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尔卑斯隧道 |
释义 | 阿尔卑斯隧道是瑞士耗费巨资修建的庞大“世纪工程”之一的勒奇山隧道(Loetschberg)。该隧道穿越阿尔卑斯山,沟通南北欧,是阿尔卑斯地区最长的铁路隧道,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三长陆上隧道。 世界第三长陆上隧道的诞生4月28日,在一阵巨大的爆破声中,瑞士耗费巨资修建的庞大“世纪工程”之一的勒奇山隧道(Loetschberg)全部打通。该隧道穿越阿尔卑斯山,沟通南北欧,是阿尔卑斯地区最长的铁路隧道,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三长陆上隧道。 近乎完美的计算勒奇山铁路隧道总长34公里,目的是使来自欧盟的载重卡车在瑞士境内能用火车运送,从而减轻瑞士高速公路的交通压力。隧道将打通阿尔卑斯山,使德国与意大利之间的旅行时间缩短一个小时。 勒奇山隧道于1994年从瑞士首都伯尔尼以南56公里处开凿,计划从山的南北两头分别修建,最后在隧道的正中央汇合。2005年4月28日,南北两段隧道几乎是完美的“相遇”了:北段隧道的钻孔中心点与南部隧道的钻孔中心点的水平偏离仅为13厘米,而两点的垂直误差不超过2.5厘米。 勒奇山隧道预计在2007年正式通车,届时将使货运列车和客运列车达到每小时160公里和240公里的速度。 众人举杯齐欢庆 在装饰着红蓝彩灯的隧道内,一位工程师吹了三遍阿尔卑斯号角,为爆破预警。随即一声巨响,最后一段岩石层被炸穿,隧道终于全部打通了。有将近1000位来宾共同观看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 人们用号角吹响了优美的山地乐曲,工人们带着安全帽,兴高采烈地挥舞着瑞士国旗。大家分享着香醇的美酒,共同庆祝隧道打通。瑞士运输部长莫里茨·洛伊恩贝格尔说:“伴随着这次突破,我们已经将阿尔卑斯山全部打通。我们仍会不懈努力,继续前进。” “世纪工程”由来已久瑞士地理位置独特,正好位于欧盟南北部之间。自1980年以来,南北欧之间繁忙的交通令瑞士境内的运输量提高了十几倍,大型载重卡车、旅游观光客车等造成的隧道堵塞更令瑞士不堪重负。为了减轻交通压力、保护阿尔卑斯山及其周围环境,瑞士决定修建从南到北贯穿全境的铁路大动脉,称为“NEAT”工程。 该工程十分浩大,从20世纪末就已开工,包括开凿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穿山隧道。而其中有两大隧道:圣哥达(Gotthard)和勒奇山两地分别开凿长约57和34公里的隧道。预计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铁路隧道。 成为世界“第三”大隧道 勒奇山隧道全部完工后,将成为世界第三长的陆上隧道,仅仅排在54公里长的日本青函隧道和50公里长的英吉利海峡隧道之后。为了挖掘勒奇山隧道,差不多用了16吨炸药,挖掘出来的弃土足够装满4023公里长的火车,相当于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到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距离。 据了解,另一条同属“世纪工程”的长达57公里的圣哥达隧道则并没有按期完工,估计至少还需10年。那时,圣哥达隧道将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隧道。勒奇山隧道最后耗资35亿美元,超出了预算8.4亿。而对于勒奇山隧道与圣哥达隧道组合的“世纪工程”,当前预算已提高到了137亿美元左右,比原计划超出30亿美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