,但是不见得适合组织佛造像的讲解词,而且他的人文底子同比其他志愿者讲解员也算不得优秀,所以他最初经常在下班后“偷师”其他讲解员,偶尔还会和观众当中的居士们聊聊佛学的世界观,虽然不太理解,但他还是很用心地去记。也就是这时,我和他成了好朋友。 老吴希望所有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都能衣冠楚楚,最好穿正装;希望所有的小朋友都能认真听、认真看,不在馆区奔跑打闹;希望所有的相机都能认识“禁止照相”的标识,所以他会认真地、严肃地或者快活地向观众们呼吁。 今年夏末秋初,老吴被公司派往苏州的生产中心,作为组织生产的高级工程师,大概会在那边呆上三年两载,走之前他愁眉苦脸地向他的观众群们告别。我们还很担心那个笑眯眯的、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彼岸佛国的中年微胖志愿者会就此消失,却没想到一个月以后,他就在苏州博物馆上岗了。 不知道美丽的江南会不会喜欢这样一个中年微胖带着北京口音的志愿者。 艺术就是一种享受,听过她讲解的朋友一定都会感到自己变得好年轻。 他们带来很温暖的感觉 广安门中医院新药研发中心 陈雯 “志愿者”这三个字总能给我带来很温暖的感觉。接触博物馆志愿者也是这两年的事情,每次去博物馆,面对着陌生的展品、冰冷冷的说明牌,总是第一时间习惯性地搜寻他们的身影,他们中有的活力四射,有的温文尔雅,不同的讲解风格,都能给听者带来知识的享受。 周娅老师总是很优雅,几次见到她都是穿着连衣裙,虽然头发花白了,可性格就像个小孩子!听过她在国博讲解的艺术的启蒙展,长达3个小时的讲解,老师一直都是精神饱满,“启蒙”这个词用在周老师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尤其是对于来博物馆参观的小朋友,周老师就是有办法让他们安静下来,瞪着好奇的眼睛紧紧地跟随她;周娅老师会启发每一位听者用心去感受作品,忘掉那些枯燥的说明文字吧,艺术就是一种享受,听过她讲解的朋友一定都会感到自己变得好年轻。讲解结束后我看到老师有些疲惫了,我想每个听完讲解的朋友都会有些心疼她,甚至有些内疚,下次让老师少讲一点吧,她真的很辛苦。但周娅老师总是灿烂地笑着说:“带着家人和朋友来博物馆吧,我在这里等着大家!” 迟骋是首都博物馆的实习志愿者,熟悉他的朋友都亲切地叫他“老迟”。老迟走的是儒雅范儿,给人的感觉总是很稳重。一次想周六到首博看精品展,他特意从家里赶来帮我们讲解,从青铜到瓷器,再到玉器、书画,每件展品他都会很耐心地介绍,还会增加很多展品外的知识,我想只有真正热爱文博的人,才会有这样丰富的积累吧。其实,像迟骋这样年纪的志愿者还有很多,我最佩服的是他们可以把志愿者的工作和自己的生活协调得很好,大家都是30岁左右的年纪,正是工作忙碌、事业刚刚起步的阶段,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无偿地来到博物馆为大家服务,这种志愿精神让我深深地佩服。 志愿者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们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不为名利,默默地奉献着;他们的汗水不为人知,但面对观众,他们的笑容永远是最美丽的。 因为这次的参观,依依迷上了展览馆里会讲故事的大哥哥。 依依的依恋 摩托罗拉(中国) 依依妈妈 五一带依依去上海,原本想去看看著名的世博园的中国馆,无奈实在是人多,懒得排队,于是带着丫头去了人民广场免费的上海博物馆。依依去自然博物馆、恐龙博物馆、动物博物馆很多次,都挺有兴趣,但是去这种古董的博物馆还是第一次。鉴于我跟老公都不是很懂,特意给她租了解说器。 上博的青铜馆,宝贝真是不少,不过光是看看标签,没啥感觉。依依听着解说,一开始还挺有兴趣,不过渐渐也觉得有些枯燥,我拿过来听了一下,还真是,我自己都听不下去。我不由得想起2003年出差去台北,有幸在周末参观了台北的故宫。那里面的宝贝多得真是看不过来。我大半天都在青铜馆里溜达,等发现时间不多时,遇到了一位老先生。他一眼看出我是大陆过去的,于是上来给我热情地介绍,带着我参观了当时展出的几件镇馆之宝。那些宝贝在他的讲解下,一下子活灵活现起来,不再让我感觉冰冷。分手后,我就在想,他为什么会主动给我讲这些呢?是因为我是大陆人吗?还是……后来我才知道,台北的那位老先生是我第一次遇到的博物馆志愿讲解者。在上博,虽然有解说器,但是感觉大大不如台北故宫志愿者的讲解。 8月,公司组织去世纪坛看画展,居然同时有儿童和成人专场的解说,我惊喜之余赶紧报名,心中却是忐忑不安,不知道这样的展览,依依会不会喜欢,我也有些担心,西方油画中的裸体部分对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没想到的是,她遇到的第一个年轻志愿者,是一个带着孩子坐在地上看画、讲故事的哥哥。那些希腊神话、圣经故事,吸引了依依。听完介绍,依依带着我走到“圣阿加塔”的画前,告诉我:“妈妈,我最爱的就是这幅画,尤其是那优雅的表情和胸前的血。”因为喜欢,她记住了。更没想到的就是,因为这次参观,依依迷上了展览馆里会讲故事的大哥哥。 随后的日子里,跟随着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依依尽管发着低烧,依然毫不犹豫地去了国家博物馆,虽然很多地方都记错了,但是我开心的是,她真的认真听了,认真思考了。 其实每次带依依去参观博物馆,听讲解并没有指望她能记住多少内容,我只是希望她多亲近这样的志愿者,多在这样的环境中去熏陶。喜欢公司第一次的安排,孩子们一拨儿,大人一拨儿。孩子们独立跟着讲解员时,我感觉注意力更好。另外,我感觉每件展品都有很多可讲的内容,每次选择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会让孩子比较容易理解。比如上次的巴洛克的画展,每幅画都有故事,有色彩、有构图、有细节。如果每幅画都讲得很完整,信息量太多,孩子反而不容易接受。 从2003年台北故宫的老先生开始,正是这些志愿者在传播着知识、传播着美。感谢他们,因为他们,我和我的小依依从此爱上了博物馆。 不知道若干年后,他是否还会坚持着这份义务讲解的工作,我相信对他来说,这将是人生最珍贵的一笔财富。 博物馆里的小清新 宝洁北京研发中心 王立竹 家住在远郊区,工作的地点也距离市区较远,对什刹海的印象更多的是朋友们相约吃饭聚会的地方。