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无所畏 |
释义 | 四无所畏,佛教专有名词。指佛菩萨在说法作师子吼时,所具有的四种智力。又称四无畏。此中,佛的四无所畏与菩萨的四无所畏不同。 佛的四无所畏佛的四无所畏︰佛具十力之智,于大众中说法,无恐惧之相,故名无所畏。 (1)正等觉无畏︰谓佛于一切法等皆觉知,即使面对因不知诸法而施种种问难的众生也不怖畏。此无畏又称一切智无所畏,因佛于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尽悉知见,宣言我是一切正智之人,得安稳,得无畏,故有此称。 佛作诚言。我是一切正智人。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言是法不知。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如牛王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一无所畏也 (2)漏永尽无畏︰又称漏尽无所畏,谓佛自宣言,我诸漏已尽,更不怖畏外难。 佛作诚言。我一切漏尽。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言是漏不尽。乃至不见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如牛王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二无所畏 (3)说障法无畏︰谓佛说‘染法必能为障’,并对因此而有的任何非难无所怖畏。此无畏又称说障道无所畏,意指佛无畏地宣说‘染法能障碍圣道’。 佛作诚言。我说障法。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言受是障法不障道。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如牛王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三无所畏 (4)说出道无畏︰谓佛说能出离之道,修道必能出离苦果。此无畏又称说尽苦道无所畏,谓佛无畏地宣说能尽灭诸苦的道法。 佛作诚言。我所说圣道。能出世间。随是行能尽诸苦。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言行是道。不能出世间。不能尽苦。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如牛王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四无所畏也 以上四无所畏,据《顺正理论》卷七十五所述,前二显佛自利之圆德,后二显佛利他之圆德。自利德中,第一是智德,第二是断德;利他德中,前者令修断德,后者令修智德。 又依《俱舍论》卷二十七所说,正等觉无畏系以十智(世俗、法、类、苦、集、灭、道、他心、尽、无生智)为性,相当于十力中的处非处智力。漏永尽无畏系以十智或除去苦、集、道、他心智外的六智为性,相当于漏尽智力。说障法无畏系以除去灭、道智之外的八智为性,相当于业异熟智力。说出道无畏系以十智或除去灭智的其余九智为性,相当于遍趣行智力。此等智性之所以称为无畏,系因有智而不怯惧他人之故。 此外,小乘经论中常以此四无畏及十力、三念住、大悲等,作为佛的十八不共法。关于佛之四无所畏,大乘之所说与小乘大体相似,但对于体性之智,则于十智之上更立如实智。且说彼等非隔历不融,一一皆具甚深之德,《大乘义章》卷十九且从多方面论其相异之处。 菩萨的四无所畏(二)菩萨的四无所畏︰菩萨具诸智慧,于众中说法,无恐畏之相,故名无所畏。此四种略如下列︰ (1)能持无所畏︰谓菩萨闻持、忆念一切法不忘失,于众中说法时无所怖畏。 (2)知根无所畏︰谓菩萨知一切众生根机之利钝,随其所应说法无所畏。 (3)决疑无所畏︰谓菩萨抉择一切众生疑难,如法应答无所怯惧。 (4)答报无所畏︰谓菩萨对一切所问,如法自在于应答酬报无所怖畏。 大乘义章中的菩萨四无所畏另依《大乘义章》卷十一所述,菩萨四无所畏系指︰ (1)总持不忘说法无畏︰相当于能持无所畏。‘总持’有闻持、义持两种。前者能听闻教法,受持名句;后者谓能受持教法之义理。菩萨能以此二种,不忘名义,教化众生,无所怖畏。 (2)尽知法药及知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畏︰相当于知根无所畏。‘法药’有世间、出世间二种。世间法是三界法,出世间法是三乘法。根性亦准于法。菩萨了知此法与根性,教化无畏。 (3)善能问答说法无畏︰相当于答报无所畏。‘问答’分能问与能答二方面。能问谓诘问一切异见,悉加摧破,询问 一切正法,悉无误谬。能答谓对无量众生之一时问难或一一众生之无量诘问,一时悉能酬对。菩萨以此力用,教化度生,无所怖畏。 (4)能断物疑说法无所畏︰相当于决疑无所畏。菩萨长于分别解说,巧开物心,裂断疑网,说法教导,无所怖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