2011年春天的一个午后,与朋友约好时间,却因为特殊原因提早了几个小时到,所以就打算沿着后海逛逛看,没走多远就看到了总是听到名字但从未近距离接触过的一个地方——宋庆龄故居,门票不贵,便买票进去了。 园子很雅致,几株柳树上已经抽出了新芽,小山上几簇迎春开放,但叫不上名字的花儿清新娇艳地盛开着,观众不是很多,三三两两,让整个园子有了生气。唯一不同的是每隔不远就有一个斜搭着红色绶带、上写“小先生”字样的孩子,看得出来,有小学的,也有中学的。在我冲着一个发型很是别致的小男孩微笑之后,小男孩大方地走上前来,介绍自己是馆里做义务讲解员的小先生,并询问是否需要听讲解。这让我喜出望外,总以为做博物馆志愿者的无非是退休在家、有着大把大把时间能够自己安排的老人,或者是期望在大学能够找到一个社会实践场所的大学生,小学生志愿者还是第一次见到,所以我也就爽快地答应了。 小男孩带领着我,走到每一个需要讲解的文物或者小景点前,认真地介绍着,有时会有记不住的内容,显得不好意思,不由自主脸红了起来,我很想笑出来,但看到他认真回忆的表情时,剩下的就都是鼓励了。还真别说,短短半个多小时的讲解,让我对宋庆龄故居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不由感慨,有人引领着参观的感觉真好。 随后在交谈中知道了他是附近鸦儿胡同小学的学生,几乎每周末都会在这里服务,别看年纪小,但接待过很多重要领导,俨然已经成为宋庆龄故居的明星讲解员。很可惜的是,最后没有问他的名字。 不知道若干年后,他是否还会坚持着这份义务讲解的工作,我相信对他来说,这将是人生最珍贵的一笔财富。 原本我对于博物馆的讲解员,从不抱太大的希望…… 从躲避讲解到寻找讲解 北京康达律师事务所 关姗 从小喜欢文史,爱翻杂书,尤其向往考古,于是当听到国家博物馆开馆的消息,让我兴奋不已,但每次路过天安门广场,看到泱泱的排队人潮,总是鼓不起勇气进去。终于在一个夏日的周六,走进了向往已久的国家博物馆。 喜欢博物馆是因为喜欢那份来自远方的宁静,所以不论是去哪个博物馆、去看哪个展览,总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去凝视、去感受。对于博物馆的讲解员,从不抱太大的希望,总觉得是端正挺拔的身姿加上程式化的讲解词背诵,复述着一些讲解牌上的内容,因此看到展柜前凑在一起的人群,我总是避而远之。起初在国博三层青铜展厅和佛像展厅的参观就是如此,自己一个人举着相机,游走在展柜和文物中间。 正在自己举着相机,对着青州的佛像时,一位约三十多岁、长得很精神的讲解员已带着一队观众围在了文物前面,此时的我已来不及躲闪,为了不影响后面的观众,于是就静静站在那里听着讲解,只是希望早点结束,早点离开。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他专业严谨的讲解让我刮目相看,从佛教传入中国时间的不同认识,到每一说法的出处何在,让我不由觉得出自他口中的每一句话都是深有典故的,不似有些讲解员似是而非,也不似有些讲解员浅显直白。就这样,我随着他的手势,从佛像的发髻到身上的衣饰,从面部的勾勒到细节的刻画,一点点总结着不同时期佛像造像的艺术特点。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居然放下相机,跟随着人群走到了下一个展品面前…… 后来我从远远的后方用力看清他胸前的工作牌,上面写着:义务讲解员 于江。自从这次参观经历之后,我开始关注到这一群体,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独具魅力的特色,有些是专业型,有些是亲和型,有些善于与孩子们分享,他们都给短暂停留的游客们留下美好的回忆。现在每周忙碌的工作之后,还是喜欢将周末的时间安排在博物馆里,只是不同的是,一进展厅我会寻找胸前挂着工作牌的义务讲解员。 在曹老师的娓娓讲解中,如同沐浴着春风,我似乎听到了瓷器的玲珑清音。 春风化雨曹老师 新浪网友 罗勒叶 作为摄影爱好者,我对故宫有着很深的感情,常在碧空万里、落日余晖,或是初雪映照下去感受故宫的博大与壮美。但一次偶然的陶瓷馆参观,却让我领略到了故宫的细腻,这一切改变都源于故宫博物院陶瓷馆的志愿讲解员曹敏莉老师。 第一次看到曹老师,是在一个公益组织走进故宫的活动中,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慈祥,微微的笑意,温柔的话语,和善的脸庞,让人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我们聚拢在曹老师的周围,跟随着她的讲解,在一件件精美的瓷器间穿行,听曹老师用优美的词汇描绘着这些陶瓷,如数家珍。我能看到她的眼神里闪烁着对这些古代工匠的敬意,能听到她言语中流露出对这些美器深深的赞叹。曹老师不但自己讲解,而且鼓励我们多思考、多提问,就像一位和蔼的教授在辅导着学生一样。大量的知识介绍、大量的系统梳理,对于我这样的瓷器盲来说,无疑可以对理解和欣赏陶瓷有很大提升。在曹老师的讲解中,我终于摆脱了懵懵懂懂看陶瓷的状态,开始用新的眼光、新的视角欣赏这些古代工匠的杰出作品。 不过好脾气的曹老师也有着急的时候,因为故宫下班关门的时间快要到了,但清代瓷器展馆还没有讲到,她赶忙和保安商量,希望能带我们进去,继续讲解精彩的清代瓷器,我能够感觉到,曹老师是多么希望我们能够更多地看到中国陶瓷的辉煌,分享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巧思。活动结束后与曹老师同行的路上,我了解到曹老师是清华大学校医院的退休老师,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利用自己尽可能多的个人时间和走进故宫的观众们分享。后来进一步了解我才知道,原来曹老师是北京地区评选的首届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一,能够聆听到她的讲解,真的是我们的幸运。 虽然这次活动已过许久,但每当想起还是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在曹老师的娓娓讲解中,如同沐浴着春风,我似乎听到了瓷器的玲珑清音。 《At Their Service》by《环球时报》 Zhang Peng is not your typical museum tour guide. He doesn't wear a bright jacket, he doesn't hold a flag aloft and his followers don't all wear the same colored hats. Most significantly, he doesn't charge either. The 28-year-old Shaanxi native guides visitors and informs them on the finer points of Western paintings from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ies on display at the Beijing World Art Museum in Haidian district. Zhang, who works throughout the week as an office manager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any Tongrentang, has volunteered as a museum tour guide for almost a decade.Passion for the arts Zhang takes pleasure in explaining the history and artist's story behind each painting to visitors. In 2002, he came to Beijing and studied law and psychology at the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That year he also visited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and saw an advertisement for volunteer tour guides. On a whim, he filled out an application form, attended an interview and was promptly hired – one of around 200 successful applicants from a field of over 1,000. "I was really lucky because I was asked questions in my interview on tangsancai (ceramics using three intermingled colors for decoration). I'd seen a lot of this type of art previously at the Shaanxi History Museum, so I was quite familiar with it," Zhang said. However it took Zhang some time to find his feet with his new part-time job as a museum tour guide. His first assignment was guiding visitors at a Tang Dynasty (618-907) clothing and decoration exhibition at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I just recited the spiel and guided visitors throughout the half–hour tour," Zhang recalled. However after nine years of guiding countless visitors through some 40 exhibitions, Zhang believe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his job is encouraging people to discover that history actually exists around them. Volunteer spirit thrives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sparked a surge in popularity of volunteerism in the capital. The trend proved more than a passing fad and today there are more than 5,000 registered volunteers at museums across Beijing. The job can also be a lot of fun. Volunteer guides at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Culture and Art Museum, which is based on the namesake Chinese novel by Cao Xueqin (1715-1763), dress as characters from the book to allow visitors to get into the spirit of its story. Aspiring volunteer museum guides must meet strict standards that include having excellent communication skills, a keen interest in exhibitions,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with visitors of all backgrounds and ages, as well as dependability and punctuality. In Beijing, the legion of volunteers continues to grow stronger. Our April, an organization founded by Zhang in December last year, promotes museums' exhibitions and now boasts more than 400 members. The name was inspired by the month Zhang came up with the idea for the group, as well as his love for the season of spring. The group holds fortnightly meetings, where members discuss history, culture and other topics related to museum exhibitions. Some members are even following in the footsteps of Zhang by training to become volunteer guides. Guan Shan, 26, works at a Beijing law firm and volunteers as a museum guide. As a member of Our April, she has learnt a great deal from Zhang, who she considers her mentor. "I once guided around 50 visitors at an exhibition containing the top 10 cultural relics at Shandong Museum. Despite preparing for three days, I didn't do the best job possible because I was nervous and lacked experience," she said. "I think Zhang is great and there is a lot I can learn from him." Volunteers were once seen as supplementary to professional museum guides, but now many museums have their own volunteer guide committees. Fan Yi, a mother of a 12-year-old daughter, is greatly appreciative of the work Zhang and other volunteer guides do at museums. "I once went to the Nanjing Museum where there were no volunteer guides, so I paid 100 yuan ($15.70) to hire a guide. But he stopped before the tour was over and left me after just an hour," Fan said. "Zhang never does that. He works for free and never haggles over the time needed for tours. I think it would be great if young people all shared Zhang's volunteer spirit." Improving quality Zhang has witnessed many changes over the past decade, but none more noticeable than the steady influx of visitors at museums eager to take advantage of his service. He attributed the increase of visitors to many museums' free admission policy, which Zhang stated "brings museums closer to ordinary people" while adding that the public has a "growing appetite for culture." "There's a big ga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There are more than 150 museums in Beijing, but only 30 of them have volunteer guides," Zhang pointed out. "This means there are numerous exhibitions that have no guides and visitors have no choice other than to view exhibits by themselves." Zhang's mission is to increase the quality of volunteer guides, rather than the sheer quantity. "I want to train new volunteers basic skills, such as public speaking and etiquette to help them provide the best service possible," he said. Volunteer guide at the Beijing World Art Museum, Zhang Peng, shares the stories behind paintings and sculptures with visitors. Photo: Wang Zi/GT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